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 : 藝術類 > 石鼓文
目錄
No. 1
  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
  石鼓文的字體,上乘西周金文,下啓秦代小篆,從書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銅器,銘文蓋十行,器五行,計121字。其書為石鼓、秦篆的先聲,字行方正、大方。橫竪折筆之處,圓中寓方,轉折處竪畫內收而下行時逐步嚮下舒展。其勢風骨嶙峋又楚楚風緻,確有秦朝那股強悍的霸主氣勢。)法則,然而更趨於方正豐厚,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古茂雄秀,冠絶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是由大篆嚮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石鼓文被歷代書傢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傢第一法則”之稱譽。石鼓文對書壇的影響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書傢楊沂孫、吳昌碩就是主要得力於石鼓文而形成自傢風格的。流傳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國藏的《先鋒》、《中權》、《後勁》等北宋拓本,現在日本。
  石鼓文處於承前啓後的時期,承秦國書風,為小篆先聲。石鼓文刻於花崗岩石上,與金文有較大差別,具有明顯的動感。
  石鼓文 先秦刻石文字 。我國遺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屬《石鼓文》時間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別刻有四言詩一首,徑約三尺餘。內容記述秦國君遊獵,故又稱“獵碣”。因被棄於陳倉雲野,也稱“陳倉十碣”。所刻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石原在天興(今陝西寶雞)三畤原,唐初被發現。自唐代杜甫、韋應物、韓愈作歌詩以後,始顯於世。一說為宋代司馬池(司馬光之父)搜得其九,移置府學,皇祜(1049—1053)間嚮傳師始得其全。大觀(1107—1110)中遷至東京(今河南洛陽)辟雍,後入內府保和殿稽古閣。金人破汴,輦歸燕京,置國子學大成門內。1937年抗戰爆發後,石鼓文南遷至蜀,戰爭結束後始運回北平,現藏故宮博物院。其刻石年代,唐代張懷瓘、竇臯、韓愈等以為周文王時物;韋應物等以為周宣王時物;宋代董逋、程大昌等以為周成王時物;金代馬定國以為西魏大統十一年(545)刻;清代俞正燮以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刻;以為秦物者,始自宋代鄭樵,清代震鈞以為秦文公時物;今人馬衡以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以為秦襄公時物,唐蘭則考為秦獻公葉十一年(前374)刻,詳見《石鼓年代考》。刻石文多殘損,北宋歐陽修所錄已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其中一鼓已一字無存唐初“虞、褚、歐陽共稱古妙”(引自《元和郡縣圖志》)。張懷瓘《書斷》雲:“《石鼓文》開闔古文,暢其戚銳,但折直勁迅,有如鐵針而端委旁逸又婉潤焉。”近人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謂:“《石鼓》如金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采。”傳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趙孟頫藏本(即范氏《天—閣》藏本)、明代安國藏中權本、先鋒本(亦稱“前茅本”)、後勁本,皆宋拓本。《天一閣》本已毀於火,後三種俱在日本。有影印本行世。原石現藏故宮博物院。
  其書法字體多取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健,石與形,詩與字渾然一體,充滿古樸雄渾之美。
  石鼓文比金文規範、嚴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徵,它是從金文嚮小篆發展的一種過渡性書體。傳說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經對金文進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稱“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傳後世,保存比較完整且字數較多的書跡之一。
  石鼓文,亦稱獵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無具體年月,唐人韋應物和韓愈的《石鼓歌》都認為是周宣王時期的刻石。宋人歐陽修的《石鼓跋尾》雖設了三個疑點,但還是認為屬周宣王時史籀所作。宋人鄭樵《通志略》則認為《石鼓》係先秦之物,作於惠文王之後,始皇之前。近人羅振玉《石鼓文考釋》和馬敘倫《石鼓文疏記》都認為是秦文公時物,與韋、韓說法出入不大,衹相差十七年。據郭沫若考證,《石鼓》作於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於宣王時史籀手筆或秦臣手筆罷了。
  《石鼓》於唐代初出土於天興三疇原(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以後被遷入鳳翔孔廟。五代戰亂,石鼓散於民間,至宋代幾經周折,終又收齊,放置於鳳翔學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歡《石鼓》,於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將其遷到忭京國學,用金符字嵌起來。後因宋金戰爭,復遷《石鼓》於臨安(今杭州),金兵進入汴京後,見到石鼓以為是“奇物”,將其運回燕京(今北京)。此後,石鼓又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滄桑。抗日戰爭爆發,為防止國寶被日寇掠走,由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主持,將石鼓遷到江南,抗戰勝利後又運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宮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為更好地保護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於辟雍(大學)。現仿鼓在北京國子監。其形狀與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別。
  石鼓共十衹,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獵碣》。以籀文分刻十首為一組的四言詩。目前其字已多有磨滅,其第九鼓已無一存字。其書傳為史籀手筆,體態堂皇大度、圓活奔放,氣質雄渾,剛柔相濟,古茂遒樸而有逸氣。橫平竪直,嚴謹而工整,善用中鋒,筆劃粗細基本一致,有的結體對稱平正,有的字則參差錯落,近於小篆而又沒有小篆的拘謹。在章法佈局上,雖字字獨立,但又註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間的偃仰嚮背關係、其筆力之強勁在石刻中極為突出,在古文字書法中,是堪稱別具奇彩和獨具風神的。康有為稱其“如金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我,自有奇采。”其書體為大篆嚮小篆過渡時期的文字,學《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學小篆,百無一失。後世學篆者皆奉為正宗,無不臨習。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王福庵等皆得力於此。
  石鼓文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沒有流傳下來。宋安國所藏石鼓宋拓本,被民國秦文錦售給日本東京河井荃廬氏。此外,社會上所流傳的早期拓本有北宋的《先鋒》、《中權》、《後勁》三種,其中天一閣藏北宋拓存四百二十二字本為最。然原拓己失,現衹能見到郭沫若30年代在日本收集的此三種拓本的照片。安國所藏的宋拓本《先鋒》本,舊商務印書館、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收在郭沫若所著《石鼓文研究》一書中。上海藝苑真賞社、日本鳹 堂有《中權》本影印本。中華書局、日本二玄社出版的《書跡名品叢刊》中,有《後勁》本影印本。上海書畫出版社《書法》1984年第三期,也刊有石鼓文的宋拓影印本。
  石鼓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為書傢第一法則,具有很高的文史價值和藝術收藏價值。
  石鼓歌
  ——韓愈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纔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陵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蒐於岐陽騁雄俊,萬裏禽獸皆遮羅。
  鎸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纔藝鹹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盡備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衆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鈕壯,古鼎躍水竜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餘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徵,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緻,十鼓衹載樹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聖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角,安置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檐與蓋覆,經歷久遠豈無佗。
  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着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上論列,願藉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於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百科辭典
  shiguwen
  石鼓文
    戰國時代秦國石刻。以形狀似鼓而得名。有人因其文字內容記狩獵事,又稱其為獵碣。共有10件,原在陝西鳳翔南,唐初見於文獻。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石鼓及拓本
    鼓為花崗石質,圓頂平底,高約90釐米,直徑約60釐米。10件石鼓各刻四言詩一篇,原文700字以上,現僅存272字。一般認為字體近於《說文》所載籀文,是秦國特有的風格,在書法史、文學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傳世最好的拓本,是明人安國舊藏的3種北宋拓本,稱為十鼓齊先鋒本、中權本和後勁本。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影印了先鋒本,並以另兩本補充奪字,便於研究。
    刻詩與《詩經》大小雅相似,格調也接近《大雅·車攻》等篇。研究者依《詩》的體例,取石鼓各篇起首文字作為篇名, 有《□沔》、《□雨》、《而師》、《作原》、《吾水》、《車工》、《田車》、《□□》、《馬薦》、《吳人》等名,但在各篇具體排列次第上尚有不同意見。關於石鼓的年代,唐代以來學者見解分歧,至近代始一致認為是東周時的秦國刻石。馬衡、郭沫若等主張刻於春秋時期,唐蘭等主張刻於戰國時期。
     (李學勤)
    
英文解釋
  1. n.:  inscriptions on drum-shaped stone block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221 B.C.),  inscriptions on drum-shaped stone block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221 B.C.)
包含詞
石鼓文化秦石鼓文石鼓文册
石鼓文考話說石鼓文石鼓文通考
石鼓文研究先秦石鼓文重編石鼓文
石鼓文考釋石鼓文考證石鼓文七種
石鼓文釋存石鼓文疏記石鼓文音釋
石鼓文音訓石鼓文匯考石鼓文·泰山刻石
吳昌碩臨石鼓文篆書臨石鼓文軸瓦器易石鼓文歌
張生手持石鼓文校補石鼓文音訓吳昌碩1917年作石鼓文扇面
清吳昌碩篆書臨石鼓文錯金篆書石鼓文鐵簫朱善旂摹刻長方石鼓文
顧從義摹刻石鼓文硯雷逸老以仿石鼓文見遺因呈祭酒吳公石鼓文音釋三捲明楊慎撰據函海本影印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識作石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