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江蘇 >南京 >南京市區 > 神策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神策門投訴電話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25-52260123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說起南京老城門,民間有句順口溜:“內十三,外十八,一個門栓朝外插。”這個被人形容為“門栓朝外插”的城門指的就是神策門神策門規模較小,城門在裏,甕城在外,甕城門也不正對着城門,而是開在甕城的東北角。順口溜形象地概括了它特殊的建築形式。如今的神策門是南京保存較完整的城門,甕城、劵門及三開間的歇山頂城樓仍在。
  相傳,神策門由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親自勘察籌劃建造,出入城門要經左右門洞,平日衹開一門,“急時酌開一洞”,它充分體現了朱元璋因地製宜,在不同地段、不同環境條件下采取不同方法的築城思想。
  神策門雖然地處荒僻,但它突兀於玄武湖邊,北邊緊臨幕府山(舊稱白土山)和長江,在軍事防守上地位相當重要。
  南明永歷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南明大將鄭成功為創立反清復明的大業,受命率軍在東南沿海地區打擊清軍,進攻清政府的東南重鎮——南京。鄭成功的十萬大軍在南京城外白土山(今幕府山)連營83座,切斷了水陸交通,使僅有萬餘名清軍駐守的南京成為一座孤城。
  鄭成功的軍隊與清軍在神策門外的兩次接戰,使清軍損失千餘人。清朝兩江總督郎廷佐下令將神策門城門緊閉,不要出戰。他一面四處求援,一面想用詐降的辦法來拖延時間。鄭成功在捷報頻傳的勝利中不免驕傲輕敵,答應了清軍使臣寬限一個月的要求,按兵不動,坐等清軍開門獻城。
  清軍發現白土山下鄭軍守備極其鬆懈,就選定以此為突破口。七月二十一日夜,清軍悄悄打開神策門右邊門洞,潛出城外,偷襲鄭軍,天明小勝而歸。清軍取勝後士氣大振,從神策門蜂擁出城而戰。鄭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大亂而退。經“白土山之役”,鄭成功的軍隊損兵數萬,十多位大將戰死,史稱“東南大震”的鄭成功北伐勝利由此煙消雲散。清順治皇帝為慶賀清軍大勝,特下詔將神策門改名為“得勝門”。
  神策門雖是軍事要塞,但由於地處荒僻,少有人煙。明、清、民國時期基本閉而不用。1928年,國民政府將得勝門改民為“和平門”。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占領南京,將和平門外甕城陪土建成汽油庫。解放後,南京軍區接管此處,仍沿用作油庫。
  由於長期作為軍事禁區,神策門始終蒙着一層神秘的色彩。根據南京市明城墻風光帶規劃,2001年8月,神策門月城公園建成。神策門終於撩開神秘的面紗,將其獨特的魅力展現於世人面前。
No. 2
  神策門,今稱“和平門”。南京十三個城門中,其中十二門都衹有一個門洞,唯神策門設左右兩個門洞。相傳劉伯溫認為,這裏為兵傢必爭之地,必須能攻能守,平時衹開一洞門,另一洞門則緊閉。衹有在軍情緊急、萬不得已時再開。清軍在此大敗鄭成功後,一度改為“得勝門”,1931年,國民政府認為南京諸城門的名稱具有封建迷信色彩,不符合時代潮流,而將神策門改為和平門,此門現尚存甕城券門各一,譙樓一座。和平門是現存南京城門中最為完整的城門。它有城樓(清末建築)和城門的木門,是南京諸城門中絶無僅有的。
  據南京明城墻史專傢楊國慶介紹,這獨特的形製主要是指神策門采用了外甕城的結構。“甕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與城墻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築,多呈半圓形。當敵人攻入甕城時,如將主城門和甕城門關閉,守軍即可對敵形成‘甕中捉鱉’之勢。”楊國慶說。
  在南京明城墻修築以前,中國傳統甕城的形製是將其設於主城門外,也就是外甕城結構。而南京明城墻在修建過程中則普遍將甕城設於城門內,也就是內甕城,就像現在的中華門一樣。但是,唯獨神策門依然采用了古老的外甕城結構,因此它也成為了13個城門中結構最獨特的。
  “在神策門處建造外甕城主要是根據地形走勢,最大程度利用險峻的山勢。”楊國慶指出,明城墻在建造過程中力求“地盡其險”,專走山勢險要之處。依山而建的神策門,如果把甕城建在城門內,反而會把小山包在城門和甕城之內,這對於防守進攻是很不利的。所以,明代的設計師們纔將神策門的甕城建在了城門外面。
  現在進入神策門後,就能夠發現這樣的一個外甕城結構,而且其外甕城的城墻、城門與神策門的規模基本相當。
  兩道明代“防盜門”
  說到城門當然是又有城,又有門。神策門的城門是兩扇明代的杉木包鐵板的大門。雖然木板已經老化、部分腐爛,厚鐵板也已經銹跡斑斑,但是飽經戰火的明代木門能夠保存到現在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在城門後兩三米的地方,有一道寬15釐米左右的石槽,“這個石槽就是過去放千斤閘的地方。”楊國慶介紹道,千斤閘在古代城墻中的作用相當於現在家庭裏的防盜門。
  “你想想,一道千斤重的、外面釘有鐵皮的厚重木門橫在城門洞中,不就像防盜門一樣嗎?”楊國慶說,這個千斤閘直通到城墻頂端,白天城門開啓時,千斤閘就被收到城墻頂端,現在在城墻頂端還保留着千斤閘通過的槽子。
  但是,這麽重的門怎樣才能打開呢?“啓動千斤閘至少要4個人同步操作。”楊國慶告訴記者,守城士兵需要轉動城臺上閘樓內的兩根木柱上的絞盤。絞盤是圓形木製的,依靠4根木杠與木柱進行連接,可起到傳遞力量的作用。木柱轉動時就像現在的軸承一樣。而木柱下端用繩子與木門相連接,最終將千斤閘提升起來。
  在明代對於城門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有一項叫作“點閘”的制度。也就是每天晚上閘門關閉上鎖後,全國最高軍事機關五軍都督府會派專人騎快馬到13個城門去查收閘門的鑰匙,最後統一交回五軍都督府。等到第二天開門之前,再派人將鑰匙送到各個城門處。
  “凡是違反‘點閘’制度的城門守衛都是死罪。”楊國慶說,在水西門就曾經發生過守衛違反“點閘”制度而被砍頭的。也正是這樣嚴格的制度,纔保證了城池的安全。
  清軍“得勝”神策門
  從明初建神策門直至清初,神策門一直都沒有更名。“但是,後來鄭成功在神策門下遭遇了一次敗仗後,神策門被清政府更名為‘得勝門’了。”楊國慶將在神策門發生的戰事娓娓道來。
  明末清初,鄭成功為了反清復明,一路北伐。在順治年間,他率領的部隊已經包圍了南京,而當時南京城中的守軍非常薄弱。為了迷惑鄭成功,清軍守將就嚮鄭成功表示願意投降,並且懇求鄭成功讓他們一個月之後再投降。因為,根據清軍的規定,衹要“守城過三十日投降”,在京城的傢人就不會被牽連。
  鄭成功輕信了清軍的許諾,於是按兵不動。碰巧再過幾日就是鄭成功的生日,於是鄭營官兵紛紛在為主將的生日宴忙碌着。當清軍守將站在神策門上瞭望鄭營時,竟然看到鄭成功的士兵們脫去了戰甲,在玄武湖內捉魚。勝利的天平在那一刻傾嚮了清軍。就在鄭成功生日的子夜,清軍守將帶領部隊偷偷挖開一直閉塞的神策門,偷襲了鄭營,隨後又趁鄭軍軍心渙散,傾城而出,大敗鄭軍。清廷為慶祝勝利,遂改神策門為“得勝門”。
  此後,在太平天國時期,神策門又遭遇了兩次戰火。“這兩次都是清軍攻城的戰爭,並且最後又是以清軍的勝利而告終。”楊國慶說。
  清軍的第一次攻城發生在太平天國初期,太平軍的張繼賡數度謀反,結果被捉,他的同謀就夥同清軍準備裏應外合攻入神策門。但是太平軍及時組織防守,用大型木樁和鐵鏈加固神策門的防禦工事。清軍衹得撤退,並在撤退之前將神策門外的一條商業街付之一炬。
  神策門的沒落則是伴隨着太平天國末期整個南京城的失陷。“當時,清軍先從太平門附近攻入,然後兵分幾路,其中有一路就沿城墻打到了神策門。”楊國慶說,最後神策門在內外兩路清軍的夾擊下被攻陷。
  明年可從太平門走到神策門
  民國時,神策門被改名為和平門,現在門上匾額就是民國時期的。上世紀30年代,神策門的甕城被改成大型油庫,而這一功能竟持續了70年。在這70年裏,神策門成為了神秘的軍事禁區。
  目前,文物部門已經清理了坍塌、膨脹、鬆動的墻體,對南京保存最早的城樓進行了維修。同時,文物部門將神策門納入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館,兩處景點采用通票。
  另悉,市文物部門計劃從明年開始,對明城墻進行進一步的維修,逐步貫通神策門、臺城和太平門城墻全段。屆時,市民可以在貫通的城墻上,從太平門一直走到神策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