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穴位 > 神道
目錄
神道
作者: 等風 Dengfeng
  自萬年前封印之戰結束,破空和碎虛之後的神道高手就已然絶跡。
  這世上還有神麽?
  若有,怎地冷眼旁觀,不顧衆生疾苦;若無,怎地冥冥之中,一切都似有安排?
  神憎恨黑暗,卻要連光明也一同毀去,神憐愛世人,卻要凡間經歷滅世浩劫。
  神
釋義
  (1)民間指鬼神禍福的迷信說法
  (2)[口]∶指神靈
  (3)又稱“墓道”
  (4) [方]形容言談舉止不太正常:這個人有點兒神道,托他辦事大概靠不住。
  【詞意探源】:
  (1)指天道,神妙莫測之理。
  《易·觀》:“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2)指神術。
  《後漢書·左慈傳》:“少有神道。”
  (3)指神祗。
  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不曾祭獻神道,便開了船。”
  (4)指墓道。
  《後漢書·中山簡王焉傳》:“大為修塚塋,開神道。”
  李賢註:“墓前開道,建石柱以為標。謂之神道。”
  中國很多陵墓前都有一條大道--神道神道兩側置放石人石獸,象徵帝王生前的儀衛。陵墓前的石人又稱翁仲,其來由是:秦朝有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據說他身長一丈三尺,異於常人,力大無比。曾駐守臨洮,徵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後,秦始皇懷念他,特製翁仲銅像立於鹹陽宮司馬門外。據說匈奴人來鹹陽,見到銅人,竟為是活着的阮翁仲。從此,人們便把宮闕或陵墓前的銅人、石人稱為翁仲。
  陵墓前的石獸(即石象生)也有由來。石獸放置在墓前是從漢代霍去病墓開始的。霍去病是兩漢時期一位年輕的著名軍事傢。他18歲隨侍在漢武帝左右,善騎射。20歲時,兩次率兵出徵河西走廊找敗匈奴,戰功顯赫。24歲時不幸病逝。漢武帝為表彰這員愛將,特在自己的茂陵之東修建霍去病墓,形式象徵祁連山,以紀念他在河西走廊的功績。石匠們參照祁連山的天然石獸,在霍去病墓前鑿刻了躍馬、臥馬、伏虎、臥象、小豬、石魚、人與熊、猛獸食羊等生動的石刻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馬踏匈奴",它概括了霍去病短暫一生抗擊匈奴的豐功偉績。這組石刻便是中國古墓前最早的大型石刻。
  後來的歷代帝王的修建自己的陵墓時也都沿用石人石獸的陵前裝飾,所以現在的唐陵、宋陵、明陵、清陵幾乎都在陵墓前陳列儀仗隊式的石人石獸。
中醫名詞
  神道,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衝道。屬督脈。在背部,當後正中綫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五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第五肋間動脈後支。主治健忘,驚悸,咳嗽,瘧疾,脊背強痛,癲癇,及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嚮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日本神道
  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
  道起初沒有正式的名稱,一直到公元5至8世紀,漢傳佛教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漸漸被日本人接受,為了與“佛法”一詞分庭抗禮,創造了“神道”一詞來區分日本固有的神道與外國傳入的佛法。是以在《日本書紀》〈用明天皇紀〉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句中,首次出現了“神道”這個稱呼。“神道”二字雖源自漢字,但實際上對此詞的概念在漢語與日語中有所不同。漢字傳入日本後,“神”字被用來表示日語中的“かみ”(kami)。日本人稱已逝的人之靈魂為“かみ”,亦將認為值得敬拜的山嶽及樹木、狐狸等動植物的靈稱為“かみ”。“かみ”還包括一些令人駭聞的兇神惡煞。其後,人物神的歷任天皇、幕府將軍、功臣等也漸漸被作為膜拜對象,形成較為完整的體係。
百科辭典
  神道
    督脈穴。在背部,當後正中綫上,第6胸椎棘下凹陷中。
    
佛教百科
  【神道】  1、天道、阿修羅道、鬼道等三道的通稱。
    2、神妙之道,即佛道。
佛教百科
  【神道】 (術語)總稱六道中天道、阿修羅道、鬼道三者曰神道。【又】神為神魂,有情之精靈也。其神靈之道理曰神道。三論玄義曰:“夫神道幽玄,惑人多昧,義住丘而未曉,理涉旦而猶昏,唯有佛宗乃盡其緻。”【又】神妙之道即稱佛道。肇論疏曰:“神道者,謂神妙之道,即佛道也。”
英文解釋
  1. :  shen tao,  gv 11
  2. n.:  shinto,  legend of ghosts,  gods,  tomb passage,  one's manner isn't normal,  path leading to a tomb
  3. v.:  Shinto (Japanese religion)
近義詞
神道
相關詞
文化係統法術傳統
包含詞
神道碑神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