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祓除 In addition to still cleanse |
猶祓除。古祭名。源於古代“除惡之祭”。或濯於水濱( 薛君 《韓詩章句》),或秉火求福( 杜篤 《祓禊賦》)。 三國 魏 以前多在三月上巳, 魏 以後但在三月三日。然亦有延至秋季者( 劉楨 《魯都賦》)。 漢 劉楨 《魯都賦》:“及其素秋二七,天漢指隅,民胥祓禊,國於水嬉。”《後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 南朝 梁 劉昭 註:“ 蔡邕 曰:《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 ,風乎舞雩,詠而歸。’自上及下,古有此禮。今三月上巳,祓禊於水濱,蓋出於此。” 唐 張志和 《上巳日憶江南禊事》詩:“ 黃河 西繞郡城流,上巳應無祓禊遊。”《遼史·王鼎傳》:“適上巳,與同志祓禊水濱,酌酒賦詩。” 清 龔自珍 《百字令》詞:“珂珮晨閒,文章秋橫,祓禊西山雨。” |
|
猶祓除。古祭名。源於古代“除惡之祭”。或濯於水濱( 薛君 《韓詩章句》),或秉火求福( 杜篤 《祓禊賦》)。 三國 魏 以前多在三月上巳, 魏 以後但在三月三日。然亦有延至秋季者( 劉楨 《魯都賦》)。
古代於春秋兩季,有至水濱舉行祓除不祥的祭禮發習俗。源於上古。春季常在三月上旬的巳日,並有沐浴、采蘭、嬉遊、飲酒等活動。三國魏以後定為三月初三日,稱為祓禊。
相關文獻:
漢 劉楨 《魯都賦》:“及其素秋二七,天漢指隅,民胥祓禊,國於水嬉。”
《後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 南朝 梁 劉昭 註:“ 蔡邕 曰:《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 ,風乎舞雩,詠而歸。’自上及下,古有此禮。今三月上巳,祓禊於水濱,蓋出於此。”
唐 張志和 《上巳日憶江南禊事》詩:“ 黃河 西繞郡城流,上巳應無祓禊遊。”
《遼史·王鼎傳》:“適上巳,與同志祓禊水濱,酌酒賦詩。” 清 龔自珍 《百字令》詞:“珂佩晨閑,文章秋橫,祓禊西山雨。”
《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沐浴。”漢應劭《風俗通》:“禊者,潔也,故於水上盥潔之也。”
漢張衡《南都賦》:“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於陽濱。”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企羨》劉孝標註引晉王羲之《臨河敘》:“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漢至唐代,賦詠極多,如東漢篤、《祓禊賦》、晉張協《洛禊賦》、隋盧思道《上巳禊飲詩》、唐瀋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濱應製》,皆寫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