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號載人飛船
目錄
基本信息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着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陸場。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
飛船簡介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係列之一,用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長徵二號F型運載火箭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神舟七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舟七號飛船全長9.19米,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七載人飛船重達12噸。長徵2F運載火箭和逃逸塔組合體整體高達58.3米。
  軌道艙——作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艙,以及用於出艙時的氣閘艙。配有泄復壓控製、艙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內部有航天員生活設施。軌道艙頂部裝配有一顆伴飛小衛星和5個復壓氣瓶。無留軌功能。
  返回艙——用於航天員返回地球的艙段,與軌道艙相連。裝有用以降落的降落傘和反推力火箭,實行軟着陸。
  推進艙——裝有推進係統,以及一部分的電源、環境控製和通訊係統,裝有一對太陽能電池板。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竜、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佈會上,“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總指揮部宣佈:2008年9月25日21時07分至22時27分直接發射,進行載人航天飛行。屆時中國的航天員將首次出艙來進行太空行走。
  翟志剛出艙作業北京時間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由長徵2F火箭發射升空。2008年9月27日16點30分,景海鵬留守返回艙,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分別穿着中國製造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和俄羅斯出品的“海鷹”艙外航天服進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兼任氣閘艙的軌道艙。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劉伯明的頭部手部部分出艙),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宇航員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航天員送上太空並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傢。北京時間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神舟七號”飛船成功着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
  從神舟七號開始,中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裏,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徵2F火箭擔任。(火箭型號)
細節信息
  載人航天火箭係統總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於“神舟六號”着陸後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可能將會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與“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不同的是,“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艙外航天服和氣閘艙。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艙外航天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戚發軔院士認為,“神七”必須在神舟六號的基礎上解决兩個比較大的問題。現在航天員有一個密封艙,在這個艙裏穿航天服。離開這個艙就沒有了空氣,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須能供給氧氣。第二是沒有溫度控製時,航天服能保證他正常的溫度,所以這個航天服就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密封艙。出艙得具備這幾個條件。飛船上要有一個氣閘艙,人穿好航天服進去,把門關上,把外面的門打開出去。假如沒有氣閘艙,那麽一打開門氣就放光了,因此要有一個氣閘艙。“我衹是說兩個主要的,作為航天員有一個艙外的航天服,作為我們的飛船來講,必須得有一個氣閘艙,要保證原來的艙裏一定有一個大氣壓。”
  “神舟七號”攻剋氣閘艙等核心技術難關,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傢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裏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裏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後航天員在水池裏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慶偉表示,神舟七號飛船,不是神舟六號的簡單重複,突破許多關鍵技術。用於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長徵二號F型運載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針對前幾發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將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還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攝像頭。
  神舟七號在2008年9月25日升空。而26、27日兩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適合出艙的時間,2名航天員會進入軌道艙。由於航天服非常重,要另外一個人幫助纔可以穿上。出艙活動時,航天員身上將會連接着2條生命綫。航天服是以俄式航天服為基礎研發的,提供氧氣、壓力、電源和通訊等設備,出艙以後航天員身邊還會有攝像鏡頭,全程直播。是中國航天科技當中一個突破。
飛行任務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飛船運行期間,1名航天員着中國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出艙進行艙外活動,回收在艙外裝載的試驗樣品裝置。
  按計劃,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運行在高度約343公裏的近圓軌道。
  航天員出艙活動完成後,飛船將釋放一顆伴隨衛星。還將進行“天鏈一號”衛星數據中繼續試驗。
  神舟七號飛船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將返回內蒙古中部地區的主着陸場。
任務過程
  長徵二號F型運載火箭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4秒988毫秒發射升空;
  點火第120秒火箭拋掉助推器及逃逸塔;第159秒火箭一二級分離;第200秒整流罩分離;第500秒三級火箭關機;
  第583秒飛船與火箭分離;隨後飛船正常進入預定軌道,神舟七號飛船成功發射。
  9月27日04:03 啓動變軌控製程序,04:04 完成變軌。航天員出艙在飛船進入軌道運行,環繞地球超過五圈之後進行翟志剛出艙活動揮動五星紅旗。
  16:35 經過劉伯明,景海鵬的幫助下,航天員翟志剛打開艙門,開始出艙活動,翟志剛首先探出頭,並嚮艙外默認的閉路鏡頭揮手,之後全身走出艙外。劉伯明也把頭探出機艙外,交給翟志剛一面小型五星紅旗。翟志剛接過五星紅旗,嚮鏡頭揮動片刻。隨後翟志剛取回艙外裝載的固體潤滑實驗試驗樣品。16:58 航天員成功完成艙外活動,返回軌道艙內。17:01 軌道艙門關閉。
  火警誤報
  在航天員出艙五分鐘左右時神舟七號曾經報告“儀表顯示,軌道艙火災”,後經證實,是誤報。
  19:30 神舟七號釋放伴飛小衛星
  9月28日16:54 飛船進入正常返回軌道;17:16 飛船返回中國上空;17:25 太空船離開“黑障區”,並且打開主傘。
  17:36 成功着陸;18:22 航天員自主出艙。
發射條件
  無降水、地面風速小於每秒8米、水平能見度大於20公裏;
  發射前8小時至發射後1小時,場區30公裏至40公裏範圍內無雷電活動;
  船箭發射所經過空域3公裏至18公裏高空最大風速小於每秒70米。
  “神五”、“神六”和 “嫦娥一號”的發射時間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號”的發射將提前到9月底升空。有關專傢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較適合發射窗口,但因“神七”將執行太空行走任務,9月底升空時的太陽夾角更適合太空人出艙活動,能令飛船在最短時間內見到太陽,保證太空人出艙作業時有陽光。
  能否如期發射,主要是看當時的發射場天氣等情況。小雨和氣溫一般都不會影響飛船的正常發射,但大風則可能導致飛船推遲發射,因為風速超過火箭的承受能力後,將有可能改變其飛行方向。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表示,在國際上,不管是白天發射還是晚上發射,兩種情況都存在。
航天實驗
  中國科學院披露載人航天實驗內容
  中國科學院有關負責人表示,載人飛船工程應用係統的主要任務是開展空間對地觀測、空間科學及技術實驗。
  “對地觀測任務”是以與國際同步發展先進空間遙感器及開拓地球係統科學研究為目的,確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器、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計、輻射計和散射計)、地球環境監測和遙感應用研究等在軌實驗和應用任務。地球環境監測包括太陽常數監測、太陽和地球紫外輻射監測以及地球輻射收支探測。遙感器應用研究為中國遙感應用技術的發展奠定基礎;開展成像光譜技術和微波遙感技術在海洋、陸地和大氣方面的應用研究和應用示範。
  “空間科學研究”安排了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包括空間材料科學項目,微重力流體物理研究項目),還有空間天文項目、空間環境預報和監測任務,目標是全面提高我國空間科學水平。“空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研製了多種空間實驗設備,開展空間生物學效應研究、空間蛋白質結晶、空間細胞培養、空間細胞電融合以及空間蛋白質和生物大分子分離純化等研究;“空間材料科學研究”研製多工位晶體生長爐和晶體生長觀測裝置,開展二元和三元半導體光電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體、金屬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間生長,研究空間晶體生長動力學;“空間環境預報和監測”研究可以建立空間環境預報中心,發佈長期、中期、短期空間環境預報和警報,進行效應預測,保障航天員、載人航天器和空間設備安全。
發展計劃
  未來幾年內我國的航天技術發展實行“三步走”計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工程總體室主任王忠貴嚮記者揭示了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在未來幾年內的“三步走”計劃:“神舟七號”飛船將於2008年升空,肩負的使命是實現航天員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之間,“神舟八號”飛船將在太空中完成交會對接;而航天技術發展的第三步是建立空間站。
  “神舟七號”飛船是我國航天技術的飛躍,也預示着中國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神七”航天員
  3名正選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與景海鵬神舟七號載人飛船3名正選航天員包括入選過神五及神六計劃的翟志剛、以及2名也曾經入選過神六的隊友劉伯明與景海鵬。 進行中國航天首次太空出艙活動的是曾經2次入選神舟計劃的航天員翟志剛,第一備選是劉伯明。
  翟志剛,1966年10月出生,黑竜江齊齊哈爾市竜江縣人,1985年加入空軍,1989年畢業於空軍第三飛行學院,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戰鬥機飛行員,安全飛行95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03年曾入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航天載人飛行乘組梯隊成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
  劉伯明,1966年9月出生,黑竜江齊齊哈爾市依安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中隊長,安全飛行105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6月,入選“神六”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
  景海鵬,1966年10月出生,山西運城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團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20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6月,入選“神六”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
  失重對航天員生活的影響
  人長期生活在地面有重力的環境裏,一旦進入失重環境,就會感到生活習慣不適應。為此,對航天員的生活須采取各種措施:為航天員設計緊身服裝,因為肥大的衣服會漂浮起來;對座艙中的物品加以固定,避免自由漂浮;食物塊破碎或表面掉下的粒屑,會飛揚起來,鑽進航天員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氣管,引起生命危險,因此航天食品要做成塊狀,一口一塊;飲水時要用管子通入口中,防止水珠進入氣管;洗漱濺水,須用吸水器吸幹,以防止水珠聚積在空中,造成危害;航天員睡覺須用帶子或睡袋把自己捆住;在失重條件下行走時,航天員須穿用帶鈎的鞋子,能挂住網格狀的地板(天花板)。
  失重對人體的生理影響
  人長期在地面重力場內生活,地球重力吸引血液嚮下流動。在失重環境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量減小,頭部血量增多,航天員的收縮壓一般比飛行前升高2000~2666帕(15~20毫米汞柱),平均動脈壓升高1333~1600帕(10~12毫米汞柱),靜脈壓也上升,舒張壓則下降。失重使流體靜壓梯度消失,中心靜脈壓和心房壓力增加,刺激這些部位的容積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排尿量增加和水分及血漿量減少(約10%)。尿中排出的鈉、鉀離子增加。在失重環境中,人體骨骼受力減少,時間一久,肌肉萎縮,骨骼也會變得鬆脆,特別是失重會引起骨骼內鈣、磷????的喪失,使航天員返回地面後變得軟弱無力。失重還會引起紅血球減少(8%~17%),白血球增加,T淋巴細胞減少,免疫能力減退。在失重環境中,大多數航天員還會發生前庭-植物神經反應,引起航天運動病和空間定嚮障礙,出現惡心、嘔吐、面色蒼白、暈眩,影響工作能力。這種癥狀常在航天的頭一周內發生,隨後癥狀消失。但也有時會持續很長時間。
總指揮部成員
  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總指揮長常萬全,總裝備部政委、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遲萬春,總裝備部副部長、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張建啓,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陳求發,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陰和俊,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馬興瑞,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王志剛。
伴飛小衛星
  “神七”任務中釋放一顆伴飛小衛星。“神五”、“神六”升空入軌後,均無法拍攝到飛船在太空中的外景照片,當時的電視直播也僅限於艙內。而“神七”釋放伴飛小衛星後,將能彌補這一缺憾。據專傢介紹,小衛星可近距離環繞,伴飛,因小衛星安裝有CCD立體相機,可提供飛船在軌飛行時的首張三維立體外景照片。
  針對“神七”任務中釋放伴飛小衛星是否有潛在的軍事意圖的提問,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顧逸東在發佈會上進行了回應。中國下階段將開展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這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當中一項關鍵性的“神七”伴飛小衛星示意圖技術。這個小衛星將為交會對接提供一些經驗、打下一些基礎。
  顧逸東首先表示,作為神七載人航天應用方面的一項新技術試驗——伴隨飛行的試驗,到現在為止進行得還是非常成功的。我們相信在今後載人航天工程當中伴隨衛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顧逸東介紹,開展伴隨衛星的試驗,一方面是為以後的應用開拓一個新途徑。小衛星的伴隨,比如說空間站或者空間實驗室,可以延伸大的飛行器的功能。此外,伴飛衛星的試驗又可以對大的飛行器,比如為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進行服務,比如觀測外表檢查可能的損傷,來對大飛行器進行服務。
  顧逸東還表示,中國下階段將開展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這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當中一項關鍵性的技術。這個小衛星將為交會對接提供一些經驗、打下一些基礎,包括地面係統對兩個飛行器的軌道控製進行指揮、組織以及軌道預報等基礎性的工作,對交會對接是有很重要的藉鑒意義的。
  針對“神七”任務中釋放伴飛小衛星是否有潛在的軍事意圖的提問。顧逸東介紹,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和德國合作,也釋放了一個伴飛衛星,對和平號空間站進行檢查和診斷,進行繞飛實驗。美國的航天飛機航天員曾經用手釋放過微小衛星,同時用搭載筒來釋放科學實驗的小衛星。日本的月球探測衛星曾釋放了兩個伴飛衛星。
“神七”日志
  北京時間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國成功實施了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
  第一日 9月25日
  17時30分:航天員出徵儀式。鬍錦濤來到航天員公寓問天閣,親切看望執行飛行任務的3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並為他們壯行。
  18時許:三名航天員抵達發射場。確認技術狀態後,航天員先後進入神七返回艙。
  18時35分許:翟志剛開始用指揮棒嘗試操作。
  21時09分許:神舟七號發射進入1分鐘準備,擺桿全部打開。
  21時09分許:火箭點火
  21時10分:神舟七號飛船升空
  點火第120秒,,火箭拋掉逃逸塔
  點火第159秒 ,火箭一二級分離成功
  點火第200秒,整流罩分離
  點火第500秒,二級火箭關機
  點火第583秒時,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
  21時22分許:航天員報告:太陽帆板展開,身體感覺良好。
  21時30分許: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宣佈:飛船正常入軌。
  21時32分許: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佈,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成功。
  22時07分:神七升空後第一次在軌和出艙活動空間環境預報:空間環境平靜,對飛船的在軌運行是安全的。
  23時19分許:在神舟七號飛船飛行第二圈過程中,航天員翟志剛首次從飛船返回艙進入軌道艙開展工作。
  第二日 9月26日
  4時04分: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變軌,由橢圓軌道變成近圓軌道。
  10時20分許:航天員開始組裝測試艙外航天服。
  12時0分36秒至8分46秒:遠望六號船首次精確測控神七飛船。
  12時47分至12時59分:神七飛船成功穿越南大西洋異常區域。
  21時47分許:“飛天”和“海鷹”兩套艙外航天服均組裝完成
  21時59分許: 航天員翟志剛與飛控中心試驗天地對話。
  22時25分許,航天員開始穿個人裝備
  23時36分許:翟志剛着中國自主研發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第三日 9月27日
  13時57分許:返回艙艙門關閉,航天員開始進行出艙前準備工作。
  15時30分許:艙外服氣密性檢查正常,氣壓閥檢查正常。
  15時48分許:指控中心批準軌道艙開始泄壓。神七軌道艙開始進行第一次泄壓。
  14時許:神七飛行任務總指揮部决定:翟志剛為出艙航天員,劉伯明在軌道艙支持配合翟志剛出艙,景海鵬值守返回艙。
  16時17分許:神舟七號和北京飛控中心對話,飛船運行正常,航天員表示感覺良好,航天員吸氧排氮結束。
  16時22分許:航天員穿好艙外航天服。
  16時24分許:出艙活動重要步驟均已結束。航天員吸氧排氮、泄壓工作準備完畢。
  16時26分許:軌道艙開始第二次泄壓,當艙內氣壓降至2千帕時可滿足航天員出艙條件。
  16時39分許: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協助和配合下,中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航天員翟志剛順利出艙,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16時48分,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開始。
  16時58分: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發出指令:“神舟七號,返回到軌道艙”。
  16時59分許:翟志剛進入軌道艙,並完全關閉軌道艙艙門,完成太空行走。
  17時01分許:軌道艙關閉正常。
  18時32分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傢主席、中央軍委主席鬍錦濤與神七航天員進行天地通話。
  19時24分:神舟七號飛船飛行到第31圈時,成功釋放伴飛小衛星。這是中國首次在航天器上開展微小衛星伴隨飛行試驗。
  20時16分許:伴飛衛星完成對神舟七號的20分鐘拍照,圖像十分清晰。
  21時45分:神舟七號上的三位航天員與傢人進行天地通話。
  第四日 9月28日
  11時06分許,航天員換好艙內航天服。
  11時16分許,三名航天員穿艙內壓力服,做返回準備。返回控製數據將註入飛船。
  11時46分許,返回控製數據已註入飛船。
  12時51分許,神舟七號返回艙艙門關閉,神七返回階段開始。
  15時26分許,擔任搜救回收神七飛船任務的車隊已從四子王旗烏蘭花鎮出發,正在嚮主着陸場進發。
  15時59分許,四子王旗主着陸區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大小路口均有執勤人員把守,嚴禁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入。
  16時22分許,主着陸場地面搜救分隊正嚮飛船理論落點開進。
  16時41分許,各測控站點進入神七飛船返回跟蹤的10分鐘準備。
  16時44分許,北京飛控中心發出飛船調姿指令。飛船一次調姿到位。
  16時51分許,北京飛控中心宣佈飛船進入正常返回軌道
  17時02分許,主着陸場六架搜救直升機全部起飛
  17時06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嚮各測控點發出落點預告
  17時12分許,推進艙和返回艙成功飛離
  17時17分許,搜救直升機到達指定空域待命
  17時20分許,神舟七號飛船飛入中國上空
  17時20分許,返回艙降落傘打開着陸返回艙降落傘打開
  17時21分許,飛船進入黑障區,與地面指控中心的通信暫時中斷。
  17時22分許,飛船進入主着陸場上空
  17時24分許,飛船飛出黑障區
  17時25分許,搜救人員在直升機內舉牌提示:搜救開始。
  17時25分許,三名航天員嚮地面通報感覺良好
  17時36分許,神舟七號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返回艙順利着陸。
  18時22分許,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出艙
  18時23分許,航天員劉伯明、景海鵬成功出艙
係列消息
  《1》航天員係統
  航天員選拔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前身是創立於1968年4月1日的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所,2005年9月30日更名為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成為繼俄羅斯加加林訓練中心、美國休斯頓航天中心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被譽為“中國航天員成長的搖籃”。
  據稱,“神七”是在總結“神五”、“神六”航天員選拔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每名航天員在乘組中的不同分工,依據個人特點進行的科學選擇,完全遵循“科學、公正、客觀、合理”的原則。航天專傢介紹說,“神七”航天員是經過5級篩選纔脫穎而出的,可謂“兩百裏面挑一”。
  “飛天”艙外航天服,俄羅斯海鷹號航天服飛天號航天服
  神舟七號準備了兩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羅斯海鷹號航天服,一套是中國自主研究的飛天號航天服。飛天號航天服接口各方面都是按照中國的模式來做的。飛天號是我們的自主知識産權,以後航天員出艙可能依賴中國造的航天服,而不是俄羅斯的航天服。這次外出行走的航天服是飛天我們的航天服。
  《2》飛船應用係統
  飛船應用係統是一個實用性的係統,它與人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飛船應用係統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載人飛船的空間實驗支持能力,開展對地觀測、環境監測,進行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空間天文、流體科學等實驗,安裝有多項任務的上百種有效載荷和應用設備,飛船試驗階段的應用屬試驗性質,實驗內容非常廣泛,研究成果將廣泛用於醫藥發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難病癥以及工業、農業等各行業之中。載人飛船係統采用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的三艙、兩對太陽電池帆板構型和升力控製返回、圓頂降落傘回收方案。其中軌道艙位於飛船的前部,裝有船上各分係統為飛船自主飛行和留軌飛行工作所需的設備及有效載荷。
  從1992年以來,應用係統完成了近200臺全新有效載荷的研製,共200多臺次有效載荷設備分別參加了“神舟”一號至“神舟”五號飛船的發射和在軌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地面應用中心的接收、預處理、監控管理等係統全部無故障運行。建成了係統集成測試平臺、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和空間環境預報中心,開展了67個課題的科學研究,創造了100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技術、新方法,取得了豐碩的科技成果。
  在對地觀測方面,應用係統為我國成功地研製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光譜監視器、太陽常數監測器等一批先進空間遙感器。其中,“神舟”三號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是繼美國1999年發射MODIS之後進入空間的第二臺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圖像質量清晰,光譜分辨率好,應用部門已利用這些成果開展試驗性應用研究,對其評價認為:“這標志着我國可見光和近紅外遙感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我國可見光和近紅外遙感技術已跨入美國和歐共體等國際上先進行列”;“神舟”四號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在軌運行取得大量具有應用價值的科學數據,一舉試驗成功微波輻射計、微波高度計和微波散射計,是我國空間遙感技術的重要突破;配合微波高度計的飛船精密定軌,達到我國低軌道空間飛行器全球定軌的最高精度;捲雲探測儀具有探測大面積捲雲和薄捲雲的能力,結果超出預期,受到用戶的高度評價;為我國首次實現對全球環境重要參數絶對量的探測,對太陽和地—氣紫外、太陽常數和地球輻射收支狀態等進行了係統監測,觀測成果達到國際水平。
  在空間生命及微重力科學領域,研製了一批先進的實驗裝置,進行了數十項空間實驗。其中微重力液滴熱毛細遷移的空間實驗和理論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空間細胞培養、細胞電融合、蛋白質結晶、空間生物效應和空間連續自由流電泳,以及在空間微重力條件下進行的金屬合金、氧化物晶體、半導體光電子材料的生長實驗,也取得了豐碩的科學成果,部分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空間天文方面,在國內率先對宇宙及太陽的高能暴發現象進行空間觀測,取得了γ射綫暴探測研究的重要成果。載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間科學計劃的成功,使我國掌握了空間科學實驗的重要關鍵技術,空間科學實驗和探測水平跨上了一個新臺階。作為載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間環境監測及預報研究,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飛船軌道空間環境參數,準確預報了對飛船發射有危害的流星暴事件和其他災害性空間環境狀態,保障了飛船和航天員的安全,建立了空間環境預報中心,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空間環境預報保障體係的建設和發展,同時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研究水平。
  《3》載人飛船係統
  載人飛船構造:
  1,軌道艙呈圓桶形狀,是航天員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軌道艙調整了艙內佈局設計以便安裝應用係統設備及航天員食品和飲用水裝置。軌道艙的後端底部設有艙門,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返回艙。軌道艙外部兩側裝有兩個像鳥兒翅膀一樣的太陽電池翼,軌道艙所需要的電能就是由這兩個電池翼提供的。
  2,返回艙是載人飛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艙段,飛船起飛、上升到入軌及返回着陸時,航天員都在返回艙內。神舟六號的返回艙形狀像鐘,其艙門與軌道艙相連,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軌道艙。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製中心,艙內安裝了航天員的座椅。飛船在起飛、上升和返回地面時,航天員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艙內還安裝了飛行中需要航天員監視和操作的儀器設備,航天員通過這些儀表可以隨時判斷、瞭解飛船的工作情況,還可以在必要時人工幹預飛船的係統和設備的工作。
  3,推進艙形狀也是圓柱形的,艙內安裝推進係統發動機和推進劑,其使命是為飛船提供姿態高速和進行軌道維持所需的動力,飛船電源、環境控製和通信等係統的一部分設備也安裝在這裏。推進艙外部兩側也安裝了兩個太陽電池翼,為飛船提供所需的電能。
  載人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都是密封的艙段,艙內與外界完全隔絶,內部安裝的環境和生命保障係統,將為航天員提供一個與地球環境一樣的舒適生活環境。另外,還安裝了供着陸用的主、備兩具降落傘。返回艙側壁上開設了兩個圓形窗口,一個用於航天員觀察窗外的情景,另一個供航天員操作光學瞄準鏡觀察地面駕駛飛船。
  《4》運載火箭係統
  神舟七號使用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火箭功能及性能滿足工程總體和飛行任務要求;産品技術狀態受控,研製質量良好,出現的質量問題已經全部歸零或有不影響飛行任務的明確結論;完成了規定的可靠性安全性項目試驗,各項準備工作滿足載人航天飛行産品出廠放行準則的要求。
  長徵二號F火箭長徵2F運載火箭主要技術指標:
  火箭的可靠性為0.7,安全性為0.97:0.7的可靠性就是說100次發射裏,衹有3次火箭可能出現問題;0.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現1000次問題裏,可能有3次會危及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這是載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為0.1到0.3,沒有安全性要求。
  火箭起飛重量為479噸:火箭加上飛船重量約44噸,其它的都是液體推進劑。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體,比人體含水量還大。水通常占人體的60%到70%。
  飛船重量為8噸多,占船箭組合體起飛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舟六號飛船比神舟五號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級直徑為3.5米:我國鐵軌軌距定為1.435米,按照這個軌距修建的鐵路,能夠運輸的貨物最寬為3.72米,去掉車廂外殼,衹剩下3.5米。因此,用標準鐵路進行運輸的火箭最大直徑衹能達到3.35米。
  火箭入軌點速度為每秒7.5公裏:這個速度是音速的22倍。
  火箭軌道近地200公裏,遠地350公裏:地球半徑6400公裏,火箭軌道與地球的距離,為地球半徑的幾十分之一。
  《5》發射場係統
  載人航天發射場的基本任務是,為運載火箭、飛船、有效載荷提供滿足技術要求的轉載、總裝、測試及運輸設施;為航天員提供發射前的生活、醫監、醫保和訓練設施;為載人飛船發射提供全套地面設施;組織、指揮、實施載人飛船的測試、發射及飛行上升段的指揮、調度、監控、顯示和通信;組織、指揮、實施待發段和上升段的應急救生;完成運載火箭上升段的跟蹤測量和安全控製;為航天指揮控製中心提供有關參數和圖像;提供載人航天發射區的後勤服務保障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
  酒泉發射場建在戈壁沙漠的緑洲上,西依山,東臨河,是當年聶榮臻元帥親自挑選的。至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不在甘肅的酒泉。其實酒泉發射中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這裏距離酒泉還有210公裏。當時以“酒泉”命名,一是因為當時各國導彈衛星發射場起名時均避開真實地址,二是發射場地處茫漠戈壁,很難選一個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與發射中心距離最近,且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隨着任務的變化,發射場在神七任務中不僅要為艙外航天服提供測試環境和技術保障,還要重新製定測試和發射流程,把艙外航天服與飛船的聯試、艙外航天服與火箭的聯試等納入測試流程。
  《6》測控通信係統
  在“神舟”飛船七大係統中,測控與通信至關重要。如果航天器好比是風箏,測控站和分佈在三大洋的遠洋測量船就是牽住風箏的那一根綫,地面的控製係統就像放風箏的人,測控與通信總體方案設計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着載人航天工程的成敗測控通信係統。
  當運載火箭發射和載人飛船上天飛行以及返回時,需要靠測控通信係統保持天地之間的經常性聯繫,完成飛船遙測參數和電視圖像的接收處理,對飛船運行和軌道艙留軌工作的測控管理。這個測控通信係統由北京航天指揮控製中心、陸上地面測控站和海上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隊組成,執行飛船軌道測量、遙控、遙測、火箭安全控製,航天員逃逸控製任務額。
  我國航天器測控係統已經形成了以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為中樞,以十多個固定臺站、活動測控站和遠望號測量船為骨幹的現代化綜合測控網。在載人航天工程中,我國的飛船測控係統使用了統一S波段係統,通過同一套發射機和天綫係統、接收設備發送或接收遙測和遙控信號以及話音和電視信號。探月的號角吹響後,我國的航天測控網又開始建設探月測控係統,月球探測二期工程將建設35米口徑天綫深空測控網,提高我國深空測控的能力。未來我國還將進一步加強深空測控領域的國際合作。
  《7》着陸場係統
  飛船着陸場係統是指擔負對飛船再入軌跡的捕獲、跟蹤和測量,搜索並回收返回艙,以及對航天員出艙後進行醫監醫保、醫療救護和緊急後送等相關分係統的總稱。
  着陸場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新增加的一個係統。着陸場係統的主要任務是:飛船在太空飛行後,從返回艙再入大氣層開始,利用先進的無綫電測量係統,對目標進行捕捉、分析和落點預報,然後組織迅速逼近返回艙,並且對返回艙進行處置,且將其安全運回基地。着陸場係統還包括:飛船上升段陸上和海上應急返回搜救分係統,在海上救生區部署了專門的打撈救生船和直升機,配備了能在復雜海況下打撈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艙的設備。
  要讓在300多千米高空飛行的飛船準確降落在旋轉着的地球上的預定地點,肯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多種技術保障,要有非常可靠的控製係統、跟蹤係統和安全的着陸場係統。前蘇聯曾有一次飛船返回時,因控製係統發生偏差,飛船偏離預定着陸點1000多千米。結果當飛船降落到距地面一定高時,3名宇航員從飛船彈射出來後(那時是乘降落傘着地,不是乘飛船直接着地),有兩個宇航員落地了,還有一個宇航員掉到了森林裏。由於直升機無法在森林着陸,衹得專門派伐木工人緊急趕至現場,開闢一個停機坪,讓直升機降落纔把人救走。當時天氣很冷,航天員在森林裏凍了一天一夜,差點凍死。所以除了對飛船的控製、跟蹤技術非常重要外,飛船着陸場地的選擇和建設也是非常有講究的。
  當然,飛船的着陸場不是像跳傘員降落地點那樣,在一塊平坦的地面上畫個圈,做個明顯標志,跳傘員自己控製降落傘,落到裏面就行了的。飛船着陸場的選擇遠不是這樣簡單,而且它的建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係統。
  “神七”費用低於“神六”
  “神六”的成功,很多人都關註它到底花了多少錢?對此,王慶仁透露說,“‘神六’的總花費是9億元人民幣,其中,‘神六’宇航服造價就3000萬。”王慶仁表示,“擺在中國航天人面前的一個比較重要的任務,就是用有限的經費取得世界上比較公認的成果。”
  對於“神七”費用的問題,王慶仁嚮記者透露:‘神七’的花費應該少於‘神六’。因為我們‘神舟’係列航天技術的主體研製工作已經完成,所以‘神七’是在已有基礎上的研製,花銷會相應少很多。”
  【神舟七號航天員太空行走文字全記錄】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神舟七號報告艙門氣密性良好。 [17:10]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從軌道艙外的攝像機上我們可以看到太陽出現在神舟七號和地球中間。 [17:08]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航天員正在檢測艙門密封情況。 [17:0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軌道艙關閉正常。 [17:01]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艙門已經關上。 [17:00]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開始關閉艙門。 [16:59]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我們從打開的艙口中可以看到藍色的地球。 [16:59]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艙外工作完畢。 [16:58]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已經完全回到艙內。 [16:58]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摘下艙外保護挂鈎。 [16:57]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劉伯明在艙內協助收回電纜和保護帶。 [16:56]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開始進入艙內 [16:55]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準備返回軌道艙。 [16:55]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當前飛船狀態良好。 [16:5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報告感覺良好。 [16:5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開始艙外工作,將艙外試驗品交給劉伯明帶回艙內。 [16:51]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已經出艙10分鐘。 [16:49]
  [人民網]:翟志剛在太空中揮動五星紅旗。 [16:48]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飛行工作正常。 [16:47]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在黑色的太空背景中,航天員白色的身影格外清楚。 [16:46]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已經全部出艙。 [16:45]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在艙外嚮大傢致意,感覺良好,嚮全國人民問好。 [16:44]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開始出艙 [16:43]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把一個挂鈎挂在艙外。 [16:43]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左手伸出艙口。 [16:4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艙門完全打開。 [16:41]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艙門已經打開。 [16:39]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用右手扭動把手,艙門已經打開一條縫。 [16:37]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打開軌道艙門,神舟七號開始出艙。 [16:34]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兩名航天員報告航天服工作良好,出艙準備完畢,身體狀態良好。 [16:33]
  [人民網兩名航天員進行通話試驗,把有綫的話音轉到無綫話音。 [16:3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航天員正在進行出艙前的最後確認工作。 [16:31]
  中國航天員“太空第一步”
  翟志剛身着國産“飛天”艙外航天服,劉伯明身着俄製“海鷹”航天服。出於中國專傢的考慮,由於此次任務的最重要部分是突破出艙技術,將派遣身着國産航天服的翟志剛完成出艙任務。
  在艙外,航天員將藉助艙外活動扶手、栓係固定裝置等沿軌道艙外壁移動,並取回艙外的固體潤滑材料試驗樣品。然後用CCD立體相機近距離為“神舟七號”拍照,此外航天員還進行擰蠃釘、設備安裝等模擬操作。
  25日,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除出艙活動外,“神舟七號”還承擔着其他三項任務,包括在太空中進行固體潤滑材料和太陽能電池極板艙外暴露試驗,釋放圍繞軌道艙進行伴隨飛行的小衛星以及“天鏈一號”太空中繼終端的試驗。“天鏈一號”將為中國地面測控人員增加50%的天空覆蓋,建立陸海空天一體的測控網,並進而為載人航天今後從事交會對接等對測控覆蓋要求更高的活動奠定更好的基礎。
  與“神舟六號”飛行相比,“神舟七號”的飛行手册從三本增加到七本,航天員要進行的操作單元從幾百項增加到一千多項,而每個操作單元還包含數十個步驟和上百個動作。
  在“神舟七號”起飛前,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建啓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說,國外航天員出艙前一般來說是在升空72小時後,以使宇航員適應空間失重狀態。但“神舟七號”任務宇航員升空第二天就要出艙,因此“神舟七號”對航天員的要求特別高,航天員的水平和能力將决定這次出艙的成敗。
  神七成就中國邁嚮太空的第一步
  香港大公報2008年9月28日刊發畢曉哲的文章《中國邁嚮太空的“第一步”》說,這一次,乘神舟七號飛天的三名航天員所完成的,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又一次飛天之旅——在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出艙活動中,中國航天員第一次把中國人的足跡印在飛船艙外的茫茫太空之中。
  全文摘要如下:
  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的到來,我們滿懷豪情、滿懷喜悅,13億中國人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中國航天員走出飛船艙門邁進太空的第一步,標志着中國航天事業的又一個全新的開始。
  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首訪太空到2003年楊利偉首次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2005年費俊竜、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攜手問天,6年的歷程鎸刻下了中國人6次完美的腳步,是中國航天事業6次新突破。從發射、返回、測控、環境控製……各個關鍵技術環節難關一一被攻剋,見證的是中國航天人前進中發展、探索中追求的不懈腳步。
  我們終於迎來了一個歷史性時刻,這一時刻必將被歷史所銘記。
  這邁嚮太空的“第一步”,將讓中國人無比榮耀和自豪。曾幾何時,新中國還是那樣的“一窮二白”,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傢,甚至連火柴和煤油都要依賴進口。誰又能想到,在短短的數十年時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歷史將記錄下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不會忘記38年前的4月24日,一麯悠揚的《東方紅》樂麯從深邃而神秘的太空傳來,劃破夜空,回蕩大地。也不會忘記,當楊利偉走出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的時候,中國,一躍成為國際“太空俱樂部”的第三位成員。這足以讓中國人為之自豪,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持續高速發展跨出最堅實的一步。預示着國傢民族的未來航天事業的發展,考量一個國傢的綜合國力,也是一個國傢在高新科技領域能否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的關鍵。它充分表明國傢科技力量在發展和推動航空航天技術中起到的至關重要作用,代表着一個國傢的經濟社會基礎,也預示着國傢和民族的發展與未來。
  如今,恰逢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來的改革發展成果有目共睹:經濟日新月異、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國傢富足,人民普遍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神舟七號飛船的發射升空,將是改革開放成果的又一次生動見證,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又一偉大成就,是我國高技術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在這個榮耀的時刻,億萬中華兒女理應為偉大的祖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留下的“第一步”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大步,是踐行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的必然結果。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國航天員邁嚮太空的“第一步”,將引領一個時代,開闢一個新世紀。
飛船安全返回需要過五關
  安全返回是載人航天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神舟號飛船來講,返回時要闖過“五道關”:
  一是調姿關,使飛船從運行姿態調整到返回姿態,其中包括讓軌道艙與返回艙-推進艙分離。
  二是角度關,飛船進入大氣層時,與大氣層夾角必須是20°左右,角度小了會被直接彈回,大了則會産生更高的溫度,瞬間燒毀飛船。
  三是過載關,飛船高速進入大氣層時會産生巨大的衝擊過載,就像飛機撞山一般,所以必須使過載限製在人的耐受範圍內。其方法是通過開動推進艙的火箭發動機産生製動來降低飛船的速度。
  四是火焰關,飛船返回時與大氣層的劇烈摩擦會産生幾千度的高溫,因此必須有先進的防熱措施,否則鋼筋鐵骨也要化成灰燼。返回艙在再入大氣層時,要使其用特製防熱材料做的艙底保持嚮前,從而保證它在與空氣劇烈摩擦所産生的高溫高壓下,艙內溫度正常。
  五是着陸關,返回艙下降到稠密大氣層後,回收,控製係統開始工作,打開降落傘,進一步減速;着地前,着陸緩衝裝置開始工作,使返回艙以很低的速度(2~3 米/秒以下)實現軟着陸,保證航天員安全無恙。這最後一關極為重要,否則功虧一簣,前功盡弃。蘇聯1艘聯盟飛船就曾因為在過最後一關時,降落傘的傘繩被纏繞住,傘打不開,返回艙以極高的速度衝嚮地面,致使船毀人亡。另外,要保證其落點精度,以便及時發現營救。蘇聯一艘飛船曾因落點精度差,結果營救人員一時找不到,被睏在冰天雪地的森林中的航天員差點凍死。
  中國是世界上第3個擁有返回式衛星的國傢,已成功發射17顆,返回16顆。中國已熟練地掌握了衛星返回技術,擁有研製高可靠回收係統的豐富經驗,從而為神舟號載人飛船的安全返回着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飛船簡介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Shenzhou-Ⅶ manned spaceship)是中國神舟號飛船係列之一,用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長徵二號F型運載火箭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神舟七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舟七號飛船全長9.19米,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七載人飛船重達12噸。長徵2F運載火箭和逃逸塔組合體整體高達58.3米。
  軌道艙——作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艙,以及用於出艙時的氣閘艙。配有泄復壓控製、艙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內部有航天員生活設施。軌道艙頂部裝配有一顆伴飛小衛星和5個復壓氣瓶。無留軌功能。
  返回艙——用於航天員返回地球的艙段,與軌道艙相連。裝有用以降落的降落傘和反推力火箭,實行軟着陸。
  推進艙——裝有推進係統,以及一部分的電源、環境控製和通訊係統,裝有一對太陽能電池板。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竜、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佈會上,“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總指揮部宣佈:2008年9月25日21時07分至22時27分直接發射,進行載人航天飛行。屆時中國的航天員將首次出艙來進行太空行走。
  翟志剛出艙作業北京時間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由長徵2號F火箭發射升空。2008年9月27日16點30分,景海鵬留守返回艙,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分別穿着中國製造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和俄羅斯出品的“海鷹”艙外航天服進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兼任氣閘艙的軌道艙。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劉伯明的頭部手部部分出艙),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宇航員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航天員送上太空並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傢。北京時間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神舟七號”飛船成功着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
  從神舟七號開始,中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裏,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徵2號F火箭擔任。
“神七”航天員
  3名正選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與景海鵬神舟七號載人飛船3名正選航天員包括入選過神五及神六計劃的翟志剛、以及2名也曾經入選過神六的隊友劉伯明與景海鵬。 進行中國航天首次太空出艙活動的是曾經2次入選神舟計劃的航天員翟志剛,第一備選是劉伯明。
  翟志剛
  翟志剛,男,漢族,身高172cm,黑竜江省齊齊哈爾市竜江縣竜江鎮竜西村人,大學文化、雙學士學位。1966年10月10日出生,1984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副師職,大校軍銜。
  曾任空軍試訓中心某團飛行教員,飛過殲七、殲八等機型,安全飛行950小時,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曾入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航天載人飛行乘組梯隊成員。2008年6月,入選“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乘組。
  北京時間2008年9月27日16點43分24秒,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開始出艙,16點45分17秒,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16點59分,結束太空行走,返回軌道艙。北京時間2008年9月28日,成功返回地球。
  劉伯明
  1966年9月出生,黑竜江齊齊哈爾市依安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中隊長,安全飛行105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6月,入選“神六”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
  景海鵬
  1966年10月出生,山西運城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團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20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6月,入選“神六”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
  失重對航天員生活的影響
  人長期生活在地面有重力的環境裏,一旦進入失重環境,就會感到生活習慣不適應。為此,對航天員的生活須采取各種措施:為航天員設計緊身服裝,因為肥大的衣服會漂浮起來;對座艙中的物品加以固定,避免自由漂浮;食物塊破碎或表面掉下的粒屑,會飛揚起來,鑽進航天員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氣管,引起生命危險,因此航天食品要做成塊狀,一口一塊;飲水時要用管子通入口中,防止水珠進入氣管;洗漱濺水,須用吸水器吸幹,以防止水珠聚積在空中,造成危害;航天員睡覺須用帶子或睡袋把自己捆住;在失重條件下行走時,航天員須穿用帶鈎的鞋子,能挂住網格狀的地板(天花板)。
  失重對人體的生理影響
  人長期在地面重力場內生活,地球重力吸引血液嚮下流動。在失重環境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量減小,頭部血量增多,航天員的收縮壓一般比飛行前升高2000~2666帕(15~20毫米汞柱),平均動脈壓升高1333~1600帕(10~12毫米汞柱),靜脈壓也上升,舒張壓則下降。失重使流體靜壓梯度消失,中心靜脈壓和心房壓力增加,刺激這些部位的容積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排尿量增加和水分及血漿量減少(約10%)。尿中排出的鈉、鉀離子增加。在失重環境中,人體骨骼受力減少,時間一久,肌肉萎縮,骨骼也會變得鬆脆,特別是失重會引起骨骼內鈣、磷????的喪失,使航天員返回地面後變得軟弱無力。失重還會引起紅血球減少(8%~17%),白血球增加,T淋巴細胞減少,免疫能力減退。在失重環境中,大多數航天員還會發生前庭-植物神經反應,引起航天運動病和空間定嚮障礙,出現惡心、嘔吐、面色蒼白、暈眩,影響工作能力。這種癥狀常在航天的頭一周內發生,隨後癥狀消失。但也有時會持續很長時間。
英文解釋
  1. :  Shenzhou Qihao manned spacecraft
包含詞
凱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紀念郵册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宇航員首次實施空間活動成功紀念紀念封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返回成功紀念紀念封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紀念紀念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