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學派 : 佛教用語 : 佛教宗派 : 經濟 : 中國倫理學 : 佛教 >佛藏 >續藏經 >中國撰述 > 禪宗
目錄
No. 1
  禪宗(chán-) : 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以修禪定為主,故名。南朝宋末菩提達摩由天竺(印度)來華創立。至五祖弘忍門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漸悟說和南方慧能的頓悟說兩宗,時稱“南能北秀”。北宗數傳即衰,獨南宗盛行,成為禪宗正係。唐後期幾乎取代其他宗派,禪學成為佛學的代名詞,影響及於宋明理學。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強調“以無念為宗”和“即心是佛”、“見性成佛”,故自稱“頓門”。門派衆多,但南宋以來,衹有臨濟、曹洞二宗盛行,且流傳到日本。
chán zōng chán zōng
  大乘佛教在中國的一個宗派,着重以靜慮和高度冥想作為超度救世的法門。相傳如來以心印付囑迦葉為禪宗初祖。二十八傳至達摩,來中國,為東土初祖
佛教宗派名 Buddhism name
  佛教宗派名。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 印度 菩提達摩 為初祖。禪宗之名稱始於 唐 代。由 達摩 而 慧可 、 僧璨 、 道信 ,至第五世 弘忍 門下,分成北方 神秀 的漸悟說和南方 慧能 的頓悟說兩宗。但後世唯南方頓悟說盛行,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禪宗興起後,流行日廣,影響及於 宋 明 理學。《水滸傳》第四回:“ 智深 不曉得禪宗答應能否兩字,卻便道:‘灑傢記得。’” 明 徐渭 《次蘇長公雪》詩之一:“翩如巾舞玉人纖,皎似禪宗戒律嚴。”
歷史簡介 A Brief History
禅宗 历史简介
  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摩宗;也因自稱得佛心印,又稱為佛心宗。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以參究、禪定為方法,以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
  相傳中國禪為菩提達摩(南北朝時期南天竺人)創立。達摩於北魏末年首先活動於洛陽(今河南洛陽市),後來來到嵩山(今河南登封市)少林寺,面壁九年修持佛法,修習禪定,倡二入四行之禪修原則,以《楞伽經》授徒,後世以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以嵩山少林寺為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並有“天下第一名剎”之稱。達摩在少林寺有嗣法弟子慧可、道育等,僧璨為再傳。璨弟子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東山法門 ,為禪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為三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衆,以惠能為六祖。時稱"南能北秀"。北宗主張"拂塵看淨"的漸修,數傳後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
  史略----佛教傳入中國後,禪學或修禪思想一直獲得廣泛的流傳,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曾譯出多種禪經,禪學成為相當重要的流派。相傳菩提達摩於六朝齊、梁間從印度渡海東來,梁普通(520~526)前後到洛陽弘揚禪法。因其禪法不為當時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觀,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從達摩6年,達摩授以《楞伽經》4捲。後隱居於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東北),傳法於僧璨。僧璨受法後又隱於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後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傳法,嘗勸道俗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可見其除依《楞伽經》外,還以《般若經》為依據。後住湖北黃梅雙峰山(一名破頭山)30多年,主張“坐禪守一”,並傳法於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牛頭山傳牛頭禪。
  弘忍得法後即至雙峰山東馮茂山(一作馮墓山)另建道場,名東山寺,時稱其禪學為“東山法門”。其“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的作風,開中國佛教特有的禪風,對後來禪宗發展影響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詵等。相傳弘忍為選嗣法弟子,命大傢各作一偈,時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認為“未見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可,並秘密傳以衣法,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以後南歸,隱居15年,繼至曹溪寶林寺。後應請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並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40餘人。法海集其言行為《六祖壇經》,是為南宗。神秀於弘忍寂後至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弘禪,20餘年中門人云集,是為北宗。神會先後在南陽、洛陽大弘禪法,南宗遂成禪宗正統,慧能宗風獨尊於天下。神秀北宗則門庭寂寞,傳不數代即衰亡。
  經典----該宗所依經典,先是《楞伽經》,後為《金剛經》,《六祖壇經》是其代表作。
  理論----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要依據是達摩的“二入”、“四行”學說。“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憑藉經教的啓示,深信衆生同一真如本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蓋,不能顯露,所以要令其捨妄歸真,修一種心如墻壁堅定不移的觀法,掃蕩一切差別相,與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無為。這是該宗的理論基礎。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屬於修行實踐部分。慧能繼承這一學說,在《六祖壇經》裏主張捨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為“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淨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其禪法以定慧為本。定慧即“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從“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學微旨。禪宗的一切思想,皆從此義引申擴充而來。
  正值禪宗流弊嚴重,臨濟、曹洞互爭短長時,法眼宗延壽編《宗鏡錄》100捲,對各派宗旨分歧持調和態度,目的是扶衰救弊。但此書在100年後纔刻版流通,不久又被增改,至明代纔恢復舊觀。清雍正年間曾被推崇一時,但始終未在禪門中發揮應用。以後金元間有曹洞宗行秀,元有臨濟宗明本,明末清初有臨濟宗圓悟、曹洞宗元賢等宗師,繼續弘揚禪法,都未能輓回頽勢,並陸續出現三種情況:①宋初,不斷有人提倡禪淨合一;②為爭奪法統,臨濟宗後人歪麯雲門宗的傳承,把雲門、法眼兩宗歸屬於南嶽懷讓一係,而將青原行思一係說成衹有曹洞一宗;③清帝雍正撰寫《揀魔辨異錄》,以政治威力干涉禪宗內部糾紛,迫使被壓製的派係所屬各大禪寺,如杭州靈隱寺等,改換門庭。禪宗至此奄奄一息。清代中葉後淨土信仰普遍,禪宗已成強弩之末,不穿魯縞。近代以來的禪寺,實際都已成為禪淨合一的寺院。
  影響----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仍延綿不絶。它在中國哲學思想上也有着重要的影響。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頤、朱熹、程頤、程顥、陸九淵、王守仁都從禪宗中汲取營養。禪宗思想也是近代資産階級思想傢如譚嗣同、章太炎建立他們思想體係的淵源之一。對外傳播亦甚廣。8世紀,新羅僧信行入唐從神秀受法,將北宗禪傳至朝鮮。道義從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國傳入南宗禪,稱禪寂宗,後改稱曹溪宗,為朝鮮禪宗主流。12世紀末,日僧榮西入宋,受法於臨濟宗黃竜派虛庵懷敞,將此宗傳入日本,稱千光派。俊荷受楊岐派禪法,回國弘傳。南宋末年中國禪僧多渡日,傳楊岐派禪法。13世紀初,日僧道元入日本。17世紀,福建黃檗山萬福寺隱元隆琦應邀赴日弘法,設壇傳授禪戒,成為與曹洞、臨濟並列的黃檗宗,至今不衰。
頓悟祖師 Patriarch Epiphany
  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發揚光大者,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佛學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後世禪宗流入禪語機鋒、呈口舌之辯,違反了禪宗的本意。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對中華氣功學的理論和方法有巨大貢獻。
  相傳南北二宗之爭,始自五祖弘忍選嗣法弟子。神秀作偈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忍以為未見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忍以為得其禪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認可其嗣法地位。以後北宗主拂塵看淨之漸修;南宗主張頓悟而即身成佛。認為捨離文字,直探心源,聞言當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纔是修禪正途。其禪法可概言為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發慧。
傳承弟子 Disciples heritage
禅宗 传承弟子
  惠能弟子中最負盛名的是南嶽懷讓(677~744)與青原行思( ?~740 )。另有神會居洛陽菏澤寺,創菏澤宗,被尊為七祖。門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懷讓住古南嶽天柱山,創南嶽係。青原住江西吉安,創青原係。懷讓弟子道一(709~788)尊稱馬祖。其門下懷海影響最大,稱洪州禪。懷海弟子有黃檗希運,溈山靈佑。希運門人義玄( ?~867 )在河北鎮州創臨濟宗。靈佑與其弟子仰山慧寂(814~890)創溈仰宗。行思門下石頭希遷(700~790)一係數傳至洞山良價 ,再傳至曹山本寂,師徒共創曹洞宗。希遷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數傳至義存(822~908),其門下師備之再傳文益(885~958)創法眼宗,住金陵清涼寺;師備同門文偃(?~949)住韶州雲門山,創雲門宗。晚唐至五代,禪宗發展極盛。兩宋之後,儒道釋三教合流,禪宗風格略變。大量“公案” 、“誦古”文字著述問世。宋代 ,臨濟宗中又分出方會( 992~1049 )所創之楊岐宗和慧南( 1002~1069 )所創之黃竜宗。元明之後,禪淨合流形勢大成,禪宗衰微。
  禪宗流入朝鮮始於神秀門下之新羅僧信行(704~779),所傳為北宗禪。馬祖門下之道義則將南宗禪帶到朝鮮( 820 )。越南禪宗最早為天喜禪派,為從僧璨受禪法之毗尼多流支( ?~594 )所創。南宋時,日僧榮西在天台山受法,禪宗臨濟黃竜派隨傳入日本;南宋末中國僧人東渡日本又傳去楊岐禪法。13世紀初日僧道元又將曹洞禪法帶至日本。稍晚從百丈懷海受禪法之無言通創無言通禪派;後更有黃竜係(一說雲門係)的草堂禪派(11世紀)和臨濟係的竹林禪派(13世紀末)等。 17世紀,福建黃檗山萬福寺隱元隆琦應邀赴日弘法,設壇傳授禪戒,成為日本與曹洞、臨濟並列的黃檗宗,至今不衰。禪宗少林潘國靜
五傢七派
  曹洞宗。由洞山良價與其弟子曹山本寂創立,良價禪師治所在今江西宜豐縣洞山,良價的弟子本寂在豫章洞山(今江西宜豐洞山)普利院學法數年,後到曹山(今江西宜黃境內)弘揚師法。由於良價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禪林中把師徒兩人創立、弘揚的新禪宗稱為“曹洞宗”。曹洞宗以自忘來完成自我的實現。
  臨濟宗。黃檗希運禪師住持宜豐的黃檗山寺(今江西境內)時初露端倪,義玄從希運學法33年之後往鎮州(河北正定)建臨濟院後創立。因義玄住鎮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臨濟院而得名。臨濟宗傳至楚圓門下,又分出黃竜派、楊岐派。臨濟宗認為無位真人就是真實的自我。
  溈仰宗。溈山靈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創立於湖南寧鄉溈山密印寺。溈仰宗強調機和用,信位和人位,及文字和精神之間的差別。溈山在得意忘言這一點上跟莊子完全相同。
  雲門宗。文偃創立。因文偃住韶州雲門山(在今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北)光泰禪院而得名。雲門宗一面逍遙於無極,一面又回返人間。
  法眼宗。文益創立。南唐中主李璟賜謚其為“大法眼禪師”而得名。法眼宗完全奠基於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黃竜派。慧南創立。因其住黃竜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
  楊岐派。方會創立。因住楊岐山(在今江西萍鄉縣北)而得名。
禪學點滴 Zen drip
禅宗 禅学点滴
  禪學,像所有活潑的傳統一樣,它們的起源,都是充滿了許多神話和傳奇,因此禪的開展,也自然和釋迦牟尼佛發生了關係。
  據說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對大傢,一言不發,這時聽衆們面面相覷,不知所以。衹有迦葉會心地一笑。於是釋迦牟尼便高興地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因此禪便在一朵花和一個微笑之間誕生了。你也許以為這故事太美了,可能不是真的;而我卻認為正因為它太美了,不可能是假的。禪的生命並不依靠歷史的事實。無論是誰創造了這個故事,顯然他已把握住禪的精神——因花微笑,由笑花開。
  迦葉,據說是印度禪的初祖,在他以後傳了二十七代,至菩提達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禪的最後一祖。達摩來到中國後,便成了中國禪的初祖。所以達摩在禪宗史上,可說是溝通中印思想的一座橋梁。
  印度禪這二十八祖的法統,據考證是後人捏造的(譯者按,鬍適博士在菏澤大師神會傳中曾考證過),在梵文中也沒有印度禪宗法統的記載。禪宗的這個“禪”字本來是從巴利文 Jhāna “禪那”音譯來的(梵文是Dhyāna),但其意義上有很大的差別。“禪那”是指一種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種有層次的冥想,而“禪”以中國祖師所瞭解的,那是指對本體的一種領悟,或是指對自性的一種參證。他們一再地提醒學生,冥想和思索,都會失去禪的精神。
  鬍適博士曾發揮說:
  “中國禪並不來自於印度的瑜珈或禪那,相反的,卻是對瑜珈或禪那的一種革命。”
  也許這不是一種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轉變,但無論是革命或是轉變,“禪”不同於“禪那”卻是事實。鈴木大拙博士曾說:“像今天我們所謂的禪,在印度是沒有的。”
  他認為中國人把禪解作頓悟,是一種創見,也足證中國人不願囫圇吞棗似的吸收印度佛學,他說:“中國人的那種富有實踐精神的想像力,創造了禪,使他們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滿足。”
  以筆者的看法,禪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學的推動,否則單靠老莊等道傢思想的復興,實不足以構成禪宗那種生竜活虎般的精神。不過說起來好像是矛盾的,由於大乘佛學的推動使老莊的透徹見解,在禪的方式上獲得了復興和發展。湯姆士默頓(Thomas Merton)先生曾極有見地地說:“唐代的禪師纔是真正繼承了莊子思想影響的人。”
  我們也可以說,禪師們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莊的見地一致的,道德經的第一、二兩章便說出了禪的形而上基礎。至於禪和莊子的關係,鈴木大拙博士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說:“禪師的最明顯的特質是在於強調內心的自證。這種自證,和莊子的坐忘,心齋和朝徹是如出一轍的。”
  如果這種說法不錯,那麽莊子的根本精神是禪的核心。唯一的不同,是莊子仍然停留在純粹的悟力中,而禪則發展為一種導致開悟的訓練;這種訓練也是今天日本禪的特殊貢獻。
  因此懂得莊子心齋,坐忘,朝徹的境界後,將有助於我們瞭解禪的本質.
三種境界 Three Realms
  ①心齋:
  “心齋”見於莊子人間世中孔子和顔回的一段對話,據說顔回有一次要到衛國去遊說,孔子澆了他一盆冷水,認為他一身的功夫還沒有做到純一不亂的境界,如果貿然去諫,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於是顔回便嚮孔子請教方法,孔子告訴他要“心齋”說:“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心。”
  ②坐忘:
  “坐忘”兩字的原意,萊濟(Legge)翻為“我坐着而忘了一切”,伽爾斯(Ciles)和林語堂翻為“我坐着而忘了自己”,馮友蘭翻為“忘了一切”,鈴木大拙翻為“心忘”,我認為這個“坐”字不應從字面上去體味,它的意思,可以說是坐於忘,或沉入於忘的境界。這個忘的範圍很廣,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不僅要坐着才能忘,而是在任何情形中都能忘。下面是莊子描寫有關坐忘的故事:
  有一次,顔回告訴孔子說,他的功夫大有進步,已忘了仁義,孔子認為他還不夠深刻。過了幾天,他告訴孔子說他已忘了禮樂,孔子仍然沒有加以贊許。再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告訴孔子說他已“坐忘”了。這境界連孔子也有所不知,反問顔回,顔回解釋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③朝徹
  “朝徹”是道傢修練的一種境界,莊子曾描寫過一段有關朝徹的故事。
  有一次,有人問女偊,為什麽他年紀那麽大了,但容貌還是嫩得像小孩一樣,女偊告訴他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問女偊:他是否可以學道呢?女偊坦白地說他不是學道的材料;接着便把自己教學生卜梁倚的經過告訴他說:
  “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上面,筆者之所以冗長地引證了莊子的這三段文字,乃是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禪的種子。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禪師們都是佛傢,但他們對於老莊思想的偏愛,卻影響了他們在佛學中選取了那些和老莊相似的旨趣,而作特殊的發展。
  此外,莊子“真人”的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後代的禪師,最顯著的是臨濟義玄,和他開展出來的臨濟宗都以真人為最高境界。莊子最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夫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這是強調存在先於知,這也是禪的一大特色——先存在而後能知。禪的思想正好和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相反,而是“我在故我思。”
禪學應用 Zen Application
  最近美國弗吉尼亞州(Virginia)有一位墨芬蒂(William.C.Mcfadden)教授,曾召集了一個為期三日的各大學學生會議,討論目前大學青年緊張心理的因素,他在“是什麽使他們煩惱”一文中簡述會議的經過說:
  “當一切可能的緊張因素都列舉出來後,一位學生說:“這些原因統統是,又統統都不是。我總覺得還有一個別的原因”。另一位附和說:“我也覺得有那麽一個說不出的東西使我煩惱”?又有一位說:“這個令人煩惱的東西,好像是虛空無物的,但是如何才能描寫這個虛空呢”?還有些認為是缺少嗔,或美所致。但這些看法都立刻被否定了,大傢都覺得這個東西恍恍惚惚,不可名狀,最後有一位口若懸河的學生作了如下的結論,他說:“在我們的心靈中,總覺得欠缺空間,使我們透不過氣來””。
  墨教授接着發揮說:
  “人類心靈的不安由來已久,他們尋求絶對,尋求不朽,尋求永恆,尋求無限。但事實上這個絶對既然是無限的,那麽一定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界限的,是一種類似虛空無物的東西。這個無限如果可以界限的話,那就不再是無限了。
  這位作者並沒有想到禪和道傢。但他卻揭出了一個極為生動的看法,使我們瞭解為什麽禪和道傢是如此的吸引了西方青年,他們希望從禪和道傢中去尋求那個使他們煩惱的東西。他們已厭倦那些既定的觀念以及傳統的宗教信條。傳統的禪學對他們來說,好像幾何學一樣,衹強調那些可以傳達的,而完全忽略了那些不能傳達的。這個不能傳達的東西就是禪和道傢探討的天地。禪和道傢並不是真能傳達那個不能傳達的東西,而是他們有方法把它引托出來,使我們的心境開闊,有更多呼吸的空間。
  中國精神的最大特色,不是喜作有係統的觀念說明,我們最動人的詩,就是那些“言有窮而意無盡”的絶句,能夠用字、聲色所表現的,都不是最真實的。中國精神是超出字、聲、色之上,它是藉字以寫無限,藉聲以說無響,藉色以明無形,也就是藉物質以烘托精神。
中西差異
  斯麯蘭催(Lytton Strachey)讀了伽爾斯所翻的中國詩後,曾比較希臘和中國詩的差別說:“希臘的藝術,在文字方面的造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它永遠地尋求最好的表現,在希臘詩集中最精彩的抒情詩,實質上都是格言式的,這和中國的抒情詩大不相同。中國詩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個印象,這個印象不是終結的,而是無窮境界的開端。它完全是呈現在一種不可思議,衹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氣氛中。”
  譬如李白的那首五言絶句:
  “美人捲珠簾,深坐顰峨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斯麯蘭催會評贊這首詩說:
  “突然的,簾子捲起來了,一剎那間,呈現出一幅動人的圖畫。使我們的心靈化作一隻遊艇,在不可思議的,愈流愈廣的想像之河上飄蕩。這一類的詩,富於寫意,但並不是一個攝影式的記錄,而是對於切身體會到的經驗,用微妙的筆觸表達了出來。”
  這就是中國的詩畫和生活藝術的風格,這也就是禪的風格,在這方面,禪可以說是中國精神的象徵。
  西方文明,可說是希臘精神的産物,在目前已發達到飽和狀態,所以西方的好學深思之士,反而感覺不足,也就在這時,認識到東方的偉大。由於東方人反都註意力集中於西方的科學文明,因此禪的那種兩難的論法對西方人的吸引力遠勝過東方人,事實上,今天禪的精神已滲入到西方思想的前鋒,將來又會反轉來影響東方。人性本是一致的,是超越了東西方的;而且唯有超越東西,才能綜合東西,假如我要作個預言的話,我將說這種綜合必先成熟於西方,然後再散布到全世界。
  東方人最好記得愛倫維特(Alan Watts)所說:作為禪學源頭的莊子哲學是和現代人的境遇息息相關的。維特認為莊子和查定(Teilhardde Chardin)在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這種看法比起牛頓把宇宙看成像彈子球撞擊那樣的機械化,顯然是更近於二十世紀的科學了。
  另一方面,西方人也應認清禪並不是完全沒有理性和節奏的,它的瘋狂中自有法則,默頓說得好:
  “在某些西方人圈子裏所流行的禪衹是適合於精神上的混亂而已。它表現了他們對習俗、倫理和宗教的一種不可理解的不滿。它象徵了他們在機械所窒息的世界中要恢復自性的迫切需要。但是由於衹恢復意識經驗,使西方的禪學帶有道德放任的色彩,而忽略了中國和日本禪宗那種嚴格的訓練和嚴肅的傳統。莊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易被今天一般人誤作放蕩不羈,其實莊子早就強調不要勸別人去做他們自己所不知的事情。我們要瞭解莊子對儒傢的批評是懷疑的,也是很實際的。莊子的哲學在本質上,是宗教的,玄秘的,是追求一種絶對圓滿的境界”。筆者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描繪出禪的真面目。本書之所以衹寫唐代的大禪師,乃是因為由於他們的真知徹悟,和特殊的個性纔創造了禪宗
  禪宗有一段公案說:慧可嚮達摩大師請教安心法門,因為他總是感覺自己的心不能安。達摩說,你先把你的心找出來,我再給你安心。慧可是一個有着較高佛學造詣的佛教徒,也就是後來的中國禪宗二祖。他遵循達摩的話去找自己的心,卻怎麽也找不到。他衹好說,我找不到。達摩說,我已經為你安心完畢。這是什麽意思?
  如果讓你找你的心,你能找得到嗎?顯然,你也找不到。因為三心不住,即過去之心不住,現在之心不住,未來之心不住。你的心是不住的呀。也就是說,你的心並不執着於任何外物。《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禪宗六祖聞此而開悟。這裏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如果你執着於法,執着於物,執着於我,那麽你就會産生妄念。其實這世間的一切都在不斷地流轉變化。請問你能執着於什麽?你的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根本不需要你去安。要說安,你順其自然不就安了嗎?
  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船過水無痕”。這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就是那船,而你的心就是那水。船曾經在水面上行駛過,且留下過倒影,但是水就是水,依然不捨晝夜地流去,何曾被銘刻些許痕跡?你的心本自圓滿具足,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你衹是被貪嗔癡所惑。你要做的就是內心無喘外屏諸緣。
  習禪方法
  據《君友會大藏經》記載:有位美國洋和尚,對禪定非常熱衷。在萬佛城住了兩年親近度仁老禪師,但對坐禪始終不得要領。一靜坐下來,不是妄想紛飛,就是腰背酸痛,或者膝頭蓋麻木,弄得精神恍惚不安。一天,他跪在度仁禪師面前,請求「坐禪基本功」。
  這位度仁老禪師是禪門泰鬥虛雲和尚的弟子,他在美國收了不少洋和尚、洋尼姑。他(她)們不稱呼「度仁師傅」,稱他是「達摩二世」。這位來自東北的和尚,說起「禪偈」來,聲若洪鐘,動輒就呵斥一番。洋和尚、洋尼姑無不唯命是從。度仁老禪師應弟子們請求,登上法座,環視一周,見到洋和尚、洋尼姑盤腿打坐。他幹咳一聲宣說修習禪法的註意要點:
  一、環境要選擇靜室為宜。
  二、飲食要節制,不要暴飲暴食。
  三、放捨諸緣,休息萬事。
  四、坐相,有結跏趺坐與半跏趺坐二法;前者先以右足安在左股上,以左足安右股上。不慣者可以用簡易坐法即半跏趺坐,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舌挂上顎,唇齒相着,眼須半開,鼻息微通。兀兀坐定。
  五、最後為調心,最為緊要,如能調心平靜,調身自然成功,即可達到坐禪的目的。
  洋和尚、洋尼姑聞悉禪語,如癡如醉,頓失「自我」。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禪宗】  中國佛教宗派。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史略 佛教傳入中國後,禪學或修禪思想一直獲得廣泛的流傳,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曾譯出多種禪經,禪學成為相當重要的流派。相傳菩提達摩於六朝齊、梁間從印度渡海東來,梁普通(520~526)前後到洛陽弘揚禪法。因其禪法不為當時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觀,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從達摩6年,達摩授以《楞伽經》4捲。後隱居於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東北),傳法於僧璨。僧璨受法後又隱於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後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傳法,嘗勸道俗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可見其除依《楞伽經》外,還以《般若經》為依據。後住湖北黃梅雙峰山(一名破頭山)30多年,主張“坐禪守一”,並傳法於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牛頭山傳牛頭禪。
    弘忍得法後即至雙峰山東馮茂山(一作馮墓山)另建道場,名東山寺,時稱其禪學為“東山法門”。其“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的作風,開中國佛教特有的禪風,對後來禪宗發展影響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詵等。相傳弘忍為選嗣法弟子,命大傢各作一偈,時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認為“未見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可,並秘密傳以衣法,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後南歸,隱居15年,繼至曹溪住寶林寺。後應請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並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40餘人。法海集其言行為《六祖壇經》,是為南宗。神秀於弘忍寂後至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弘禪,20餘年中門人云集,是為北宗。神會先後在南陽、洛陽大弘禪法,南宗遂成禪宗正統,慧能宗風獨尊於天下。神秀北宗則門庭寂寞,傳不數代即衰亡。
    經典 該宗所依經典,先是《楞伽經》,後為《金剛經》,《六祖壇經》是其代表作。
    理論 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要依據是達摩的“二入”、“四行”學說。“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憑藉經教的啓示,深信衆生同一真如本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蓋,不能顯露,所以要令其捨妄歸真,修一種心如墻壁堅定不移的觀法,掃蕩一切差別相,與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無為。這是該宗的理論基礎。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屬於修行實踐部分。慧能繼承這一學說,在《六祖壇經》裏主張捨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為“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淨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其禪法以定慧為本。定慧即“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從“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學微旨。禪宗的一切思想,皆從此義引申擴充而來。
    發展和演變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禪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兩傢弘傳最盛。南嶽下數傳形成溈仰、臨濟兩宗;青原下數傳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世稱“五傢”。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竜、楊岐兩派。合稱“五傢七宗”。
    溈仰宗。溈山靈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創立。其修行理論繼承和發揚道一、懷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認為萬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見性,即可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禪宗】 (流派)以禪那為示,故名。禪那或譯思惟修,或譯靜慮,為思惟真理靜息念慮之法,原為三學六度之一。初祖達磨天竺人,梁魏之世,來支那傳佛心宗,其法唯靜坐默念,發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於禪那,故稱為禪宗。所謂禪宗者,非三學六度之一分禪,於是而如來禪,祖師禪之稱起。以經論所說,六度所攝之禪為如來禪,達磨所傳之心印為祖師禪。故由彼宗之本義言之,則與其謂為禪宗。毋寧目為佛心宗為適當。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華,迦葉破顔微笑,為第一祖。二十八傳,至達磨。為東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無言之心印於無言也。慧可得其心印為二祖。僧璨為三祖。道信為四祖。弘忍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師,慧能之禪,行於南地,故稱南宗,神秀之化,盛於北地,故稱北宗。而北宗不免如來禪之跡,南宗的得祖師禪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嶽青原兩係。南嶽傳於馬祖,青原傳於石頭。馬祖之下獨盛,轉傳而分溈仰曹洞臨濟雲門法眼之五傢。至宋朝,臨濟之下又附楊岐黃竜之二流。總是五傢七宗。案禪宗之稱,始於李唐。
百科辭典
  Chanzong
  禪宗
    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傳統說法認為它創始於北朝,始祖為菩提達摩,他從南印度到達北魏,自稱“南天竺一乘宗”,以《楞伽經》為教材,以簡易的禪法代替當時流行的比較復雜的禪法。傳播的地區不出嵩洛一帶,影響不大。禪宗真正形成宗派,是從唐代開始的。安史之亂後,經歷唐末五代,到北宋初年,是它的極盛時期。宋元以後繼續流傳,沒有斷絶。禪宗這一派佛教思想不僅影響了宋代理學,也曾播及朝鮮和日本,現在還流行於歐美各國。
    禪宗在南北朝時還衹是一個提倡坐禪的學派。到了唐朝,據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記載,當時的禪宗學派近百傢,主要流派分為“十室”。十室之中,按照學說的宗旨約可分為三大宗:①息妄修心宗,主張“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 即無所不照”。修習的方法是“住閑靜處,調身調息”。主要代表人物有神秀、智詵等。這一派基本上同後來禪宗的“北派”相近。它教人通過坐禪的方法培養宗教世界觀,這和印度古老的禪法還保持一定的聯繫。這一派別到中唐以後,即趨沒落。②“泯絶無寄宗”。主張一切事物都如夢幻,“無佛,無衆生,法界亦是假名”,“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多為慧能的嫡傳弟子,主張頓悟,反對坐禪,反對逐漸修習, 代表人物有神會、希遷等。它比第一派有更多的中國佛教特點。這一派在國內外影響較大,綿歷時間最長。③“直顯心性宗”,認為一切現象都是佛性的顯現。善惡都是佛性。認為一切皆空,都是由一念而起,他們說:“知之一字,衆妙之門”。這是後期禪宗和後期華嚴宗合流出現的新流派。宗密是華嚴宗的第五祖,同時也吸取了禪宗不少內容。
    據唐朝人當時的記載,唐中期以後,禪宗已發展成很大的宗派,內部已開始分化,並有尖銳的鬥爭。“頓悟”及“漸悟”,南宗和北宗,鬥爭十分激烈。這許多支派中,以慧能一派的勢力最大,影響最廣。
    隋唐時期禪宗以外的有些宗派,比較註意繁瑣章句的解釋和經院學派的研究,又由於寺院經濟的發達,許多上層僧侶占有大量的土地,擁有奴僕、田園、財物(見隋唐寺院經濟)。在優越的物質條件下,他們不免走嚮奢侈、享樂的道路。他們當中有的接近官府,出入宮廷,甚至當了官,受了官階,分得俸祿。在人民心目中,僧侶地主與世俗地主並沒有什麽區別。在佛教鼎盛時期, 信仰危機已經出現。
    為了輓救當時面臨的危機,佛教內部産生了像禪宗這樣的宗派,他們的宗教領袖多半出身於一般平民家庭,沒有很多學問,甚至不識字,他們不占有大量莊園,生活作風比較儉樸。禪宗也不要纍世修行,不要大量布施,不要繁瑣的宗教儀式,不要講習背誦那些浩如煙海的經捲,衹要憑藉每個信徒的信仰和良心。這是佛教中的搶救運動,也是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的宗旨。慧能以後,經過幾代的傳播,禪宗在中國廣大地區發展為五個較大的支派。這五個支派是:溈仰宗,開創人是溈山靈佑(771~853)和他的弟子仰山慧寂(807~883);臨濟宗,開創人是臨濟義玄(?~867);曹洞宗,開創人是洞山良價(807~869)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804~901);雲門宗,開創人是雲門文偃(864~949);法眼宗,創始人是法眼文益(885~958)。
    禪宗五個支派的興起正當唐末農民戰爭(875~884)前後。在這以前的會昌五年(845)曾發生過一次全國性的滅佛運動(見會昌廢佛),佛教各宗派遭到沉重打擊,佛教寺院經濟紛紛破産。佛教各宗派多失去以前優越的物質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禪宗的簡單易行的傳教方式和簡易的宗教修養方法,越發顯示出它的傳教優勢,因此得以盛行,並傳播海外。
    8世紀,新羅僧人信行(704~779)入唐從神秀受法,北宗禪始傳入朝鮮。以後又有新羅僧人道義從馬祖門下受禪法,元和十五年(820)回國,傳入南宗禪,後來成為朝鮮禪宗的主流。至高麗王朝時,禪宗又有了發展,改稱“曹溪宗”。宋淳熙十四年(1187),日本僧人榮西到天台山萬年寺,從臨濟宗黃竜派虛庵懷敞受法,臨濟宗傳入日本。南宋末年,一批中國僧人東渡日本,多傳禪宗黃歧派禪法。14世紀初,日僧道元來華,從洞山派第十三代弟子如淨(1163~1228)受禪法,曹洞宗傳入日本。
     (任繼愈)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禪宗】以禪那為宗的宗派。因此宗偏重於修心,以心傳心,直傳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
英文解釋
  1. :  Zen Buddhism
  2. n.:  zen,  Chan sect,  Dhyana
法文解釋
  1. n.  école u dhyana, école zen
相關詞
佛教寺廟少林寺祖師武功佛教百科文化成語
佛法人物歷史人物高僧典故動物趣聞宜春風景
明月名勝區宗教禪宗文化園區宜豐旅遊旅遊
地理名勝古跡山峰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