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浙江 >舟山 >舟山市區 > 祖印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祖印寺投訴電話 舟山市旅遊投訴電話:0580-2280732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祖印寺位於浙江省舟山市城區中心,係舟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志書記載,祖印寺原址在衢山島,舊名“蓬萊院”,創建於後晉天福五年(940年),迄今已有千年歷史。宋治平年間賜今額,改名“祖印”。嘉熙年間,邑令餘桂遷寺至今址,與原普陀山接待寺合併。元至元年間,高僧山寧開法祖印,繼有密庵禪師住持該寺,弘揚禪宗佛法,聲譽鵲起,香火鼎盛。祖印寺曾數毀數興:明初廢縣毀寺,香火中斷;宣德年間重建,正統年間又遭火焚;成化年間再重建。清初,島民內遷,城垣盡毀,祖印寺院殿宇亦毀於兵燹,四周房捨無存瓦片寸椽,惟大雄寶殿巍然不動,時人傳為神異。康熙年間定海總鎮蘭理募資修復;同治年間住持僧雲岫禪師又募資擴建;宣統年間邑人朱葆三捐資再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大殿、鐘樓、東西廂房計有面積二千三百平方米,占地五千多平方米。除正山間係近年重建外,其餘皆為清朝建築。
  1950年5月,祖印寺宇一度用作國傢糧庫。雖佛事中斷,但寺院幸存。1986年,政府耗資近50萬元,遷糧庫,修殿宇,寺貌重現,改作市博物館。1994年,政府又遷博物館,從而恢復寺院佛像,重開佛事活動。當年6月,禮請寧波阿育王寺74歲高齡化通法師來寺住持。歷經三年艱苦整修,寺院建築煥然一新。十八羅漢,五百羅漢、文殊、普賢、地藏、觀音、彌勒、韋馱等新塑像巍峨莊嚴,栩栩如生。最有特色的文物和佛教藝術品,一是象徵着香火日盛的鎮寺之寶——祖印寶鼎,高達3.4米,重1.5噸;二是1995年從緬甸迎請來的玉觀音坐像,高2.2米,重2噸多,玉質精細優良,雕刻工藝精美,形態端莊大方,現供奉於後大殿;三是大雄寶殿的建築藝術和塑像。大雄寶殿高17.5米,達深19米,寬29.6米。總面積564平方米,重檐歇山頂,上檐九彩鬥拱,五架擡梁,建築藝術高超精緻。殿內主供三世佛像。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左右有迦葉尊者、阿難尊者護持。東西兩側沿壁塑有十八羅漢像和五百羅漢像。
No. 2
  祖印寺大雄寶殿
  祖印禪寺規模宏大,歷史悠久,是舟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重點寺院,素有“翁洲第一古禪林”的雅稱。現址位於浙江省舟山市城區中心——定海城關昌國路98號。現存寺院在中軸綫上依次排列的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大殿,在中軸綫左的有鼓樓、廂房、齋堂等,在中軸綫右的有廂房、鐘樓。全寺建築面積為2212平方米,占地5125平方米。除正三間係近年重建外,其餘皆為清代建築。
  寺中最有特色的文物和佛教藝術品,一是象徵着香火日盛的鎮寺之寶——祖印寶鼎,高達3.4米,重1.5噸;二是1995年從緬甸迎請來的玉觀音坐像,高2.2米,重2噸多,玉質精細優良,雕刻工藝精美,形態端莊大方,現供奉於後大殿;三是大雄寶殿的建築藝術和塑像。大雄寶殿有7間,高17.5米,通進深19米,通面闊29.6米,總面積達564平方米。重檐歇山頂,上檐九踩鬥拱,十三架梁,明間擡梁,左右次、梢、盡穿鬥結構,建築藝術高超精緻。殿內主供三世佛像。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左右有迦葉尊者、阿難尊者護持。東西兩側沿壁塑有十八羅漢像和五百羅漢像。
  從五代到清末祖印禪寺經歷了歷史上一次次的興與衰:
  據史志記載,祖印禪寺舊名蓬萊院(又說為祖國印院),原址在蓬萊鄉朐山(現在的岱山縣衢山島),初創於五代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迄今已有千年歷史。
  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朝廷御賜“祖印”額,其名一直沿襲至今。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昌國縣令餘桂將祖印寺遷至治所東南(現址),與普陀山接待寺合併為一,成為昌國縣城主要的佛事場所,也成為去普陀山朝聖僧俗之衆的必經轉駐之地。
  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高僧一山一寧(臺州臨海人)開法祖印寺,於至元二十六年移住普陀山。繼有高僧密庵鹹傑禪師主持祖印寺,弘傳佛法,聲譽鵲起,香火鼎盛。
  明代以後祖印寺曾數毀數興:明初廢縣毀寺,香火中斷;宣德年間,都指揮使張翥重建,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又遭火焚;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總督張勇再次重建。明萬歷年間,後大殿又一度作為紀念舟山參將張可大和徐一鳴的“張公祠”和“徐公祠”。
  清初閉關海禁,島民內遷,城垣盡毀,寺院殿宇亦毀於兵燹,四周房捨無存瓦片寸椽,惟大雄寶殿巍然不動,時人傳為神異。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定海總鎮兵藍理募資修復。同治年間,主持僧雲岫禪師又募資擴建。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工商巨子、邑人朱葆三捐資再次重修,購置進口鐵杪木為主要木料,現有建築中天王殿、大雄寶殿、後大殿、鐘樓以及東廂房等均為當時所建。
  建國後,祖印寺情況:
  1950年5月,寺宇一度用作國傢糧庫。雖佛事中斷,但寺院幸存。
  1979年,舟山市重新宣佈13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祖印寺等7處古建築遺跡也被列為其中。而祖印寺外的石牌則顯示它在1982年7月被正式列為舟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舟山市政府耗資近50萬元,遷出糧庫,修復殿宇,寺貌重現,寺院面積增加千餘平方米。祖印寺被改作市博物館館址。
  1994年,祖印寺被批準為開放寺院,舟山市政府從寺中遷出博物館,從而恢復寺院佛像,重開佛事活動。當年6月,禮請寧波阿育王寺74歲高齡化通法師來寺住持。歷經三年艱苦整修,殿宇佛像從無到有,寺院建築煥然一新。十八羅漢,五百羅漢、文殊、普賢、地藏、觀音、彌勒、韋馱等新塑像巍峨莊嚴,栩栩如生。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鼎力相助下,寺院建設發展較快:
  2003年,經省文物局批準,佛教協會同意,舟山市政府計劃將祖印寺已年久失修的後大殿修建成藏經閣。修建後的藏經閣為二層,重檐歇山頂,整體建築為純木結構,充分體現寺院完整的建築風格和佛教文化內涵。
  2004年,祖印寺後大殿和東廂房整修工作完成。此次維修經費均來自社會各界人士捐助。
  2006年,經省政府同意,祖印寺成為省民宗委公佈的26所省級重點寺院之一。
  今日祖印寺,古風重振,法炬復然,釋音續傳,誦經禮佛,香煙繚繞,晨鐘暮鼓,又震海山。
  祖印寺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豐厚文化遺産:
  寺中殿宇雕竜畫鳳,玲瓏精美,是佛教建築中的藝術精品。寺中古建築物保存較完好,對於研究清代寺廟建築風格有着重要意義。自宋至民國的數百年中,祖印寺都是定海縣的佛教中心,對佛教在舟山本島的傳播及發展有着巨大影響。祖印寺的歷史作為佛教在中國發展的縮影,也反映了佛教在海島發展的個性特點。
包含詞
徙居祖印寺宿祖印寺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