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福建農林大學投訴電話福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1-83300119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福建農林大學是一所辦學歷史悠久的多科性大學,由原福建農業大學和福建林學院合併組建而成,前身分別為創建於1936年的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和創建於1940年的福建省立農學院。校本部位於福州市西郊,並設有南平校區,校園占地面積2700多畝,建築面積79萬多平方米。
學校現有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國傢重點學科、1個國傢理科基地、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40個博士點、73個碩士點、3個專業碩士學位點、14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專業點、2個農業部重點學科、17個省重點學科。有19個學院、62個本科專業、29個專科專業、43個成人學歷教育專業。各類在校生近3萬人,其中博、碩士生近2000人,全日製本、專科生21000多人,成人教育學生7000多人。教職工2300多人,在1400多名專任教學科研人員中,有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副研究員)600多人,其中有1位中科院院士,3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9位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6位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30位省表彰的優秀專傢,400多位在崗研究生導師,125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傢。
學校設有71個研究機構,國傢糖料作物改良中心甘蔗分中心、全國甘蔗引種檢疫站、教育部農藥生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甘蔗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甘蔗遺傳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福建省昆蟲生態學重點公共實驗室、福建省植物病毒學重點公共實驗室、福建高校作物遺傳學重點實驗室、福建高校病毒工程與病原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福建病毒工程中心、福建省農副産品保鮮技術開發中心、福建省農産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水稻分子標記育種實驗室、福建省閩臺果樹資源試管苗庫、福建省農業科技培訓推廣中心、福建杉木研究中心和福建竹類研究中心設在我校。每年承擔國傢和省的科研課題300多項,“十五”以來共承擔科研項目1200多項,獲得科研經費2.1億元,成果通過鑒定200多項研究成果,其中110多項獲國傢和部省級的科技成果奬。通過加強社會服務工作,纍计增加産值100多億元。學校創辦的科技開發總公司,具有外貿進出口權,是省政府授予的福建省首批25傢高新技術企業之一。
學校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比利時、泰國等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教學、科研單位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還與美國加州大學、耶魯大學、俄勒岡州立大學、英國北威爾士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新西蘭坎特伯裏大學、澳大利亞莫納西大學、加拿大新不倫瑞剋大學、聖瑪麗大學、新斯科捨農學院、泰國甲色沙特大學、馬來西亞農業大學以及臺灣大學等結成為友好學校。學校的學報嚮國內外公開發行,還編輯出版了《甘蔗》、《武夷科學》、《華東昆蟲學報》、《林業經濟問題》、《高教理論與實踐》等刊物。
為適應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學校建立了計算機網絡中心、測試中心、電教中心、生物技術實驗中心和80多個專業實驗室,並在全省不同區域設立了20多個合作共建基地和4個科技綜合示範區,在校內外建立了一批教學科研實驗廠場,其中教學林場近4.7萬畝。校圖書館是中國學術期刊首批文獻檢索咨詢站和農業部首批查新單位,擁有藏書130萬册,中外文期刊近6000種。
按照學校發展規劃,學校將建設成教學科研並舉,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並重,以生物科學、環境科學為優勢和特色,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為發展重點的,立足福建、輻射華東、面嚮東南亞,優勢突出、特色明顯、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的綜合性大學;成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知識創新的研究基地、關鍵技術的攻堅基地、高新技術産業的孵化基地. |
|
校訓:明德、誠智、博學、創新
五種品格:即耕牛的拓荒品格、駿馬的爭先品格、蜜蜂的勤勉品格、青鬆的頑強品格、小草的奉獻品格
校標含義:標志主體以和平鴿與樹枝的造型為結合體,樹技由“F”變化而來,而和平鴿則由“J”和“U”變化而來。標志造型優雅,含義內斂,視覺通暢,於平穩中表現主題, 標志外圈與內核底為緑色,內核外圈為黃色,文字為黑色。 |
|
福建農林大學是一所具有73年辦學歷史的省重點大學。其最早前身為1936年創辦的福建協和大學農科。2000年,福建農業大學和福建林學院合併為福建農林大學。建校以來,學校形成了“明德、誠智、博學、創新”的校訓,凝煉了“五種品格”(即耕牛的拓荒品格、駿馬的爭先品格、蜜蜂的勤勉品格、青鬆的頑強品格、小草的奉獻品格),堅持追求“敬業樂群、達士通人”的精神境界。 學校位於福州市西郊,校園占地面積234萬m。現有1個國傢重點學科、1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傢理科生物學基地、2個農業部重點學科、1個國傢林業局重點學科、18個福建省重點學科、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4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7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MBA等4個專業碩士學位點以及15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學科專業。有23個學院、66個本科專業、43個成人學歷教育專業。涵蓋8大學科門類,在校本科生2.1萬多人、研究生近3000人。現有教職工2300多人,專任教師1504人,有正高職稱人員224人,副高職稱人員478人,有福建省屬高校唯一的1位中科院院士,96名博士生導師。自1984年以來,先後有10人入選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4人入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4人入選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6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13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7人入選教育部高等學校農林科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被評為福建省傑出科技人員,1人被評為福建省傑出人民教師,28人被評為福建省優秀專傢,75人入選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9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37人被評為福建省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11人被評為省級教學名師。
學校取得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的成績,是第二批實施國傢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高校。現有國傢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精品課程49門,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國傢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3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0個,省級教學團隊7支。在校內外建立了一批教學科研實驗廠場,其中教學林場近3100萬m。校圖書館擁有紙質圖書200.64萬册,電子圖書90.61萬册。建校73年來,學校培養了8萬餘名畢業生,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校設有農業部海峽兩岸農業技術合作中心1個,國傢農業産業技術研發中心1個,聯合國(中國)實蠅防控合作中心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國傢部委研發測試中心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0個,省級工程中心6個,省級工程實驗室2個,部省級研發基地11個;自1978年以來,有576項獲得國傢和省部級科學技術奬、優秀社科成果奬,其中主持獲國傢科技進步奬一等奬、國傢技術發明奬二等奬等國傢三大奬6項、全國科學大會奬4項、合作獲得國傢三大奬7項。近3年來,承擔科研項目1086項,科研計劃經費達2.98億元,獲國傢和部省級科技成果奬78項,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奬8項,鑒定(評審)成果132項。學校長期堅持面嚮經濟建設,以“6·18”為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連續6年“6·18”對接並獲資助項目數居所有參會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産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與臺灣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深厚的地緣、血緣、學緣、親緣優勢,不斷加強兩岸交流,拓展教學空間。先後與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結成友好關係,開展教學、科研合作交流。學校成為有權招收外國留學生和港澳臺僑生的單位,並在全國率先招收臺灣農業行業協會會員攻讀成人教育學歷。學校與加拿大新斯科捨農學院聯合舉辦園藝、農業資源與環境2個本科專業教育項目。學校的學報(自然科學版、哲學社會科學版)嚮國內外公開發行,還編輯出版了《林業經濟問題》、《亞熱帶農業研究》、《武夷科學》、《華東昆蟲學報》、《高教理論與實踐》等刊物。
學校被評為2008年“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榮獲2009年“福建省五一勞動奬狀”,還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教育係統紀檢監察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紅十字模範校”、“全國無償獻血促進奬”、“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福建省文明學校”(連續3次)、“福建省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校”(連續2次)、“福建省緑色學校”、“福建省平安校園”等榮譽稱號,並連續21年被評為“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
當前,學校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平臺和基地建設三個戰略重點,致力於建設創新型、開放型、和諧型、平安型、廉政型、節約型、數字型、生態型校園,努力為海峽西岸“兩個先行區”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知識貢獻和人才保證。 |
|
學校沿革示意圖 |
|
鄭傳芳,男,1953年1月出生,福建農林大學黨委書記,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第十屆省政協委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1997年8月至2002年8月任福建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2002年8月至2006年1月任福建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院長,2006年1月起任現職。1991年4月至1993年4月在日本橫浜國立大學留學。日本東大阪大學名譽教授。中央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項目《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傢。國傢社科基金項目評委。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彩一門課”《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全程教學示範片主講教師之一。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博士點和碩士點第一學科帶頭人。國傢級精品課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負責人。省級教學名師。省級教學團隊負責人。獨撰《論始終堅持“三個代表”對中國共産黨執政的意義》等八篇係列論文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六屆優秀社科成果一等奬。主編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統編教材《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獲省人民政府第六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奬。獨撰論文《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歷史經驗》獲省人民政府第七屆優秀社科成果一等奬。主編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體化係列統編教材《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含教材、教師輔導用書、學生學習指導用書、光盤四大部分),獲省人民政府第七屆優秀社科成果一等奬。主持國傢和省廳級各類科研項目30多項,發表論文200多篇。曾獲文化部、教育部、國傢廣電總局、團中央、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頒發的優秀節目作品一等奬、三等奬和優秀創作奬,福建省人民政府優秀社科成果一等奬3項、二等奬1項、三等奬2項,華東地區優秀教育圖書二等奬,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奬,福建省高等教育優秀科研成果二等奬等各類表彰20多項。指導研究生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三等奬2項。兼任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教育類專業委員、中國勞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社學會理事、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理事,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福建省科社學會會長、福建省留學生同學會副會長、福建省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中共福建省委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宣講團成員,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宣講組組長。
鄭金貴
鄭金貴,福建農林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現代農業、作物品質遺傳育種、農産品品質學的教學科研以及高等教育管理等工作,是“作物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第一帶頭人、國傢重點(培育)學科——“作物遺傳育種”第一帶頭人、農業部“海峽兩岸農業技術合作中心”首席科學家,係“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福建省委省政府表彰的“福建省傑出科技人員”,獲國傢和省科學技術奬5項(均排名第一),其中“𠔌稈兩用稻的選育及其稻稈的高效利用”2006年度國傢技術發明奬二等奬,“南方鼕季農業開發”1998年度國傢科技進步奬三等奬。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5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出版科技著作5部(本人撰寫312萬字),最近出版《臺灣高等教育》(122萬字);培養博士後4人,博士生25人,碩士生58人。兼任中國特種稻學會(籌)副會長、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物生物技術學會副會長、福建省發明協會副會長、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福建省科協副主席等。 |
|
謝聯輝,男,漢族,中共黨員,教授。1935年3月生於福建省竜岩縣。1958年畢業於福建農學院農學係,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任福建農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謝聯輝院士長期從事植物病理學和病毒學的教學、科研和生産實踐,曾提出栽培免疫理論和鏟除病菌越鼕基地方法,從而較好地解决了稻瘟病和小麥稈銹病的理論和實際問題。1973年以來,係統研究了中國水稻病毒病的病原種類、分佈、為害、傳播、測報與治理,其成果被譽為是“對世界病毒的研究做出了新貢獻”,先後3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報告;還比較全面地研究了中國水仙、甘蔗、煙草、番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種類、分佈、發生和防治對策,獲得了一批創新性成果;近年來還拓展了動物病毒和天然藥物的研發,在對蝦病毒鑒定、水體病毒檢測及抗病毒、抗腫瘤生物活性物質研發方面取得較大的進展。先後發現植物病毒新種1個,新的傳毒介體1種,報導了中國病毒新記錄11個,發表學術論文260多篇,出版著作4部。曾獲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奬2項、二等奬4項、三等奬4項、四等奬1項和福建省教學成果一等奬1項。先後被評為福建省先進教育工作者、省“五一”勞動奬章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和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1984年被評為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 |
|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取得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權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設立一級學科博士點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取得國傢科技進步奬一等奬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建立國傢重點學科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承擔國傢“973”項目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特等奬
●2006年新增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新增數量居全國農林高校第一
●一級學科博士點6個,居福建省高校第一
●二級學科博士點41個,碩士點74個、專業碩士學位點3個,居福建省屬高校前列
●國傢和中央部委重點學科4個,居福建省屬高校第一
●國傢和部省級工程中心(研究中心)15個,部省級重點實驗室12個,居福建省屬高校前列
●獲國傢自然科學奬、國傢技術發明奬、國傢科技進步奬6項,居福建省屬高校第一
●謝聯輝院士是福建省省屬高校唯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629位正副教授,459位研究生導師
●10位國傢有突出貢獻專傢,9位國傢"百千萬人才",135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傢,3位省傑出科技人員,1位省傑出人民教師,28位省優秀專傢,數量居福建省高校前列
●校圖書館是中國學術期刊首批文獻檢索咨詢站和農業部首批查新單位,與國內外1000多個單位開展情報交流與協作
●與世界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教育、科研機構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
●70多年辦學歷史,地靈人傑,英才輩出;7萬多名校友遍布海內外,薪火相繼,業績驕人
●據《大學》雜志發佈的《2007中國高校科技貢獻力排行榜》,福建農林大學科技貢獻力居全國高校第39位,居福建省屬高校第1位
●據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發佈的21世紀以來《中國大學評價》,福建農林大學綜合實力均居全國高校百強之列 |
|
作物科學學院
植物保護學院園藝學院林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動物科學學院蜂學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食品科學學院材料工程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交通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旅遊學院(合署)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藝術學院、園林學院(合署)海外學院成人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合署)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軟件高職人才培養基地 |
|
福建農林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是一所具有73年辦學歷史的省屬重點大學。其最早前身為1936年創辦的福建協和大學農科。2000年,福建農業大學和福建林學院合併為福建農林大學。建校以來,學校形成了“明德、誠智、博學、創新”的校訓,凝煉了“五種品格”(即耕牛的拓荒品格、駿馬的爭先品格、蜜蜂的勤勉品格、青鬆的頑強品格、小草的奉獻品格),堅持追求“敬業樂群、達士通人”的精神境界。 |
|
福建農林大學有1個國傢重點學科、1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傢理科生物學基地、2個農業部重點學科、1個國傢林業局重點學科、18個福建省重點學科、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4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7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MBA等4個專業碩士學位點以及15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學科專業。有23個學院、66個本科專業、43個成人學歷教育專業。涵蓋8大學科門類。在校本科生2.1萬多人、研究生近3000人。現有教職工2300多人,專任教師1504人,有正高職稱人員224人,福建農林大學副高職稱人員478人,有福建省屬高校唯一的1位中科院院士,96名博士生導師。自1984年以來,先後有10人入選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4人入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4人入選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6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13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7人入選教育部高等學校農林科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被評為福建省傑出科技人員,1人被評為福建省傑出人民教師,28人被評為福建省優秀專傢,75人入選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9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37人被評為福建省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11人被評為省級教學名師。[1] |
|
學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福建農林大學是第二批實施國傢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高校。現有國傢級精品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49門,國傢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國傢級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3個,國傢級教學團隊1支、省級教學團隊7支,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0個。在校內外建立了一批教學科研實驗廠場,其中教學林場近3100萬m2。校圖書館擁有紙質圖書220萬册,電子圖書22528GB。建校73年來,學校培養了8萬餘名畢業生,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校設有農業部海峽兩岸農業技術合作中心1個,國傢農業産業技術研發中心1個,聯合國(中國)實蠅防控合作中心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傢部委研發測試中心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0個,省級工程中心7個,省級工程實驗室2個,部省級研發基地15個;自1978年以來,有576項獲得國傢和省部級科學技術奬、優秀社科成果奬,其中主持獲國傢科技進步奬一等奬、國傢技術發明奬二等奬等國傢三大奬6項、全國科學大會奬4項、合作獲得國傢三大奬7項。近3年來,承擔科研項目1086項,科研計劃經費達2.98億元,獲國傢和部省級科技成果奬78項,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奬8項,鑒定(評審)成果132項。學校長期堅持面嚮經濟建設,以“6·18”為平臺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連續6年“6·18”對接並獲資助項目數居所有參會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産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8”對接並獲資助項目數居所有參會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産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與臺灣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深厚的地緣、血緣、學緣、親緣優勢,不斷加強兩岸交流,拓展教學空間。先後與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結成友好關係,開展教學、科研合作交流。學校成為有權招收外國留學生和港澳臺僑生的單位,並在全國率先招收臺灣農業行業協會會員攻讀成人教育學歷。學校與加拿大新斯科捨農學院聯合舉辦園藝、農業資源與環境2個本科專業教育項目。學校的學報(自然科學版、哲學社會科學版)嚮國內外公開發行,還編輯出版了《林業經濟問題》、《亞熱帶農業研究》、《武夷科學》、《華東昆蟲學報》、《高教理論與實踐》等刊物。學校榮譽 |
|
學校被評為2008年“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榮獲2009年“福建省五一勞動奬狀”,還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教育係統紀檢監察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紅十字模範校”、“全國無償獻血促進奬”、“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福建省文明學校”(連續3次)、“福建省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校”(連續2次)、“福建省緑色學校”、“福建省平安校園”等榮譽稱號,並連續21年被評為“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學校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平臺和基地建設三個戰略重點,致力於建設創新型、開放型、和諧型、平安型、廉政型、節約型、數字型、生態型校園,努力為海峽西岸“兩個先行區”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知識貢獻和人才保證。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取得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權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設立一級學科博士點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取得國傢科技進步奬一等奬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建立國傢重點學科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承擔國傢“973”項目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特等奬
●2006年新增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新增數量居全國農林高校第一
●一級學科博士點6個,居福建省高校第一
●二級學科博士點41個,碩士點74個、專業碩士學位點3個,居福建省屬高校前列
●國傢和中央部委重點學科4個,居福建省屬高校第一
●國傢和部省級工程中心(研究中心)15個,部省級重點實驗室12個,居福建省屬高校前列
●獲國傢自然科學奬、國傢技術發明奬、國傢科技進步奬6項,居福建省屬高校第一
●謝聯輝院士是福建省省屬高校唯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629位正副教授,459位研究生導師
●10位國傢有突出貢獻專傢,9位國傢"百千萬人才",135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傢,3位省傑出科技人員,1位省傑出人民教師,28位省優秀專傢,數量居福建省高校前列
●校圖書館是中國學術期刊首批文獻檢索咨詢站和農業部首批查新單位,與國內外1000多個單位開展情報交流與協作
●與世界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教育、科研機構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
●70多年辦學歷史,地靈人傑,英才輩出;7萬多名校友遍布海內外,薪火相繼,業績驕人
●據《大學》雜志發佈的《2007中國高校科技貢獻力排行榜》,福建農林大學科技貢獻力居全國高校第39位,居福建省屬高校第1位
●據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發佈的21世紀以來《中國大學評價》,福建農林大學綜合實力均居全國高校百強之列 |
|
|
|
福建農林大學軟件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材料工程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交通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藝術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海外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作物科學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南平校區 |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附屬中學 | 福建農林大學圖書館 | 福建農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附屬小學 |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BBS | 福建農林大學三明分部 | 福建農林大學交通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 | 福建農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學生論壇 | 中國教育工會福建農林大學分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