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祿米倉鬍同71、73號,為明、清兩代儲存京官俸米的糧倉。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倉內原有明代歷任倉場監督題名碑,其上所刻內容說明名臣海瑞曾為倉場監督。該倉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清初有30廒,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增至57廒。清末,由於國力衰竭,漕運能力衰退,致使漕糧減少,因而倉儲廒座也陸續撤銷,光緒末年,祿米倉減為43廒。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京都,將城內所有糧倉存糧拍賣,糧倉均改作他用。祿米倉於1911年後改為陸軍被服廠。現院內仍存5座倉廒。
祿米倉現存廒房西部三座為一座一廒,東部一座為一座二廒。由於歷史原因,現在的祿米倉院內地面高於倉內地面超過近1米,每廒座開間五間,面闊23米,進深三間,共深17米左右,建築高度約7米。倉廒現狀屋頂采用合瓦鞍子脊,由於歷次的改建和修繕,已經無法判斷此做法是否為原狀處理。屋頂並無原開氣樓,屋頂椽子不出檐,為封護檐做法,屋檐下施菱角檐。倉廒與圍墻均用城磚砌成,墻面歷經修繕,排磚順丁方式比較混亂,僅可以判斷墻身係糙淌白砌築方法。現狀建築並未於中間開門,但從殘留痕跡可以辨認出每座建築原於明間開門,次間和稍間開小方窗。建築內部構架為七架椽屋,采用前後二架梁,中間三架梁的做法,建築內部用八根金柱。除梁架做法以外,其他工程與明何士晉撰《工部廠庫須知》中的記載差別較大。
祿米倉鬍同
位於東城區東南部,東起小牌坊鬍同,西至朝陽門南小街,南有二支巷通小雅寶鬍同,北與武學鬍同、東八寶鬍同、祿米倉東巷、祿米倉西巷相通,屬建國門街道辦事處管轄。
祿米倉是明、清兩朝存儲京官俸米的地方。清朝屬鑲白旗,清康熙之時有五十七廒。祿米倉之北,明時有舊太倉,再北有海運倉,海運倉之西有新太倉。入清之後,新太倉裁撤,海運倉分為北新倉、海運倉,舊太倉分為南新倉、舊太倉、興平倉、富新倉。民國時,諸倉改為他用。海運倉改為朝陽學院,舊太倉改為陸軍醫院,祿米倉改為聯勤總部平津被服總廠。祿米倉現被軍需裝備研究所占用。今鬍同東口北側有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保存完好,1961年定為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
以祿米倉為中心,其周圍的鬍同,根據方向,分別稱為祿米倉東巷、祿米倉西巷、祿米倉後巷,以其位於祿米倉北側。祿米倉西巷有兩條東西方向的小巷,南者稱祿米倉南巷,北者稱祿米倉北巷。北者原稱油房鬍同,南者稱井兒鬍同,均於1965年改今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