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景名勝 : 中國 >河北 >秦皇島 >昌黎縣 > 碣石山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碣石山投訴電話 秦皇島市旅遊投訴電話:0335-3076564 3691110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碣石山,坐落在素有“花果之鄉”美稱的昌黎縣城北,跨越昌黎、盧竜、撫寧三縣境內,連綿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險峻峭的峰巒,其主峰仙臺頂(又名“漢武臺”,俗稱“娘娘頂”)突起於靠近昌黎縣城的屏峰障嶺正中,頂尖呈圓柱形,遠望如榟似柱,極像直插雲霄的天橋柱石,山因此名“碣石”。
  北接燕山高峰大嶺的碣石山,正因主峰如此峭拔挺峻,特徵明顯,又緊臨大海,從遠古時即被古人擇為北方沿海地區重要的地理坐標,載入中國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經》和《尚書·禹貢》。因此,碣石山為古代名山之一,在五嶽之外,曾被稱為“神嶽”。
  據史書記載,秦、漢時,秦始皇、漢武帝先後特意到碣石山祭祀求仙。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東徵歸來,曾“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並作《步出夏門行》(即《碣石篇》),碣石山遂以觀海勝地著稱。此後,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等均來此登高望海,文成帝並“改碣石山為樂遊山”。
  碣石山古峭奇異,景色壯麗,名勝古跡很多,前人列有十景,其中以“碣石觀海”為最奇絶壯觀。登上海拔近700米(695米)、距海也就30餘裏的仙臺頂,立足其上俯瞰大海,可把從灤河口到秦皇島港,乃至山海關與老竜頭之間的寬闊海面盡收眼底,飽嘗“碣石觀海”的萬千風光。“東峰聳翠”為碣石山十景之一。
  東五峰山,形如筆架,迤邐清秀,直插雲天。山上怪石巉岩,景色佳麗。碣石山中的又一絶美去處為與仙臺頂毗連的西五峰山的“西嶂排青”。其地五峰高聳,山峰形狀各異,環列如屏,山上青鬆如畫,怪石嵯峨。在此峰平鬥峰半山腰有一平臺,這裏有一座為祭祀唐朝大文學家韓愈而修築的韓文公祠,共産主義先驅李大釗異常青睞此地,生前曾多次到這座古祠遊覽、山居,在此吟詩作文,著書立說。他在《遊碣石山雜記》中,曾用“驚為天外桃源”之語來贊美碣石山
  時至今日,碣石山依然古峭喜人,仙臺頂麓的水岩寺、五峰山韓文公祠和昌黎縣城的源影寺塔等均修復一新。“神嶽”碣石,山清水秀,有着奇特的亙古通今之魅力,堪稱北國不可不遊之勝地
No. 2
  三國曹操留下《觀滄海》的宏偉詩篇,詩作中的“碣石山”當前所在學術界有兩種說法:
  (1)山東無棣碣石山
  位於無棣縣域北部,方圓0.39平方公裏。碣石山是魯北平原上惟一的一座山峰,秦皇、漢武、曹操都曾登臨此山。
  碣石山還是國內罕見的第四紀火山中最年輕的山體,對於揭示魯北平原、 黃河三角洲的環境演變過程,追溯早期人類活動蹤跡以及火山岩科研教學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碣石山藴含着深厚的歷史人文價值,而且具有獨特的科學、地理價值,因而1998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地 質遺跡自然保護區。
  1700年前,曹孟德率軍北伐烏桓貴族,登臨碣石,寫下著名詩篇《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毛澤東詩“魏武 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使曹操的雄心才略得到了升華。
  碣石山,又名無棣山、????山、馬𠔌山、大山。海拔63.4米,方圓0.39平方公裏,73萬年前火山爆發噴出而形成的錐形復合火山堆,是我國最年輕的火山,也是華北平原地區唯一露頭的火山,被譽為"京南第一山”。1999年3月列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
  歷史文化:古時近河傍海,唐堯時稱碣石山,春秋時稱無棣山,魏晉時稱????山,唐初稱馬𠔌山,相傳有竜馬自山洞中出沒,故稱。"馬𠔌朝雲"列入無棣八大景之一,元朝俗稱大山。古時山上有碧霞元君祠、文昌閣、呂祖祠、關帝廟、????神廟、天爺廟、奶奶殿、魁星閣、二廊廟、閻羅殿、清涼庵,山下寺院為觀音堂。這些廟宇供奉玉皇大帝、關聖帝君等諸神,另外還有瘋和尚像、王靈官、趙靈官等塑像。清涼庵的住寺心怡和尚於1950年圓寂。秦始皇、漢武帝曹操都曾到過竭石山。留下了許多美麗而又古老的傳說,為後人所傳頌。
  舊時,碣石山設香火盛會。每年四月有兩次約會,農歷十七為小會,二十七為大會,趕會期間正是山中香火極盛之時。特別是四月十七,乃以香火廟會為主,此日,方圓百裏的善男信女紛紛趕來,求神拜佛,上香燒紙,祈求增年增壽,升官發財,人丁興旺,祛病免災。二十七又是大會之日,因時將麥收 ,農民需購置農具,所以規模大人員多。
  火山遺跡:根據科學考古,碣石山形成於距今73萬年的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是一中心式噴發而形成的錐形復合火山堆。是國內罕見的第四紀火山中最年輕的山體,也是華北平原唯一露頭的火山。其結構為火山彈、火山灰、火山礫、火山熔岩組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獨特的人文地理意義,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保護區。
  黃河古道的活化石:碣石山地處黃河古道,屬於歷史上的九河之域,是大禹疏通九河的入海處。碣石山無愧為黃河故道的"化石"。幾千年來,它沉澱了、粘附了厚重的黃河故道文化。
  2001年九月,舉行了竭石山復命儀式,增添了"一碑、一路、一亭"。坐落在山頂觀海亭中的漢白玉碑石,正面鎸刻"魏武帝曹操登臨處"八字,背面刻有毛體曹操《觀滄海》。若登臨此山,南望唐塔,東眺秦臺,俯瞰山下,氣象萬千。
  (2)河北昌黎碣石山
  昌黎碣石山湖光山色
  位於昌黎縣城北,距避暑勝地北戴河約30公裏。有關碣石出處有兩說:一說在河北昌黎,一說在遼寧興城。20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孟薑女廟(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內)附近的孟薑女墳發掘出一些古代物品,證實這裏是碣石真正的所在地。
  孟薑廟對面4公裏外的大海上,有兩塊突出海面的巨石,高者如碑,低者如墳,當地人稱之為孟薑女墳。在這裏,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秦漢時期大型高臺觀海建築遺址----石碑地和小黑山頭,出土的草雲紋瓦當,經專傢鑒定炎秦漢時期的建築遺物。從而推斷出石碑地是秦皇東巡入海求仙的;漢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時“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在仙臺頂築有漢武臺;魏武帝曹操在207年徵伐烏桓於柳城(今朝陽)回軍途中,東臨碣石。寫下流千古詩篇《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儋儋,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燦爛,若出其裏。辛甚事哉,歌以詠志。”唐太宗李世民出臨榆關(今山海關)徵遼曾幾次臨觀滄海至碣石,並多有詩篇與群臣唱和。
  碣石山主峰為仙臺頂,海拔695米。山中有古剎“水岩寺”。懸崖峭壁上現仍留存着古人鎸刻的“碣石”兩字。登臨仙臺頂,山海奇觀盡入眼簾。
  碣石山,坐落在素有“花果之鄉”美稱的昌黎縣城北,跨越昌黎、盧竜、撫寧三縣境內,連綿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險峻峭的峰巒,其主峰仙臺頂(又名“漢武臺”,俗稱“娘娘頂”)突起於靠近昌黎縣城的屏峰障嶺正中,頂尖呈圓柱形,遠望如楬似柱,極像直插雲霄的天橋柱石,山因此名“碣石”。
  北接燕山高峰大嶺的碣石山,正因主峰如此峭拔挺峻,特徵明顯,又緊臨大海,從遠古時即被古人擇為北方沿海地區重要的地理坐標,載入中國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經》和《尚書·禹貢》。因此,碣石山為古代名山之一,在五嶽之外,曾被稱為“神嶽”。 據史書記載,秦、漢時,秦始皇、漢武帝先後特意到碣石山祭祀求仙。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東徵歸來,曾“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並作《步出夏門行》(即《碣石篇》),碣石山遂以觀海勝地著稱。此後,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等均來此登高望海,文成帝並“改碣石山為樂遊山”。
  碣石山古峭奇異,景色壯麗,名勝古跡很多,前人列有十景,其中以“碣石觀海”為最奇絶壯觀。登上海拔近700米(695米)、距海也就30餘裏的仙臺頂,立足其上俯瞰大海,可把從灤河口到秦皇島港,乃至山海關與老竜頭之間的寬闊海面盡收眼底,飽嘗“碣石觀海”的萬千風光。“東峰聳翠”為碣石山十景之一。
  東五峰山,形如筆架,迤邐清秀,直插雲天。山上怪石巉岩,景色佳麗。碣石山中的又一絶美去處為與仙臺頂毗連的西五峰山的“西嶂排青”。其地五峰高聳,山峰形狀各異,環列如屏,山上青鬆如畫,怪石嵯峨。在此峰平鬥峰半山腰有一平臺,這裏有一座為祭祀唐朝大文學家韓愈而修築的韓文公祠,共産主義先驅李大釗異常青睞此地,生前曾多次到這座古祠遊覽、山居,在此吟詩作文,著書立說。他在《遊碣石山雜記》中,曾用“驚為天外桃源”之語來贊美碣石山
  時至今日,碣石山依然古峭喜人,仙臺頂麓的水岩寺、五峰山韓文公祠和昌黎縣城的源影寺塔等均修復一新。“神嶽”碣石,山清水秀,有着奇特的亙古通今之魅力,堪稱北國不可不遊之勝地.
近義詞
碣石山
包含詞
愛碣石山碣石山鎮無棣碣石山
碣石山古廟會碣石山風景區碣石山自然保護區
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碣石山鎮邱傢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