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化 : 醫學心理學 : 社會工作 : 中藥材 > 社會學習理論
目錄
No. 1
  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是與犯罪學關係最為密切的行為理論。艾伯特·班杜拉認為,攻擊是經過建模過程習得的。他認為個人並不繼承暴力傾嚮,但是遵循三個法則模仿這種傾嚮(班杜拉,1976:第204頁)。艾伯特·班杜拉認為個人特別是兒童在觀察他人時學會攻擊反應。他指出許多個人認為攻擊會産生強化作用。這些強化作用可以公式化為減輕壓力,獲得經濟補償,獲得他人贊揚,或者建立自尊(西格爾,1992年:第171頁)。在波波玩偶實驗中,兒童們由於獲得回報而模仿承認的攻擊行為。艾伯特·班杜拉的興趣在於兒童的成長。他認為,如果早在兒童時期就能診斷出攻擊行為,那麽就可以重新塑造這些兒童以免使他們淪為成年犯罪人。愛人為兒童們的攻擊行為受到家庭成員、媒體和環境的強化作用的影響(班杜拉,1976:第206-208頁)。
No. 2
  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是與犯罪學關係最為密切的行為理論。艾伯特·班杜拉認為,攻擊是經過建模過程習得的。他認為個人並不繼承暴力傾嚮,但是遵循三個法則模仿這種傾嚮(班杜拉,1976:第204頁)。艾伯特·班杜拉認為個人特別是兒童在觀察他人時學會攻擊反應。他指出許多個人認為攻擊會産生強化作用。這些強化作用可以公式化為減輕壓力,獲得經濟補償,獲得他人贊揚,或者建立自尊(西格爾,1992年:第171頁)。在波波玩偶實驗中,兒童們由於獲得回報而模仿承認的攻擊行為。艾伯特·班杜拉的興趣在於兒童的成長。他認為,如果早在兒童時期就能診斷出攻擊行為,那麽就可以重新塑造這些兒童以免使他們淪為成年犯罪人。愛人為兒童們的攻擊行為受到家庭成員、媒體和環境的強化作用的影響(班杜拉,1976:第206-208頁)。班杜拉認為,人後天習得行為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依靠個體的直接實踐活動,這是直接經驗學習;另一種是間接經驗學習,即通過觀察他人行為而學習,這是人類行為的最重要來源,建立在替代基礎上的間接學習模式是人類的主要學習形式。通過觀察學習,可以使人們避免去重複嘗試錯誤而帶來的危險,避免走前人走過的彎路。班杜拉認為,傳統的學習理論,如桑代剋的聯結理論、華生的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等幾乎都局限於直接經驗的學習,不能解釋人類許多習得的行為,他強調間接學習即觀察學習的重要性。
百科大全
  shehui xuexi lilun
  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ies
    從古典學習理論發展而來、用以解釋人的社會行為的理論。由於И.П.巴甫洛夫的和新老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主要是以動物實驗為依據的,應用到為人類有一定的差距,於是出現社會學習理論。最早提出社會學習概念的是J.多拉德和N.E.米勒。而提出全面的社會學習理論的應首推J.B.羅特。他的社會學習理論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其代表作是1954年出版的《社會學習與臨床心理學》和60年代出版的《人格社會學習理論的應用》。A.班杜拉於60~70年代補充和發展了羅特的社會學習理論,解釋了人們在社會情境中獲得各種復雜社會行為的方式,而這正是羅特的理論所缺乏的。班杜拉的代表作是1963年出版的《社會學習和人格發展》和1977年出版的《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成為當代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
    多拉德和米勒的社會學習理論 多拉德和米勒認為人的模仿學習遵循以下的過程:示範者的行為成為某種可被辨別的綫索,它引起觀察者內部與此綫索相應的反應,隨即産生驅力,驅動觀察者模仿示範者的行為。觀察者的模仿行為如果得到正的酬賞,其內驅力會下降,觀察者以後在類似情景中會再次做出模仿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強化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一方面,示範者的行為如果沒有得到正的酬賞,或是得到的很少,他的行為就不能作為特殊綫索在觀察者內部引起反應,或是引起的反應較弱,致使隨後産生的模仿驅力也就較弱;另一方面,觀察者如果做出模仿示範者行為的反應之後,沒有得到正酬賞,這種反應就不會被保持。這種觀點主要側重於模仿過程,而未能說明新行為是如何習得的。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與前人的觀點不同,班杜拉認為強化對模仿學習不具有决定作用,衹是對習得的行為反應再現起易化作用。班杜拉認為模仿學習是這樣的過程:觀察者以整體知覺的方式觀察到示範者在一定情景中對某一刺激物做出的反應,這個過程今後以表象的方式在觀察者意識中再現,同時他利用語言符號係統對其進行思維表徵,大大地易化了他對該情景中特殊刺激物與示範者反應之間聯繫的認識以及對示範者反應細節的掌握。這樣,觀察者若在類似的場景中遇到類似的刺激,即使示範者不在場,他也能獨立地完成他從示範者那裏習得的反應。班杜拉特別強調人通過語言符號作用發現和掌握刺激與特殊反應之間的聯接,並在以後的適當場合再現這些聯接,而反應與強化之間的聯接不是模仿學習的關鍵所在。
    按班杜拉的觀點,人通過模仿進行社會學習可獲得幾種效果:①示範效果:指觀察者通過觀察示範者的某種新奇行為活動從而掌握新的行為模式。這種學習不僅使觀察者學會行為反應本身,而且掌握做出這種行為的適當場合。因為,人具有使用語言符號的能力,對行為模式掌握的過程是在內部完成的,無需“嘗試錯誤”。②抑製和去抑製效果:所謂抑製即指觀察者發現示範者的某種行為反應獲得負的強化結果,觀察者自己以後也會減少這種行為反應;去抑製則反過來,觀察者發現示範者做出某種被社會道德規範禁止的行為時,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卻得到酬賞,他今後做這種負性行為的可能性會增加。班杜拉用“替代性強化”這個概念說明這一過程:雖然觀察者沒有親自接到酬賞或懲罰,但示範者的結果被他(她)替代性地體驗到了,原情景中對示範者起作用的特殊刺激對觀察者而言獲得了經典條件化性質。以後,當他自己做出與此替代性強化結果有關的行為時,不必經過“嘗試錯誤”階段。③易化反應效果:示範者的反應成為觀察者的辨別性刺激,它使觀察者類似的本已掌握的行為更容易發生
英文解釋
  1. :  social learning theory
相關詞
美國心理學家心理學新行為主義
包含詞
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