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社會性動物
目錄
No. 1
  社會性動物
  社會性動物這個詞,已經使用習慣了。但動物社會絶非人類社會,動物以這樣那樣的原因而群聚在一起,或有些合群生活而發生了程度不等的分工,或種群個體間還有不同的優勢的等級等等,都僅僅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適應個體或種群生存發展的需要。動物表現出的社會性,衹是動物個體或種群的生存、發展和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采取一種集體行為而已。
  群聚——動物個體獨立地受到某一特定環境因素,如食物源、水源等的吸引而形成的群體。如潮蟲(一種無翅昆蟲)衹喜歡在潮濕的地方生活,它們總是群聚在潮濕的地方。如一片棉田,以食棉葉、棉鈴為食的棉鈴蟲,自然會聚集在這裏。還有圍繞在燈火附近,飛舞躍動的蛾類以及非洲稀樹幹旱草原小水坑邊聚集的動物群等等。因此群聚常常是由於動物對棲息地的選擇而形成的,是成群的動物個體,但不是社會。
  社群——是由動物個體之間互相吸引形成的群體,這種群體的維持出現了社會分工,社會等級、領域行為等特徵,不妨稱為社會性的動物。但社會組織的復雜程度並不一樣。
  一類是可稱作開放性的社群,它們是由於某種原因,例如徙移、繁殖而聚成群,過一段的社群生活。例如,遷徒中的鳥類,一起飛行,一起棲息,一起覓食。一群大雁中還有頭雁帶領。例如鹿科動物在繁殖期的集群,甚至還在爭奪配偶時,形成配偶場,雄性動物之間,在此一决雌雄,爭奪配偶,勝利者帶着大批雌鹿去交配繁殖了。因此,開放式社群仍表現出某種臨時性,社群成員可以交換、變動。
  另一類可視為封閉型的社群,起源於家庭,由同種動物的雙親和後裔,大的社群還包括叔伯、姨姑、堂親、表親了,長期聚合而形成。大多數情況下社群成員不能交換,具有識別本社群成員和外來者的機製。最簡單的是分泌特殊的氣味,如鼠類,如蜜蜂。每個蜂巢都有每一群的特殊氣味,蜜蜂歸巢時,不會找錯了蜂箱,如果錯了,另一箱的守衛蜂也要把它趕出去的。復雜的如猴群,大猩猩、黑猩猩群,還有其他的通訊識別,甚至是“語言”的不同特徵。
  在封閉型社群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工,在哺乳動物及一些鳥類中,雄性個體或雄性首領常起着領頭的作用,保護雌性個體、幼仔的作用。雌性個體常主要負擔着哺育幼仔的工作,而且在一些動物中,幼仔不僅受母親的哺育,還有其他雌性個體的哺育。分工最為深入的當屬多種蜂和蟻。蜜蜂中的蜂王、雄蜂、工蜂,蟻群中的蟻後、雄蟻、工蟻、兵蟻,由於分工而發生形態構造、生理機能、行為的變化。它們各司其職,減少了社群成員間的競爭,提高了群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社群中的動物個體之間,在資源和配偶優先占有方面,存在着競爭,也就有差異和排位,稱為優勢等級。如果一個個體能控製其他個體的行為,它就是優勢個體,也可能出現a優於b,b優於c,c優於d這樣一種等級順序。這種等級經常是通過成員之間力量的較量而成立起來的。這樣優勢等級的個體能得到較好的營養和交配的機會,把優質的基因傳遞給後代,而且在社群中它保護了較年輕的和較弱小的個體的生長發育,所以對種群是有利的。而等級較低的個體總是伺機嚮更高級的個體提出挑戰,來提高自己的排位,它的成功,無疑也是種群的成功。
  社群生活中不僅有競爭,這是事物的一面,而另一面,還有利他性行為,就是有損於自己而有利於其他個體的行為。即這種行為可提高其他個體的生存和生殖機會,卻降低了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機會。鳥類和黃鼠的報警鳴叫,增加了自己的危險,卻換來了同群其他個體的安全。工蜂遇敵時,不得已而使用螫針,螫針會連同一部分內臟拉出,這是一種自殺性的行為,但它保衛了蜂巢內同胞的安全。利他性行為對社群生存的有利,對種群生存的有利是顯而易見的。
No. 2
  社會性動物
  《社會性動物》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 [Elliot Aronson 1932.01.09]出版的一本社會心理學的著作,它被稱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Revue des QuestionsScientifiques的評價)。本書從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來,在世界範圍內暢銷數千萬册,是社會心理學領域內最具影響的著作。作者艾略特·阿倫森是美國心理學會110年歷史上唯一一位獲得所有三項大奬的心理學家:傑出研究奬(1999年)、傑出教學奬(1980年)和傑出著作奬(1975年)。
  《社會性動物》是一本講述人際關係的心理學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見、攻擊性、從衆性和利他行為等諸多方面。對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睏惑,本書提供了科學的答案:為什麽企業熱衷於用明星做廣告?為什麽有人溺水時圍觀的人卻不伸以援手?為什麽人們會相信邪教?為什麽受過教育的人也會盲目服從宗教領袖.即使讓他自殺也在所不惜?本書內容嚴謹,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被譯成14種文字,在全世界廣為發行,吸引的讀者之多令其他任何一本社會心理學教科書都難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