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祭祀用的臺。 |
|
祭臺 |
|
供祭祀或宗教祈禱用的臺。 劉大傑 《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一章三:“無論藝術哲學都得屈服於宗教意識之下,在祭壇下面得着其發展生命了。” 艾青 《吹號者》詩:“今日的原野呵,已用展嚮無限去的暗緑的苗草,給我們佈置成莊嚴的祭壇了。” |
|
指上壇祭祀。 侯寶林 《改行》:“趕上皇上齋戒忌辰,或是皇上出來祭壇,你都得歇工,你沒有飯吃他不管。” |
|
讀音:jì tán |
|
原始人對太陽的敬畏和崇拜,出現了為舉行獻祭儀式而建造的祭壇,祭壇是迄今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建造物之一。獻祭活動則反映了人類最初對世界的理解。
最早的獻祭活動是以人為犧牲的。早期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可能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一、世界生於卵;
二、世界由原人的身體,或被衆神所殘殺的某類擬人靈體的屍體骸演化而成;
三、世界由創世神逐一締造或相繼出生而成。
例如三國以來漸次出現在中國典籍中的神話創世故事“盤古開天闢地”,盤古生於渾沌如雞卵的太古時代。隨着盤古的日漸生長,世界漸由盤古的身體發膚形成。古代巴比倫神話中,恩利爾和馬爾都剋殛殺女性靈體提亞瑪特,分解其屍,以上半造天宇和星辰,以下關造大地與動植物。
可以猜想,無論由卵,或由類人靈體生成的世界,都與原始人對卵或人體的神秘生育與生長的力量地瞭解與崇拜有所關聯。 |
|
在無數次的獻祭過程中,作為祭品的犧牲,包括人體的各個部分,與所為之奉獻諸自然神(自然萬物)之間,便逐漸建立了一種神秘的一一對應關係。而這一次次獻祭儀式則成了原初人類最重要的營造活動的起源。 |
|
祭壇為一座U字形建築﹐東西長34.2米﹐南北長36.44米﹐周圍上層是愛奧尼亞式的柱廊﹐柱廊下為高約6米的臺座。臺座上部刻有1條巨大的高浮雕壁帶﹐全長約120米﹐高2.3米﹐由寬度1米左右的雕刻石板連接而成。浮雕帶的內容是表現希臘衆神與巨人的戰鬥﹐象徵帕加馬對高盧人的勝利﹐充滿了動勢突出的形像和激烈緊張的氣氛。保存下來較完整的片斷如宙斯擊倒 3個巨人和雅典娜揪住1個巨人的頭髮等﹐都表現了神的巨大威力和被打敗的巨人的痛苦掙紮。人物多數已沒有面部﹐但強壯有力的身姿﹑錯綜多變的動作和飛揚飄拂的衣紋卻刻畫得極其真實洗練﹐是堪與古典時期希臘雕刻媲美的傑作。大浮雕帶的作者沒有確實的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出自當時希臘最傑出的雕刻傢之手。整個祭壇建築早已坍毀在地下沉埋多年。1878~1886年由德國考古學者進行了發掘﹐出土的石雕後被運往柏林﹐經復原後建立了專門的陳列館供世人觀賞。 |
|
- : high altar
- n.: altar, confession, communion table, the high plac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