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地區: 福建 · 福州
文化遺産名稱: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遺産編號: Ⅷ-54
遺産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 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 福建省福州市
遺産級別:國 |
|
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內外。清宣統二年(1910年)以來,參加美國聖路易斯博覽會、意大利覺蘭多博覽會、德國柏林衛生展覽會、英國倫敦博覽會和在美國芝加哥、日本東京,以及菲律賓、比利時、巴拿馬等地舉行的國際博覽會,多次榮獲特等金牌奬、頭等金牌奬和最優奬等多種榮譽,曾被譽為“珍貴黑寶石”和“東方珍品”。
福州脫胎漆器是繼承我國古代優秀漆文化發展起來的。它品類之多在全國漆器行業首屈一指,大的如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漆畫大屏風、彩繪大花瓶、脫胎仿古銅大獅等,小的如煙具、茶具、餐碗、盤、碟、罐等,共有18類1200多個花色品種;它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別緻,裝飾技法豐富多樣,色彩明麗和諧,可謂集衆美於一體,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郭沫若生前曾做詩備加贊譽,稱贊福州脫胎漆器是“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絶”。
福州脫胎漆器作品,早期多為佛像和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後逐漸嚮自然形、仿生形等方面發展,使作品更加豐富多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
|
福州脫胎漆器産品大致分為實用和欣賞兩大類,包括大花瓶、大屏風、各種磨漆畫以及茶具、咖啡具、文具、餐具等300多個規格的3000多個品種。除輕巧、美觀、耐用外,還有耐熱、耐酸、耐鹹、絶緣的優點。産品遠銷50多個國傢和地區。 |
|
說到脫胎漆器在福州的發展歷史,人們總要把它同"瀋紹安"的名字連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藝美術界都以"瀋紹安"三字作為脫胎漆器的正宗代表。福州脫胎漆器的首創者就是清代乾隆年間福州府侯官縣(今福州市)漆藝人瀋紹安(1767年-1835年)。
福州“脫胎漆器”是瀋紹安通過對舊匾額的分析,瞭解了失傳已久的漢代“夾紵”技法的基本材料成分,經過不斷嘗試,將“夾紵”技法還原,並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創新的一種新型漆工藝,它的原理與傳統的“夾紵”技術息息相關。
“夾紵”製作技術,源於戰國,興於西漢,魏晉時期走嚮成熟。寺廟大佛,多用“夾貯”法塑造,首先竪立木柱支架,竹篦綳紮、細麻、稻草、泥土及漆灰糊封,塗上漆泥,塑出骨肉、糙漆、磨光、漆彩漆、貼金飾,開光點睛,完成後,把像內木架等重物酌量拆除,減輕重量,以供當年廟會出巡時需要。③“夾紵器型技術”是佛教造像的重要方式,—直延續了近千年,在唐晚期兩度滅佛以後,絶大多數漆藝佛像都被毀壞殆盡,佛教造像的夾紵技術也逐漸衰敗,直至失傳。目前,中國大陸各博物館,已經找不到一件明代以前的夾紵造像實物。世界上現存的唐宋時期的“夾貯造像”,是被日本正倉院收藏的8世紀前後製作的實物——“唐代八部神像”。
瀋紹安發明的“脫胎漆器”與隋唐時期的“夾紵”佛像的做法均屬同一類型,其核心技術就是漆器胎骨的成器方法。標準的西漢“夾紵”技術的具體做法,根據南京藝術學院有關師生對此十餘年的研究得出初步結論是:(1)細泥塑形;(2)膠料隔膜;(3)麻布裱糊;(4)生漆定型;(5)細灰找平;(6)上塗成器。日本現代的“幹漆造”的做法,類似於福州的脫胎漆器:先做塑像,再做分模,各片另裱,縫合髹塗,下灰上漆,終成胎骨。據史料記載:瀋紹安回憶其“脫胎漆器”的發明,是由於看見城樓匾額剝落露出的麻布纖維而産生的啓發所致。用麻布糊裱木質結構,是中國傳統建築的一個重要特徵,歷朝歷代,莫不如足。山東麯阜“孔廟”建築群,便是最直接最完整的實例。由於歷代皇恩優渥,自宋代至近代不斷維修,形成了歷代建築修繕技術的積澱,十分利於比較研究:幾乎所有的廊柱、護欄、祭臺、門窗,衹要有剝落處,人們便能看見歷代工匠糊裱的麻布。這說明,以麻布糊裱木質材料,對器物進行“胎骨封固”的處理,以防止木材因水份、有害物質的侵入,而産生腐敗、變形,是中國木漆工藝一以貫之的重要原則。現在福州三坊七巷一帶的老宅裏,有些建築上的木質構件因為風吹雨蝕,再加之年久失修,露出了一些麻布裱糊在木質上的跡像,從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夾紵”技法的應用。
瀋紹安早年為油漆匠,在福州楊橋路雙拋橋附近開設"瀋紹安"老鋪,以油漆加工為業,並且製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之類小商品。當時福州為八閩首府,手工業比較發達,雖然說漆器行業在各種手工業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但是競爭十分激烈,生意並不好做。再說,福州從南宋開始有了漆器,到了清初也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陳舊的工藝影響了漆器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由於店中生意清淡,瀋紹安不時到官傢深宅或宮觀寺廟去做油漆活兒。有一次在一座古寺做工時,他發現寺廟大門的匾額木頭已經朽爛了,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卻完好無損。細心的瀋紹安從中受到啓發,回傢後仿照舊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後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塗上青漆,等漆幹了之後脫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經過反復試驗、改進,終於造出了最早的脫胎漆器。
瀋紹安首創的脫胎漆器技法,開創了我國漆藝文化的新面貌,在當時産生了極大的影響。瀋紹安進貢朝廷的脫胎菊瓣形朱漆蓋碗,通高10釐米、口徑10.8釐米,壁薄如紙,厚不及一毫米。乾隆帝見後竜顔大悅,親自在蓋內、碗心題刻隸書填金詩一首:"製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輕。啜茗合陶句,露掇其英。"乾隆帝的詩,生動地描述了瀋紹安脫胎漆器的特點,足見當時瀋紹安首創的脫胎漆器産生的巨大影響。這件漆器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內。
自瀋紹安首創脫胎漆器起,其技藝代代族傳傢承,故又有福州"瀋氏脫胎漆器"之稱。1920年,瀋紹安第五代孫瀋正鎬、瀋正恂把泥金和泥銀調到漆料當中去,在原有紅、黑、朱、紫的髹漆技藝基礎上,新研製出金銀、天蘭、蘋果、蔥緑、古銅等顔色,使漆器表達的方式和手段得到全新的改變,做出來的作品達到了華麗輝煌、燦爛奪目的效果。1898年,瀋正鎬、瀋正恂選送脫胎漆器作品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並獲得金牌,從此福州脫胎漆器在國際工藝美術界嶄露頭角。接着,瀋正鎬、瀋正恂以及瀋正愉、瀋幼蘭等瀋氏脫胎漆器世傢産品先後選送參加意大利、美國、柏林、倫敦等地的博覽會展出,獲得了各種奬牌,聲譽大振。
1905,清廷授予瀋紹安五代孫瀋正鎬"四等商勳,五品頂戴", 1910又晉升瀋正鎬、瀋正恂為"一等商勳,四品頂戴"。1949年後,瀋氏蘭記漆器店改製為脫胎漆器公司,著名漆藝傢李芝卿、高秀泉在設計、髹飾藝術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作品榮獲全國漆器造型設計一等奬,並為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臺灣廳用作主要裝飾品。 |
|
福州脫胎漆器的最大優點是:光亮美觀、不怕水浸、不變形、不褪色、堅固、耐溫、耐酸鹼腐蝕。福州脫胎漆器最大特點是:輕。
福州脫胎漆器所具有的這些優點、特點,是由其特殊的製作工藝、高超的髹漆技藝所决定的。作為脫胎技藝同髹漆藝術相結合的産物,福州脫胎漆器的製作頗為不易,從選料、塑胎、髹飾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經過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藝非常復雜,製作和陰幹等十分費時,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數月,成品還需密閉在陰室裏很久。
1、製作方法
福州脫胎漆器的製作方法有兩種:一是脫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為粘劑,然後用夏布(苎麻布)或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褙,待陰幹後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經過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後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便成了光亮如鏡、絢麗多彩的脫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們以硬材為坯,不經過脫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與脫胎基本相同。
以花瓶製作為例,先預塑好泥胎或製作好木瓣胎模型;再用水裱上二層毛邊紙;刷上脫離劑兩道;髹上推光漆;然後成的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細、中、粗灰數道;視器物的大小,用面粉調生漆裱上一次或二三次夏布或綢布;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粗、中、細灰數道;用水衝去泥胎或脫去木瓣胎;用清水洗淨胎內面,便成了脫胎漆器的"雛形"。每道工序都要陰幹,每道髹漆在陰幹後,都要用蘇磚等幹磨。"雛形"製成之後,還有好幾道大工序。
2、髹飾技法
福州脫胎漆器的一個顯著特徵是"色彩瑰麗,光亮如鏡",人們對它産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於髹飾上的豐富多彩。其傳統髹飾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暈金、錦紋、朱漆描金、嵌銀上彩、臺花、嵌蠃甸等;新中國成立後,又發展了寶石閃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窯變、變塗、仿青銅等技法,並且把髹漆技藝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藝術結合起來,使漆器的表面裝飾琳琅滿目。
福州脫胎漆器在我國傳統的朱、黑等漆色基礎上以"真金碾泥為色",即以真金、真銀碾成金粉、銀粉作調和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幹後變為黝黑、難與其他鮮豔顔料調和的睏難,增加了藍、緑、褐等多種鮮豔的漆色,且漆色經久不變;有的裝飾還用上了刻銀絲、刻金絲、蠃鈿、鑲嵌等,使脫胎漆器更加精美。
漆畫
福州脫胎漆器藝術的發展沒有停留在漆器本身,通過藝人們的努力,它還衍生出一個新的畫種--漆畫。1964年,從美術院校畢業的一些美術工作者把漆器裝飾工藝技法用於繪畫,創作出了一批漆畫作品,首次以獨立畫種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受到首都美術界和群衆的矚目,從此福建漆畫從實用美術進入觀賞藝術領域。原來漆畫是附着在漆器的器皿上,近幾十年來,通過畫傢的努力,把漆器的一些裝飾技法運用在平面上,來做成獨幅畫,這就形成了漆畫。漆畫使用大漆和其它一些特殊材料,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這是其它畫種所不能替代的。
據介紹,漆畫采用黑漆、朱漆、透明漆、金銀、蠃鈿、蛋殼等材料和繪作、髹色、剔填、鑲嵌、暈金等裝飾手法,配以罩明、戧刻、打磨、揩擦、退光等工藝手段,使畫面産生深沉古樸、瑰麗神奇、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加上漆畫質地華美堅固,適用於建築,是現代壁畫的理想形式。
漆畫是畫在木板上的,但是它的畫面不能直接接觸木板,必須在畫面和木板之間用生漆做一個嚴密的隔離層,這就是作底胎的功夫。這個畫板由工廠生産製作,然後畫傢用熟漆在上面畫畫,幹了以後畫面上就有一種光澤,很漂亮。至於漆畫的作畫手段很多,整個脫胎漆器的工藝手段都可以用到漆畫上。 |
|
在歷史上,福州脫胎漆器曾被收藏為宮廷珍品,新中國成立後又被列為珍貴的國傢禮品贈送外賓,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青睞,産品不僅暢銷國內各省市,而且遠銷世界70多個國傢和地區。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貴的黑寶石”、“東方難得的珍品”、“髹飾之光”、“人間國寶”等詞句來形容福州脫胎漆器的精美。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及時采取搶救措施,在原來瀋紹安蘭記、德記的基礎上成立福州第一脫胎漆器廠和第二脫胎漆器廠,還創辦福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和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推動漆器行業的發展與繁榮,使福州脫胎漆器不僅在生産規模上大大超過過去,而且在藝術風格上更加多樣化。具體來說,在坯地上,除了綢布脫胎坯和木坯外,還有鈣塑和合成樹膠坯等多種;在表面裝飾技法上,除了推光、描金、暈金、漆畫、錦紋、嵌銀彩、嵌蠃甸、仿古銅外,還有赤寶沙、寶石閃光、仿彩窯變、磨漆畫等多種。
目前,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福州第一、第二脫胎漆器廠已相繼倒閉,福建工藝美術研究所被解散,從業人員紛紛改行,原有藝人所剩無幾,"印錦"、"臺花"等脫胎漆器髹飾的技法也已失傳,福州脫胎漆器髹飾,這一傳統技藝面臨人亡藝絶的睏境,需要善加保護。
國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