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具有磁表面的圓盤片。是磁盤存儲器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以存儲信息。分硬磁盤和軟磁盤兩種。 |
|
塗有磁性材料的扁平圓盤(指金屬),其上可存貯計算機數據 |
|
計算機的外部存儲器中也采用了類似磁帶的裝置,比較常用的一種叫磁盤。
將圓形的磁性盤片裝在一個方的密封盒子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磁盤表面劃傷,導致數據丟失。
硬盤:增將圓形的磁性盤片裝在一個方的密封盒子裏有了磁盤之後,人們使用計算機就方便多了,不但可以把數據處理結果存放在磁盤中,還可以把很多輸入到計算機中的數據存儲到磁盤中,這樣這些數據可以反復使用,避免了重複勞動。
可是不久之後,人們又發現了另一個問題:人們要存儲到磁盤上的內容越來越多,衆多的信息存儲在一起,很不方便。這樣就導致了文件的産生。 |
|
進入“我的電腦”本地磁盤雙擊打不開的情況很普遍,衹能通過資源管理器打開。雙擊打不開盤符的狀況一般都是autorun病毒引起,通常我們的解决方法如下:
1.刪除autorun.inf文件
打開“我的電腦”,依次單擊“工具→文件夾選項→查看”,選中“顯示所有文件和文件夾”後“確定”,然後用“資源管理器”打開各個分區,若發現各分區根目錄下有autorun.inf隱藏文件,刪除它們並重啓電腦。
2.重新設置打開方式
同樣打開“我的電腦”,依次單擊“工具→文件夾選項→文件類型”,找到“驅動器”並選中,然後單擊“高級”按鈕,彈出“編輯文件類型”窗口,再單擊“新建”,如圖,在操作裏輸入“open”,在“用於執行操作的應用程序”裏輸入“explorer.exe”,點“確定”後返回到“編輯文件類型”窗口,選中“open”且單擊“設為默認值”,最後單擊“確定”,重新啓動電腦試試看。
3.修改註册表法
打開註册表編輯器,定位至“HKEY_CLASSES_ROOTDriveshell”分支,將其下的鍵值全部刪除,保存後退出註册表編輯器。 |
|
在過去的50年中,磁盤驅動器走過了很長的一段路。請跟隨我們走過這段歷史,回首我們按年度列出的磁盤驅動器發展史上50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從最早推出的産品到各種新技術以及在這中間的一切。
1956年:IBM嚮客戶交付第一臺磁盤驅動器RAMAC 305,可存儲5MB數據,每MB成本為10000美元。它有2個冰箱那樣大,使用50個24英寸盤片。
1961年:IBM發明在空氣墊上或“空氣支撐物”上“懸浮”的磁盤驅動器磁頭。
1963年:IBM推出第一個活動磁盤驅動器1311,擁有6個14英寸盤片,可存儲2.6MB數據。
1966年:IBM推出第一個使用纏繞綫圈鐵氧記錄磁頭的驅動器。
1970年:通用數據公司(1971年更名為西部數據公司)在加州成立。
1973年:IBM宣佈推出第一個現代“溫徹斯特”磁盤驅動器3340,使用了密封組件、潤滑主軸和小質量磁頭。
1978年:第一個RAID(冗餘陣列)驅動器誕生。
1979:磁盤製造商希捷科技公司於1979年由Al Shugart挑頭創立。
1979:IBM的3370使用了7個直徑為14英寸的盤片,存儲容量可達571MB。3370也是首款使用薄膠片磁頭的磁盤,
1979:IBM的“Piccolo”電腦磁盤使用了6個直徑為8英寸的盤片,存儲容量可達64MB。
1979:希捷科技公司研發出最早的磁盤接口——ST-506,之後便廣泛用於微型計算機中。
1980:IBM發佈了當時首個存儲容量以GB為單位的磁盤,其大小和一臺電冰箱大小差不多,重量為250kg,出售價格為40000美元。
1980:希捷科技公司發佈首個大小為5.25英寸的磁盤。
1981:Shugart Associates聯手NCR共同研發出一個智能磁盤接口,命名為Shugart Associates Systems Interface (SASI),該接口是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係統接口)的前輩。
1982:Western Digital宣佈推出了首個單芯片“溫徹斯特”磁盤控製器——WD1010。
1983:Rodime宣佈推出了當時首個3.5英寸的磁盤——RO352,它包括有兩個盤片,存儲容量可達10MB。
1984:Western Digital為IBM PC/AT製造出首個“溫徹斯特”磁盤控製卡,並成為了當時的一種工業標準。
1985:Control Data、Compaq Computer和 Western Digital共同合作,並研發出40-pin的IDE接口。IDE是Intelligent Drive Electronics(智慧電子驅動器)的縮寫。
1985:磁盤控製器首次整合到磁盤驅動當中。
1985:Quantum(昆騰)發佈了Plus Hardcard磁盤,它在無需一個可用的插槽,或單獨控製卡的情況下,可再多配置一個磁盤。
1985:Western Digital宣佈推出了首款ESDI(Enhanced Small Device Interface,增強型小型設備接口)控製板,它允許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磁盤用於電腦當中。
1986:官方的SCSI規格發佈,而蘋果電腦公司的Mac Plus也是首臺使用該規格的電腦之一。
1988:Prairie Tek宣佈推出了220磁盤,這是首個2.5英寸的磁盤,主要是針對初生的筆記本電腦市場推出的。220磁盤使用了兩個盤片,存儲容量可達20MB。
1988:Connor發佈了首個高為1英寸的3.5英寸磁盤,目前還有磁盤沿襲了這種設計。
1988:Western Digital成功收購Tandon公司,轉型為專業的磁盤製造商。
1990:Western Digital發佈了其首個3.5英寸的Caviar(魚子醬) IDE磁盤。
1991:IBM嚮外界宣佈推出了0663 Corsair,這是首款采用感應式薄膠片磁阻(MR)磁頭的磁盤。它設計有8個直徑為3.5英寸的盤片,存儲容量可達1GB。(MR磁頭早在1984年就用於IBM的磁盤驅動器。)
1991:Integral Peripherals推出了使用一個直徑為1.8英寸的盤片,存儲容量可達21MB 的1820 Mustang磁盤。
1992:希捷科技公司首次嚮外界展示了其2.5英寸的磁盤,在當時給了人們極大的震撼。
1992:希捷科技公司成功的推出了存儲容量為2.1GB的Barracuda(酷魚),這是首個采用7200r/min轉速馬達的磁盤。
1992:惠普推出了C3013A Kitty Hawk磁盤,使用了兩個直徑為1.3英寸的盤片,存儲容量可達2.1GB。
1994:Western Digital成功研發出Enhanced IDE,這是一個改良版的磁盤接口,並打破了當時528MB存儲容量上限的束縛。EIDE同樣也允許配置光驅和磁盤驅動器。
1996:IBM成功研發出在1個盤片上可存儲100億比特/英寸的磁盤技術。
1996:希捷科技公司宣佈推出了其Cheetah(捷豹)係列磁盤,這是首個采用10000r/min轉速馬達的磁盤。
1997:IBM宣佈推出了首個采用巨磁阻磁頭(GMR)的磁盤——Deskstar 16GP Titan,在三個直徑為3.5英寸的盤片上可裝配16.8GB的存儲容量。
1998:IBM宣佈推出了Microdrive(微磁盤),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小的磁盤,一個單一的1英寸盤片的容量可達340MB。
2000:Maxtor(邁拓)成功收購了其競爭對手Quantum的磁盤業務。就當時的情況而言,Quantum是世界上第二大磁盤製造商,僅僅位於希捷技術公司之後。而成功收購了Quantum以後,Maxtor便一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磁盤製造商。
2000:希捷科技公司發佈了首款采用15000r/min轉速馬達的磁盤——Cheetah X15。
2002:希捷科技公司在磁盤歷史又獲得了一個第一的稱號,這都是因為它發佈了Barracuda ATA V Serial ATA磁盤。
2002:希捷科技公司嚮外界演示了垂直磁性記錄技術,每英寸的密度可達100GB。
2002:其實,在2002年有很多技術值得我們去記住,但希捷科技公司成功演示的Heat-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熱輔助磁記錄,HAMR)技術卻格外耀眼,HAMR磁性記錄技術采用了激光熱輔助設計。
2003:IBM宣佈把其數據存儲部門出售給日立,IBM由此也結束了在磁盤領域的輝煌歷程。
2003:Western Digital推出了首個10000r/min的 SATA磁盤——Raptor(猛禽),存儲容量為37GB。該款産品主要是為企業設計的,但是遊戲玩傢很快就發現,其實把該磁盤用於雙磁盤RAID配置中,使得臺式電腦的性能會有很大的提升。
2004:東芝宣佈推出了世界上首款0.85英寸的磁盤——MK2001MTN,在一個單一的盤片上,存儲容量可達2GB。
2005:東芝宣佈推出了MK4007 GAL,該磁盤采用了直徑為1.8英寸的盤片設計,存儲容量為40GB。同時,MK4007 GAL也是首款采用垂直磁性記錄設計的磁盤。
2006:希捷科技公司成功收購了Maxtor,使得其在磁盤製造工業的競爭對手再度縮小。
2006:希捷科技公司宣佈推出了Momentus 5400.3筆記本電腦磁盤,這是首款采用垂直磁性記錄設計的2.5英寸磁盤型號,其存儲容量也達到160GB。
2006:希捷科技公司發佈了當今世界上存儲容量最大的磁盤——Barracuda 7200.10,存儲容量達到了750GB。
2006:Western Digital宣佈推出了10000r/min Raptor X SATA磁盤,其存儲容量達到了150GB。不僅如此,Raptor X還采用了透明的外觀設計,用戶可以看到它運作時內部的情況。
2006:Cornice和希捷技術這兩傢公司都在2006年宣佈推出了1英寸磁盤,存儲容量為12GB。 |
|
cipan
磁盤
magnetic disc
用做計算機的外存貯器的一種磁記錄材料,是裝在同一轉軸上的一定數量的圓盤片。20世紀40年代電子計算機出現後,不久即用磁帶作為數字信息的存貯,這標志磁記錄材料用於計算機存貯器的開始。在計算機中,不受中央處理直接控製的存貯器稱為外存貯器,其特點是容量大(為內存貯器的數百、數千倍或更高),它與內存貯器進行信息交換,以彌補內存貯器容量的不足。
磁盤由磁層及其支持體(盤基)組成,根據所用盤基材料不同,有硬盤和軟盤之分。硬磁盤的盤片由鋁合金等非磁性材料製成,表面塗覆一層γ-Fe□O□磁粉或電鍍一層磁性合金薄膜。每個盤面有若幹同心圓的磁道,這些同軸排列的圓盤高速旋轉並通過在徑嚮可來回移動的磁頭來讀寫信息。硬盤技術發展很快,單機容量或面記錄密度大約每五年就提高四倍。
軟磁盤的盤片是以塑料為基底而製成的。70年代初,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首次使用軟盤,由於它具有重量輕、易保存、攜帶操作方便、互換性好、價格低等優點,因而發展很快。軟磁盤機是小型和微型計算機的重要外存貯器,廣泛應用於文件處理、小型商業係統、各種終端的輸入裝置和智能終端機的輔助存貯器等。
隨着記錄密度的不斷提高,要求減小磁層厚度和提高矯頑力,從而促成了近年金屬磁粉和薄膜磁盤(γ-Fe□O□膜及Co-Ni-P合金膜)的出現。要求進一步提高密度,改變記錄方式,即由現行的縱嚮記錄改為垂直記錄。(見磁記錄材料)
(高振聲)
|
|
- : magnetic disk, magnet-disc, magnetic disc
- n.: disc, Disk, (computer) disk
|
|
- n. disque
|
|
整理 | 計算機 | 碎片 | 計算機性能 | 電腦 | 電子設備 | linux | 文件係統 | 分區 | ISO文件 | 主板 | 名詞 | 服務器 | 算法 | 工具 | 儲存 | 計算機技術 | 驅動器 | 信息 | 存儲設置 | 內存 | 虛擬機 | 軟件 | 網絡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