| 顯示地圖 |
|
|
禹王臺聯繫方式 電話:0378-2678761 禹王臺投訴電話 開封旅遊投訴電話:0378-3934810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禹王臺門票價格 5元 禹王臺開放時間 7:00-19:00
禹王臺位於開封東南隅,占地400餘畝,園內原有一土臺,風景幽雅,緑樹成蔭,傳說春秋時晉國大音樂傢師曠曾在此吹奏樂麯,因此人稱之為“吹臺”,吹臺經漢氏梁孝王增築,成為當時的歌詠勝地。明初,為懷念大禹治水的功績,於明嘉靖二年(1523年)在古吹臺上建禹王廟,故吹臺又被改稱為“禹王臺”。此後,明、清兩代對臺上的建築物曾多次修葺,新中國成立後被闢為禹王臺公園。從明清至今,禹王臺被譽為著名的汴梁八景之一,如今已成為中外遊人觀光勝地。
公園內林木茂盛,碑刻題詩繁多,河水環繞,環境幽雅,數百年來,先後有唐代詩人李白、杜甫、高適在此相聚飲灑賦詩;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在此駐蹕,御書匾額;康有為也在此賦詩留跡。園內現有禹王大殿、水德祠、師曠祠、三賢祠、御書樓、古樂室等古建築和辛亥革命烈士紀念園、特丹園、中日友好櫻花園、芳春園等瀏覽景區。 |
|
共兩處,一處位於河南開封,一處位於山東濰坊。
開封境內的禹王臺:
禹王臺,又名古侯臺,位於開封城外東南約1.5公裏。是開封遊覽勝地,現闢為禹王臺公園。
禹王臺最早叫吹臺,相傳春秋時代晉國著名盲人大音樂傢師曠曾在此吹奏樂麯得名。古時的吹臺很高,到了明朝還有10米,周長百米,後來由於黃河泛濫,泥沙淤積,僅高出地面約7米。
西漢初年,漢文帝封其次子劉武於大梁,為梁孝王,封疆初都於大梁,後遷睢陽(今商丘)。梁孝王喜好同墨客吟詩吹彈遊樂,為此又增築吹臺,並在吹臺興建殿字亭樓,種植名貴花木,修建成一座豪華的園林,稱為梁園,又稱兔園。入鼕,梁園萬樹銀花,玉宇輝映,風景如畫,景色迷人,故“梁園雪霧”成為汴京八景之一。梁園後因戰亂而荒落。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在臺上建碧霞元君祠。後來,因開封屢遭水患,人們懷念大禹治水之功,於明嘉靖二年(1523年),在吹臺上修建一座禹王廟,這座古臺從此就又叫禹王臺了。古吹臺的建築,在明清時期曾進行過多次修葺。禹王臺南臺階下面入口處,是一座門樓式牌坊,上寫“古吹臺”三個大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河南地方官何煟書寫。
今日禹王臺上,經過修葺後主要建築有禹王廟、三賢祠、水德飼和御書樓等。
禹王廟是座精巧的二進庭院,大殿內在明朝時所塑的禹王像,已不存在。現在殿內的禹王像是1982年重塑,高1.6米,雙手執圭,身穿竜袍,魁偉端莊。塑像兩側有兩副對聯,一副是“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另一副是:“而耕而粒去巢就廬萬代永頌王功德,斯世斯民飲水知源高臺重鑄禹金容”。東西墻上是磚雕壁畫,東邊是一副大禹治水圖,西邊是大禹行賞和樂耕圖,反映了大禹治水的功績。大殿北壁鑲嵌有清光緒年間河南巡撫劉樹賞摹刻的峋嶁碑,文字奇古,字體怪異,為書法愛好者所珍視。
三賢祠和水德祠是兩個小院,分別位於大殿東西兩側。三賢祠位於殿東邊,建於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為紀念唐天寶三年(744年)李白、杜甫、高適三位大詩人在此臺相會,飲酒賦詩,留下了《梁園吟》等膾炙人口的名篇而建。明代著名詩人李夢陽和何景明在開封活動時間較長,明嘉靖四年(1525年),為了增祀明代李夢陽和何景明兩位詩人,曾將三賢祠改稱五賢祠。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祠堂時,其匾額上仍是題“三賢祠”,水德祠位於大殿西邊,是明朝為紀念中國歷代治水有功的人而建。歷代對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有貢獻的人,在水德祠內部奉祀有牌位,祠建初期原祀有29人,以後逐漸增加到37人。
御書樓位於禹王廟南面,是清康熙皇帝為禹王廟寫匾額“功存河洛”的地方。此樓是為紀念皇帝書定御書及懸挂御書所建。現在匾已不存,樓房還在,樓下東壁嵌有康有為登吹臺時的詩作,字大如拳。
禹王臺周圍有回廓環繞,壁上鑲嵌有大量的石刻題記。在禹王廟正殿後面,有座禦碑亭,亭中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南巡開封吹臺時親筆寫的一首詩。
古吹臺下有環水河,名為蓮花池,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開鑿的。古吹臺後有一水榭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在禹王臺公園北面的蘋果園西南角有孫中山銅像和辛亥革命烈士墓。孫中山銅像是1929年馮玉祥在河南主政時所立,身高1.96米,原在竜亭高臺南面(臺前),後移於此。辛亥革命烈士墓是座莊嚴肅穆的青石陵墓。武昌起義勝利後,以開封為中心的河南人民積極響應,以同盟會員張鐘端為首準備武裝起義,由於機密泄漏,張鐘端等11人遭清廷鎮壓而壯烈犧牲。烈士遺骸於1934年移葬開封南關,因禹王臺是盟員當時的自由的活動中心,所以1981年遷葬於此,名為辛亥革烈士墓。
此外,公園內外還有景亭、劇場、花園、葛花廊、廣場、電動飛機、綜合大型滑梯等娛樂設施。整個公園花木繁茂,層巒疊翠,佈局精巧,環境幽雅。
每年4月“東京禹王大廟”皆在此舉行,熱鬧非凡。
*********************************************************************************************************************************************************
濰坊境內的禹王臺:
禹王臺位於區政府駐地寒亭西北23.5公裏,禹王臺村西南角,北距渤海岸約20公裏,海拔22.47米,底徑約75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今屬寒亭區肖傢營鄉。
關於禹王臺所建時間,其說法不一。據《濰縣志》(清乾隆版)雲:“禹王臺在望海門(舊濰縣)北六十裏,相傳大禹治水時所築,有禹(王)廟在。”
另據《濰縣志稿·疆域志》(民國三十年版)稱:“禹王臺又云望海臺,因上有禹王廟,呼為禹王臺,蓋即《水經註》所稱秦始皇所築之臺也。”
有關禹王臺之來歷和原有景色,歷代文人學士多所論述。清光緒年間張府之《禹臺論》曰:“此臺如名望臺。厥後稱禹臺。臺處澤南,今之澤,即昔之海也。當日鄰海南岸,度地而築。當年為望海而設,故名之曰望。厥後水退數十裏,滄海變為桑田也。地闊村多,望水不得,轉而念陶唐時洪水為災,民不得平土而居,幸神禹乘四載,除泛濫,民免為魚,既千百年後,亦宜感其德。藉望臺而為禹臺,此誠臺之前後易名所由來也。”又清代進士傅廷蘭(字馨𠔌,今屬南孫鄉傅王莊人)對禹王臺多有描述。他在《民臺十景詩序》中寫道:“吾濰地平衍,而少崇山。北海之濱,百餘裏無丘阜。而禹臺卓立其間,高數十仞(古時八尺為一仞),圍可十畝許。遙望之如海島,然上面大禹廟二垣之西,為道人種棉花藝𠔌處,又有古柏古槐,皆數千年間物。每當其上,對南山而臨北海,俯仰阡陌村落,令人思疏瀹拋决之功焉。至於四時景物,春則麥浪千頃,夏則黃雲十裏,秋來秫熟,紅玉覆地,十月蘆開,雪花布天;或當水潦盛長,匯為擇國,則煙波浩淼,茫無津涯,有太湖洞庭之觀。至若皓月當空,寒潭結冰,則光明耀人朗朗,如在鏡中,言此之吾濰一勝區也。”
清乾隆年間,又在禹王廟旁建有土地廟。1938年國民黨軍將其臺上廟宇焚毀,此後再無重建。現該臺仍氣勢磅礴,古跡現露,拔地挺勃,突兀陡峭,臺上草木點綴,清雅宜緻。為了有利觀賞和使後人瞭解古代勞動人民的創建之功,1980年禹王臺被列為縣級保護古跡。
廟內供有玉皇大帝、鬍三太爺、三仙姑等神尊位,元宵前後,香火不斷。
每年正月十六便有煙花廟會,人山人海,很是熱鬧。 |
|
| 禹王臺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