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會行為定義
在自然界中,有些動物的一生都是在獨來獨往的寂寞生活中度過的,比如像蝸牛、海龜。這些動物在生殖季節找一個臨時伴侶共同生活,生殖過後就各奔東西,誰也不相往來了。但是像蜜蜂、螞蟻等動物,一生下來就在一個擁擠喧鬧的社會裏,過着一種高度社會化的生活。這樣的動物,我們稱之為社會性動物。
群居性的動物經常協同作戰、共同捕獵。團结就是力量在它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然而,群居在一起的生活方式讓這些動物在食物資源、空間資源乃至配偶資源上都要進行劇烈的競爭,難免産生糾紛,甚至血腥爭鬥。如何趨利避害、保證種群的延續壯大,動物們自有它們的一套行為準則。
群居在一起的動物,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種種表現形式,我們稱之為社會行為。
社會行為與個體單獨行為相對應,是指動物與其社會相關聯的行為。動物對其它的同種個體所表現的行為,稱為社會行為。例如交配行為及與其相關聯的一係列復雜的求愛行為、育兒、攻擊、遊戲等行為、親昵、威脅、合作動作、食物分配等行為,都可以看作是社會行為。在社會行為中,進行該行為的個體,通過誘發對方的行為展開個體間的各種關係。大多數社會行為是先天就有的,這一點即使在人類中也基本相同。
每一種動物都有它特殊的行為。如捕食、供給、求偶等。越是低等的生物,行為越簡單。動物的社會性也是發展變化的,是為了生存和繁殖而進化的結果。動物的行為有明顯的遺傳因素,有些則與環境密切相關。
社會行為分類
歸納起來。動物的社會行為包括:優勢等級序列、通訊行為、求偶行為、利他行為和親殺行為。
第一個問題優勢等級序列。什麽是優勢等級序列?在這個社群動物裏面,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動物會有的欺軟怕硬、恃強凌弱的這些現象。比如像螃蟹棲息地,你要到海灘上去看一看,在湖邊上去看一看螃蟹生活的時候。尤其是海灘上,早上太陽剛剛上來的時候,你耐心在海邊上搬個凳子等着它。螃蟹一起出動了,出動了以後,你就看那個大螃蟹出來以後,是八個爪子把自己的肚子撐起來,肚子是離開地面的,它的腹面是離開地面的,揮舞着大鉗,橫行霸道。那麽比它小的弱者,見了它以後,就得把八個爪子平鋪在地,把腹部貼在地上,老老實實做出了一個臣服的樣子。它不敢挺起肚子,如果它要挺起來那就要挨打了。張牙無爪的螃蟹,如果遇到更大的螃蟹,它也得老老實實地把腹部貼到地面去,把爪子、把兩個大鉗要收下來。假如它要是不認識對方,不知道對方厲害,它也可能會挺起肚子,揮舞着鉗,那麽就打吧。打到最後,很可能導致其中一隻螃蟹鉗子就被揪了下來。所以我們有時候也會看到螃蟹沒有鉗子,有一個螃蟹沒有鉗子,就一個鉗子、或者一大一小。小的因為它曾經經過一場惡劣的戰鬥以後,它把鉗子搞丟了。打丟了以後,它又再生了一個,再生的當然是一大一小。不過我們在海灘再仔細看一看,包括我們平時吃的螃蟹,一大一小的鉗子,或者一個有鉗子、一個沒鉗子,這樣的螃蟹數量並不多。也就是說,在社群社會裏面,動物的社會裏面,並沒有那麽多的螃蟹,就是那些螃蟹不會整天打架,不會整體把自己的鉗子打丟,很少,其實倒是很少的。就包括我們看到的猴子猩猩,這些社群動物,它們既然居住在一起,不是為了打架而來,大傢來自五湖四海,還是以講究團结為重。
那麽為什麽大傢能夠基本維持一種和平,那種缺腿少胳膊的現象並不是常見,衹是偶然見到。那就是因為這個社群動物當中存在着優勢等級序列。我們把這優勢等級序列定義也告訴大傢,這個動物的社群當中,形成的一種等級制度,這就是優勢等級序列。這種制度是動物憑着自身的實力通過競爭來占有相應的或者取得相應的地位。這樣的話,就是從大到小,從強到弱來排序,這種序列就是等級序列。
比如說我們有時候也到農村去扶貧,號召農民去養雞。結果有的農民講了,說按照你們的要求,我們南大老師叫我們養草雞,說草雞的價格比較貴。草雞需要一個特點就是散養,它就散養了,散養以後就發現,養得多了並不好,因為我到泗洪去看了一下。農戶傢說:我們傢養了一百衹雞,他們傢養了三十衹,他們傢養了二十衹,他們的效益挺好,我們傢的雞一百衹在一起下蛋,還不如他們下的多。怎麽回事?後來我說那是你要給它分好幾個雞窩,搭好多個雞窩。為什麽?二十衹到三十衹雞一個雞窩纔行,你那麽多雞擺在一起,這些雞在一起要排隊的,要打架的,它們要排名次的。可是它們排名次,因為太多了,記不住自己的位置,打了幾天以後它又不知道對方是誰了,那就整天打吧。不過還有雞群裏面,所以我們就跟它講了。還有,他說要把公雞母雞分開。這更不需要,不要分,因為什麽?在一起的時候,公雞母雞不要分開。因為公雞母雞,他說那母雞不是要受欺負嗎!不是那麽回事,母雞它也排隊,它的王後和公雞也排隊。比如說排了個王,雞王。雞王和雞後呢,都是自己打出來的,這個母雞能不能當王後,不取决於公雞,跟人類不一樣。人類皇帝點到哪個是王後誰就是王後,在雞裏邊不是這樣的,公雞是不介入母雞排隊的。母雞怎麽打,公雞是不介入的。同樣公雞打架也不依賴於母雞的支持,是各幹各的,就這麽個情況
還有蜜蜂采蜜有采蜜舞,這個采蜜舞它通過跳這個舞蹈,條8字舞和搖擺舞來告訴巢裏其他的夥伴們,我發現了蜜源,那邊有一片鮮花盛開的地方,有好多蜜大傢去采。怎麽樣去采粉?怎麽走,這條路怎麽走?往哪邊走?以多快的速度,多長時間你們能到了?正好就藉用太陽和巢的角度它跳舞指示,於是大傢都過去了。它不一定要帶着大傢去,它通過跳舞就能夠指示,就能讓它們知道蜜源所在的坐標。
第三個是觸覺通訊。觸覺通訊就是動物通過身體的直接的或者間接的相互接觸,來進行信息交流的這個過程。觸覺通訊實際上也是一個相當普遍的一種通訊方式。在自然界裏面,有很多動物呢,是瞎子,是聾子,那怎麽辦?它們也要進行通訊,否則的話它們怎麽能相互識別,相互見面呢?尤其在繁殖季節,對不對。這個時候是通過觸覺通訊。
我們再講最高等的動物,因為我們剛纔講了,觸覺通訊對於那些又聾又瞎的動物,確實是這麽回事,很重要的,而且是惟一的通訊手段。可是對於猴子來講,他們有聲通訊,有視覺通訊,同時也有觸覺通訊。猴子在一起理毛,我們看,在一起理毛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們這個社會,維持它們社會的穩定,就是優勢等級序列已經建立了,建立以後要維護它,那麽怎麽樣呢?平時就有衝突,要解决這些衝突怎麽辦?就要在一起相互理毛,這個理毛實際上,我們以前講猴子給猴子抓虱子,實際上它們有它們的意義,不一定是身上癢了要理。有時候不是真正生理上的需要,身體上的需要倒不是,而是一種心理上的行為上的需要。你看如果是地位平等,有兩衹公猴子地位是平等的,它們在一起相互理毛是表示一種友好,一種友誼,一種結盟,我給你理理毛,你給我疏疏毛。如果是小的公猴子對大的公猴子去理毛,地位低的對地位高的,那是表示一種討好,巴結,所以拍馬屁不是人類的專利,動物裏也有,猴子也會拍馬屁,下面我們再說的是第四種,化學通訊。化學通訊就是動物通過釋放化學物質來傳遞信息的一種通訊方式。有些動物它們要劃分領地,劃分領地就是通過把自己的尿液排到標記物上,比如說一個土墩子,或者這顆樹上。講到化學通訊,我要給大傢再講一件事,就是說,我們現在養狗的很多,有很多居民傢裏養了狗。尤其是帶出去散步的時候,它這邊撒一點尿,那邊撒一點尿,它不是一次把尿排光,到處撒尿,而且太不文明了。那麽這一點呢,我們得給這些狗做一個公正的評價。它們不是不文明,這是它們一種本能表現。因為主人帶它到哪裏去了,它就以為那個地方就是它的勢力範圍。它的勢力範圍,它就要告訴其他的狗,這是我的地盤,因此它就要撒一泡尿。這個撒尿不是為了排泄的需要,是為了劃分領地的需要。
第五個通訊方式就是電通訊。電通訊是動物靠自身的電場變化,來測試周圍環境的物體,感受周圍的信息。這主要是一些低等的動物,它們在水裏面,像魚類,在水裏面就是通過發散這種電力綫。發散電力綫以後,周圍的物體可能要切割它這個電力綫,那麽它就能感受到這個物體它的性質是石頭還是木頭,是小魚是獵物,還是敵人呢。這是一種,就是感知這個周圍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它們彼此之間要進行交流,尤其在生殖季節,要相互識別呀。對方是雌的還是雄的,個體是大是小,適合不適合自己。如果不適合自己一個龐大的個體來了,像是同類,結果把自己吃掉,那不行,也得回避呀。所以它們也要門當戶對,大小要適宜的。所以就通過這種電力綫,電力綫的大小密度都能讓對方感受自己的性狀,性質。
下面我們要講的就是求偶行為。求偶行為對生殖很重要。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動物表現的一些求偶行為,有的它不僅僅是交配生殖的這樣一種意義,還有其他的一些意義。
第一個要跟大傢談的叫求偶炫耀。求偶炫耀我們先講它的定義,就是說動物所表現出的吸引異性,排斥同性這樣的一種行為或者是形態結構,這就是求偶炫耀。為什麽要求偶炫耀?動物表現這種求偶炫耀有什麽樣的好處?我們這裏給大傢講一下,求偶炫耀有哪些好處呢?
首先它有吸引異性的好處,第二個能排斥同性,當然不喜歡同性跟它競爭配偶資源。第三個就是促進異性的個體性腺發育,第四個是防止與異種個體雜交。因為求偶炫耀它不管是孔雀也罷,還是梅花鹿也罷,這種形態結構是有物種的特異性,那麽就不會引起雜交,就是異種之間的雜交。第五個就是有利於暴露求偶者的弱點。比如說有一種野雞,山裏面的一種野雞。這種野雞我們叫雉。它為了在求偶季節,在生殖季節,在樹林裏邊找到一個空曠的場地。那在這空曠的場地周圍,那些母雞一起就飛到樹上去了,飛到樹上幹嗎?在做觀衆,在看。然後空空的場地一會兒就來了好多雄性的野雞,來了幹嗎?在這上面它們不是打架,它們是在比武。這個比武不是打,是比的跳舞。有的就跳得非常好看,有的就跳得非常難看。有的是飛到天上,在空中翻兩個跟頭。有的一個跟頭沒翻就摔了個鼻青臉腫。好了,這一方表演以後,表演完了,表演最好的野雞,它趾高氣揚地出去了,走出這個場地。於是有一大群的母雞就跟它跑了。也有的就是因為它表演很糟糕,也可能它剛剛第一次登臺表演,剛剛性成熟,所以不行,所以它走出來的時候沒有一隻母雞跟它走。因此,它衹好勤學苦練,明年再來吧。這就是暴露了求偶者的弱點。這樣雌性個體就可以做出最佳的選擇。
求偶行為裏面還有一個內容要講的就是同性戀。動物界中,存在着同性戀的行為,從鳥類到哺乳類都有這樣的現象被發現。當然還有更低等的,像兩棲動物也有。當然它可能是像蟾蜍,就是它看不見,不知道對方是雌的是雄的時候,它也會去抱對。
這裏我們就談一下動物為什麽有同性戀,它肯定有它的生物學的意義。首先,第一個是抑製攻擊,對攻擊具有抑製性。動物群體之間經常發生衝突,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對抗性衝突。因此,自然要同居在一起,又不能發生這種對抗,那怎麽辦?自然就會要有一些抑製這種對抗性攻擊的行為産生。其中就是交換物品,對唱山歌,在一起跳跳舞,相互理理毛發,相互擁抱等等這一係列跟求偶的行為很相似。像猩猩、黑猩猩、矮黑猩猩在一起就容易打架,一旦為了小事就會打,打得頭破血流。但是它們也很快就平息了,為什麽呢?有時候就是通過一種求偶的,或者性行為來把這個事情平息掉。這是第一個功能,就是生物學的意義。
第二個功能呢就是能量釋放,或者叫緩解緊張。在交配季節的時候,找不到配偶的單身漢,它可能會受到附近的其他的同類的這種求偶行為和生殖行為的影響,受到這種刺激,它也就也要去找對象。它找不着,它是在一個同性別的群體裏面,怎麽辦?就可能會發生同性戀。這個我們以羅倫斯做的一個實驗為例子。羅倫斯他是這樣子的,把兩個斑鳩放在一起,一個雄斑鳩,一個雌性斑鳩,因為有了雌性斑鳩了,雄斑鳩就會嚮雌性斑鳩求偶。好了,等它嚮雌性斑鳩求偶的時候,求偶的行為已經發生。好,然後我們再把雌性斑鳩拿走,一拿走以後,它求偶行為已經發生了,要進行到底呀,那怎麽辦?這個時候,公的斑鳩找不到母斑鳩,它就急呀!在籠子裏邊到處轉,看到一隻公雞,它就嚮公雞求偶。儘管公雞不理它,但是它也去求偶。最後怎麽辦呢?把這個公雞也拿走,拿走以後,最後它沒辦法了,它對一堆抹布再求偶。地上正好有一堆抹布,它就對着這個抹布求偶。反正是逮着什麽,抹布或者拖把它都可以去求偶。它的求偶特點很簡單,就是圍繞着這個目標物打轉轉,翅膀朝下拍,頭一點一點就圍着它轉,甚至就會爬到拖把或者抹布上面去,然後做出這種交配的姿態。甚至最後羅倫斯還發現,這個行為學家很有意思,把抹布也拿走了,空着場地,看你怎麽辦?結果它就在空場地上去求偶。因為求偶的行為已經被引發了,引發了以後它就不能夠終止,它要完成它的求偶行為乃至到了生殖行為。所以像這樣的一個動物,你說它要是遇到了一個雄性的斑鳩它能夠不求偶嗎?所以這種環境自然就誘導了它發生同性戀。
下面,我們來講一下動物的婚配關係和策略。婚配制度是指種群內婚配的各種類型,動物求偶以後,就舉行婚禮了。舉行婚禮了就成傢了吧,成了傢以後,這種家庭有多種形式。但是最基本的有兩種類型,一種就是一夫一妻製的,叫做家庭幸福策略,一夫一妻製。這個一夫一妻製,我們叫家庭幸福策略。是什麽意思呢?是指雌性的個體考察並且選擇對家庭忠誠眷戀的雄性個體。具體表現在雌性個體采取了彷徨、等待的一種被動形式。即使它願意,它也忸怩作態,坐在那兒長久等待。因為什麽?它要讓求偶的雄性個體要盡可能去表演,表演它的這些求偶行為,表演出來,同時還要做出巨大的難以重複的工程項目。什麽意思呢?就是你要把這個巢搭得很大,很漂亮,然後佈置居室美化環境等等。就是說你把這個巢搭很大,找到很足夠的食物,讓你就再也沒有能力去築第二個巢。否則的話,築了二巢你就會包二房,那不行。所以,這個就是家庭幸福策略。所以這是雌性的個體它有這個權利來選擇。這裏我們就講了,就是說就像人類的早期社會,彩禮現象,收彩禮。女兒嫁給你,你要傾傢蕩産,你才能夠送來這個聘禮,我才能把女兒嫁給你。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講,你既然已經傾傢蕩産了,你衹能娶我女兒一次,別人的女兒你就不能再娶了,因為你沒有能力再娶了。這也是個有效的,是一種從最原始的目的,早期的原始的目的大概就是這麽一回事
第二種形式,基本類型就是叫做一夫多妻製的。比如說像雞,公雞它可以妻妾成群。為什麽可以妻妾成群?我們再看,這個母雞它帶了小雞,它不管是孵蛋的時候,不管它是孵蛋,還是孵出小雞以後帶小雞,它是不會讓公雞靠近的,它不讓公雞介入。這個公雞它無所事事,它當然去找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對吧?而且母雞也不會計較,這就是一夫多妻製,是由雌性個體來選擇的。
好,我們下面就講社會行為的第四個類型,叫利他行為。有些個體為了群體的利益,或者其他的個體的利益,去犧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自己的性命。我們看過蜘蛛和螳螂它們的婚禮,蜘蛛螳螂的婚禮是非常悲壯的,那是指雄性而言,不是雌性。雄性的螳螂或者雄性的蜘蛛找到了對象以後很開心,不過很快婚禮一結束,它也沒了。為什麽?被雌性的蜘蛛給吃掉了,母蜘蛛會把它吃掉的。那麽它願意,它自願,它自願奉獻自己的身體作為母蜘蛛的營養物質。這種是一種極端的利他行為。
養過小雞的人都知道,這小雞一旦見到食物的時候,它一邊吃就一邊發出叫聲。發出什麽樣的叫聲?發出食物召喚的聲音,就是“叫嘰 叫嘰 嘰 嘰 嘰”,這個聲音就是食物召喚。發出這種聲音以後,其他雞聽到這個聲音就一起過來了。所以這幾衹雞要是在吃的時候,在吃的過程中,它會不停地發出聲音,不管食物是多,是少,夠不夠它們自己吃,都會把同類召喚過來一起吃。它的好處在哪裏,小雞身體很虛弱,很容易死掉,它餓了一兩頓就會死掉。它找到食物以後召喚大傢來吃,拯救了大傢。第二天,別的小雞找到了食物也會發出召喚,也會召喚它去吃。這樣的話,就是它為大傢、大傢為它,這樣的話,就形成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就共渡難關。可是長大了以後,你們看,長大了以後,它就不再召喚了,食物召喚就沒有了。雞長大了,不進行食物召喚了,找到食物就自己吃了這種極端的利己行為也來了。而且不但自己吃,別的雞要是過來吃,它還要打走,還要憑着自己的實力把它打走,互相啄。為什麽?自私。為什麽它變得這麽自私?怎麽長大了就變得自私了?雞之初性本善,長大了就變得那麽壞,其實倒不是,我們還是用生物學的功能來解釋。這個時候雞長大了,長大了以後它性成熟了,它每天可以下蛋,每天可以拷貝自己的基因。拷貝自己的基因,比把食物省下來,給可能八桿子還打不着的這種親緣關係的個體去吃,來得更有效了。因為它下的蛋不知道有百分之幾的基因跟它相同,跟它下的蛋相同,還不如自己拷貝。所以這個時候它就自私了,這種自私是基因要它這麽做的,是基因要它這麽做的。基因命令它,命令這個載體,現在你必須自私,你必須顧自己,讓自己的個體長得更好。小的時候就不行,要利他。當然了,我們並不是講,長大的雞都是自私的,什麽樣都表現自私。它有的時候也要表現利他,比如說老鷹來了,它會發出尖叫。就像草原的犬鼠一樣,發出尖叫,這種報警信號就是利他。
跟利他行為相對立的是利己行為,我們這裏要談到有一個極端的利己行為,就是動物的親殺行為。
我們先講一下雄性殺嬰行為,雄性殺嬰行為,就是我們看過電視上面獅王爭霸。兩個獅子打架,打到最後,有一個老獅王被打敗了,新的獅王占領了這個領地,這塊地盤是它的,這個地盤上所有的母獅子都是它的妻子。好了,可是有的母獅子正在哺乳,正在為小獅子喂奶。那不行,它在喂奶,在哺乳期它就不可能進入發情期做它的妻子,怎麽辦?所以雄性的獅子就會想方設法把小獅子給咬死,這就是這種雄性殺嬰行為。所以大傢開始時想,公獅子幹嗎要把小獅子給咬死呀?那就是因為它要急於行使它獅王的特權。小獅子被咬死了,母獅子開始是抵抗,抵抗不了,就是沒辦法,衹好面對現實。然後終止哺乳,乳汁也不再分泌了,然後就進入了新一輪發情期,就成為新獅王的嬪妃、王後。這是雄性殺嬰行為。
親殺行為我們講第二個類型就是幼體相殘。海洋裏面有一種鯊魚叫虎鯊,虎鯊它一次性産卵,能夠産一百多個這樣的卵。然後在肚子裏面,當然它是卵胎生,要孵出小鯊魚出來,可是最後孵出來的衹有一條,衹有一條。那麽多幼鯊,有時候我們捕到一個母的虎鯊,肚子一剖開,裏面有好多,有一百多條,甚至兩百條幼體。可是它真正要是在自然界裏,它要産下來,就産這麽一條。其他的幹嗎去了?其他的都被一條最兇猛的虎鯊幼崽吃掉了,它在娘胎裏面,就大開殺戒,就把它同胞姐妹們,兄弟們殺掉,然後吃掉,最後它出世了。它出來了,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非常兇殘的殺手。
最典型的例子。杜鵑鳥的媽媽很自私,把蛋放在大山雀巢裏面,然後,讓大山雀給它養育後代。可是這個杜鵑鳥這個蛋孵出來的小杜鵑更加自私,自私到什麽程度?它一出來以後,就把巢裏面的其他的大山雀蛋給拱到巢外去。如果那些大山雀也孵出來了小鳥,那不管它是蛋還是小鳥,還是小的大山雀,它都一樣把它們頂到巢外,摔死它們,就剩它一個。這樣的話,大山雀義父義母精心飼養它一個,就喂着它一個。這也是幼體相殘的一個典型的例子。還有一個,有些動物可以發生遺棄的行為。怎麽遺棄呢?就是動物的群體或者傢族對行為反常表現怪異的個體予以驅逐和遺棄。我們也不能用倫理道德來去評價,或者來判定它怎麽做,它有它的生物學的道理。因為一個行為怪異的動物,動物行為變化了、怪異了,很可能是得病了。得了病怎麽辦?客觀上講,很可能會傳染給全群,那就必須隔離。怎麽隔離?它們也沒有醫院,就是大傢離開你,你別跟着大傢跑,你別混在群裏面。你混進來害大傢,所以把它拋棄掉。這是一個有效的隔離措施,因為行為表現怪異,或者容易生病的這樣一些個體,至少可以說明它基因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這種個體在群體中繁衍下去,也是不利於這個物種的基因的擴大。動物的親殺行為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它必然有它一定必然的因素,存在的必然的因素。生物總是要不斷適應這個環境的改變,實際上能夠較快適應環境要求的動物,它才能夠在競爭中生存下來。 |
社會行為定義 Definition of social behavior |
群體中不同成員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生活的行為。
在自然界中,有些動物的一生都是在獨來獨往的寂寞生活中度過的,比如像蝸牛、海龜。這些動物在生殖季節找一個臨時伴侶共同生活,生殖過後就各奔東西,誰也不相往來了。但是像蜜蜂、螞蟻等動物,一生下來就在一個擁擠喧鬧的社會裏,過着一種高度社會化的生活。這樣的動物,我們稱之為社會性動物。
群居性的動物經常協同作戰、共同捕獵。團结就是力量在它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然而,群居在一起的生活方式讓這些動物在食物資源、空間資源乃至配偶資源上都要進行劇烈的競爭,難免産生糾紛,甚至血腥爭鬥。如何趨利避害、保證種群的延續壯大,動物們自有它們的一套行為準則。
群居在一起的動物,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種種表現形式,我們稱之為社會行為。
社會行為與個體單獨行為相對應,是指動物與其社會相關聯的行為。動物對其它的同種個體所表現的行為,稱為社會行為。例如交配行為及與其相關聯的一係列復雜的求愛行為、育兒、攻擊、遊戲等行為、親昵、威脅、合作動作、食物分配等行為,都可以看作是社會行為。在社會行為中,進行該行為的個體,通過誘發對方的行為展開個體間的各種關係。大多數社會行為是先天就有的,這一點即使在人類中也基本相同。
每一種動物都有它特殊的行為。如捕食、供給、求偶等。越是低等的生物,行為越簡單。動物的社會性也是發展變化的,是為了生存和繁殖而進化的結果。動物的行為有明顯的遺傳因素,有些則與環境密切相關。 |
|
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分工;有的還形成等級 |
社會行為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social behavior |
歸納起來。動物的社會行為包括:優勢等級序列、通訊行為、求偶行為、利他行為和親殺行為。
第一個問題優勢等級序列。什麽是優勢等級序列?在這個社群動物裏面,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動物會有的欺軟怕硬、恃強凌弱的這些現象。比如像螃蟹棲息地,你要到海灘上去看一看,在湖邊上去看一看螃蟹生活的時候。尤其是海灘上,早上太陽剛剛上來的時候,你耐心在海邊上搬個凳子等着它。螃蟹一起出動了,出動了以後,你就看那個大螃蟹出來以後,是八個爪子把自己的肚子撐起來,肚子是離開地面的,它的腹面是離開地面的,揮舞着大鉗,橫行霸道。那麽比它小的弱者,見了它以後,就得把八個爪子平鋪在地,把腹部貼在地上,老老實實做出了一個臣服的樣子。它不敢挺起肚子,如果它要挺起來那就要挨打了。張牙舞爪的螃蟹,如果遇到更大的螃蟹,它也得老老實實地把腹部貼到地面去,把爪子、把兩個大鉗要收下來。假如它要是不認識對方,不知道對方厲害,它也可能會挺起肚子,揮舞着鉗,那麽就打吧。打到最後,很可能導致其中一隻螃蟹鉗子就被揪了下來。所以我們有時候也會看到螃蟹沒有鉗子,有一個螃蟹沒有鉗子,就一個鉗子、或者一大一小。小的因為它曾經經過一場惡劣的戰鬥以後,它把鉗子搞丟了。打丟了以後,它又再生了一個,再生的當然是一大一小。不過我們在海灘再仔細看一看,包括我們平時吃的螃蟹,一大一小的鉗子,或者一個有鉗子、一個沒鉗子,這樣的螃蟹數量並不多。也就是說,在社群社會裏面,動物的社會裏面,並沒有那麽多的螃蟹,就是那些螃蟹不會整天打架,不會整體把自己的鉗子打丟,很少,其實倒是很少的。就包括我們看到的猴子猩猩,這些社群動物,它們既然居住在一起,不是為了打架而來,大傢來自五湖四海,還是以講究團结為重。
那麽為什麽大傢能夠基本維持一種和平,那種缺腿少胳膊的現象並不是常見,衹是偶然見到。那就是因為這個社群動物當中存在着優勢等級序列。我們把這優勢等級序列定義也告訴大傢,這個動物的社群當中,形成的一種等級制度,這就是優勢等級序列。這種制度是動物憑着自身的實力通過競爭來占有相應的或者取得相應的地位。這樣的話,就是從大到小,從強到弱來排序,這種序列就是等級序列。
比如說我們有時候也到農村去扶貧,號召農民去養雞。結果有的農民講了,說按照你們的要求,我們南大老師叫我們養草雞,說草雞的價格比較貴。草雞需要一個特點就是散養,它就散養了,散養以後就發現,養得多了並不好,因為我到泗洪去看了一下。農戶傢說:我們傢養了一百衹雞,他們傢養了三十衹,他們傢養了二十衹,他們的效益挺好,我們傢的雞一百衹在一起下蛋,還不如他們下的多。怎麽回事?後來我說那是你要給它分好幾個雞窩,搭好多個雞窩。為什麽?二十衹到三十衹雞一個雞窩纔行,你那麽多雞擺在一起,這些雞在一起要排隊的,要打架的,它們要排名次的。可是它們排名次,因為太多了,記不住自己的位置,打了幾天以後它又不知道對方是誰了,那就整天打吧。不過還有雞群裏面,所以我們就跟它講了。還有,他說要把公雞母雞分開。這更不需要,不要分,因為什麽?在一起的時候,公雞母雞不要分開。因為公雞母雞,他說那母雞不是要受欺負嗎!不是那麽回事,母雞它也排隊,它的王後和公雞也排隊。比如說排了個王,雞王。雞王和雞後呢,都是自己打出來的,這個母雞能不能當王後,不取决於公雞,跟人類不一樣。人類皇帝點到哪個是王後誰就是王後,在雞裏邊不是這樣的,公雞是不介入母雞排隊的。母雞怎麽打,公雞是不介入的。同樣公雞打架也不依賴於母雞的支持,是各幹各的,就這麽個情況
還有蜜蜂采蜜有采蜜舞,這個采蜜舞它通過跳這個舞蹈,條8字舞和搖擺舞來告訴巢裏其他的夥伴們,我發現了蜜源,那邊有一片鮮花盛開的地方,有好多蜜大傢去采。怎麽樣去采粉?怎麽走,這條路怎麽走?往哪邊走?以多快的速度,多長時間你們能到了?正好就藉用太陽和巢的角度它跳舞指示,於是大傢都過去了。它不一定要帶着大傢去,它通過跳舞就能夠指示,就能讓它們知道蜜源所在的坐標。
第三個是觸覺通訊。觸覺通訊就是動物通過身體的直接的或者間接的相互接觸,來進行信息交流的這個過程。觸覺通訊實際上也是一個相當普遍的一種通訊方式。在自然界裏面,有很多動物呢,是瞎子,是聾子,那怎麽辦?它們也要進行通訊,否則的話它們怎麽能相互識別,相互見面呢?尤其在繁殖季節,對不對。這個時候是通過觸覺通訊。
我們再講最高等的動物,因為我們剛纔講了,觸覺通訊對於那些又聾又瞎的動物,確實是這麽回事,很重要的,而且是惟一的通訊手段。可是對於猴子來講,他們有聲通訊,有視覺通訊,同時也有觸覺通訊。猴子在一起理毛,我們看,在一起理毛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們這個社會,維持它們社會的穩定,就是優勢等級序列已經建立了,建立以後要維護它,那麽怎麽樣呢?平時就有衝突,要解决這些衝突怎麽辦?就要在一起相互理毛,這個理毛實際上,我們以前講猴子給猴子抓虱子,實際上它們有它們的意義,不一定是身上癢了要理。有時候不是真正生理上的需要,身體上的需要倒不是,而是一種心理上的行為上的需要。你看如果是地位平等,有兩衹公猴子地位是平等的,它們在一起相互理毛是表示一種友好,一種友誼,一種結盟,我給你理理毛,你給我疏疏毛。如果是小的公猴子對大的公猴子去理毛,地位低的對地位高的,那是表示一種討好,巴結,所以拍馬屁不是人類的專利,動物裏也有,猴子也會拍馬屁,下面我們再說的是第四種,化學通訊。化學通訊就是動物通過釋放化學物質來傳遞信息的一種通訊方式。有些動物它們要劃分領地,劃分領地就是通過把自己的尿液排到標記物上,比如說一個土墩子,或者這顆樹上。講到化學通訊,我要給大傢再講一件事,就是說,我們現在養狗的很多,有很多居民傢裏養了狗。尤其是帶出去散步的時候,它這邊撒一點尿,那邊撒一點尿,它不是一次把尿排光,到處撒尿,而且太不文明了。那麽這一點呢,我們得給這些狗做一個公正的評價。它們不是不文明,這是它們一種本能表現。因為主人帶它到哪裏去了,它就以為那個地方就是它的勢力範圍。它的勢力範圍,它就要告訴其他的狗,這是我的地盤,因此它就要撒一泡尿。這個撒尿不是為了排泄的需要,是為了劃分領地的需要。
第五個通訊方式就是電通訊。電通訊是動物靠自身的電場變化,來測試周圍環境的物體,感受周圍的信息。這主要是一些低等的動物,它們在水裏面,像魚類,在水裏面就是通過發散這種電力綫。發散電力綫以後,周圍的物體可能要切割它這個電力綫,那麽它就能感受到這個物體它的性質是石頭還是木頭,是小魚是獵物,還是敵人呢。這是一種,就是感知這個周圍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它們彼此之間要進行交流,尤其在生殖季節,要相互識別呀。對方是雌的還是雄的,個體是大是小,適合不適合自己。如果不適合自己一個龐大的個體來了,像是同類,結果把自己吃掉,那不行,也得回避呀。所以它們也要門當戶對,大小要適宜的。所以就通過這種電力綫,電力綫的大小密度都能讓對方感受自己的性狀,性質。
下面我們要講的就是求偶行為。求偶行為對生殖很重要。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動物表現的一些求偶行為,有的它不僅僅是交配生殖的這樣一種意義,還有其他的一些意義。
第一個要跟大傢談的叫求偶炫耀。求偶炫耀我們先講它的定義,就是說動物所表現出的吸引異性,排斥同性這樣的一種行為或者是形態結構,這就是求偶炫耀。為什麽要求偶炫耀?動物表現這種求偶炫耀有什麽樣的好處?我們這裏給大傢講一下,求偶炫耀有哪些好處呢?
首先它有吸引異性的好處,第二個能排斥同性,當然不喜歡同性跟它競爭配偶資源。第三個就是促進異性的個體性腺發育,第四個是防止與異種個體雜交。因為求偶炫耀它不管是孔雀也罷,還是梅花鹿也罷,這種形態結構是有物種的特異性,那麽就不會引起雜交,就是異種之間的雜交。第五個就是有利於暴露求偶者的弱點。比如說有一種野雞,山裏面的一種野雞。這種野雞我們叫雉。它為了在求偶季節,在生殖季節,在樹林裏邊找到一個空曠的場地。那在這空曠的場地周圍,那些母雞一起就飛到樹上去了,飛到樹上幹嗎?在做觀衆,在看。然後空空的場地一會兒就來了好多雄性的野雞,來了幹嗎?在這上面它們不是打架,它們是在比武。這個比武不是打,是比的跳舞。有的就跳得非常好看,有的就跳得非常難看。有的是飛到天上,在空中翻兩個跟頭。有的一個跟頭沒翻就摔了個鼻青臉腫。好了,這一方表演以後,表演完了,表演最好的野雞,它趾高氣揚地出去了,走出這個場地。於是有一大群的母雞就跟它跑了。也有的就是因為它表演很糟糕,也可能它剛剛第一次登臺表演,剛剛性成熟,所以不行,所以它走出來的時候沒有一隻母雞跟它走。因此,它衹好勤學苦練,明年再來吧。這就是暴露了求偶者的弱點。這樣雌性個體就可以做出最佳的選擇。
求偶行為裏面還有一個內容要講的就是同性戀。動物界中,存在着同性戀的行為,從鳥類到哺乳類都有這樣的現象被發現。當然還有更低等的,像兩棲動物也有。當然它可能是像蟾蜍,就是它看不見,不知道對方是雌的是雄的時候,它也會去抱對。
這裏我們就談一下動物為什麽有同性戀,它肯定有它的生物學的意義。首先,第一個是抑製攻擊,對攻擊具有抑製性。動物群體之間經常發生衝突,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對抗性衝突。因此,自然要同居在一起,又不能發生這種對抗,那怎麽辦?自然就會要有一些抑製這種對抗性攻擊的行為産生。其中就是交換物品,對唱山歌,在一起跳跳舞,相互理理毛發,相互擁抱等等這一係列跟求偶的行為很相似。像猩猩、黑猩猩、矮黑猩猩在一起就容易打架,一旦為了小事就會打,打得頭破血流。但是它們也很快就平息了,為什麽呢?有時候就是通過一種求偶的,或者性行為來把這個事情平息掉。這是第一個功能,就是生物學的意義。
第二個功能呢就是能量釋放,或者叫緩解緊張。在交配季節的時候,找不到配偶的單身漢,它可能會受到附近的其他的同類的這種求偶行為和生殖行為的影響,受到這種刺激,它也就也要去找對象。它找不着,它是在一個同性別的群體裏面,怎麽辦?就可能會發生同性戀。這個我們以羅倫斯做的一個實驗為例子。羅倫斯他是這樣子的,把兩個斑鳩放在一起,一個雄斑鳩,一個雌性斑鳩,因為有了雌性斑鳩了,雄斑鳩就會嚮雌性斑鳩求偶。好了,等它嚮雌性斑鳩求偶的時候,求偶的行為已經發生。好,然後我們再把雌性斑鳩拿走,一拿走以後,它求偶行為已經發生了,要進行到底呀,那怎麽辦?這個時候,公的斑鳩找不到母斑鳩,它就急呀!在籠子裏邊到處轉,看到一隻公雞,它就嚮公雞求偶。儘管公雞不理它,但是它也去求偶。最後怎麽辦呢?把這個公雞也拿走,拿走以後,最後它沒辦法了,它對一堆抹布再求偶。地上正好有一堆抹布,它就對着這個抹布求偶。反正是逮着什麽,抹布或者拖把它都可以去求偶。它的求偶特點很簡單,就是圍繞着這個目標物打轉轉,翅膀朝下拍,頭一點一點就圍着它轉,甚至就會爬到拖把或者抹布上面去,然後做出這種交配的姿態。甚至最後羅倫斯還發現,這個行為學家很有意思,把抹布也拿走了,空着場地,看你怎麽辦?結果它就在空場地上去求偶。因為求偶的行為已經被引發了,引發了以後它就不能夠終止,它要完成它的求偶行為乃至到了生殖行為。所以像這樣的一個動物,你說它要是遇到了一個雄性的斑鳩它能夠不求偶嗎?所以這種環境自然就誘導了它發生同性戀。
下面,我們來講一下動物的婚配關係和策略。婚配制度是指種群內婚配的各種類型,動物求偶以後,就舉行婚禮了。舉行婚禮了就成傢了吧,成了傢以後,這種家庭有多種形式。但是最基本的有兩種類型,一種就是一夫一妻製的,叫做家庭幸福策略,一夫一妻製。這個一夫一妻製,我們叫家庭幸福策略。是什麽意思呢?是指雌性的個體考察並且選擇對家庭忠誠眷戀的雄性個體。具體表現在雌性個體采取了彷徨、等待的一種被動形式。即使它願意,它也忸怩作態,坐在那兒長久等待。因為什麽?它要讓求偶的雄性個體要盡可能去表演,表演它的這些求偶行為,表演出來,同時還要做出巨大的難以重複的工程項目。什麽意思呢?就是你要把這個巢搭得很大,很漂亮,然後佈置居室美化環境等等。就是說你把這個巢搭很大,找到很足夠的食物,讓你就再也沒有能力去築第二個巢。否則的話,築了二巢你就會包二房,那不行。所以,這個就是家庭幸福策略。所以這是雌性的個體它有這個權利來選擇。這裏我們就講了,就是說就像人類的早期社會,彩禮現象,收彩禮。女兒嫁給你,你要傾傢蕩産,你才能夠送來這個聘禮,我才能把女兒嫁給你。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講,你既然已經傾傢蕩産了,你衹能娶我女兒一次,別人的女兒你就不能再娶了,因為你沒有能力再娶了。這也是個有效的,是一種從最原始的目的,早期的原始的目的大概就是這麽一回事
第二種形式,基本類型就是叫做一夫多妻製的。比如說像雞,公雞它可以妻妾成群。為什麽可以妻妾成群?我們再看,這個母雞它帶了小雞,它不管是孵蛋的時候,不管它是孵蛋,還是孵出小雞以後帶小雞,它是不會讓公雞靠近的,它不讓公雞介入。這個公雞它無所事事,它當然去找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對吧?而且母雞也不會計較,這就是一夫多妻製,是由雌性個體來選擇的。
好,我們下面就講社會行為的第四個類型,叫利他行為。有些個體為了群體的利益,或者其他的個體的利益,去犧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自己的性命。我們看過蜘蛛和螳螂它們的婚禮,蜘蛛螳螂的婚禮是非常悲壯的,那是指雄性而言,不是雌性。雄性的螳螂或者雄性的蜘蛛找到了對象以後很開心,不過很快婚禮一結束,它也沒了。為什麽?被雌性的蜘蛛給吃掉了,母蜘蛛會把它吃掉的。那麽它願意,它自願,它自願奉獻自己的身體作為母蜘蛛的營養物質。這種是一種極端的利他行為。
養過小雞的人都知道,這小雞一旦見到食物的時候,它一邊吃就一邊發出叫聲。發出什麽樣的叫聲?發出食物召喚的聲音,就是“叫嘰 叫嘰 嘰 嘰 嘰”,這個聲音就是食物召喚。發出這種聲音以後,其他雞聽到這個聲音就一起過來了。所以這幾衹雞要是在吃的時候,在吃的過程中,它會不停地發出聲音,不管食物是多,是少,夠不夠它們自己吃,都會把同類召喚過來一起吃。它的好處在哪裏,小雞身體很虛弱,很容易死掉,它餓了一兩頓就會死掉。它找到食物以後召喚大傢來吃,拯救了大傢。第二天,別的小雞找到了食物也會發出召喚,也會召喚它去吃。這樣的話,就是它為大傢、大傢為它,這樣的話,就形成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就共渡難關。可是長大了以後,你們看,長大了以後,它就不再召喚了,食物召喚就沒有了。雞長大了,不進行食物召喚了,找到食物就自己吃了這種極端的利己行為也來了。而且不但自己吃,別的雞要是過來吃,它還要打走,還要憑着自己的實力把它打走,互相啄。為什麽?自私。為什麽它變得這麽自私?怎麽長大了就變得自私了?雞之初性本善,長大了就變得那麽壞,其實倒不是,我們還是用生物學的功能來解釋。這個時候雞長大了,長大了以後它性成熟了,它每天可以下蛋,每天可以拷貝自己的基因。拷貝自己的基因,比把食物省下來,給可能八桿子還打不着的這種親緣關係的個體去吃,來得更有效了。因為它下的蛋不知道有百分之幾的基因跟它相同,跟它下的蛋相同,還不如自己拷貝。所以這個時候它就自私了,這種自私是基因要它這麽做的,是基因要它這麽做的。基因命令它,命令這個載體,現在你必須自私,你必須顧自己,讓自己的個體長得更好。小的時候就不行,要利他。當然了,我們並不是講,長大的雞都是自私的,什麽樣都表現自私。它有的時候也要表現利他,比如說老鷹來了,它會發出尖叫。就像草原的犬鼠一樣,發出尖叫,這種報警信號就是利他。
跟利他行為相對立的是利己行為,我們這裏要談到有一個極端的利己行為,就是動物的親殺行為。
我們先講一下雄性殺嬰行為,雄性殺嬰行為,就是我們看過電視上面獅王爭霸。兩個獅子打架,打到最後,有一個老獅王被打敗了,新的獅王占領了這個領地,這塊地盤是它的,這個地盤上所有的母獅子都是它的妻子。好了,可是有的母獅子正在哺乳,正在為小獅子喂奶。那不行,它在喂奶,在哺乳期它就不可能進入發情期做它的妻子,怎麽辦?所以雄性的獅子就會想方設法把小獅子給咬死,這就是這種雄性殺嬰行為。所以大傢開始時想,公獅子幹嗎要把小獅子給咬死呀?那就是因為它要急於行使它獅王的特權。小獅子被咬死了,母獅子開始是抵抗,抵抗不了,就是沒辦法,衹好面對現實。然後終止哺乳,乳汁也不再分泌了,然後就進入了新一輪發情期,就成為新獅王的嬪妃、王後。這是雄性殺嬰行為。
親殺行為我們講第二個類型就是幼體相殘。海洋裏面有一種鯊魚叫虎鯊,虎鯊它一次性産卵,能夠産一百多個這樣的卵。然後在肚子裏面,當然它是卵胎生,要孵出小鯊魚出來,可是最後孵出來的衹有一條,衹有一條。那麽多幼鯊,有時候我們捕到一個母的虎鯊,肚子一剖開,裏面有好多,有一百多條,甚至兩百條幼體。可是它真正要是在自然界裏,它要産下來,就産這麽一條。其他的幹嗎去了?其他的都被一條最兇猛的虎鯊幼崽吃掉了,它在娘胎裏面,就大開殺戒,就把它同胞姐妹們,兄弟們殺掉,然後吃掉,最後它出世了。它出來了,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非常兇殘的殺手。
最典型的例子。杜鵑鳥的媽媽很自私,把蛋放在大山雀巢裏面,然後,讓大山雀給它養育後代。可是這個杜鵑鳥這個蛋孵出來的小杜鵑更加自私,自私到什麽程度?它一出來以後,就把巢裏面的其他的大山雀蛋給拱到巢外去。如果那些大山雀也孵出來了小鳥,那不管它是蛋還是小鳥,還是小的大山雀,它都一樣把它們頂到巢外,摔死它們,就剩它一個。這樣的話,大山雀義父義母精心飼養它一個,就喂着它一個。這也是幼體相殘的一個典型的例子。還有一個,有些動物可以發生遺棄的行為。怎麽遺棄呢?就是動物的群體或者傢族對行為反常表現怪異的個體予以驅逐和遺棄。我們也不能用倫理道德來去評價,或者來判定它怎麽做,它有它的生物學的道理。因為一個行為怪異的動物,動物行為變化了、怪異了,很可能是得病了。得了病怎麽辦?客觀上講,很可能會傳染給全群,那就必須隔離。怎麽隔離?它們也沒有醫院,就是大傢離開你,你別跟着大傢跑,你別混在群裏面。你混進來害大傢,所以把它拋棄掉。這是一個有效的隔離措施,因為行為表現怪異,或者容易生病的這樣一些個體,至少可以說明它基因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這種個體在群體中繁衍下去,也是不利於這個物種的基因的擴大。動物的親殺行為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它必然有它一定必然的因素,存在的必然的因素。生物總是要不斷適應這個環境的改變,實際上能夠較快適應環境要求的動物,它才能夠在競爭中生存下來。
蜂舞是社會行為的代表。卡爾·洪·佛烈希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生物學家和養蜂人。40多年前,他用塗蜜的紙做蜜蜂訓練實驗時發現,衹要有一隻蜜蜂發現了這個蜜源,很快就會有許多、甚至幾百衹蜜蜂飛來。這些蜜蜂全是從第一隻采食蜂的蜂箱中飛來的,很明顯是這衹蜂在“傢”裏宣告了蜜源的發現。為了弄清楚真相,他製作了一個巢脾全靠在一側的蜂箱,並在外面裝上了玻璃,以便進行觀察。
為研究第一隻發現蜜源的采食蜂的行為,他在蜂箱附近放上一碟糖漿。當第一隻蜜蜂飛來取食時,他在蜜蜂身上用顔色點上了記號,當這衹蜜蜂飛回蜂箱後,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大部分糖漿交給別的蜜蜂,然後跳起了佛烈希教授稱之為“圓形舞”的舞蹈。它在一個地方轉圓圈,一次嚮左轉,即逆時針方向(見圖13的實綫部分), 一次嚮右轉,即順時針方向(見圖13的虛綫部分),並且是十分用力的重複許多次。約半分鐘後換到另外的地方,繼續跳這個圓形舞,最後它總是要回到蜜源處再去吸糖漿。
當采食蜂跳舞的時候,靠近它的蜜蜂變得極為興奮。它轉圓圈時,有成群的蜂跟在後面,並把觸角伸近它的身體。忽然間其中一隻蜂轉身離開蜂箱,其他蜜蜂也一隻跟一隻的轉身飛離蜂箱,奔嚮蜜源。這些蜜蜂吸了糖漿返回蜂箱後,也跳起“圓形舞”。這樣一來,在蜂箱內跳舞的蜜蜂愈多,出現在蜜源處的蜜蜂也就愈多。很顯然,蜜蜂在蜂箱裏的舞蹈,是報告在什麽地方有食物存在。
佛烈希教授在蜂箱附近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上都放上了同樣盛糖漿的碟子,結果采食蜂在蜂箱裏開始跳“圓形舞”。幾分後,新的采食蜂同時出現在所有的糖漿碟上,這說明“圓形舞”衹是通知同伴說:“飛出去到蜂箱附近找去。”並沒有說到哪個方位上去找。
佛烈希教授在距蜂箱10 m及300 m的兩個地方給食時,發現在10 m給食處加上記號的蜜蜂,回巢後跳“圓形舞”,而從更遠的給食處回來的蜜蜂,卻跳着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舞蹈。它們先作短距離的直綫奔跑,腹部也迅速的左右搖擺,然後嚮左轉一個360 °大彎,再嚮前直跑,然後又嚮右轉一個360°大彎,這樣反復幾次。他稱這種舞蹈為搖擺舞(即“8”字擺尾舞)(圖14)。
圖 14 “8”字擺尾舞
圖 15 蜜蜂擺尾舞導嚮
擺尾舞不但宣佈遠處有豐富的食物,而且通知食物距蜂箱有多遠。經3 885次觀察的結果表明,距離是以在一定時間(15 s)內轉身次數的多少來精確地指示出的。從100 m處取食回來的舞蹈蜂,在15 s內舞了9~10個整圈;200 m處是7圈;1 000 m處是4圈半;而6 000 m處則衹有2圈。可見,蜜源距離近,舞蹈圈數多,距離越遠,圈數越少。如果有風,並且采蜜的方向是逆風,蜜蜂舞蹈速度減慢,順風時則加快。
實驗證明,蜜蜂在表演擺尾舞時,能以太陽為準,指示出取食的方向(圖15)。當太陽和蜜源在同一方向時,蜜蜂在擺尾舞的直跑中頭朝上。當太陽在蜜源相反方向時,則頭朝下跑。當蜜源在太陽左邊時,蜜蜂舞蹈的直跑綫與地球引力綫成逆時針方向的角度。當蜜源在太陽的右邊時,蜜蜂舞蹈的直跑綫在地球引力綫的右邊成順時針方向的角度。
在信息傳遞活動中,另外一種信息的來源是花的香味。有跡象表明,這些氣味黏着在蜜蜂軀體富有蠟性的表皮層上。在偵察蜂跳舞的過程中,其他的工蜂有充分的機會聞到那種香味,隨後當它在田間“尋找”時,就會有選擇地對這種氣味作出反應。有些科學家認為這樣的傳達方法可能和舞蹈本身一樣有效。 |
|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將人的社會行為分為三類:
(1)外界因素影響後,由個人所體現出來的社會行為:感覺,思維等
(2)由個人所體現而屬於群體性的社會行為:從衆,社會態度等
(3)由群體體現的社會行為:合作,競爭等。 |
|
社會行為
social behavior
社會行為(50。ial behavior)依社會
情境而轉移的個體行為。狹義指社會
心理的外部表現,其表現形式包括表
情、姿態、言語、語氣、活動等等,
又稱外顯的社會行為。廣義的也包括
內在的社會心理,即內潛的社會行為。
社會行為依存於社會心理,一個人的
價值觀决定了他處理問題時怎樣分別
輕重緩急,而他的道德觀决定了他的
道德行為。因此,通過對個體的社會
行為的觀察,我們常可推知他的社會
心理。例如,根據一個人的行為是否
常常損人利己,可推知他的道德觀。
社會行為對社會心理也會産生反作
用。衹有通過社會活動,人才能認識
社會,並逐漸形成相應的價值觀、人
生觀、道德觀等。例如,角色扮演就
可以塑造個體的社會態度。研究社會
行為的目的就在於揭示社會心理的
發生、發展規律,其研究方法主要有
係統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和調查
法等。
(林乘賢撰瀋德燦審)
|
|
- : social behavior
|
|
人類 | 社會 | 社會關係 | 人文社會科學 | 理論 | 社會心理學 | 教學方法 | 百科大全 | |
|
|
反社會行為 | 親社會行為 | 社會行為規則 | 社會行為主義 | 動物社會行為 | 圈養及社會行為 | 親社會行為啓動效應研究 | 洛倫茨的社會行為觀 | 網絡空間的社會行為-青少年網絡行為研究 | 集體理性下的個體社會行為模式分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