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佚名 Yi Ming 《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為我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係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全書分三捲,載藥365種(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産地、性質、採集時間、入藥部位和主治病癥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藥物怎樣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製劑,都做了概述。更可貴的是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通過大量的治療實踐,已經發現了許多特效藥物,如麻黃可以治療哮喘,大黃可以瀉火,常山可以治療瘧疾等等。這些都已用現代科學分析的方法得到證實。
在我國古代,大部分藥物是植物藥,所以“本草”成了它們的代名詞,這部書也以“本草經”命名。漢代托古之風盛行,人們尊古薄今,為了提高該書的地位,增強人們的信任感,它藉用神農遍嘗百草,發現藥物這婦孺皆知的傳說,將神農冠於書名之首,定名為《神農本草經》。儼然《內經》冠以黃帝一樣,都是出於托名古代聖賢的意圖。
簡介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托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捲,雷公集註”。《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捲”,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捲,陶隱居集註”,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捲”,《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捲”。歷代有多種傳本和註本,現存最早的輯本為明盧復輯《神農本經》(1616),流傳較廣的是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1799),以及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1844)、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1854)。
內在原則和影響
《本經》依循《內經》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也將藥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為例,來表明其主次關係和配伍的法則。《本經》對藥物性味也有了詳盡的描述,指出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鹹五味是藥物的基本性情,可針對疾病的寒、熱、濕、燥性質的不同選擇用藥。寒病選熱藥;熱病選寒藥;濕病選溫燥之品;燥病須涼潤之流,相互配伍,並參考五行生剋的關係,對藥物的歸經、走勢、升降、浮沉都很瞭解,才能選藥組方,配伍用藥。
藥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也是藥學一大關鍵,《本經》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藥物之間,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輔佐,發揮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單獨使用的效果強上數倍;有的兩藥相遇則一方會減小另一方的藥性,便其難以發揮作用;有的藥可以減去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常在炮製毒性藥時或者在方中製約一種藥的毒性時使用;有的兩種藥品本身均無毒,但兩藥相遇則會産生很大的毒性,損害身體等等。這些都是業醫者或從事藥物學研究的人員必備的基本專業知識,十分重要,甚至操縱着生死之關隘,不可輕忽一分半毫。
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神農本草經》都是醫生和藥師學習中藥學的教科書,或者是作為必讀書,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書中對於藥物性質的定位和對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準確,其中規定的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規則,到今天,也仍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理論支柱。對於現代的中醫臨床,《神農本草經》的論述仍舊具有十分穩固的權威性,同時,它也成為了醫學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
相關
《神農本草經》的作者及成書時代尚無實證加以確定,但它成書於東漢,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總結、搜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此已經是醫學史界比較公認的結論。
全書分3(或4)捲,共收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書中敘述了各種藥物的名稱、性味、有毒無毒、功效主治、別名、生長環境、採集時節以及部分藥物的質量標準、炮炙、真偽鑒別等,所載主治癥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170多種,並根據養命、養性、治病三類功效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為君,無毒,主養命,多服久服不傷人,如人參、阿膠;中品12種為臣,無毒或有毒,主養性,具補養及治療疾病之功效,如鹿茸、紅花;下品125種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為除寒熱、破積聚的藥物,主治病,如附子、大黃。書中有200多種藥物至今仍常用,其中有158種被收入1977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神農本草經》有序例(或序錄)自成l捲,是全書的總論,歸納了13條藥學理論,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劑理論,一直被後世方劑學所沿用,但在使用過程中,含義已漸漸演變,關於藥物的配伍情況,書中概括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七種,稱為七情,指出了藥物的配伍前提條件,認為有的藥物合用,可以相互加強作用或抑製藥物的毒性,因而宜配合使用,有的藥物合用會使原有的藥理作用減弱,或産生猛烈的副作用,這樣的藥應盡量避免同時使用。書中還指出了劑型對藥物療效的影響,丸、散、湯、膏適用於不同的藥物或病癥,違背了這些,就會影響藥物的療效。
由於歷史和時代的局限,《神農本草經》也存在一些缺陷,為了附會一年365日,書中收載的藥物僅365種,而當時人們認識和使用的藥物已遠遠不止這些。這 365種藥物被分為上、中、下三品,以應天、地、人三界,既不能反應藥性,又不便於臨床使用,這些明顯地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而且在神仙不死觀念的主導下,收入了服石、煉丹、修仙等內容,並把一些劇毒的礦物藥如雄黃、水銀等列為上品之首,認為長期服用有延年益壽的功效。這顯然是荒謬的。此外,《神農本草經》很少涉及藥物的具體産地,采收時間,炮製方法,品種鑒定等內容,這一缺陷直到《本草經集註》纔得以剋服。
儘管如此,《神農本草經》的歷史地位卻是不可低估的,它將東漢以前零散的藥學知識進行了係統總結,其中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被歷代醫傢所珍視。而且其作為藥物學著作的編撰體例也被長期沿用,作為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學專著。其著作年代及作者問題,由於《帝王世紀》有:“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宜藥療疾,著本草四捲”之說,故使人認為《本經》作者是神農。如北齊顔之推《傢訓》即謂“本草神農所述”。但神農在歷史上是傳說中的人物,況神農時代,尚未有文字,因此不能認為是神農所著。據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序中謂:“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製,疑係仲景、元化等所記”。宋代掌禹錫在《嘉佑補註本草》序中謂:“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謂之本草。兩漢以來名醫益衆,張機、華倫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通為編述,《本經》由是見於經錄”。南宋王應麟在《睏學紀聞》中謂:“神農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樸略之風,史氏不繁,紀錄無見。斯實後醫工知草木之性,托名炎帝耳”。近代梁啓超在《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衝說:“此書在東漢三國間已有之,至宋、齊間則已立規模矣。著者之姓名雖不能確指,著者之年代則不出東漢末訖宋、齊之間”。故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本經》為東漢末年(約公元200年)之作品,非一人之手筆,是集體所創作,而托名於神農。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始能人說”,所以《本經》上冠以神農二字,亦即此故。
《本經》載藥365種,其中有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此據顧觀光輯本統計之數,其他各本,互有出人)。根據藥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種,無毒。大多屬於滋補強壯之品,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種,無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補虛扶弱,如百合、當歸、竜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種,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本經》對每味藥所記載的內容,有性味、主治、異名及生長環境。如“當歸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絶子,諸惡瘡瘍金瘡,煮飲之。一名幹歸。生川𠔌。”這些內容以當時的水平來衡量,是比較切實的。
《本經》不僅記載着365種藥的性味、主治等內容,還在其《序錄》中簡要地提出:“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各隨其所宜”等基本理論及用藥原則。並總結了“藥有君臣佐使”,“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等藥物配伍方法。為了保證藥物質量,還指出要註意藥物的産地,採集藥物的時間、方法、真偽。製成各種劑型,要隨藥性而定。用毒藥應從小劑量開始,隨病情的發展而遞增。服藥時間應按病位所在確定在食前、食後或早晨、睡前服藥。如此等等,對臨床用藥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經》是漢以前勞動人民在實踐中所積纍的用藥經驗的總結,它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是中藥學按功用分類之始。它所述的藥物主治大部分是正確的,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如水銀治疥瘡,麻黃平喘,常山治瘧,黃連治痢,牛膝墮胎,海藻治癭瘤。不但確有實效,而且有一些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如用水銀治皮膚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本經》的問世,對我國藥學的發展影響很大。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幾部《本草》,如《本草經集註》、《新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都淵源於《本經》而發展起來的。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製,其中未免摻雜了少數荒誕不稽之說。如樸消“煉何服之,輕身神仙”,太一餘糧“久服輕身飛行千裏神仙”,澤瀉 “久服能行水上”,水銀“久服神仙不死”等等。這些唯心之說,與當時迷信方士(僻海》1979年版方士條:“中國古代好講神仙方術的人”)有一定的關係。對此,當本着去蕪取精的精神,批判地繼承其正確的內容。
《本經》原本早已散佚。現所見者,大多是從《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書所引用的《本經》內容而輯成的。由於重輯者的着眼點和取材不同,因而各種輯本的形式和某些內容有一定的差異。常見的輯本有:
1.盧復輯《神農本經》三捲(公元1602~1616年,明萬歷30-44年)。是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中摘出所引的《本經》原文編輯而成。
2.孫星衍、孫馮翼同輯《神農本草經》三捲(公元1799年,清嘉慶4年)。是從《證類本草》上的白字輯出。並在每條正文之後,引用了《吳普本草》、《名醫別錄》、《淮南子》、《抱樸子》、《太平御覽》、《爾雅》、《說文》等古書,詳加考證,引證詳實,資料豐富,是較好的一種輯本。
3.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四捲(公元1844年,清道光24年)此書分序錄、上品、中品、下品四部分。藥品次序是依照《本草綱目》捲二所載《神農本草經》目錄排列的。經文均依《證類本草》。唐、宋類書所引有出於《證類本草》之外的,也一並輯人。
4.森立之(日本人)輯《神農本草》四捲(公元1854年,日本嘉永7年,清鹹豐4年)。依據《千金方》、《醫心方》、《唐本草》、《證類本草》、《本草和名》等重輯而成。別作“考異”,附之於後。
5.王閻運輯《神農本草經》三捲(公元1885年,清光緒11年)。是從《證類本草》輯出。王氏對醫學和考據學都不是內行,所以此書內容是比較草率的。
6.薑國伊輯《神農本經》一册,未分捲(公元1892年,清光緒18年)。是根據《本草綱目》等輯成。
上述六種輯本,以孫、顧的輯本流行較廣。這些輯本經重輯者的研究考證,基本上已接近原來的面目。 |
|
《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為我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係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全書分三捲,載藥365種(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産地、性質、採集時間、入藥部位和主治病癥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藥物怎樣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製劑,都做了概述。更可貴的是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通過大量的治療實踐,已經發現了許多特效藥物,如麻黃可以治療哮喘,大黃可以瀉火,常山可以治療瘧疾等等。這些都已用現代科學分析的方法得到證實。
在我國古代,大部分藥物是植物藥,所以“本草”成了它們的代名詞,這部書也以“本草經”命名。漢代托古之風盛行,人們尊古薄今,為了提高該書的地位,增強人們的信任感,它藉用神農遍嘗百草,發現藥物這婦孺皆知的傳說,將神農冠於書名之首,定名為《神農本草經》。儼然《內經》冠以黃帝一樣,都是出於托名古代聖賢的意圖。 |
|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托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捲,雷公集註”。《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捲”,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捲,陶隱居集註”,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捲”,《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捲”。歷代有多種傳本和註本,現存最早的輯本為明盧復輯《神農本經》(1616),流傳較廣的是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1799),以及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1844)、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1854)。 |
|
《本經》依循《內經》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也將藥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為例,來表明其主次關係和配伍的法則。《本經》對藥物性味也有了詳盡的描述,指出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鹹五味是藥物的基本性情,可針對疾病的寒、熱、濕、燥性質的不同選擇用藥。寒病選熱藥;熱病選寒藥;濕病選溫燥之品;燥病須涼潤之流,相互配伍,並參考五行生剋的關係,對藥物的歸經、走勢、升降、浮沉都很瞭解,才能選藥組方,配伍用藥。
藥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也是藥學一大關鍵,《本經》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藥物之間,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輔佐,發揮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單獨使用的效果強上數倍;有的兩藥相遇則一方會減小另一方的藥性,便其難以發揮作用;有的藥可以減去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常在炮製毒性藥時或者在方中製約一種藥的毒性時使用;有的兩種藥品本身均無毒,但兩藥相遇則會産生很大的毒性,損害身體等等。這些都是業醫者或從事藥物學研究的人員必備的基本專業知識,十分重要,甚至操縱着生死之關隘,不可輕忽一分半毫。
guji.artx.cn [中國古籍全錄]
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神農本草經》都是醫生和藥師學習中藥學的教科書,或者是作為必讀書,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書中對於藥物性質的定位和對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準確,其中規定的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規則,到今天,也仍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理論支柱。對於現代的中醫臨床,《神農本草經》的論述仍舊具有十分穩固的權威性,同時,它也成為了醫學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 |
|
捲一 上經
玉石(上品)
丹沙 雲母 玉泉 石鐘乳 涅石 消石 樸消 滑石 石膽 空青 曾青 禹餘糧 太乙餘糧 白石英
紫石英 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 白青 扁青
草(上品)
菖蒲 鞠華 人參 天門鼕 甘草 幹地黃 菟絲子 牛膝 充蔚子 女萎 防葵 柴鬍 麥門鼕
車前子 木香 署豫 薏苡仁 澤瀉 遠志 竜膽 細辛 石斛 巴戟天 白英 白蒿 赤箭 奄閭子
析蓂子 蓍實 赤芝 捲柏 藍實 芎 蘼蕪 黃連 絡石 蒺藜子 黃耆 肉鬆蓉 防風 蒲黃 香蒲 續斷葉
漏蘆 營實 天名精 决明子 丹參 茜根 飛廉 五味子 旋華 蘭草 蛇床子 地膚子 景天 茵陳 杜若 沙參
白兔藿 徐長卿 石竜芻 薇銜 雲實 王不留行 升麻 青蘘 姑活 別羈 淮木
木(上品)
牡桂 菌桂 鬆脂 槐實 枸杞 柏實 伏苓 榆皮 酸棗 蘖木 幹漆 五加皮 蔓荊實 辛夷 桑上寄生 杜仲
女貞實 木蘭 蕤核 橘柚
人(上品)
發髲
獸(上品)
竜骨 麝香 牛黃 熊脂 白膠 阿膠
禽(上品)
丹雄雞 雁肪
蟲魚(上品)
石蜜 蜂子 蜜蠟 牡蠣 龜甲 桑蜱蛸 海蛤 文蛤 蠡魚 鯉魚
果(上品)
藕實莖 大棗 葡萄 蓬虆 雞頭實
米𠔌(上品)
鬍麻 麻賁
菜(上品)
鼕葵子 莧實 瓜蒂 瓜子 苦菜
捲二 中經
玉石(中品)
雄黃 石流黃 雌黃 水銀 石膏 慈石 凝水石 陽起石 孔公蘖 殷孽 鐵精 理石 長石 膚青
草(中品)
幹薑 枲耳實 葛根 括樓根 苦參 當歸 麻黃 通草 芍藥 蠡實 瞿麥 元參 秦艽 百合
知母 貝母 白芷 淫羊藿 黃芩 狗脊 石竜芮 茅根 紫菀 紫草 敗醬 白鮮 酸醬 紫參
藁本 石韋 萆薢 白薇 水萍 王瓜 地榆 海藻 澤蘭 防己 款鼕花 牡丹 馬先蒿 積雪草
女菀 王孫 蜀羊泉 爵床 假蘇 翹根
木(中品)
桑根白皮 竹葉 吳茱萸 卮子 蕪荑 枳實 厚樸 秦皮 秦菽 山茱萸 紫葳 豬苓 白棘 竜眼
鬆羅 衛矛 合歡
獸(中品)
白馬莖 鹿茸 牛角(角思) 羖羊角 牡狗陰莖 羚羊角 犀角
禽(中品)
燕屎 天鼠屎
蟲魚(中品)
蝟皮 露蜂房 鱉甲 蟹 柞蟬 蠐螬 烏賊魚骨 白僵蠶 蛇魚甲 樗雞 蛞蝓 石竜子 木虻 蜚虻
蜚廉 蟅蟲 伏翼
果(中品)
梅實
米𠔌(中品)
大豆黃捲 神農本草經》之粟米 黍米
菜(中品)
蓼實 蔥實 水蘇
捲三 下經
玉石(下品)
石灰 礜石 鉛丹 粉錫 代赭 戎???? 白堊 鼕灰 青琅玕
草(下品)
附子 烏頭 天雄 半夏 虎掌 鳶尾 大黃 亭歷 桔梗 莨蕩子 草蒿 旋復花 藜蘆 芫華
鈎吻 射幹 蛇合 恆山 蜀漆 甘遂 白斂 青葙子 雚菌 白芨 大戟 澤漆 茵芋 貫衆
蕘花 牙子 羊躑躅 商陸 羊蹄 扁蓄 狼毒 白頭翁 鬼臼 羊桃 女青 連翹 蘭茹 烏韭
鹿藿 蚤休 石長生 陸英 藎草 牛扁 夏枯草
木(下品)
巴豆 蜀菽 皂莢 柳華 楝實 鬱李仁 莽草 雷丸 桐葉 梓白皮 石南 黃環 溲疏 鼠李
藥實根 欒華 蔓椒
獸(下品)
豚卵 麋脂 鳥畾鼠 六畜毛蹄甲
蟲魚(下品)
蝦蟆 馬刀 蛇蛻 蚯蚓 蠮螉 吳蚣 水蛭 班苗 貝子 石蠶 雀甕 蜣螂 螻蛄 馬陸
地膽 鼠婦 熒火 衣魚
木(下品)
桃核仁 杏核仁
米𠔌(下品)
腐婢
菜(下品)
苦瓠 水靳 |
|
《神農本草經》的作者及成書時代尚無實證加以確定,大約成書於公元前一世紀左右,即秦漢時期;也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總結、搜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此已經是醫學史界比較公認的結論。
全書分3(或4)捲,共收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書中敘述了各種藥物的名稱、性味、有毒無毒、功效主治、別名、生長環境、採集時節以及部分藥物的質量標準、炮炙、真偽鑒別等,所載主治癥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170多種,並根據養命、養性、治病三類功效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為君,無毒,主養命,多服久服不傷人,如人參、阿膠;中品120種為臣,無毒或有毒,主養性,具補養及治療疾病之功效,如鹿茸、紅花;下品125種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為除寒熱、破積聚的藥物,主治病,如附子、大黃。書中有200多種藥物至今仍常用,其中有158種被收入1977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神農本草經》有序例(或序錄)自成l捲,是全書的總論,歸納了13條藥學理論,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劑理論,一直被後世方劑學所沿用,但在使用過程中,含義已漸漸演變,關於藥物的配伍情況,書中概括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七種,稱為七情,指出了藥物的配伍前提條件,認為有的藥物合用,可以相互加強作用或抑製藥物的毒性,因而宜配合使用,有的藥物合用會使原有的藥理作用減弱,或産生猛烈的副作用,這樣的藥應盡量避免同時使用。書中還指出了劑型對藥物療效的影響,丸、散、湯、膏適用於不同的藥物或病癥,違背了這些,就會影響藥物的療效。
由於歷史和時代的局限,《神農本草經》也存在一些缺陷,為了附會一年365日,書中收載的藥物僅365種,而當時人們認識和使用的藥物已遠遠不止這些。這365種藥物被分為上、中、下三品,以應天、地、人三界,既不能反應藥性,又不便於臨床使用,這些明顯地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而且在神仙不死觀念的主導下,收入了服石、煉丹、修仙等內容,並把一些劇毒的礦物藥如雄黃、水銀等列為上品之首,認為長期服用有延年益壽的功效。這顯然是荒謬的。此外,《神農本草經》很少涉及藥物的具體産地,采收時間,炮製方法,品種鑒定等內容,這一缺陷直到《本草經集註》纔得以剋服。
儘管如此,《神農本草經》的歷史地位卻是不可低估的,它將東漢以前零散的藥學知識進行了係統總結,其中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被歷代醫傢所珍視。而且其作為藥物學著作的編撰體例也被長期沿用,作為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學專著。其著作年代及作者問題,由於《帝王世紀》有:“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宜藥療疾,著本草四捲”之說,故使人認為《本經》作者是神農。如北齊顔之推《傢訓》即謂“本草神農所述”。但神農在歷史上是傳說中的人物,況神農時代,尚未有文字,因此不能認為是神農所著。據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序中謂:“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製,疑係仲景、元化等所記”。宋代掌禹錫在《嘉佑補註本草》序中謂:“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謂之本草。兩漢以來名醫益衆,張機、華倫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通為編述,《本經》由是見於經錄”。南宋王應麟在《睏學紀聞》中謂:“神農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樸略之風,史氏不繁,紀錄無見。斯實後醫工知草木之性,托名炎帝耳”。近代梁啓超在《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衝說:“此書在東漢三國間已有之,至宋、齊間則已立規模矣。著者之姓名雖不能確指,著者之年代則不出東漢末訖宋、齊之間”。故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本經》為東漢末年(約公元200年)之作品,非一人之手筆,是集體所創作,而托名於神農。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始能人說”,所以《本經》上冠以神農二字,亦即此故。
《本經》載藥365種,其中有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此據顧觀光輯本統計之數,其他各本,互有出人)。根據藥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種,無毒。大多屬於滋補強壯之品,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種,無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補虛扶弱,如百合、當歸、竜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種,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本經》對每味藥所記載的內容,有性味、主治、異名及生長環境。如“當歸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絶子,諸惡瘡瘍金瘡,煮飲之。一名幹歸。生川𠔌。”這些內容以當時的水平來衡量,是比較切實的。
《本經》不僅記載着365種藥的性味、主治等內容,還在其《序錄》中簡要地提出:“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各隨其所宜”等基本理論及用藥原則。並總結了“藥有君臣佐使”,“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等藥物配伍方法。為了保證藥物質量,還指出要註意藥物的産地,採集藥物的時間、方法、真偽。製成各種劑型,要隨藥性而定。用毒藥應從小劑量開始,隨病情的發展而遞增。服藥時間應按病位所在確定在食前、食後或早晨、睡前服藥。如此等等,對臨床用藥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經》是漢以前勞動人民在實踐中所積纍的用藥經驗的總結,它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是中藥學按功用分類之始。它所述的藥物主治大部分是正確的,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如水銀治疥瘡,麻黃平喘,常山治瘧,黃連治痢,牛膝墮胎,海藻治癭瘤。不但確有實效,而且有一些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如用水銀治皮膚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本經》的問世,對我國藥學的發展影響很大。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幾部《本草》,如《本草經集註》、《新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都淵源於《本經》而發展起來的。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製,其中未免摻雜了少數荒誕不稽之說。如樸消“煉何服之,輕身神仙”,太一餘糧“久服輕身飛行千裏神仙”,澤瀉“久服能行水上”,水銀“久服神仙不死”等等。這些唯心之說,與當時迷信方士(僻海》1979年版方士條:“中國古代好講神仙方術的人”)有一定的關係。對此,當本着去蕪取精的精神,批判地繼承其正確的內容。
《本經》原本早已散佚。現所見者,大多是從《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書所引用的《本經》內容而輯成的。由於重輯者的着眼點和取材不同,因而各種輯本的形式和某些內容有一定的差異。常見的輯本有:
1.盧復輯《神農本經》三捲(公元1602~1616年,明萬歷30-44年)。是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中摘出所引的《本經》原文編輯而成。
2.孫星衍、孫馮翼同輯《神農本草經》三捲(公元1799年,清嘉慶4年)。是從《證類本草》上的白字輯出。並在每條正文之後,引用了《吳普本草》、《名醫別錄》、《淮南子》、《抱樸子》、《太平御覽》、《爾雅》、《說文》等古書,詳加考證,引證詳實,資料豐富,是較好的一種輯本。
3.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四捲(公元1844年,清道光24年)此書分序錄、上品、中品、下品四部分。藥品次序是依照《本草綱目》捲二所載《神農本草經》目錄排列的。經文均依《證類本草》。唐、宋類書所引有出於《證類本草》之外的,也一並輯入。
4.森立之(日本人)輯《神農本草》四捲(公元1854年,日本嘉永7年,清鹹豐4年)。依據《千金方》、《醫心方》、《唐本草》、《證類本草》、《本草和名》等重輯而成。別作“考異”,附之於後。
5.王閻運輯《神農本草經》三捲(公元1885年,清光緒11年)。是從《證類本草》輯出。王氏對醫學和考據學都不是內行,所以此書內容是比較草率的。
6.薑國伊輯《神農本經》一册,未分捲(公元1892年,清光緒18年)。是根據《本草綱目》等輯成。
上述六種輯本,以孫、顧的輯本流行較廣。這些輯本經重輯者的研究考證,基本上已接近原來的面目。
主要研究著作
《神農本草經》是漢代本草官員的托名之作,後因戰亂喪失。僅存四捲本(見陶弘景序),經魏晉名醫迭加增訂,又産生出多種本子,陶隱居稱之為“諸經”。陶弘景“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作《本草經集註》,以《集註》為分界點,對《集註》以前的多種《本草經》,稱之為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經》;收載在《集註》中的《本草經》,稱之為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經》。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經》存於歷代主流本草中;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經》散存於宋以前的類書和文、史、哲古書的註文中。
本書的作者尚志鈞先生不但對主流本草中保存的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經》文加以全面的輯復校註,而且對古書所引的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經》佚文也進行了堪稱全面細緻的輯校分析。並將50餘年的學海探索所得,撰成說理有據、資料詳實的源流考,以饗讀者。略言之,《神農本草經校註》的主體內容分三部分:1、陶弘景整理的《神農本草經》的全面輯校;2、古書所引的《本草經》佚文的全面輯校;3、《神農本草經》文獻源流考。 |
|
神農本草經
本草著作。簡稱《本經》、《本草經》、《神農本草》等。3(一作4)。托名神農,實非一人所撰。約成書於漢代或更早。此書早期傳本甚衆,藥數多寡不一。經梁陶弘景整理後載藥365種,因經後世分條,故實存藥品367種。捲前為序錄(相當於總論),載藥論13條,內容涉及藥物三品分類原則,君臣佐使配合,七情,四氣,五味,采造時月,真偽陳新,藥物調劑宜忌,用藥察源,毒藥用法,用藥大法,服藥時間,大病之主等,成為後世傳統藥理之核心。藥物按三品分類,上品藥120種,“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有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之效。中品藥120種,“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可遏病補虛羸。下品藥125種,“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用於除寒熱邪氣、破積聚等。此為我國藥物學最早之分類法。4捲本以序錄為捲1,3捲分載上、中、下三品。經陶氏整理之3捲本則以序錄為捲上,玉石草木三品為捲中,蟲獸果菜米食三品及有名未用三品為捲下。各藥條首明性味,次述主治功能,末載別名。據出土藥物資料及《太平御覽》所載《本經》佚文,尚記有生長環境內容,故後世輯佚本每將此類佚文補入。此書所載藥物多為常用有效之品,有200餘味沿用至今。諸藥功效主治為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總結,如水銀治疥,麻黃止喘,大黃瀉下,海藻消癭,均有高效。此書為現存最古之本草著作,詞簡旨深,藥效確實,故被後世奉為中藥經典之作。以此為核心增補而成之本草著作層出不窮,而其原書則漸次湮汲,不為俗醫所重。現知歷史上有《本經》輯本16種,主要有:南宋王介首次輯此書之佚文,成《本草正經》3捲,今佚。明末盧復(不遠)所輯《神農本經》3捲,目錄依《本草綱目》所出,正文取自《證類本草》。清過孟起(繹之)輯《本草經》3(1687年),佚文取自《證類本草》,今僅存殘捲。清孫星衍(淵如)、孫馮翼(鳳卿)合輯《神農本草經》3(1799年),每藥增補生長環境內容,又輯入《吳氏本草》、《名醫別錄》及若幹藥物考證資料,考證精詳。清顧觀光(尚之)輯《神農本草經》4(約1844年),略加考校。清汪宏(廣庵)自稱得《嘉■本草》宋本,據此輯《神農本草經》3(1885年)。然或謂汪氏所輯,並非依據宋本《本經》。清末王運(紉秋)輯《神農本草經》3(1885年),收藥360種,亦托稱得宋嘉■年間《神農本草經》刊本。劉復取王氏輯本,兼參孫星衍、顧觀光所輯,刊《神農本草》(1942年)。清薑國伊(尹人)輯《神農本經》(1862~1892年),排列及佚文悉遵《本草綱目》。近人尚志鈞輯成《神農本草經校點》(1983年),集取衆人之長,詳加校訂。另有曹元宇輯《本草經》(1987年)3捲,王筠默《神農本草經》(1988年)3捲。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3捲,附《序錄》1捲、《考異》1捲。該輯本引證廣博,考證精詳。
|
|
|
|
神農本草經疏 | 神農本草經贊 | 神農本草經讀 | 註解神農本草經 | 圖解神農本草經 | 神農本草經圖鑒 | 神農本草經集註 | 神農本草經會通 | 讀神農本草經疏 | 漫畫神農本草經 | 神農本草經解讀50味 |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 病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 全註全譯神農本草經 | 神農本草經通俗講義 | 病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 漫畫神農本草經捲三 | 漫畫神農本草經捲二 | 神農本草經三捲魏吳普等述淸孫星衍淸孫馮翼輯 | 神農本草經三捲魏吳普等述淸孫星衍同輯淸孫馮翼同輯據問經堂叢書本排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