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瑤戰役發生在1945年2月21日至6月30日,參戰的分別是美國、菲律賓及日本帝國,它是美國收復呂宋島之最後一場戰役。
背景及計劃
當美國第14軍在馬尼拉、巴丹半島及科雷希多島與日軍激戰時,日本第14方面軍之主力在山下奉文大將的指揮下撤往呂宋島北部,這支被稱為尚武集團的部隊占據了北部一個大型三角地帶,從東面的馬德雷山脈到西面的中科迪勒拉山脈,以及在北面的巴布延海峽岸邊,在呂宋北部形成一面盾牌。
在中央的卡加延河𠔌,是呂宋的主要稻米産區及日軍的主要供應基地,山下奉文集中了日軍第19師團、第23師團及另外3個師團的殘部: 第103師團、第10師團及戰車第2師團頑抗到底,其目的是阻延美軍的推進。
山下奉文預計美軍將從馬尼拉地區發起主要進攻以擴大戰果,特別是沿少數的公路經班邦及碧瑤進入卡加延河𠔌,亦可能沿北部海岸進行登陸行動。
2月底,美軍終於將日軍驅逐出馬尼拉,沃爾特·剋魯格中將命令美國第1軍嚮呂宋北部進攻以消滅尚武集團,原本剋魯格已計劃動用6個師嚮北經班邦進攻,但道格拉斯·麥剋阿瑟上將強調首先要鞏固馬尼拉地區,因此在2月底,由韋夫將軍指揮的第1軍開始發起進攻。
戰事經過
1945年2月21日,韋夫將軍命令美軍第33步兵師從橋頭堡出擊,雖然要面對多一倍數量的日軍,但日軍采取的被動戰術令美軍更積極行動。
3月初,第33步兵師主力沿11號公路進入山區,嚮班邦推進,這條公路是快捷可到該市之道路,但進攻部隊很快便發現這條路被嚴密防守及進展甚少,同時該師其他單位從仁牙因灣出發,在北部海岸登陸及衹遇到輕微抵抗,在攻占在海岸的數個市鎮後及轉入布陸後,其師長皮裏斯·剋拉森少將命令部隊從東北部沿9號公路進攻碧瑤--菲律賓的夏都及當時山下奉文的指揮部。
為了支援進攻,剋魯格命令美軍第37步兵師加入進攻,又召來空軍及菲律賓遊擊隊支援,終於擊敗陷於饑餓邊沿的日軍,美軍終於在4月27日占領碧瑤。
日軍失去了防守三角地帶的其中一角,但呂宋島北部的戰事遠未結束。
直至戰爭結束,第6軍團繼續將山下奉文的部隊迫入山區,帶來嚴重傷亡,這時候,從雷伊泰島前來的美軍第32步兵師負責實施封鎖,沒有激烈的戰鬥,但守軍卻因饑餓及疾病而付出更慘重的傷亡。
總結
到戰爭結束時,日軍仍堅守在呂宋北部的馬德雷山脈,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山下奉文在9月3日於碧瑤嚮盟軍投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