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名詞 : 佛教用語 : 中國倫理學 : 示字部 > 
目錄

繁異體:  ( )拼音: chán, shàn部首: 礻示總筆畫: 12部外筆畫: 8
 
UTF-8: E7 A6 85UTF-16: 7985UTF-32: 00007985GB 2312: 7688倉頡: IFCWJ
 
四角碼: 3925.6 3一字全碼: chan2shidan一字雙碼: casida一字單碼: csd漢字結構: 左(中)右
 
漢字層次: 6筆畫: 丶????丨丶丶丿丨????一一一丨筆順編號: 452443251112筆順讀寫: 捺折竪捺捺撇竪折橫橫橫竪他人筆順: 452443251112
 
部件組構: 礻((丶????丨)丶)单(丷(丶丿)(日(冂(丨????)二(一一))十(一丨)))
簡單解釋
禅退
  
  (
  chán
  佛教指靜思:坐。參(c乶 )心。機(佛教宗啓發門徒悟道時使用的隱語、比喻以及帶有暗示性的動作等)。宗。定。
  特指佛教的:師。杖。林。堂。
  
  
  (
  shàn
  帝王的祭地之禮:封
  帝王讓位給別人:位。讓。受
  事物更(g卬g )代。
  
  筆畫數:12;
  部首:礻;
  筆順編號:452443251112


  Chan (Zen) chán Buddhist meditation means: meditation. Reference (c Phoi) Zen. Zen. Zen (Zen Buddhist enlightenment inspired his disciples to use the metaphor, analogy, and with a hint of movement, etc.). Zen. Meditation. Especially Buddhism: Zen Master. Buddhist monk's staff. Buddhist temple. Meditation hall. Chan (Zen) shàn Jide gift of the emperor: Fengshan. Emperors gave way to others: Chan Wei. Demise. Shou Chan. Things better (g Yang g) generation. Stroke: 12; radicals: Woo; stroke number: 452443251112
詳細解釋
  
  
  chán
  【動】
  (形聲。從示,單聲。從“示”,表示與鬼神有關。(shàn)本義:古代帝王闢基祭地)佛教語。梵語“那”之略。原指靜坐默念〖deepmeditation〗。如:法(佛法);坐(指僧侶端坐靜修)
  
  
  
  chán
  【名】
  表示與佛教有關的事物〖Buddhist〗。如:門(佛教宗的教門);床(和尚用來打坐和睡覺的床)
  指房〖amonasticroom〗。如:室(房);閣(房)
  另見shàn
  
  
  chánfáng
  〖amonasticroom;Buddhisttemple〗寺院建築的一部分,僧徒尼姑的靜修居住、講經頌佛的房屋,也泛指寺院
  麯徑通幽處,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院》
  
  chánjī
  〖Buddhistsubtleties;Buddhistallegoricalwordorgesture〗佛傢宗所傳播的機要秘訣
  聽麯文寶玉悟機。——《紅樓夢》
  
  chánlín
  〖Buddhisttemple〗佛教寺院的別稱
  
  chánshī
  〖honorifictitleforaBuddhistmonk〗敬辭稱和尚,尤指有德行的和尚
  法海
  
  chántáng
  〖Zendo;meditationroominaBuddhistmonastery〗參處所;僧堂
  同入
  
  chányuàn
  〖BuddhaHall〗佛教寺院
  今所謂慧空院者,褒之廬塚也。——宋·王安石《遊褒山記》
  
  chánzhàng
  〖Buddhistmonk'sstaff;Buddhistcane〗佛教指僧人坐欲睡時用以敲擊使清醒的杖,後泛指僧人所用的手杖
  
  chánzōng
  〖Chansect;Dhyana〗大乘佛教在中國的一個宗派,着重以靜慮和高度冥想作為超度救世的法門。相傳如來以心印付囑迦葉為宗初祖。二十八傳至達摩,來中國,為東土初祖
  
  
  
  shàn
  【動】
  (形聲。從示,單聲。從“示”的字多與鬼神祭祀有關。本義:古代帝王祭地禮)
  同本義〖worship〗
  ,祭天也。——《說文》
  正失謂壇墠。——《風俗通》
  註:“除地於梁甫之陰,為墠之祭地也。變墠為神之也。”
  於始衍。——《史記·衛將軍傳》
  ,祭地於梁陰。——《續漢書·祭祀志》
  封刻石紀號也,是墠為祭地,壇為祭天。
  是以封泰山而梁父。——《大戴禮記》
  讓位〖abdicate〗
  帝王讓位給他姓
  遂之。——《書·堯典》
  五世。——《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
  帝光位於虞舜。——《三國志·文帝紀》
  又如:位(將帝位傳讓給別人);受
  也指傳位於繼承人
  至孝惠時,唯獨長沙全,五世,以無嗣絶。——《史記》
  又如:文(讓皇位的文書);誥(讓皇位的誥書)
  傳授〖handover〗
  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式相。——《莊子·寓言》
  而不知其之者。——《莊子·山水》。司馬註:“授予也。”
  又如:代(替代);變(變化);化(變遷轉化)
  引申為繼承〖inherit〗
  四先生歿後,廣仲尚能其傢學。——全祖望《書宋史鬍文定公傳後》
  【形】通“殫”。盡〖exhausted〗
  堯能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周禮·春官下·大司樂》鄭註
  通“擅”。獨斷專行〖makearbitrarydecisionsandtakeperemptoryactions〗
  善其主,以集精微。——《韓非子·說疑》
  另見chán
  
  
  shànràng
  〖abdicateandhandoverthecrowntosb.〗中國古代歷史上統治權轉移的一種方式,皇帝把帝位讓給他人


  Zen
  Zen
  chán
  【Activity】
  (Phonetic. From the show, a single sound. From the "show", said about the spirits. (Shàn) original meaning: the ancient emperors and the provision of basic Jide) Buddhist language. Sanskrit "Dhyana" in a little. Originally referred to the meditation〗 〖deepmeditation. Such as: Zen (Buddhist); meditation (a monk sitting meditation)
  Zen
  Zen
  chán
  【Name】
  Things that related to Buddhism Buddhist〗 〖. Such as: Zen (Zen sect of Buddhism); Zen bed (monks used to meditate and sleep bed)
  Refers to the Buddhist temple〗 〖amonasticroom. Such as: Chanshi (Buddhist temple); Zen House (Buddhist temple)
  See shàn
  Buddhist temple
  chánfáng
  〖Amonasticroom; Buddhisttemple〗 part of temple architecture, monks nuns in retreat living, housing the Buddha preaching Chung, also refers to the temple
  Winding Department, Buddhist temple flowers and deep. - Chang Jian "title after breaking Temple Temple"
  Buddhist allegorical gesture
  chánjī
  〖Buddhistsubtleties; Buddhistallegoricalwordorgesture the spread of Zen Buddhism〗 confidential tips
  Listen Qu yu Wu Chan machine. - "Dream of Red Mansions"
  Buddhist temple
  chánlín
  〗 〖Buddhisttemple another name for the Buddhist temple
  Buddhist monk
  chánshī
  〗 〖HonorifictitleforaBuddhistmonk speech King said the monk, especially of a virtuous monk
  Jackson and sea
  Meditation room
  chántáng
  〖Zendo; meditationroominaBuddhistmonastery〗 Zen premises; Sengtang
  Into the meditation room with
  Temple
  chányuàn
  Buddhist monasteries〗 〖BuddhaHall
  This so-called Hui Kong Temple who also praised the House graves. - Song Wang "You praise Zen Mountain in mind"
  Buddhist monk's staff
  chánzhàng
  〖Buddhistmonk'sstaff; Buddhistcane〗 drowsiness Buddhist meditation that monks make clear when the rod to beat the latter refers to the walking stick used by monks
  Zen
  chánzōng
  〖Chansect; Dhyana〗 a Mahayana sect of Buddhism in China, with emphasis on meditation Jinglv and height save the world as the key to salvation. According to legend, if they visit the heart of India Fuzhu Kasyapa as Zen ancestor. Twenty-eight spread Dharma to China, for the lands east ancestor
  Zen
  Zen
  shàn
  【Activity】
  (Phonetic. From the show, a single sound. From the "show" more than words on worship and spiritual beings. Original meaning: the ancient emperors Jide Ceremony)
  〗 〖Worship with the original meaning
  Zen, Heaven also. - "Said the text"
  Is lost Chanweitanshan. - "Custom Link"
  Note: "Other than just the yin to the beam, as 墠 of Jide also. Variable 墠 God also for the Zen."
  Yan Chan at the beginning. - "Guardian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General Biography"
  Chan, Yin Liang Jide on. - "Continued sacrifice Han Zhi"
  Ji Fengshan stone number also is 墠 to Jide, the altar for the worship of heaven.
  Liang Feng Tai and Chan is the father. - "The Rites"
  〗 〖Abdicate to make way
  Emperors gave way to his last name
  Then Zen. - "Book Yao Dian"
  Zen V. - "Shi Ji Jing Hui Hou among those chronology"
  Emperor Shun of light in Zen. - "Three Kingdoms Emperor Wen Ji"
  Another example: Chan Wei (the throne passed to the other); Shouchan
  Also refers to the mass in the heir
  When to Xiaohui, except Changsha all, Zen V, to absolutely no heir. - "Historical Records"
  Another example: Zen Man (demise throne instrument); Zen Patent (Patent throne demise book)
  Teach〗 〖handover
  All kinds of things also, in different forms relative to Zen. - "Parables"
  Zen without knowing who. - "Zi landscape." Sima Note: "Grant also."
  Another example: Zen on behalf of the (alternative); Zen change (change); Zen of (changes into)
  Extended to inherit inherit〗 〖
  Mr. Four dead after their homes Chan Kwong Chung still capable of learning. - Quan, "Hu Ding-Song Book Company Biography"
  【Form】 links "Satan." 〗 〖Exhausted to do
  Zen Yao were able to instrument the public criminal law, nothing is made of its German facilities. - "Rites of Spring Music Official Secretary under the big" Zheng Note
  Through "good at." 〗 〖Makearbitrarydecisionsandtakeperemptoryactions autocratic
  Shin Chan its owners to _set_ subtle. - "Said Han Fei doubt"
  See chán
  Demise
  shànràng
  〖Abdicateandhandoverthecrowntosb.〗 Ancient China, a way to transfer the right to rule, the emperor to give others the throne
更多簡解
   chan
  (形聲。從示,單聲。從示”,表示與鬼神有關。本義古代帝王闢基祭地) 佛教語。梵語那”之略。原指靜坐默念
  坐靜修)
  
  表示與佛教有關的事物
  指
   shan
  (形聲。從示,單聲。從示”的字多與鬼神祭祀有關。本義古代帝王祭地禮)
  同本義
  ,祭天也。--《說文》
  正失謂壇墠。--《風俗通》
  註除地於梁甫之陰,為墠
   chán
  ①佛教用語。指靜坐坐~。
  ②泛指佛教的事物~林(寺院)、~師。又見shàn。
  【定】〈宗〉佛教修行方法之一。安定而排除雜念的意思。定時,衹能靜坐,不能躺臥。認為如此能達到'明淨'、'無我'的狀態。俗稱'坐'、'打坐'。
  【學】〈宗〉魏晉時期的佛學派別。偏重宗教修持,主要流行於北方◇也泛指佛學特別是宗一派。
  【宗】佛教的一派。以靜坐默念為修行方法。據說南朝時菩提達摩來華傳授法,經慧可、弘忍、惠能等的繼承和發展,得以廣泛流行。它以通俗易懂的修行方法取代其他宗
  派的繁瑣理論,流行很廣,唐宋時極盛。
  (秛)chán
  ⒈梵文"那"的簡稱。意譯為"靜思"。佛教的一種修行法坐~。參~。又指有關佛教的~寺。~杖。
  (秛)shàn
  ⒈〈古〉帝王祭地的一種迷信禮儀。
  ⒉讓,指帝王讓位給別人堯~位於舜。舜~位於禹。


  Chan chan (phonetic. From the show, a single sound. From the show ", said about the spirit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ancient emperors and the provision of basic Jide) Buddhist language. Sanskrit Dhyana" in a little. Originally referred to sitting meditation retreat), said Zen Buddhism Zen Buddhist temple on the things that shan (phonetic. From the show, a single sound. From the show "more than words on worship and spiritual being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ancient emperors Jide ceremony) with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Zen Heaven also. - "said the text" is that the loss of Zen altar 墠. - "Custom links" in the beam injection in addition to just the shade, as 墠 chán ① Zen Buddhism terms. refers to the sit-in sit ~. ② refers to Buddhism things ~ Lin (monastery), ~ division. See also shàn. 【meditation】 <number> one of the methods of Buddhist practice. stability and meaning to the exclusion of distractions. meditation, can only sit, not lie down. think so to achieve 'bright and clean ',' without me 'state. commonly known as' meditation', 'meditation'. 【Zen】 <case> Wei and Buddhist factions. emphasis on religious practice, mainly popular in the north ◇ also refers in particular the Zen school of Buddhism. 】 【Zen school of Buddhism. to meditation as a spiritual practice. It is said that when Bodhidharma came to China Southern meditation taught by Hui Ke, Hongren, benefits such a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nergy, can be widely popular. It is a user-friendly practice approach instead of the other sects of the complicated theory of a very wide popularity, when the heyday of the Tang and Song. Zen (Pi) chán ⒈ Sanskrit "Dhyana" for short. paraphrase as "meditation." Buddhism as a spiritual practice to sit ~. Participation ~ . Also refer to the Buddhist temple ~. ~ rod. Zen (Pi) shàn ⒈ <Ancient> Imperial Jide is a superstitious ritual. ⒉ demise, that the emperor gave way to others in the Shun Yao ~. Shun Yu ~ located.
更多詳解
   chan、shan
  部首 礻 部首筆畫 04 總筆畫 12
  
  buddhist;zen;
  1
  (1)
  秛
  chán
  (2)
  (形聲。從示,單聲。從示”,表示與鬼神有關。(shàn)本義古代帝王闢基祭地) 佛教語。梵語那”之略。原指靜坐默念 [deep meditation]。如法(佛法);坐(指僧侶端坐靜修)
  
  (1)
  秛
  chán
  (2)
  表示與佛教有關的事物 [buddhist]。如門(佛教宗的教門);床(和尚用來打坐和睡覺的床)
  (3)
  指房 [a monastic room]。如室(房);閣(房)
  另見shàn
  
  chánfáng
  [a monastic room;buddhist temple] 寺院建築的一部分,僧徒尼姑的靜修居住、講經頌佛的房屋,也泛指寺院
  麯徑通幽處,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院》
  
  chánjī
  [buddhist subtleties;buddhist allegorical word or gesture] 佛傢宗所傳播的機要秘訣
  聽麯文寶玉悟機。--《紅樓夢》
  
  chánlín
  [buddhist temple] 佛教寺院的別稱
  
  chánshī
  [honorific title for a buddhist monk] 敬辭稱和尚,尤指有德行的和尚
  法海
  
  chántáng
  [zendo;meditation room in a buddhist monastery] 參處所;僧堂
  同入
  
  chányuàn
  [buddha hall] 佛教寺院
  今所謂慧空院者,褒之廬塚也。--宋·王安石《遊褒山記》
  
  chánzhàng
  [buddhist monk's staff;buddhist cane] 佛教指僧人坐欲睡時用以敲擊使清醒的杖,後泛指僧人所用的手杖
  
  chánzōng
  [chan sect;dhyana] 大乘佛教在中國的一個宗派,着重以靜慮和高度冥想作為超度救世的法門。相傳如來以心印付囑迦葉為宗初祖。二十八傳至達摩,來中國,為東土初祖
  2
  (1)
  秛
  shàn
  (2)
  (形聲。從示,單聲。從示”的字多與鬼神祭祀有關。本義古代帝王祭地禮)
  (3)
  同本義 [worship]
  ,祭天也。--《說文》
  正失謂壇墠。--《風俗通》
  (4)
  註除地於梁甫之陰,為墠之祭地也。變墠為神之也。”
  於始衍。--《史記·衛將軍傳》
  ,祭地於梁陰。--《續漢書·祭祀志》
  封刻石紀號也,是墠為祭地,壇為祭天。
  是以封泰山而梁父。--《大戴禮記》
  (5)
  讓位 [abdicate]
  (6)
  帝王讓位給他姓
  遂之。--《書·堯典》
  五世。--《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
  帝光位於虞舜。--《三國志·文帝紀》
  (7)
  又如位(將帝位傳讓給別人);受
  (8)
  也指傳位於繼承人
  至孝惠時,唯獨長沙全,五世,以無嗣絶。--《史記》
  (9)
  又如文(讓皇位的文書);誥(讓皇位的誥書)
  (10)
  傳授 [hand over]
  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式相。--《莊子·寓言》
  而不知其之者。--《莊子·山水》。司馬註授予也。”
  (11)
  又如代(替代);變(變化);化(變遷轉化)
  (12)
  引申為繼承 [inherit]
  四先生歿後,廣仲尚能其傢學。--全祖望《書宋史鬍文定公傳後》
  (13)
  通殫”。 [exhausted]
  堯能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周禮·春官下·大司樂》鄭註
  (14)
  通擅”。獨斷專行 [make arbitrary decisions and take peremptory actions]
  善其主,以集精微。--《韓非子·說疑》
  另見chán
  
  shànràng
  [abdicate and hand over the crown to sb.] 中國古代歷史上統治權轉移的一種方式,皇帝把帝位讓給他人
  1
  (秛)
  chán ㄔㄢˊ
  (1)
  佛教指靜思坐~。參(cān)~。~心。~機(佛教宗啓發門徒悟道時使用的隱語、比喻以及帶有暗示性的動作等)。~宗。~定。
  (2)
  特指佛教的~師。~杖。~林。~堂。
  鄭碼wske,u7985,gbkecf8
  筆畫數12,部首礻,筆順編號452443251112
  buddhist;zen;
  2
  (秛)
  shàn ㄕㄢ╝
  (1)
  帝王的祭地之禮封~。
  (2)
  帝王讓位給別人~位。~讓。受~。
  (3)
  事物更(gēng)代。
  鄭碼wske,u7985,gbkecf8
  筆畫數12,部首礻,筆順編號452443251112


  Chan chan, shan
  Radical Radical Woo total strokes 12 strokes 04
  Zen
  buddhist; zen;
  Zen 1
  (1)
  Pi
  chán
  (2)
  (Phonetic. From the show, a single sound. From the show ", said about the spirits. (Shà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ancient emperors and the provision of basic Jide) Buddhist language. Sanskrit Dhyana" in a little. Originally referred to meditation [deep meditation]. If Zen (Buddhist); meditation (a monk sitting meditation)
  Zen
  (1)
  Pi
  chán
  (2)
  Things that related to Buddhism [buddhist]. If Zen (Zen sect of Buddhism); Zen bed (monks used to meditate and sleep bed)
  (3)
  Refers to the Buddhist temple [a monastic room]. If Chanshi (Buddhist temple); Zen House (Buddhist temple)
  See shàn
  Buddhist temple
  chánfáng
  [A monastic room; buddhist temple] as part of temple architecture, monks nuns in retreat living, housing the Buddha preaching Chung, also refers to the temple
  Winding Department, Buddhist temple flowers and deep. - Chang Jian "title after breaking Temple Temple"
  Buddhist allegorical gesture
  chánjī
  [Buddhist subtleties; buddhist allegorical word or gesture] the spread of Zen Buddhism confidential tips
  Listen Qu yu Wu Chan machine. - "Dream of Red Mansions"
  Buddhist temple
  chánlín
  [Buddhist temple] another name for the Buddhist temple
  Buddhist monk
  chánshī
  [Honorific title for a buddhist monk] King speech, said the monk, especially of a virtuous monk
  Jackson and sea
  Meditation room
  chántáng
  [Zendo; meditation room in a buddhist monastery] Zen premises; Sengtang
  Into the meditation room with
  Temple
  chányuàn
  [Buddha hall] Buddhist temples
  This so-called Hui Kong Temple who also praised the House graves. - Song Wang "You praise Zen Mountain in mind"
  Buddhist monk's staff
  chánzhàng
  [Buddhist monk's staff; buddhist cane] refers to the Buddhist monks during meditation drowsiness stick to beat the clear, refers to the monks after the cane used
  Zen
  chánzōng
  [Chan sect; dhyana] a Mahayana sect of Buddhism in China, with emphasis on meditation Jinglv and height save the world as the key to salvation. According to legend, if they visit the heart of India Fuzhu Kasyapa as Zen ancestor. Twenty-eight spread Dharma to China, for the lands east ancestor
  Zen 2
  (1)
  Pi
  shàn
  (2)
  (Phonetic. From the show, a single sound. From the show "more than words on worship and spiritual being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ancient emperors Jide Ceremony)
  (3)
  With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worship]
  Zen, Heaven also. - "Said the text"
  Is lost Chanweitanshan. - "Custom Link"
  (4)
  Note In addition to the yin in the beam just as 墠 of Jide also. Variable 墠 God also for the Zen. "
  Yan Chan at the beginning. - "Guardian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General Biography"
  Chan, Yin Liang Jide on. - "Continued sacrifice Han Zhi"
  Ji Fengshan stone number also is 墠 to Jide, the altar for the worship of heaven.
  Liang Feng Tai and Chan is the father. - "The Rites"
  (5)
  Yield [abdicate]
  (6)
  Emperors gave way to his last name
  Then Zen. - "Book Yao Dian"
  Zen V. - "Shi Ji Jing Hui Hou among those chronology"
  Emperor Shun of light in Zen. - "Three Kingdoms Emperor Wen Ji"
  (7)
  Another example is Chan Wei (the throne passed to the other); Shouchan
  (8)
  Also refers to the mass in the heir
  When to Xiaohui, except Changsha all, Zen V, to absolutely no heir. - "Historical Records"
  (9)
  Another example is the Buddhist text (the throne demise of instruments); Zen Patent (Patent throne demise book)
  (10)
  Teach [hand over]
  All kinds of things also, in different forms relative to Zen. - "Parables"
  Zen without knowing who. - "Zi landscape." Sima Note also granted. "
  (11)
  Another example is the Zen on behalf of the (alternative); Zen change (change); Zen of (changes into)
  (12)
  Extended to inherit the [inherit]
  Mr. Four dead after their homes Chan Kwong Chung still capable of learning. - Quan, "Hu Ding-Song Book Company Biography"
  (13)
  Through Satan. "Make [exhausted]
  Zen Yao were able to instrument the public criminal law, nothing is made of its German facilities. - "Rites of Spring Music Official Secretary under the big" Zheng Note
  (14)
  Pass good at. "Autocratic [make arbitrary decisions and take peremptory actions]
  Shin Chan its owners to _set_ subtle. - "Said Han Fei doubt"
  See chán
  Demise
  shànràng
  [Abdicate and hand over the crown to sb.] Ancient China, a way to transfer the right to rule, the emperor to give others the throne
  Zen 1
  (Pi)
  chán ㄔ ㄢ
  (1)
  Buddhist meditation means sitting ~. Participation (cān) ~. ~ Heart. ~ Machine (Zen Buddhist enlightenment inspired his disciples to use the metaphor, analogy, and with a hint of movement, etc.). ~ Cases. ~ Fixed.
  (2)
  ~ Especially the Buddhist teacher. ~ Rod. ~ Forest. ~ Church.
  Zheng code wske, u7985, gbkecf8
  12 number of strokes, radical Woo, stroke order number 452 443 251 112
  buddhist; zen;
  Zen 2
  (Pi)
  shàn ㄕ ㄢ ╝
  (1)
  Jide imperial gift of letters ~.
  (2)
  Emperors gave way to others to bit. ~ So. By ~.
  (3)
  Things better (gēng) generation.
  Zheng code wske, u7985, gbkecf8
  12 number of strokes, radical Woo, stroke order number 452 443 251 112
康熙字典
午集下 _Set_ the next afternoon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時戰切,音繕。封。【韻會】築土曰封,除地曰。古者天子巡守,至於四嶽,則封泰山而祭天,小山而祭山川。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是也。齊桓公欲封泰山,管仲設辭拒之,謂非有符瑞,不可封。至秦始皇惑於神仙之說,欲禱祠以求長生,遂以封爲異典。項氏曰:除地爲墠,後改曰,神之矣。 又代也。讓,傳與也。【孟子】唐虞。 一作嬗。【前漢·律歷志】堯嬗以天下。【師古往】嬗,古讓字也。 又通作擅。【荀子·正論篇】堯舜擅遜。【註】與同。 又作儃。【揚子·法言】允哲堯儃舜之重。【註】同。 又漢書多作䄠。詳䄠字註。 又【廣韻】市連切【集韻】【韻會】時連切,????音蟬。靜也。浮圖傢有說。【傳燈錄】有五,外道,凡夫,小乗,大乗,最上乗。【杜甫詩】虛空不離


  【】 【Ji Yun Tang Yun Yun will】 【】 【】 ???? rhyme when the war is cut, audio calligraphist. Fengshan. 【】 Build soil Yun said would cover, in addition to said Zen. In ancient emperor patrol, as Si Yue, the closure of Mount Tai and Heaven, Zen hill Erji mountains. Shun Code, The Zong-year-old patrol east in February, Chai Wang is also rank in the mountains. Duke For Sealing Mount, Guan refused to _set_ up the speech, saying that unless it Furui, not Fengshan. To confusion in the gods of the emperor said, For Prayer Temple in order to live forever, then submitted to different Code of Fengshan. Item's said: In addition to the 墠, Chan said after the change, God carry on. Another generation was. Demise, and also pass. Mencius】 【Tang Yu Chan. One for Evolution. 【Notes】 before the Han Dynasty Yao Li Evolution in the world. 【Normal】 Evolution ancient to the ancient word demise. Also as good at communication. 】 【Zi Yao and Shun are good at Johnson on the articles. 【Note】 The Zen same. And for Dan. Saying】 【Yangtze Yao Chan Shun Yun Zhe weight. 【Note】 with the Zen. Also make more 䄠 Han Chan. Long 䄠 word NOTE. Also】 【Rhyme Rhyme City even cut 【】 【_set_】 rhyme will not even have cut, ???? sound cicadas. Static also. Zen Budo family has said. Zen】 【Zhuandeng recorded five, heretics Chan, Bono Zen, Theravada Buddhism, Mahayana Buddhism, the most superior Zen. 【】 Void separated from Zen Poems of Du Fu.
禪 Chan  

什麽是禪 What is Zen
  [] 佛教 宗“那”的簡稱,巴利語 Jhāna 的音譯。梵語是 Dhyāna。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是佛教宗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與佛祖的區別。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那"。也就是佛傢一般講的參。虛靈寧靜,把外緣(外在事物)都摒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非肉身)即是“”。
  少林十八羅漢潘國靜曰,乃悟也,靜也。即“悟”“靜”生慧。是無,是有,是實,是虛,是天地萬物!
  此外,“”還是廣東省佛山市的簡稱。
  有人問大竜智洪師:“什麽是微妙的?”
  智洪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一位秀纔問趙州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師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投子大同師與嵇山章師在室外品茶。大同師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緑樹、藍天白雲說:“森羅萬象,都在裏邊。”
  章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後問:“森羅萬象,在什麽地方?”
  大同師說:“可惜了一杯茶。”
  這就是者的態度,者的智慧。
  一位僧嚮趙州請教:“怎樣參才能開悟?”
  百歲高齡的老趙州像是有什麽急事,匆匆忙忙站立起來,邊嚮外邊走去邊說:“對不起,我現在不能告訴你,因為我內急。”
  剛走到門口,趙州忽然又停止了腳步,扭頭對僧說:“你看,老僧一把年紀了,又被人稱為古佛,可是,撒尿這麽一點小事,還必須親自去,無法找到任何人代替。”
  僧恍然大悟:是一種境界,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感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須自己親口嘗一嘗。
  什麽是?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說來是有問題的,因為是不能講的。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的境界介紹給大傢,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啓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合乎真善美的條件;雖然不容易談,可是要知道什麽是,那我們就不能不盡力弄清楚。現在分成三個部分來敘述,這三部分是的歷史、的內容與的修法。
  和思想有關的
  通過感覺得來而儲存在大腦的東西稱為“記塊”,記塊被生物鐘的提示功能提取並暫時存在思維中樞的結果叫“憶塊”,憶塊被定嚮組合得來的東西叫“思塊”,思塊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思維”或“思想”或“思考”。在大腦裏進行而沒有表達出來的思塊叫“腦語”(又叫“思想”等),通過語言和行為等方式將自己的思塊表達出來分別叫“嘴語”(又叫“口語”)和“行為”(或叫行動),嘴語和行為合稱為“能塊”,能塊就是一個人能力的表達。思塊沒有社會價值,但是它决定了你的大腦內的知識儲存的狀況,所以它同時决定了你的能塊的發揮,一個人聰明與否,就是由思塊决定的。
  者心也
  者心也,心中有,坐亦,立亦,行亦、睡亦,時時處處莫非也。也是頓生的,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人頓悟,得意。
禪的歷史 Zen History
  佛陀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浩瀚無涯,可是,這些無數的文字般若,與宗的起源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衆,當時衆人都不明所以,衹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佛陀於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印度師代代相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到中國來,時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篤信佛法,曾經三次捨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衆,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當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說:“我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有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勞,怎麽會毫無功德?所以,他對達摩祖師的回答,並不滿意。
  其實,從深一層面來說,梁武帝所得的衹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並非功德。在的立場看,達摩祖師所說,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卻不得梁武帝的欣賞,因此,達摩乃轉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的高妙,確實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用心,衹求為善得福,並不是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師的眼裏,是與開悟的道無關。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竜門香山出傢,後入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弟子,達摩不准許,神光遂在門外伫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並問他:『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來,吾為汝安!”
  神光愕然地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我們一般稱達摩為中國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
  後來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講經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惠能,根性甚利,雖處南蠻猶獦獠之地,求法熱忱,並不落人之後。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衆人耳目。
  後來,五祖令衆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依據,若是見性,即得衣鉢,成為五祖傳人。這時大衆都以為衣鉢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鉢沒有傳給他。
  惠能在柴房裏得悉此事,心想我也來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語題在墻上。這偈語是這樣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了,知道惠能已經見性。為恐其招忌,乃着人將偈拭去。然後到柴房敲門。問道:“米熟了沒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衹等着篩耳。”
  五祖遂又在門上敲了三下,惠能會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請他開示。
  五祖傳授他《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頓然大悟。五祖遂將衣鉢傳他,並命他南行,以待時機。五祖送到江邊說:『我操船送你。』
  惠能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終成為震爍古今的六祖。
  少林宗潘國靜 從這些歷史記載,可知的風格確是相當獨特的,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實是得其真機。但是由於門宗旨,並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麯解。然而的機鋒教化,都是明心見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則是建立在「衆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進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這一層的意義?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報,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嗎?至於今天誰才能直探門本源?這就要靠衆生求法的宏願和實踐了!而現代在少林寺衆多的武修煉者當中,釋延武,俗名,潘國靜就是其中具有傑出代表性的人物,他參”是“外不着想,內不動心”,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上說: 乃梵文音譯“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息心靜寂地參悟.
禪的內容 The contents of Zen
  古今門公案皆為師考驗或印證弟子悟道的對答,其實這種對答,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考試”。不同的是,它是隨各人的根性與時間、地點而變化,它沒有明確的劃一標準答案,也不是從思考理解得來的。所以,如果不是門的師徒,有時候很難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而且,如果用常人的想法來推敲,往往會發覺“公案”之違背常理。
  是離語言對待的,是不可說的,一說即不中;可是,究竟真理固然如此,但對一般人如果不說,豈不是永遠無門可入嗎?所以,我們見到宗的語錄居然也相當多,就是這個緣故。現在,我們就的內容特色列舉幾點,以為入門的契機,使我們進一步認識門的風光。
  (一)與自我
  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有些是依他力的輔助始得成佛,而宗則是完全靠自我的力量。如淨土法門持誦佛號,密宗持誦真言,都是祈請諸佛加被,配合自力而後得度。在門裏有一警語:“念佛一句,嗽口三天”!師們認為成佛見性是自傢的事,靠別人幫忙不可能得道,唯有自己負責,自我努力纔是最好的保證。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風光,人人具足,反求內心,自能當下證得。
  宋朝時,大慧宗杲師要道謙外出參學,道謙不肯,後來宗元與他同往。宗元曾告訴他說,有五件事別人不能幫忙:走路、吃飯、饑、渴、排泄。
  有人問趙州師道:“怎樣參才能悟道?”
  趙州師聽後,站起來,說道:“我要去厠所小便。”
  趙州師走了兩步,停下來,又說道:“你看這麽一點小事,也得我自己去!”
  求法也如是,別人何嘗幫得上忙?言下道謙恍然大悟。
  從前父子兩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親帶着兒子,同往一個地方作案。到那個地方時,父親故意把兒子關在人傢衣櫥內,隨後就大喊捉賊,自個兒卻逃走了。兒子在情急之下,乃偽裝老鼠叫聲,纔騙走了那人傢的主人,終於逃了出來。
  當他見着父親的時候,一直不停地抱怨。
  父親告訴他說,“這種功夫是在訓練你的機智,看你的應變能力,偷的功夫,而這種應變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別人是沒有辦法幫得上忙的。”
  這一則故事,雖然不一定是實有其事,但正可以比喻門的教學態度。師們常常將其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識領域的死角,然後要他們各覓生路。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能夠衝破這一關,則呈現眼前的是一片海闊天空,成佛見性就在此一舉。“丈夫自有衝天志,不嚮如來行處行”,這種披荊斬棘的創發宏願,在門中可說是教學的基本宗旨。不要被別人牽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獨立承擔,自我追尋,自我完成,這是的最大特色。
  (二)與知識
  不講知識,因此,不受知識的障礙,也更視知識為最大的敵人。知識教人起分別心,在知識領域裏,人們會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為邪知邪見所掌握,形成危害衆生的工具。所以,首先要求追尋自我,其過程和手段,往往不順人情,不合知識,違反常理。
  因為在師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紅的,柳不一定是緑的,他們從否定的層次去認識更深的境界。他們不用口舌之爭,超越語言,因而有更豐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慧說:“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語句,完全是在與迷妄的分別意識挑戰,以破除一般人對知識的執著。掃除迷妄分別的世界,使人進入一個更真、更美、更善的心靈境界。語是不合邏輯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語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涵意。
  六祖曾說:我有一物,無頭、無臉、無名、無字、此是何物?
  神會接口答道:此是諸佛之本源,衆生之佛性。
  六祖不以為然,明明告訴你無名無字,什麽都不是,偏偏你又要指一個名字相(佛性)出來,這豈不是多餘。的教學是絶對否定一般分別意識;不容許意識分別來參雜其中。
  在佛門中,被人們贊美為知識廣博的智閑師在參訪藥山師時,藥山問他:“什麽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智閑師愕然不能回答,於是盡焚所藏經書,到南陽耕種。有一天,當他在耕地時,鋤頭碰到石頭,鏗然一聲,而告頓悟。“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這就是藥山不用知識來教授智閑的原因。他要讓智閑放下一切知識文字的迷障,來返求自心。這種超然的教學,可以說是絶無僅有的。這在一般知識界裏,簡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這是的另一項特色。
  (三)與生活
   人整天忙碌,為的是生活,為的是圖已此身的溫飽,可是這個“身”是什麽?
  師說:“拖着死屍的是誰?”
  這種問題,在一般人是不容易體認得到的,人們辛苦地奔波,飽暖之外,又要求種種物欲;物質可以豐富起生活,卻也常會枯萎了心靈;口腹之欲滿足了,卻往往反而閉鎖了本具的智慧。人們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種不自覺的意識下被嚮前推動着。善惡是非的標準,都是社會共同的决定,沒有個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這一時代的人們,往往感覺到,雖然擁有了前人所夢想不到的物質生活,卻也失去了最寶貴的心靈自我。這是現時代的人類的悲劇。事實上,人們也逐漸地覺察到這一危機,也曾設想了許多補救的辦法,社會哲學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雖是改善了一部份,但對整個泛濫的洪流,似乎也無濟於事。
  ,這個神妙的東西,一旦在生活中發揮功用,則活潑自然,不受欲念牽纍,到處充滿着生命力,正可以扭轉現代人類生活意志的萎靡。
  並不是棄置生活上的情趣,確切地說,它超越了這些五欲六塵,而企圖獲得更實在的和諧與寂靜。他一樣的穿衣,一樣的吃飯,“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如有僧問道於趙州師,趙州回答他說:“吃茶去!”吃飯、洗鉢、灑掃,無非是道,若能會得,當下即得解脫,何須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嚮上一路,是凡聖相通的。,不是供我們談論研究的,是改善我們生活的,有了,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
  (四)與自然
   何謂?就是自然而然,與大自然同在,並無隱藏任何東西。什麽是道?“雲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用慧眼來看,大地萬物皆是機,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前後的山水的內容不同了,悟道後的山水景物與我同在,和我一體,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無礙,這種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隨地覓取,都是機;一般人誤以為機奧秘,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這是門外看的感覺,其實,本來就是自傢風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處充斥,俯拾即得。
  但是,今天的人類,與自然是站在對立地位的,人類破壞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機摧殘殆盡,展現在世人眼前的一切,都靠人為的障礙機械操縱,而告僵化、機械化。這樣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諧,怎能不感到空虛,使精神煩憂而痛苦呢?“”就如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滌心靈的塵埃;他如天上的白雲,讓你飄流四方,任運逍遙。
  (五)與幽默
   悟道的師,不是我們想象中枯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師,生活風趣,而且更具幽默感。在他們的心目中,大地充滿了生機,衆生具備了佛性,一切是那麽活潑,那麽自然,因此,縱橫上下,隨機應化,象春風甘霖一般地滋潤世間;有時具威嚴。有時也至為幽默,這正是門教化的特色。
  溫州玄機比丘尼,參訪雪峰師。雪峰問她:
  從何處來?
  從大日山來。
  日出也未?
  如果日出,早這溶卻雪峰。(這是說我若悟道,則盛名必將雪峰師掩蓋,哪需來嚮你請教)
  雪峰又問:叫什麽名字?
  玄機!
  日織幾何?
  寸絲不挂!
  雪峰心想,你真有這個本事嗎?隨口說道:
  汝袈裟拖地了!
  這時玄機猛然回頭,雪峰大笑說:
  好一個寸絲不挂!
  太監魚朝恩,權震當朝,一日,問藥山師:“《普門品》中說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請問什麽是黑風?”
  師並未正面回答,衹是不客氣直呼:“魚朝恩!你這呆子,問此何為?”魚朝恩聽了勃然變色,正要大怒,藥山師笑道:“這就是黑風吹其船舫了!”
  靈圳師參訪歸宗師,問道:“如何是佛?”
  歸宗師說:“不可語汝,汝不信;汝若信,過來吾告汝!”
  然後細聲貼耳地告訴他:“汝即是!”
  這些弘化教導的手段是何等的幽默!
  學,要有悟性,要有靈巧,明白一點說,就是要有幽默感!古來的師,沒有一個不是幽默大師,在幽默裏,是多麽活潑!是多麽銳利!
  (六)與藝術
  佛教其他各派對日本文化影響,一般都局限在他們宗教生活方面。唯獨宗不受此限,它對其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極深的影響,這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事實。
  在中國,情況可能稍有不同。同道教的信仰、時間以及儒傢的道德雖有廣泛的聯繫,但卻不曾像日本那樣對文化生活産生那麽大的影響(為日本人所熱衷並滲透於文化生活的深處,或許應歸於因於民族心理)。不過有一點應該特別註意的是,對宋學的産生,對南宋一派繪畫的發展都給予了極為強烈的刺激。這些繪畫曾在鐮倉時代初期,隨頻繁來往於中日兩國之間的僧們一起被帶到了日本,並在東瀛國土上博得了衆多的贊美者。現在,這些作品在日本成了國寶,而在我們的故鄉中國,卻很少能見到了。
  寒江釣魚圖 馬遠作為日本人藝術才能的一大顯著特徵,可以舉“一角”式為例,它發端於南宋大畫傢馬遠、所謂“一角”式,從心理上看,它同日本畫傢之“減筆體”的傳統相結合,即在絹本或紙本上用較少的描綫或筆觸去描繪物象。這兩者都和的精神完全吻合。漣漪微起的水面上,獨自飄蕩着一葉漁舟,它完全能夠喚起孤絶的的感覺——茫茫大海般廣漠無限,又如涓涓小溪般怡然自得。右畫面上看(點擊放大),這一葉小舟無依無靠,他構造原始,沒有保持穩定的機械裝置,沒有乘風破浪的舵漿,也沒有各種戰勝惡劣氣候的科學儀器,總之,與現代化的萬噸巨輪形成鮮明對照。但正是這種極端無依無靠,纔體現出一葉漁舟的美德,使我們感到有一種無限的“絶對性的東西”圍繞着小舟及一切,包含萬物。
  叭叭鳥 牧溪
  再看右圖一幅畫:枯枝上一隻鳥孑然而立,畫面及其簡練,一條綫、一抹影、一塊墨,都恰如其分。它似乎在嚮我們喟嘆:天越來越短了,自然界繁茂的夏天就要過去,荒寂的秋日將再次降臨。這畫中的意境也許有些感傷,但它卻能使我們去審視自己的內心。當我們有能力觀察到這一點時,深藏在內心世界的無數精神寶藏就會展現在我們面前。
  在這樣多樣化的精神世界種,他們最推崇的是先驗的孤絶,在日本文化用語叫作閑寂。它的真正意義是“貧睏”(Poverty),消極一點說就是“不隨社會時尚”。之所以稱其為“貧睏”,是因為它不執着着一切世俗的東西,諸如財富、權利、名譽等等。而且,在這種“貧睏”人的心中,他會感到有一種因超越時代、社會而具有最高加之的存在——這就是閑寂的本質構成,猶如三國時期竹林七賢處於深山笑看世事。
  的修法
  以上僅是就的歷史和的內容特色,嚮諸位作簡單介紹,現在我再進一步來告訴各位是如何修法。
  古代師的棒喝,那是在教者的揚眉瞬目,那也是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是在參,趙州八十行腳,這是在修;這些典型,都留給後人很大啓示,現分敘幾點,略加介紹。
  (一)提起疑情
  世界上的大部分宗教,最重視的是信仰,而且不可以用懷疑的態度去追覓教義,但是宗在入門時,首先須提起的便是疑情。尤其門,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沒有疑情,則等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絶不會有開悟的時候。“如何是祖師西來大意?”“什麽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念佛是誰?”……這些問題,並不是要學的人去找資料寫論文,它衹不過是要提起和子的疑情而已。
  (二)參究下去
   疑情起了以後,進一步要用心去修,所謂迷者枯坐,智者用心。用心是隨時隨地,用全副精神去參,並不是在打坐時纔是用心參,這麽追本溯源的疑下去,問下去,一直到打破沙鍋問到底,則豁然大悟,這種開悟的境界能描述嗎?很難。衹能告訴大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三)身行力學
  本來是不可說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我今天在這裏說了許多許多,已有畫蛇添足之嫌,事實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生活上去實踐,衣食住行處尋個着落。那麽,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無一不是,各位,若要再問什麽是,我告訴你:“睡覺去!”懂不懂?不懂!不懂!參!
禪和老莊 Zen and Taoist
  鬍適曾說:“中國並不來自於印度的瑜珈或那,相反的,卻是對瑜珈或那的一種革命。”鈴木大拙曾說:“像今天我們所謂的,在印度是沒有的。”他認為中國人把解作頓悟,是一種創見,也足證中國人不願囫圇吞棗似的吸收印度佛學,他說:“中國人的那種富有實踐精神的想像力,創造了,使他們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滿足。” 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學的推動,由於大乘佛學的推動使老莊的透徹見解,以的方式上獲得了復興和發展。 Thomas Merton 曾說:“唐代的師纔是真正繼承了莊子思想影響的人。” 可以說,師們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莊的見地一致的,道德經的第一、二兩章便說出了的形而上基礎。至於和莊子的關係,鈴木大拙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說:“師的最明顯的特質是在於強調內心的自證。這種自證,和莊子的坐忘,心齋和朝徹是如出一轍的。” “坐忘”兩字的原意,可以說是坐於忘,或沉入於忘的境界。這個忘的範圍很廣,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下面是莊子描寫有關坐忘的故事:有一次,顔回告訴孔子說他的功夫大有進步,已忘了仁義,孔子認為他還不夠深刻。過了幾天,他告訴孔子說他已忘了禮樂,孔子仍然沒有加以贊許。再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告訴孔子說他已“坐忘”了。這境界連孔子也有所不知,反問顔回,顔回解釋說:“墮肢體,黜聰明,離開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心齋”見於莊子人間世中孔子和顔回的一段對話,據說顔回有一次要到衛國去遊說,孔子澆了他一盆冷水,認為他還沒有做到純一不亂的境界,如果貿然去諫,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於是顔回便嚮孔子請教方法,孔子告訴他要“心齋”說:“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心。” “朝徹”是道傢修練的一種境界,莊子曾描寫過一段有關朝徹的故事。有一次,有人問女偊,為什麽他年紀那麽大了,但容貌還是嫩得像小孩一樣,女偊告訴他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問女偊:他是否可以學道呢?女偊坦白的說他不是學道的材料;接着便把自己教學生卜梁倚的經過告訴他說:“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我們不能否認師們都是佛傢,但他們對於老莊思想的偏愛,卻影響了他們在佛學中選取了那些和老莊相似的旨趣,而作特殊的發展。
禪的人生智慧 Zen wisdom of life
  【主講人】
  邱紫華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東方美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央視《百傢講壇》主講嘉賓。主要從事東、西方美學史、美學理論及悲劇等方面研究,已出版多部專著並多次獲得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
  【內容介紹】
  什麽是是佛教“那”的簡稱,梵語的音譯,也有翻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含意為“思維修”或“靜慮”,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有祖師與佛祖兩大區別。不是燒香拜佛,不是誦讀佛經、修煉打坐。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是一種獨特的哲學觀念,是一種獨特的表情達意的方式,是灑脫曠達的人生態度。
  到底的真正意義是什麽,文化如何與當今社會緊密聯繫,能讓我們體會怎樣的人生態度呢?在這裏,邱紫華教授用風趣的語言和生動的故事,深入淺出、極有趣味地闡釋學的基本思想、宗關於人生的基本理論、宗關於人生的智慧,讓大傢在深刻的理中體會思想的樂趣。
  【內容目錄】
  與金錢
  與情愛
  與職責和道義
  與無凡無聖
  的人生境界
  不立文字
禪語數則 Chan Yu is the number of
禅语数则
  【你且看他】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一杯茶】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的一位師。有一天,有位大學教授特來嚮他問,他衹以茶相待。
  他將茶水註入這位來賓的杯子,直到杯滿,而後又繼續註入。
  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終於說道:“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衹杯子一樣,”南隱答道,“裏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
  【悟性如光】
  讀佛經。
  弟子問佛祖:“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麽能夠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墻角有一把錘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衹好說我看不見。
  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墻角果然有一把錘子。
  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打破碗 】
  一位老和尚有兩個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飯後,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個。
  大和尚立馬跑嚮老和尚的房打小報告:“師傅,師弟剛剛打破了一個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雙眼微閉,說道:“我相信你永遠也不會打破碗!”
  【惹塵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教惹塵埃。”
  慧能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禮物】
  一位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天,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衊他。
  最後,師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絶接受,那麽這份禮物屬於誰呢?”
  那人回答:“屬於原本送禮的那個人。”
  師笑着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駡,那你就是在駡自己。”
  【放下】
  兩位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裏躑躅不前。由於她穿着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師兄說罷,把少女背了起來。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後和師弟繼續前進。
  師弟跟在師兄後面,一路上心裏不悅,但他默不作聲。晚上,住到寺院裏後,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我們出傢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為什麽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在還挂在心上?”
  講師:釋果寧
  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釋果寧法師,西藏工作八年,趙樸初學生,由原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剃度出傢,在莆田廣化寺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大和尚授比丘大戒。大師弘法於海內外,廣受歡迎。目前大師以弘揚佛法學為己任,旨在幫助大傢認清自己和人性,解脫痛苦和糾纏,尋求人生的智慧。
  主要作品
  《—生命的和諧》
  內容大綱:
  果寧大師告訴我們,在商品經濟的高速發展的今天,不要再不斷一味地喂養那個難以喂飽的頭腦乃至欲望,要對我們的心靈加以重視,讓我們的心靈不斷淨化,重新獲得屬於我們生命的那份和諧……
  第一講: 理性、情感、本能三者在生命中的關係
  第二講:----需要與欲望的區別
  需要是此時此刻的需求,是自然的需求;欲望就是你的欲念,嚮着未來在運動
  第三講:----男人與女人的和諧關係
  “愛”是占有,“情”是享有
  第四講:家庭和諧的要素
  “丈夫”:一丈以內是你的夫!女人應該多紿自己的男人一些空間…..
  第五講:生命的和諧
  心靈是慈悲和愛的源泉
  第六講:上善若水(一)
  水---可柔可剛;水---不變隨緣
  第七講:上善若水(二)
  水---居高居低皆平;水---無分別心
  第八講:做好今天的你
  因是今天 果是明天
  第九講:
  寬恕別人 善待自己
  第十講:感恩之心
  常懷感恩之心 人生就快樂無比
  第十一講:什麽是是什麽?
  真正的善惡在你的心裏,你用什麽樣的心態在做這個事情很重要
  第十二講:不是宗教 是生命的和諧
  心靜則土靜
  分集介紹:
  第一集:
  果寧曰:
  當你處在內外的衝突中,同時被撕得四分五裂,內心充滿了壓力、苦悶、 孤獨 ,感到身心疲憊,難以承受時,.首先要弄清楚怎麽迷失的,是如何被撕裂的,衹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說殺人的屠刀,而是指執着這個念頭,一旦放下就能徹悟…...
  第二集:
  果寧曰:
  頭腦是理性,要是過分的理性,缺乏心靈的感受和情愛,那麽這種人是非常冷酷的……
  需要是此時此刻的需求,是自然的需求…..
  欲望就是你的欲念,嚮着未來在運動,這就是欲望….
  尚若我們生命的能量都被欲望所消耗掉了, 忽略了這個可以滿足的東西,那麽我們終究不會滿足,衹因欲望是無法滿足的……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老子《道德經》
  第三集
  果寧曰:
  現在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但是幸福指數反而降低了,可見幸福的含義不是外面能擁有的,還是在於你心靈的感受…….
  古人的智慧:
  “男”=田+力:用力量去徵服土地
  “安”=宀+女:房子裏有個女人就安定了
  “傢”=宀+豕:房子晨養頭豬,就是傢了
  “婚”=女+昏:男人遇到女人昏頭了,就結婚了
  “情”=心+青:人衹要時刻有情,就會擁有一顆年輕的心
  …….
  果寧曰:
  “愛”是占有,“情”是享有,衹要婚姻能夠按照“情→愛→欲”的方向發展,那麽家庭就會和諧美好……
  第四集 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
  古人的智慧:
  “丈夫”:一丈以內是你的夫!女人應該多紿自己的男人一些空間
  “妻子”:妻子像孩子,男人對待自己的女人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果寧曰:
  你真的想找到那份和諧嗎?夫妻之間真的要找到長久的恩愛嗎?我們不但要理解到古人給我們的這些智慧,而且要從中去不斷的感受,最終找到那個和諧的鑰匙…….
  庭是這個社會組織的小單元,要是家庭和諧了,這個社會也就和諧了。
  知己就是智慧, 所以一個人想要擁有智慧,不但要擁有知識,更應強化對自我的認知。
  組建一個家庭或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把你的心性找到,看清楚自己……
  第五集:
  果寧曰:
  頭腦 心靈、本能三者的相互包容相互接受,就産生了人的和諧。心靈是慈悲和愛的源泉……
  當一個人孤獨,焦慮、無助時,不是別人忽略你,也不是社會拋棄你,而是你還沒有紿自己的心靈找到傢,即:寧靜、安詳、自在
  第六集:可柔可剛、不變隨緣
  古人智慧: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鼕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在者的眼中看來,每一個季節都非常的好,者懂得順應,順應自然、順應天地的變化、順應社會。。。。
  果寧曰:
  當你需要表達你的情愛的時候,需要表達你對他人的關懷的時候,你要柔情似水;當你要斷掉自己邪惡的念頭,或是一些舉止的時候,要像種决堤的洪水一樣勢不可擋,把它衝洗幹淨…….
  水,因為它從來沒有固執己見,它會順應你,但是當它順應你的同時,它卻把你給改變了。
  仁者為什麽沒有敵人,並不是說天下沒有人是他的對手,而是他根本就沒有樹立對手和敵人。
  倘若你還有對手,那衹能說明你自己還有問題,還有障礙還沒有超越……
  第七集 水,居高居低皆平 水,無分別心
  果寧曰:
  當你事業、人生處於處於一個比較成功的狀態的時候,要牢記“謙受益滿招損”,要不斷的提醒自己,我的這個成就來之不易。千萬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得意,而斷送了自己…….
  當你事業平平,一事無成時,應懷着“天生我纔必有用”的心理去看世界,要相信機遇對衆生都是平等的,不要自卑,自信就是成功的保障。高低貴賤存在於自己的心靈……
  我們為什麽有那麽多的煩惱,為什麽有那麽多的痛苦和不安?因為我們分別,分別你我他,分別是好是壞,分別是得是失……
  第八集:因是今天 果是明天
  果寧曰:
  過去的不可能再回來,未來還沒有到來,是虛無縹緲的。在時間的長河中,唯有今天,唯有這個當下,是值得你好好去活的…….
  明天是因為今天才産生的,每一個明天都是因為今天變成的。所以明天的花朵開得怎麽樣,要看今天的根紮的怎麽樣,肥施的怎麽樣,才能看到明天那美麗鮮豔的花朵,那就是收穫……
  萬事萬物都像大海的波浪一樣,衹是個有形的東西,那個有形下面的無形的東西是什麽,那就是世界的本源……
  第九集 寬恕別人 善待自己
  果寧曰:
  人生就像一幅油畫,近看全是色塊,但是遠看卻很美。這是由於有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當你隔得遠再去看它,再去回味它,你會發現回味無窮……
  寬恕他人就是在善待自己,要懂得怎麽樣去求得覺悟,怎樣打開你的心量,破除我執……
  第十集 常懷感恩之心 人生就快樂無比
  果寧曰:
  夫妻之間一定要相互感恩,哪怕對方在你饑餓的時候,衹給你做了一次飯;在你寒冷的時候為你披過一次衣;在你病痛的時候, 為你遞過一次藥;在你無助的時候,曾牽着你的手給你過溫暖和勇氣。你都要身懷感恩,感恩你的另一半。因為夫妻之緣是一生當中最大的因緣…
  一個真正懂得愛自己的人,珍惜自己的人,他就懂得怎樣去愛別人,珍惜別人。愛從愛自己開始,愛是不能占有的……
  第十一集
  果寧曰:
  凡人與聖人的區別:聖人的心是能轉境的,凡人的心則被境所轉……
  改變一個人不是改變他的行為,而是要改變他的頭腦
  真正的善惡在你的心裏,你用什麽樣的心態在做這個事情很重要…..
  果寧小故事:
  過去有個大文豪蘇東坡特別好,又很喜歡跟一個名叫佛印的師鬥智。有一天,蘇東坡寫了一首詩請師欣賞,當師正在欣賞他所寫的詩時,突然東坡先生發現有條狗正在咬骨頭,蘇東坡跑過去就把骨頭從狗嘴裏邊搶出來,順手扔在旁邊的那條河裏。狗馬上衝過去,跳入河裏繼續去咬那個骨頭。東坡拍一拍師的肩膀說:“狗咬河上(和尚)骨”。說完便哈哈大笑起來。沒想到佛印師面不改色,順手就把他的詩扔在水裏邊說:“水漂東坡詩(屍)”,佛印師同樣也哈哈大笑……
  第十二集:心靜則土靜
  果寧曰:
  人生有兩個命,一個命就是生命,就是你的身體。你的身體滅了,這個命就沒了。但是還有一個命不是身體的,是心靈的,是智慧的慧命,這個命不在這個生死之中。倘若你真的懂得修,你就能找到這個命……
  不要一生去獲取那些都帶不走的東西,我們可以去奮鬥,去獲取。但是不要把所有的生命能量,全耗到上面去了。留一點點給自己,這就是你善待自己的充分表現……
  《果寧話西遊--悟人生》
  《果寧話西遊--悟人生》各集主要內容:
  公元627年,玄奘師徒啓程西行,踏上漫漫取經之路。途中歷經磨難,終得真經...
  今天,讓我們隨着釋果寧大師,穿越時空 ,漫話西遊悟人生!
  第一集:唐僧師徒各自代表了儒、道、釋思想的哪些含義
  一、《西遊記》裏面所表現的心性學思想,即儒、道、釋三傢的思想
  1、釋(佛):西遊代表走嚮西方,離苦得樂
  2、儒傢:治世的思想,即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
  3、道傢:玄之又玄 衆妙之門
  二、《西遊記》中孫悟空、豬八戒、唐僧、沙和尚、小竜馬各代表着怎樣的含義
  1、孫捂空--人的心
  2、豬八戒--人的情
  3、唐僧--人的身體
  4、沙和尚--人的本性
  5、小竜馬--人的意志力
  第二集:心猿歸正--心正齊天,心斜壓山 六賊無蹤--六根清淨乃取經之本
  一、唐僧收服悟空(心猿),歸正自己的七十二班變化的“心”
  二、孫悟空將六賊打殺
  1、六賊: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身本憂、意見欲
  2、悟空殺六賊,代表要做大事,首先要用心來剋服自己的六欲
  第三集:意馬收繮--成大事之人,意志堅韌也 悟空收八戒--成大事之人,要做到八戒
  一、唐僧收服小竜馬,達到心意合一
  1、小竜馬代表唐僧的意志力,此謂意馬。
  2、我們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馬,衹有確定了前進的目標,才能專心專意的取得真經。此謂收繮
  3、心意合一,志嚮堅定。沒有到不了的西天
  二、悟空收八戒
  1、豬八戒代表唐僧的習氣和情欲,最終被悟空收服並另取名為“八戒”,意在人生的歷程中要時刻用心來遵守人生的戒律,做到心與性的合詣,最終成就自己...
  第四集:本性現前--沙悟淨,我們每個人心裏的那份淨土 團隊完成--心、性、情、意、身一個完美的團隊的組成
  1、悟淨代表我心乃淨,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份真性,倘若我們在人生的路上能夠保持那份真性,心地明亮的為人處事,那麽真經將近在咫尺
  2、一個完美團隊的組合:心、性、情、意、身合一。對於企業而言,唐僧師徒等人的組合,也不失一個好的團隊:唐僧代表董事長;孫悟空代表總經理;豬八戒代表銷售、公關;沙僧代表人事、財務;小竜馬則代表企業的竜馬精神...
  第五集:三打白骨精--斷掉情、愛、欲 葆赤子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一、三打白骨精
  1、白骨精的三個形象分別代表了唐僧的情、愛、欲
  2、代表唐僧心的悟空將它們全部打死,說明在人生的路上我們一定要控製好自己的情、愛、欲,不要讓其成為我們前進的障礙
  二、葆赤子之心
  1、赤子在《西遊記》中指的是紅孩兒,在現實生活中則代表的是每個人的那份童心。一旦人生的路上遇到了適,那麽我們一定要認清現實,要順應事態,千成不要動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燒毀了
  2、親子之道--要成就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將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融合到一起來教育孩子,幫其保住那份童心
  第六集:真假猴王--自己的真心與假心
  一、真假猴王
  1、真假猴王指的就是自己的真心和假心,真心一失,假心就起,所謂惡從心起。這也就引出了唐僧取經路上的又一劫難
  2、這個故事所揭示出來的道理是一定要為了自我而活,要對自己真實,不要被所謂的虛榮心害了。衹有屬於自己的那份真實才能助我們戰勝一切障礙...
  第七集:除蜘蛛精--斷滅七情喜、怒、憂、懼、愛、惡、欲 除卻衆心--人生成功的關鍵就是一心一意
  一、斷滅七情
  1、《西遊記》中的七個蜘蛛精指的就是七情,即:喜、怒、憂、懼、愛、惡、欲
  2、這個故事紿告訴我們在人生的路上做任何事都要身心合一,不要像蜘蛛一樣左牽右挂...
  二、除確衆心
  1、《西遊記》中衆心指的是唐僧取經到時遇難比丘國,國王受妖精蠱惑要唐僧的心來做藥引子,結果被悟空打殺。。
  2、這個故事警示我們人生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心一意
  第八集:九思成聖(上)--視、耳、色、貌、言、事、疑各自所思
  九思指的是唐僧師徒將到佛國時遇到的九頭師
  1、視思明:當我們看事物時,要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要被事物的假像所蒙蔽
  2、耳思聰:如果我們能管住我們的耳朵,辨別出真假是非,那我們將不再被外物所傷
  3、色思溫:色代表情緒,溫代表喜怒哀樂皆不發。成大事,情緒控製要達到喜怒哀樂皆不發
  4、貌思恭:貌代表形為,恭代表恭敬心。做任何事都應有一份恭敬心去對待
  5、言思忠:言代表言語。此句意為不說謊話
  6、事思敬:敬代表全力以赴。做任何事都應全心全意的去做
  7、疑思問:“君子不恥下問”就為此理
  第九集:九思成聖(下)--忿、見各自所思
  1、忿思難:忿代表忿忿不平;當我們遇到別人對自己發火時,換位思考一下他的難處,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見得思義:君子看到的都是義,小人看到的都是利。無論別人給予了我們多少,我們都要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3、道(仙):人+山,所以道傢倡導的是就不食人間煙火,脫離現實
  儒:人+需,人所需要的,是現實。是治世的思想
  佛:人+弗,有和無的概念
  第十集:即心即佛--歷經艱險,終得真經
  當唐僧師徒歷經磨難,剋服了自身的種種習氣,終於成佛了
  1、孫悟空被封為鬥戰聖佛,無論我們從事什麽,衹要懂得約束自己,終可成聖...
  2、唐僧被封為旃檀功德佛,用以警示大傢,做人要心身合一,才能終得真經
  3、豬八戒被封為淨壇使者,因為至終未戒掉吃欲,所以最終吸被封為使者
  4、沙和尚被封為金身羅漢,因沙和尚代表人的本性,像金一樣真貴,所以被封為金身羅漢
  5、小竜馬被封為天竜八部護法,小竜馬代表人的意念,我們要時刻捍衛自己的意念,所以被封為天竜八部護法
  《果寧話西遊》內容介紹:
  第一講:唐僧師徒各自代表了儒、道、釋思想的哪些含義
  第二講:心猿歸正---心正齊天,心斜壓山
  六賊無蹤---六根清淨乃取經之本
  第三講:意馬收繮---成大事之人,意志堅韌也
  悟空收八戒---成大事之人,要做到八戒
  第四講:本性現前---沙悟淨,我們每個人心裏的那份淨土
  團隊完成---心、性、情、意、身一個完美的團隊的組成
  第五講:三打白骨精---斷掉情、愛、欲
  葆赤子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第六講:真假猴王---自己的真心與假心
  第七講:除蜘蛛精---斷滅七情喜、怒、憂、懼、愛、惡、欲
  除卻衆心---人生成功的關鍵就是一心一意
  第八講:九思成聖(上)----視、耳、色、貌、言、事、疑各自所思
  第九講:九思成聖(下)----忿、見各自所思
  第十講:即心即佛—歷經艱險,終得真經
電影:《禪》 Film: "Zen"
  中文片名:
  英文片名:ZEN
  原文片名: ZEN
  國傢地區:日本
  影片類型:劇情
  語 言:日語 
  片 長:127分鐘
  上映時間:2009年01月10日
  導 演:高橋伴明
  編 劇:大𠔌哲夫 高橋伴明
  主 演:中村勘太郎 內田有紀 藤原竜也 高良健吾 西村雅彥 哀川翔 笹野高史
  官方網站:http://www.zen.sh/
  劇情簡介:
  “人為何無法逃脫這個世間的紛爭、病痛與死亡?我希望你能發現從痛苦中解脫的辦法。”母親伊子(高橋惠子 飾)說完這番話就離開人世了。那一年,道元纔8歲。
  16年後,道元(中村勘太郎 飾)為尋求佛法,來到了宋國。但是,這裏大量的僧人受官府賄賂,腐敗不堪。一名年輕的僧人寂元(鄭竜進 飾),出現在失意的道元面前,他帶着道元前往天童山。景德寺的住持如淨師(鄭天庸 飾)一眼就看出了道元身上的才能,而對道元來說,他終於在如淨那裏找到了真正的佛法。於是,道元歸入如淨門下修行。某個夏日的拂曉,道元悟出了真道。
  歸國後的道元,棲身於建仁寺,執筆撰寫《普勸坐儀》。周圍無心嚮佛的僧人孤立道元,但道元一心鑽研辯道的精神,得到了年輕僧人俊了(高良健吾 飾)、原達磨宗的懷奘(村上淳 飾),以及從宋國來此的寂元等人的支持。與寂元再會的道元,决意在日本建立如淨師所授的佛法。
  否定宗派理論的道元,被打上邪教的烙印。比睿山的僧兵對他展開了追捕。鐮倉幕府的六波羅探題,波多野義重(勝村政信 飾)出手相助,將道元他們安置到洛外深草的安養院中。
  道元並為因此而停止講佛授道。妓女阿鈴(內田有紀 飾)一個人艱辛地養着傢中生性懶惰的丈夫鬆藏(哀川翔 飾)與尚在脯乳期的中嬰孩,在失去孩子後,阿鈴開始自暴自棄,這時她遇上了道元,並在道元的教導中重新振作了起來。
  不久,嫉妒道元的睿山僧兵襲擊了深草的興聖寺。義重再度幫助道元,將他們轉移到了越前志此莊,在那裏,阿鈴也成為了道元的門生。
  進入永平寺後的道元,繼續教導弟子,指導迷茫與世間的人們。一天,義重來訪永平寺。當時執政者北條時賴(藤原竜也 飾),因早年的戰爭傷人無數,如今夜夜受冤魂折磨。義重請求道元能幫他擺脫痛苦。於是,道元與寂元一起前往鐮倉。與北條時賴會見後,道元稱“衹管打坐”便可化解一切,並用“水中之月,無法用刀劍斬斷”的隱喻,令時賴放下太刀,歸心佛道。
  雪中的永平寺,道元在坐中,走嚮了54年生命的盡頭。
  幕後製作:
  •追溯亂世名僧一生 為現代人帶來心魂安寧
  主張“衹管打坐”的道元是日本曹洞宗的開山之祖,他死後受封“大師”,影響相當深遠。以“”為名的本片記述了道元師的一生,是一部難得的關於出傢人的傳記片。
  本片是在研究道元的專傢——大𠔌哲夫的熱意促成下得以開拍的。大𠔌是駒澤大學的前總理事長,曾經出版過不少關於道元的專著,還寫了一部傳記小說《永平之風 道元生涯》。將道元的人生歷程搬上銀幕是大𠔌多年以來的夙願,此番機緣巧合萬事俱備,纔終得圓夢。大𠔌擔當了影片的製作總指揮之職,而他寫的傳記也成了本片的藍本。
  與親鸞、日蓮等名僧相比,道元的人生並沒有多少戲劇性,他所主張的宗義理也缺乏振聾發聵激動人心之處。不過,在大𠔌看來,道元簡潔淡然的生存之道中藴含着富有感染力的衝突。道元十四歲出傢,當即提出了觸及佛教教義核心的問題:“若說人本來就是佛,那為何還要修行?”他從中國獲得真傳歸國後,又屢遭比睿山傳統勢力的打壓,其中麯折道之不盡。在鐮倉亂世,道元主張遠離世俗與戰亂,回歸本我,專心打坐。他清越的人格魅力使之成為超越時代的偉大宗教傢。另外,道元的修行之法也成了日本形式美的組成部分,溶入日式傳統文化之中。
  二十一世紀的日本,許多社會現象反映出人心的荒蕪與失衡。大𠔌認為這和日本人倫理觀念的崩裂有關,傳統的倫理觀建立在本土化的佛教、神道教和儒教之上,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現代人因為失去了心靈的支點而無措暴走。大𠔌主張,提高對佛教的關心有利於改善這些問題。“歷史悠久的佛教在各個時代給人以心魂的安寧。我們的祖先因為接觸佛教而獲得了與大自然共生的勇氣和對萬物的關愛之心。佛教帶來的安寧能夠支撐當代日本人。”在這樣的時代,宣揚道元的精神無疑是一則藥方,而《》這部電影正是能讓人心回歸寧靜平和的治療。
  執導本片的高橋伴明表示,道元是他最崇敬的三位宗教傢之一。懷着這份崇敬之心,高橋在一個月內就完成了劇本。對於原作中的史實部分都不做改動,嚴格尊重歷史。為了增強觀衆的共鳴,高橋虛構了阿琳和俊了這兩個與普通市井百姓相近的人物,將他們的故事織入道元的主綫劇情,為影片增添了幾分親切感。
  •歌舞伎明星扮演師 剃發入寺修行數月
  出身於傳統藝能世傢的青年歌舞伎演員中村勘太郎應邀飾演道元師。中村勘太郎的活躍範圍並不限於歌舞伎舞臺,他不時涉足影視領域,還演過若幹話劇。他曾在奇幻題材的電影《時光回轉》中出任要角,不過獨力擔綱電影主演還是頭一遭。此番扮演的角色是古代高僧,而且年齡跨度高達三十歲,難度相當大。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中村在開拍四個月前便前往道元開創永平寺修行。他與僧人們一同坐、打掃、誦經,切身感受道元師的精神。回憶起這段修行時,中村說:“那真是相當辛苦啊。不過,這些東西不親身經歷就無法體會到,這場鍛煉對我來說幫助很大。讓我在頭腦中對角色有了具體的構想,同時,內心也深受震動。”由於去大宋求法是重頭戲之一,中村還特地花了半年時間從基礎開始學習漢語,拍攝期間也請了老師陪同執導。拍攝期間,中村甚至不太吃肉,還戒了酒,可以說是全身心地進入了角色。
  在配角陣中,有曾經紅極一時的內田有紀,她飾演一位在亂世中努力求生的堅強女性。話劇天才藤原竜也也友情助陣,扮演為惡靈所苦的北條時賴。此外,村上淳、哀川翔、勝村政信、笹野高史、西村雅彥、高橋惠子能衆位實力派的加盟也為影片增色不少。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老演員鄭天庸也在片中登場。
  •攝製組取景各大寺 開進佛門禁地 
  在拍攝前,主創人員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尋找合適的外景地,他們收集了大量資料,差不多踏遍了日本曹洞宗的所有名剎。開拍後,攝製組的足跡遍布日本一府九縣,還有一個分隊前往中國蘇州取景。
  寺廟是特殊場所,拍攝都是在嚴格遵守各寺規定的情況下小心翼翼地進行的。最後道元師圓寂的那場戲攝製於神奈川縣最乘寺的堂。這個堂往常從不嚮外人開放,因為是關於道元的電影纔特別破例。
  道元師有一首著名的詩歌:“春花秋月夏杜鵑,鼕雪寂寂溢清寒。”為了襯托道元的精神境界,高橋導演特意將日本四季的美景溶入片中。影片主要拍攝期是3月10日至4月30日,而最終拍完則是八月末,有一大部分時間用在了拍景上。
  名寺古剎的韻味和怡人的自然景色也是本片的重要看點。
  花絮 :
  • 飾演道元母親的是高橋伴明導演的夫人高橋惠子。
  • 扮演懷奘、寂元、俊了、義介的演員在開拍前都前往駒澤大學的竹友寮進行了修行。內田有紀也去宗寺院體驗出傢的生活。她還特地拜訪了曹洞宗的尼姑,瞭解各種情況。有意思的是,和她交流的尼姑竟然是高橋導演大學時代同參加電影協會的學長。是道元帶來了時隔四十年的重聚。
  • 影片中道元在大宋修行的戲不是在中國拍的,而是在日本的永平寺、大本山、總赤寺拍攝的。
  • 電影完成後,中村堪太郎和他的父親著名歌舞伎演員中村堪三郎一起觀看。父親對兒子的表演相當贊賞。
  • 興聖寺起火是片中的一場大戲。攝製組在千葉縣包下了一座山頭,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搭建露天大型布景。為了讓火蔓延到周邊,做了周密的保護工作,為了保險,還實現反復測試。着火的時候,由於噪音太大,無法錄下演員說的臺詞。道元在這個場面中的臺詞是在預先試演時錄好、然後在後期製作時再配上去的。
禪與企業管理 Zen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第一章 人間道是滄桑
  1、“”之本義——心靈自由之旅
  2、“”之淵源——古老的中國智慧
  3、“”之境界——何處惹塵埃
  4、心——現代管理密匙
  5、道——內聖外王之道
  6、思——企業文化內核
  第二章 道中的經世濟民
  1、解古代中國及日本文化
  2、解毛澤東思想
  3、解百色
  4、宗的叢林制度——誠信為先
  5、企業管理的精髓——以德服人
  第三章 的教育與修煉
  1、修身齊傢與治國平天下
  2、以智慧為依歸
  3、學教化與企業精神
  第四章 智慧、頓悟與腦能開發
  1、天水之朝——宋文化的精神內藴
  2、參要真參——引爆大腦激情
  3、悟要實悟——洞開的智慧
  4、涅盤妙心——當下的力量
  第五章 學的新生
  1、5S管理中的道精神
  2、思古與復古——現代制度的古老內藴
  3、日本企業文化與中國文明
  4、企業生存的根本——不破不立之道
  5、企業成敗的關鍵——分寸與規則
  第六章 心如月我如鏡——企業傢的修養
  1、的生死之悟
  2、真修實證,不立文字
  3、獨立思考的能力
  4、回報社會的行動
  5、與天和道
  6、和諧之學
  7、大仁之學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 (術語)那Dhyana之略。譯曰棄惡,功德叢林。思惟修等。新譯曰靜盧。屬於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於欲界人中發得之,謂之修得。生於色界而發之,謂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則名為思惟修。成就之之心體,即為寂靜,有能如實慮知所對之境之用。故名靜慮。棄惡,功德叢林之名,以其結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種定心之法,故雖時翻為定,而定之梵名,為三昧或三摩地,總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宗之,其名雖取思惟靜慮之義,而其體為涅槃之妙心,非謂色界所屬之。(參見:定)。智度論十七曰:“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是西土音,此翻棄惡,能棄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故云棄惡,或翻功德叢林,或翻思惟修。”大乘義章十三曰:“定者別名不同。略有七種:一名為,二名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脫,亦名背捨。者是其中國之言,此翻名為思惟修習,亦云功德叢林。”慧苑音義上曰:“那,此雲靜慮,謂靜心思慮也。舊翻為思惟修者,略也。”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  是梵語dhyana(那)的省略,意譯為“靜慮”、“思惟修”等。的本義是伏除欲界煩惱的色界“四”,意謂心中寂靜,沒有雜念,能如實了別一切境界。《大智度論》捲十七:“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秦言思惟修。”通常習慣與“定”合稱為“定”。講到“”,很容易聯想到“宗”。宗的“”即達摩來華所傳的“祖師”,亦稱“涅槃妙心”(參見《源都序》捲一),包括“定”、“慧”兩方面,與“定”之“”是有區別的。如清·梁章鉅《歸田瑣記·慶城寺碑》:“暇日,至慶城寺,與僧滋亭談。”隨着文化的發展,産生了許多與“”有關的用語,如房、杖、林等。又如:因而得輕安,謂之“悅”;懶於修道,謂之“逃”。(李明權)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那的簡稱。(參見:那)
英文解釋
  1. :  chan
  2. n.:  buddhist,  Zen,  meditation, contemplation (DKW: 24787'),  meditation,  abstraction,  (Zen) Buddhism,  abdicate,  dhyana,  dhgaya
近義詞
相關詞
佛教宗教百科辭典佛教百科本性人生
宗文化一休日本佛教日本歷史名人日本文化術語
氣功靜坐中醫詞典梵唱佛教音樂更多結果...
包含詞
禪讓禪宗坐禪禪房禪師禪杖
參禪禪堂封禪打禪禪林悟禪
禪院禪機理禪教禪癡禪禪行
道禪王禪禪戒伴禪片禪畫禪
難禪習禪魔禪暗禪禪藝禪靜
禪錄禪餘禪頭禪樂禪髓禪禮
禪襟菩禪禪醫說禪禪尼禪史
禪供禪波事禪陪禪放禪律禪
鬼禪練禪禪拳禪徒禪毬禪習
禪會禪修禪屋禪苑禪者覺禪
素禪網禪古禪九禪十禪友禪
禪食禪縫樂禪東禪李禪禪活
受禪行禪詩禪禪詩禪思禪室
禪關禪話劉禪班禪禪定禪學
禪悟枯禪竹禪禪畫了禪雷禪
寄禪禪眼逃禪四禪問禪初禪
入禪禪律三禪禪教禪心二禪
禪坐禪鑽修禪禪月狐禪禪悅
禪念禪門禪齋禪要禪衣禪天
禪寺禪榻禪那禪味禪人禪意
禪僧禪語禪侶禪說禪真禪枝
禪河禪化禪偈禪慧禪號禪和
禪寂禪德禪燈禪帶禪法禪窟
禪道禪病禪規禪觀禪居禪經
禪傢禪鎧禪伯淵禪論禪情禪
安禪禪版禪變禪客禪鎮禪踘
禪板救禪禪巾禪茶釋禪觀禪
慧禪禪姓石禪禪布禪七禪凳
依禪癯禪禪鞠禪功禪城禪受
禪授中禪相禪禪武西禪禪友
夜禪談禪禪翁北禪禪頌禪窩
禪峰禪錫禪庭禪椅禪臺禪談
禪誦禪文禪位禪子禪衆禪鐘
禪旨禪宇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