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目 蜥腳型亞目
類 原蜥腳類
科 大椎竜科
屬 祿豐竜
食性 植食
體長 5-6米
身高 2米
生活在三疊紀晚期--侏羅紀早期,為後來巨大植食性恐竜的祖先。迷惑竜一類的食草恐竜個子都很大,但它們的早期成員,即原始的蜥腳類恐竜,並不一定是大個子。祿豐竜身長衹有5米,站立時高2米多,比今天的馬大不了多少。它的頭很小,腳上有趾,趾端有粗大的爪。前肢短小,有5指。身後拖着一條粗壯的大尾巴,站立時,可以用來支撐身體,好像隨身帶着凳子一樣。這種行為很像今天的袋鼠。
祿豐竜是恐竜的1屬,因模式標本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祿豐縣而得名,也是在中國找到的第一個完整的恐竜化石。生存於距今約1.9億年的早侏羅世。祿豐竜身體結構笨重,大小中等(6~7米長),獸腳型。頭骨較小(相當尾部前三個半脊椎長),鼻孔呈三角型,眼前孔小而短高,眼眶大而圓,上顳顬孔靠頭骨上部,側視不見。下頜關節低於齒列面,上枕骨和頂骨間有一未骨化的中隙。牙齒小,不尖銳,單一式,牙冠微微扁平,前後緣皆具邊緣鋸齒。頸較長,脊椎粗壯,尾很長。頸椎10個,背椎14個,薦椎3個,尾椎45個。肩胛骨細長,胸骨發達,腸骨短,恥骨及坐骨均細弱。前肢相當於後肢的1/2長。
祿豐竜曾被認為屬於原蜥腳類的板竜科,且是蜥腳類的祖先類型。而實際上原蜥腳類並不是蜥腳類的直接祖先,僅是一類在晚三疊世(距今2億年前)由假鰐類演化出的很不成功的原始蜥臀類恐竜,衹生存很短時間,就絶滅了。
祿豐竜是淺水區生活的恐竜,主要以植物葉或柔軟藻類為生,多以兩足方式行走,但在就食和在岸邊休息時,前肢也落地並輔助後肢和吻部的活動。
許氏祿豐竜:這是中國所發掘最古老的恐竜類之一,與歐洲西部三疊紀晚期岩層中所發掘的板竜極為神似。祿豐竜的第一件標本是楊鍾健教授在1941年根據一具完整的骨架描述命名的。到今天,總計有超過十具的祿豐竜復元骨架分別陳列在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與雲南祿豐恐竜博物館。這個屬,體型中等,大約4.5到6公尺體長,具有小巧的頭顱及相當長的頸子。前肢為後肢的三分之二長度,強而有力的前肢推測它能夠直立二足式的行走;同時前肢雖然較後肢稍為纖細,但是推測有可能它可以用四足做近距離的短程移動。新近發現到的足印化石證實了這項推論。祿豐竜壯碩的尾巴在平衡頭部軀體上有重要的功能。它們的牙齒短而密集排列,是典型的食植物性齒列。它的長頸得以覓食樹梢嫩葉為食,同時也可能捕捉一些小型的昆蟲及其它動物做為餐點副食。 | | Lufenglong
祿豐竜
Lufen□osaurus
恐竜的1屬,因模式標本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祿豐縣而得名,也是在中國找到的第一個完整的恐竜化石。生存於距今約1.9億年的早侏羅世。祿豐竜身體結構笨重,大小中等(6~7米長),獸腳型。頭骨較小(相當尾部前三個半脊椎長),鼻孔呈三角型,眼前孔小而短高,眼眶大而圓,上顳顬孔靠頭骨上部,側視不見。下頜關節低於齒列面,上枕骨和頂骨間有一未骨化的中隙。牙齒小,不尖銳,單一式,牙冠微微扁平,前後緣皆具邊緣鋸齒。頸較長,脊椎粗壯,尾很長。頸椎10個,背椎14個,薦椎3個,尾椎45個。肩胛骨細長,胸骨發達,腸骨短,恥骨及坐骨均細弱。前肢相當於後肢的1/2長。
祿豐竜曾被認為屬於原蜥腳類的板竜科,且是蜥腳類的祖先類型。而實際上原蜥腳類並不是蜥腳類的直接祖先,僅是一類在晚三疊世(距今2億年前)由假鰐類演化出的很不成功的原始蜥臀類恐竜,衹生存很短時間,就絶滅了。
祿豐竜是淺水區生活的恐竜,主要以植物葉或柔軟藻類為生,多以兩足方式行走,但在就食和在岸邊休息時,前肢也落地並輔助後肢和吻部的活動。
(趙喜進) | | - lat.: Lufengosauru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