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葉柔韌如皮。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生於樹幹或岩石上。葉入藥,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熱,利尿﹑通淋。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九.石韋》。 |
|
石韋
拉丁: folium pyrrosiae
英文名:pyrrosla lingua(thunb)
科屬:farw.(水竜骨科)
別名: 石皮、石葦、金星草、石蘭、石劍、石背柳
(《本經》)
【異名】
石樜(《本經》),石皮(《別錄》),石葦(《滇南本草》),金星草、石蘭(《綱目》),生扯攏(《分類草藥性》),虹霓劍草、石劍、潭劍(《福建民間草藥》),金湯匙、石背柳(《中藥材手册》)。 |
|
為水竜骨科植物石韋,廬山石韋、氈毛石韋、有柄石韋、北京石韋或西南石韋的葉。 |
|
①石韋,又名:飛刀劍(《植物名實圖考》),肺心草、蜈蚣七、鋪地娛蚣七、七星劍、大號七星劍、一枝箭、山 柴刀、木上蜈蚣、肺筋草、蛇舌風。
多年生草本,高13~30釐米。根莖細長,橫走,密被深褐色披針形的鱗片;根須狀,深褐色,密生鱗毛。葉疏生;葉柄長6~15釐米,略呈四棱形,基部有關節,被星狀毛;葉片披針形、綫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20釐米,寬1.5~3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略下延,全緣,革質,上面緑色,有細點,疏被星狀毛或無毛,下面密被淡褐色星芒狀毛,主脈明顯,側脈略可見,細脈不明顯。孢子囊群橢圓形,散生在葉下面的全部或上部,在側脈之間排成效行,每孢子囊群間隔有星狀毛,孢子囊群隱沒在星狀毛中,淡褐色,無囊群蓋;孢子囊有長柄;孢子兩面形。
生於山野的岩石上,或樹上。分佈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②廬山石韋,又名:肺金草、大連天草、箭戟蕨。
高25~60釐米。根莖肥厚而短,密被細小長披針形的鱗片,邊緣具纖毛葉近於簇生;葉柄長10~80釐米,粗壯,幼時被褐色或淡褐色的星狀毛;葉片廣披針形,長10~30屋米,寬3~6.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稍寬,呈蔭側不等的耳形、圓形、心形、圓楔形或斜截形,有時上側有尖耳,全緣,上面緑色,有黑色斑點,初時疏被星狀毛,後漸光滑,下面密生淡褐色星芒狀毛,星芒狀毛的芒為短披針形,排列在同一平面上,中脈及側脈均明顯,細脈不甚明顯。抱子囊群散生在葉的下面,淡褐色或深褐色,無囊群蓋;孢子兩面形。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佈安徽、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③氈毛石韋
與廬山石韋極相似,主要不同點:本種的葉下面被較厚而鬆的深褐色的星芒狀毛,其芒細長針狀或綫狀鑿形,且不在同一平面上;葉柄通常較葉片為長。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佈湖北、四川、陝西、雲南、西藏等地。
④有柄石韋,又名:長柄石韋、石茶。
高僅6~17釐米。根莖細長,密被披針形鱗片,邊緣具稍捲麯的纖毛。葉柄長3.5~11釐米,被星狀毛;葉片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廣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2.5~9.5釐米,寬9~28毫米,先端鈍,基部下延至葉柄,全緣,上面緑色,有黑色斑點,疏被星狀毛,下面密被灰色的星芒狀毛,其芒短,葉脈不甚明顯;孢子葉較營養葉為長,通常內捲使葉片呈圓筒狀。孢子囊群融合,滿布於葉的下面,深褐色,無囊群蓋。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佈黑竜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等地。
⑤北京石韋
高10~25釐米。根莖細瘦,被黑褐色鱗片。葉柄長2.5~9釐米,被星狀毛;葉片綫形或綫狀披針形,長6~15釐米,寬6~15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上面緑色,有細點,疏被白色星狀毛或無毛,下面密被灰色或淡褐色星芒狀毛;葉稍內捲,但不呈筒狀。孢子囊群多散生於葉下面的較上部分,深褐色,無囊群蓋。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佈河北、山東、湖北、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
⑥西南石韋
與北京石韋極為相似,主要不同點:本種葉的下面被較厚而鬆的深褐色星芒狀毛,其芒較長呈針狀,略有光澤。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佈雲南、四川、湖北等地。
以上幾種植物的根莖(石韋根)、葉上的毛茸(石韋毛)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
|
春、夏、秋均可采收,除去根莖及須根,曬幹。 |
|
①大葉石韋
一石韋:葉柄近圓柱形,棕色或棕黑色,長6~15釐米,有縱溝,無毛或疏被星狀毛;葉片扭麯皺捲,平展後呈披針形,長7~20釐米,寬1.5~3釐米,先端漸尖,葉基楔形至圓形,全緣,葉面棕色或灰棕色,無毛或疏具星狀毛,布有黑色圓形小凹點,背面密被中心具紅色圓點的粉棕色星狀毛,毛的分枝較粗短,有的葉表面幾乎全部布有孢子囊群。葉片革質,稍脆易折。氣無,味淡。二廬山石韋:與石韋相似,惟葉柄較長,無毛;葉片皺縮,較大,長圓狀披針形,葉基闊楔形、圓形、近心形或稍呈耳形,顯著不對稱,背面星狀毛的分枝較粗,有的葉片具棕色圓形孢子囊群,與中脈約成60°角斜出平行排列,分佈近乎整個葉面,其內常見紅色光澤的孢子囊環帶。厚革質,堅硬而脆。氣無,味微苦。三氈毛石韋:葉柄有數條縱槽,有毛;葉片扭麯捲皺,披針形,基部楔形至闊楔形,對稱,背面密佈灰棕色星狀毛,毛的分枝細長,有的葉上半部布有孢子囊群。革質,稍硬。氣無,味淡。
②小葉石韋
一有柄石韋:葉柄被棕色星狀毛,有1縱淺槽,內密生毛;葉片捲麯成筒狀,廣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9釐米,先端鈍,葉基楔形,全緣,葉面灰棕色,無毛或疏被星狀毛,散布黑色圓形小凹點,背面密生粉棕色的中心有紅點的星狀毛,毛的分枝較短粗,中脈明顯,側細脈均不顯。薄革質。氣無,味微苦。二北京石韋:葉柄扁平,細長扭麯,有毛;葉片扭麯捲皺,綫狀披針形或近綫形,葉基窄楔形下延成葉柄邊緣;葉面淺黃緑色,無毛,背面密被較薄的灰棕色星狀毛,毛的分枝細長,葉片背面幾乎全部或大部生有孢子囊群。薄革質。氣無,味微苦。三西南石韋:與北京石韋相似,惟葉的背面被較厚而鬆的星狀毛,毛的分枝較長,呈長針狀,深褐色,略有光澤。
上述兩類藥材,大葉石韋以葉大、質厚、背面有毛為佳;小葉石韋以葉厚、整齊、潔淨為佳。
主 産浙江、湖北、河南、河北、江蘇等地。此外,山東、遼寧、廣西、江西、福建、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山西、安徽等地亦産。其中以浙江、湖北、江蘇所産的大葉石韋質量為佳。 |
|
含綿馬三萜(diploptene)、皂甙、蒽醌、黃酮、β-𠔌甾醇。 |
|
揀淨雜質,洗去泥沙,刷淨茸毛,切段曬幹。
①《別錄》:"用之須去黃毛。"
②《日華子本草》:"入藥去梗,須微炙用。一法以羊脂炒幹用。" |
|
苦甘,涼。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甘,無毒。"
③《藥性論》:"微寒。"
④《貴州草藥》:"味辛,性平。" |
|
入肺、膀胱經。
①《滇南本草》:"入小腸經。"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膀胱二經。" |
|
利水通淋,清肺泄熱。治淋痛,尿血,尿路結石,腎炎,崩漏,痢疾,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金瘡,癰疽。 ①《本經》:"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②《別錄》:"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藏,去惡風,益精氣。"
③《日華子本草》:"治淋瀝遺溺。"
④《本草圖經》:"炒末,冷酒調服,療發背。"
⑤《滇南本草》:"止玉莖痛。"
⑥《綱目》:"主崩漏,金瘡,清肺氣。"
⑦《植物名實圖考》:"治痰火,同瘦肉蒸服。"
⑧《閩東本草》:"治痢疾。" |
|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散劑。 |
|
陰虛及無濕熱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滑石、杏仁為之使。得昌蒲良。"
②《本草從新》:"無濕熱者勿與。"
③《得配本草》:"真陰虛者禁用。" |
|
①治血淋:石韋、當歸、蒲黃、芍藥各等分。上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石韋散) ②治淋濁尿血:石韋、豬鬃草、連錢草各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③治石淋:石韋(去毛)、滑石各三分。上二味,搗篩為散,用米汁若蜜服一刀圭,日二服。(《古今錄驗》石韋散)
④治尿路結石:石韋、車前草各一兩,生梔子五錢,甘草三錢。水煎二次,早、晚各服一次。(《南昌醫藥》(1):14,1972)
⑤治心經藴熱,傳於小腸,始覺小便微澀赤黃,漸漸不通,小腹膨脝:石韋(去毛,銼)、車前子(車前葉亦可)等分。上濃煮汁飲之。(《全生指迷方》石韋湯)
6治痢疾:石韋全草一蔭,水煎,調冰糖五錢,飯前服。(《閩東本草》)
⑦治崩中漏下:石韋為末,每服三錢,溫酒服。(《綱目》)
⑧治咳嗽:石韋(去毛)、檳榔(銼)等分。上二味,羅為細散,生薑湯調下二錢匕,(《聖濟總錄》石韋散)
⑨治慢性氣管炎:石韋、蒲公英、佛耳草、一枝黃花各-兩。水煎濃縮,分二次服。(中醫研究院《攻剋慢性氣管炎資料選編》30,1971)
⑩小便淋痛。用石韋、滑石,等分為末,每取一小撮,水送服。
⑾便前有血。用石韋研為末,以茄子枝煎湯送服二錢。
⑿氣熱咳嗽。用石韋、檳榔,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薑湯送下。
⒀崩中漏下。用石韋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 |
|
①治療支氣管哮喘
4~9歲每日用石韋全草5錢,10~15歲1兩,16歲以上1.5兩。每兩加水1000毫升,煎成300毫升,趁熱加入冰糖1兩,分3次服,3天為一療程。觀察11例,服藥後喘息消失者7例,減輕者2例,無改變者2例。多數在服藥的當天哮喘癥狀即開始平息,其他癥狀於次日或第3天消失,但停藥後往往仍有復發,復發時間最短者為2周。復發時再用同法治療,仍然有效。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曾采用廬山石韋單味煎劑、衝劑、提純石韋"410"糖漿及復方廬山石韋衝劑進行臨床觀察,均取得不同程度療效,其中以石韋"410"糖漿的效果較為滿意。一煎劑:鮮廬山石韋全草每天1.6兩(第一療程用全草,第二療程去毛、葉柄及主脈),頭煎加水300毫升,沸後再煎20分鐘;二煎加水150毫升,沸後煎20分鐘。混合2次煎液,以8層紗布過濾,分2次服。療效:第1療程服藥人數計21例,有效率為47.6%,其中顯效1例。服藥2個療程的16例,有效率為87.5%,其中顯效1例。副作用主要有心館,胸骨後不適,饑餓感,尿量增多及頭暈,停藥後癥狀即消失。二衝劑:日服3次,每次1包,相當於生藥1兩。治療117例,服藥一個療程的有效率為47%,其中顯效12例,好轉43例,無效62例;兩個療程的有效率為57.6%,其中近期控製者3例,顯效22例,好轉39例,無效47例。繼續服用到3、4個療程時,有效率可增至87.5%與82%,顯效率增為46.2~51%。說明延長療程,可提高療效。三提純石韋"410"糖漿:每天2次,每次15毫升(相當生藥1.5兩),10天為一療程,共服二個療程。治療40例,第一療程有效者31例(78.2%),其中顯效16例(40%);繼續服用第二療程的36人,有效率為88.9%,顯效率為55.6%。個別患者每天服3次,療效更為顯著。四復方石韋衝劑:用廬山石韋15兩,江剪刀草1兩,煎成濃汁,焙幹,製成粉末,加適量糖粉,每天分3次,開水衝服。10天為一療程。共治療278例,有效者200例(72%);其中近期控製13例,顯效51例(23%)。大多數患者在服藥2~3天後見效。在使用石韋各種劑型,特別是提純石韋"410"糖漿過程中看出,石韋具有良好的消痰作用,一般治療1~2天後,痰量減少,粘稠度減低,咯痰轉爽。這對改善通氣功能,防止繼發感染,從而減少對組織細胞的損害,促進病變的愈合創造了有利條件。復方石韋(與江剪刀草合用)鎮咳作用較單味石韋為佳,平喘作用兩者均較差,消炎效果也不佳。
用有柄石韋全草,壓榨去毛及孢子,水煎製成糖漿。第1~4日,按每天含生藥1兩分3次服。第5~10日,每天劑量加倍。第11~15日照第1~4日劑量服。治療50歲以上的重癥患者12例,其中喘息型8例,有效5例,基本治愈2例,顯效1例,進步2例;單純型4例,僅有1例顯效。說明石韋糖漿對喘息型患者療效較好。
③治療急、慢性腎炎及腎盂腎炎
一煎劑:取有柄石韋葉20片左右(相當於2~3),加水500~1000毫升,每日1劑,煎分2次服。亦可用開水浸泡,當茶飲。
二片劑:每片含生藥0.5剋,每次2~3片,日服3次。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39例,36例有效;腎盂腎炎20例,17例有效。據觀察,服藥2~3天後,尿量即增多,浮腫逐漸消退。對於慢性腎小球腎炎,一般以3個月左右為一療程,急性腎小球腎炎療程為10天左右。 |
|
石韋
(《本經》)
【異名】石樜(《本經》),石皮(《別錄》),石葦(《滇南本草》),金星草、石蘭(《綱目》),生扯攏(《分類草藥性》),虹霓劍草、石劍、潭劍(《福建民間草藥》),金湯匙、石背柳(《中藥材手册》)。
【來源】為水竜骨科植物石韋,廬山石韋、氈毛石韋、有柄石韋、北京石韋或西南石韋的葉。
【植物形態】①石韋,又名:飛刀劍(《植物名實圖考》),肺心草、蜈蚣七、鋪地娛蚣七、七星劍、大號七星劍、一枝箭、山柴刀、木上蜈蚣、肺筋草、蛇舌風。
多年生草本,高13~30釐米。根莖細長,橫走,密被深褐色披針形的鱗片;根須狀,深褐色,密生鱗毛。葉疏生;葉柄長6~15釐米,略呈四棱形,基部有關節,被星狀毛;葉片披針形、綫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20釐米,寬1.5~3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略下延,全緣,革質,上面緑色,有細點,疏被星狀毛或無毛,下面密被淡褐色星芒狀毛,主脈明顯,側脈略可見,細脈不明顯。孢子囊群橢圓形,散生在葉下面的全部或上部,在側脈之間排成效行,每孢子囊群間隔有星狀毛,孢子囊群隱沒在星狀毛中,淡褐色,無囊群蓋;孢子囊有長柄;孢子兩面形。
生於山野的岩石上,或樹上。分佈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②廬山石韋,又名:肺金草、大連天草、箭戟蕨。
高25~60釐米。根莖肥厚而短,密被細小長披針形的鱗片,邊緣具纖毛葉近於簇生;葉柄長10~80釐米,粗壯,幼時被褐色或淡褐色的星狀毛;葉片廣披針形,長10~30屋米,寬3~6.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稍寬,呈蔭側不等的耳形、圓形、心形、圓楔形或斜截形,有時上側有尖耳,全緣,上面緑色,有黑色斑點,初時疏被星狀毛,後漸光滑,下面密生淡褐色星芒狀毛,星芒狀毛的芒為短披針形,排列在同一平面上,中脈及側脈均明顯,細脈不甚明顯。抱子囊群散生在葉的下面,淡褐色或深褐色,無囊群蓋;孢子兩面形。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佈安徽、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③氈毛石韋
與廬山石韋極相似,主要不同點:本種的葉下面被較厚而鬆的深褐色的星芒狀毛,其芒細長針狀或綫狀鑿形,且不在同一平面上;葉柄通常較葉片為長。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佈湖北、四川、陝西、雲南、西藏等地。
④有柄石韋,又名:長柄石韋、石茶。
高僅6~17釐米。根莖細長,密被披針形鱗片,邊緣具稍捲麯的纖毛。葉柄長3.5~11釐米,被星狀毛;葉片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廣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2.5~9.5釐米,寬9~28毫米,先端鈍,基部下延至葉柄,全緣,上面緑色,有黑色斑點,疏被星狀毛,下面密被灰色的星芒狀毛,其芒短,葉脈不甚明顯;孢子葉較營養葉為長,通常內捲使葉片呈圓筒狀。孢子囊群融合,滿布於葉的下面,深褐色,無囊群蓋。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佈黑竜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等地。
⑤北京石韋
高10~25釐米。根莖細瘦,被黑褐色鱗片。葉柄長2.5~9釐米,被星狀毛;葉片綫形或綫狀披針形,長6~15釐米,寬6~15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上面緑色,有細點,疏被白色星狀毛或無毛,下面密被灰色或淡褐色星芒狀毛;葉稍內捲,但不呈筒狀。孢子囊群多散生於葉下面的較上部分,深褐色,無囊群蓋。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佈河北、山東、湖北、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
⑥西南石韋
與北京石韋極為相似,主要不同點:本種葉的下面被較厚而鬆的深褐色星芒狀毛,其芒較長呈針狀,略有光澤。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佈雲南、四川、湖北等地。
以上幾種植物的根莖(石韋根)、葉上的毛茸(石韋毛)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春、夏、秋均可采收,除去根莖及須根,曬幹。
【藥材】①大葉石韋
㈠石韋:葉柄近圓柱形,棕色或棕黑色,長6~15釐米,有縱溝,無毛或疏被星狀毛;葉片扭麯皺捲,平展後呈披針形,長7~20釐米,寬1.5~3釐米,先端漸尖,葉基楔形至圓形,全緣,葉面棕色或灰棕色,無毛或疏具星狀毛,布有黑色圓形小凹點,背面密被中心具紅色圓點的粉棕色星狀毛,毛的分枝較粗短,有的葉表面幾乎全部布有孢子囊群。葉片革質,稍脆易折。氣無,味淡。㈡廬山石韋:與石韋相似,惟葉柄較長,無毛;葉片皺縮,較大,長圓狀披針形,葉基闊楔形、圓形、近心形或稍呈耳形,顯著不對稱,背面星狀毛的分枝較粗,有的葉片具棕色圓形孢子囊群,與中脈約成60°角斜出平行排列,分佈近乎整個葉面,其內常見紅色光澤的孢子囊環帶。厚革質,堅硬而脆。氣無,味微苦。㈢氈毛石韋:葉柄有數條縱槽,有毛;葉片扭麯捲皺,披針形,基部楔形至闊楔形,對稱,背面密佈灰棕色星狀毛,毛的分枝細長,有的葉上半部布有孢子囊群。革質,稍硬。氣無,味淡。
②小葉石韋
㈠有柄石韋:葉柄被棕色星狀毛,有1縱淺槽,內密生毛;葉片捲麯成筒狀,廣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9釐米,先端鈍,葉基楔形,全緣,葉面灰棕色,無毛或疏被星狀毛,散布黑色圓形小凹點,背面密生粉棕色的中心有紅點的星狀毛,毛的分枝較短粗,中脈明顯,側細脈均不顯。薄革質。氣無,味微苦。㈡北京石韋:葉柄扁平,細長扭麯,有毛;葉片扭麯捲皺,綫狀披針形或近綫形,葉基窄楔形下延成葉柄邊緣;葉面淺黃緑色,無毛,背面密被較薄的灰棕色星狀毛,毛的分枝細長,葉片背面幾乎全部或大部生有孢子囊群。薄革質。氣無,味微苦。㈢西南石韋:與北京石韋相似,惟葉的背面被較厚而鬆的星狀毛,毛的分枝較長,呈長針狀,深褐色,略有光澤。
上述兩類藥材,大葉石韋以葉大、質厚、背面有毛為佳;小葉石韋以葉厚、整齊、潔淨為佳。
主産浙江、湖北、河南、河北、江蘇等地。此外,山東、遼寧、廣西、江西、福建、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山西、安徽等地亦産。其中以浙江、湖北、江蘇所産的大葉石韋質量為佳。
【化學成分】含綿馬三萜(diploptene)、皂甙、蒽醌、黃酮、β-𠔌甾醇。
【炮製】揀淨雜質,洗去泥沙,刷淨茸毛,切段曬幹。
①《別錄》:"用之須去黃毛。"
②《日華子本草》:"入藥去梗,須微炙用。一法以羊脂炒幹用。"
【性味】苦甘,涼。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甘,無毒。"
③《藥性論》:"微寒。"
④《貴州草藥》:"味辛,性平。"
【歸經】入肺、膀胱經。
①《滇南本草》:"入小腸經。"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膀胱二經。"
【功用主治】利水通淋,清肺泄熱。治淋痛,尿血,尿路結石,腎炎,崩漏,痢疾,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金瘡,癰疽。
①《本經》:"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②《別錄》:"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藏,去惡風,益精氣。"
③《日華子本草》:"治淋瀝遺溺。"
④《本草圖經》:"炒末,冷酒調服,療發背。"
⑤《滇南本草》:"止玉莖痛。"
⑥《綱目》:"主崩漏,金瘡,清肺氣。"
⑦《植物名實圖考》:"治痰火,同瘦肉蒸服。"
⑧《閩東本草》:"治痢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散劑。
【宜忌】陰虛及無濕熱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滑石、杏仁為之使。得昌蒲良。"
②《本草從新》:"無濕熱者勿與。"
③《得配本草》:"真陰虛者禁用。"
【選方】①治血淋:石韋、當歸、蒲黃、芍藥各等分。上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石韋散)
②治淋濁尿血:石韋、豬鬃草、連錢草各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③治石淋:石韋(去毛)、滑石各三分。上二味,搗篩為散,用米汁若蜜服一刀圭,日二服。(《古今錄驗》石韋散)
④治尿路結石:石韋、車前草各一兩,生梔子五錢,甘草三錢。水煎二次,早、晚各服一次。(《南昌醫藥》(1):14,1972)
⑤治心經藴熱,傳於小腸,始覺小便微澀赤黃,漸漸不通,小腹膨脝:石韋(去毛,銼)、車前子(車前葉亦可)等分。上濃煮汁飲之。(《全生指迷方》石韋湯)
③治痢疾:石韋全草一蔭,水煎,調冰糖五錢,飯前服。(《閩東本草》)
⑦治崩中漏下:石韋為末,每服三錢,溫酒服。(《綱目》)
⑧治咳嗽:石韋(去毛)、檳榔(銼)等分。上二味,羅為細散,生薑湯調下二錢匕,(《聖濟總錄》石韋散)
⑨治慢性氣管炎:石韋、蒲公英、佛耳草、一枝黃花各-兩。水煎濃縮,分二次服。(中醫研究院《攻剋慢性氣管炎資料選編》30,1971)
⑩小便淋痛。用石韋、滑石,等分為末,每取一小撮,水送服。
⑾便前有血。用石韋研為末,以茄子枝煎湯送服二錢。
⑿氣熱咳嗽。用石韋、檳榔,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薑湯送下。
⒀崩中漏下。用石韋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
【臨床應用】①治療支氣管哮喘
4~9歲每日用石韋全草5錢,10~15歲1兩,16歲以上1.5兩。每兩加水1000毫升,煎成300毫升,趁熱加入冰糖1兩,分3次服,3天為一療程。觀察11例,服藥後喘息消失者7例,減輕者2例,無改變者2例。多數在服藥的當天哮喘癥狀即開始平息,其他癥狀於次日或第3天消失,但停藥後往往仍有復發,復發時間最短者為2周。復發時再用同法治療,仍然有效。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曾采用廬山石韋單味煎劑、衝劑、提純石韋"410"糖漿及復方廬山石韋衝劑進行臨床觀察,均取得不同程度療效,其中以石韋"410"糖漿的效果較為滿意。㈠煎劑:鮮廬山石韋全草每天1.6兩(第一療程用全草,第二療程去毛、葉柄及主脈),頭煎加水300毫升,沸後再煎20分鐘;二煎加水150毫升,沸後煎20分鐘。混合2次煎液,以8層紗布過濾,分2次服。療效:第1療程服藥人數計21例,有效率為47.6%,其中顯效1例。服藥2個療程的16例,有效率為87.5%,其中顯效1例。副作用主要有心館,胸骨後不適,饑餓感,尿量增多及頭暈,停藥後癥狀即消失。㈡衝劑:日服3次,每次1包,相當於生藥1兩。治療117例,服藥一個療程的有效率為47%,其中顯效12例,好轉43例,無效62例;兩個療程的有效率為57.6%,其中近期控製者3例,顯效22例,好轉39例,無效47例。繼續服用到3、4個療程時,有效率可增至87.5%與82%,顯效率增為46.2~51%。說明延長療程,可提高療效。㈢提純石韋"410"糖漿:每天2次,每次15毫升(相當生藥1.5兩),10天為一療程,共服二個療程。治療40例,第一療程有效者31例(78.2%),其中顯效16例(40%);繼續服用第二療程的36人,有效率為88.9%,顯效率為55.6%。個別患者每天服3次,療效更為顯著。㈣復方石韋衝劑:用廬山石韋15兩,江剪刀草1兩,煎成濃汁,焙幹,製成粉末,加適量糖粉,每天分3次,開水衝服。10天為一療程。共治療278例,有效者200例(72%);其中近期控製13例,顯效51例(23%)。大多數患者在服藥2~3天後見效。在使用石韋各種劑型,特別是提純石韋"410"糖漿過程中看出,石韋具有良好的消痰作用,一般治療1~2天後,痰量減少,粘稠度減低,咯痰轉爽。這對改善通氣功能,防止繼發感染,從而減少對組織細胞的損害,促進病變的愈合創造了有利條件。復方石韋(與江剪刀草合用)鎮咳作用較單味石韋為佳,平喘作用兩者均較差,消炎效果也不佳。
用有柄石韋全草,壓榨去毛及孢子,水煎製成糖漿。第1~4日,按每天含生藥1兩分3次服。第5~10日,每天劑量加倍。第11~15日照第1~4日劑量服。治療50歲以上的重癥患者12例,其中喘息型8例,有效5例,基本治愈2例,顯效1例,進步2例;單純型4例,僅有1例顯效。說明石韋糖漿對喘息型患者療效較好。
③治療急、慢性腎炎及腎盂腎炎
㈠煎劑:取有柄石韋葉20片左右(相當於2~3),加水500~1000毫升,每日1劑,煎分2次服。亦可用開水浸泡,當茶飲。㈡片劑:每片含生藥0.5剋,每次2~3片,日服3次。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39例,36例有效;腎盂腎炎20例,17例有效。據觀察,服藥2~3天後,尿量即增多,浮腫逐漸消退。對於慢性腎小球腎炎,一般以3個月左右為一療程,急性腎小球腎炎療程為10天左右。 |
|
1.廬山石韋:
1.1.鎮咳、祛痰、平喘作用:小鼠口服廬山石韋提取物101(水煎濃縮液)、410、411、1A母及晶1均有明顯鎮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但均不及可待因。從小鼠半數致死量和鎮咳有效劑量的比值來看,410用半數致死量的1/10即有明顯鎮咳效應,其效價高於原生藥和其他成分。小鼠口服410,腹腔註射410、411、411-1C、1A母、晶4均有明顯的祛痰作用(酚紅法)。在位氣管袋的狗每天服410,連服3或6周,氣管袋內的痰量未有明顯變化,但臨床用於治療慢性氣管炎,可使痰量減少,可能由於氣管袋沒有慢性炎癥,痰液沒有病理性增高之故。但各種提取物均無明顯平喘作用(豚鼠組織胺噴霧法)。
1.2.對大鼠慢性氣管炎的治療作用:用二氧化硫刺激産生慢性氣管炎後,每天口服410,10天為一療程,共兩個療程,用藥組漿液腺和粘液腺腺泡的體積都比對照組小,大、小支氣管的杯狀細胞均比對照組少,尤以小支氣管中的減少較為明顯。這與臨床上用藥後痰液減少的現象是符合的。此外,用藥組的炎癥以及上皮細胞的病變也比對照組輕,這可能和支氣管內粘液的分泌、積聚減少,改善了局部及全身情況有關。是否廬山石韋本身有非特異性抗炎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2.有柄石韋:
2.1.鎮咳平喘作用:小鼠口服廬山石韋提取物(水煎液)及異芒果甙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但不及可待因的作用明顯。有柄石韋水煎濃縮後之乙醇提取液,用石灰乳調節至pH=9,濾液先後通過陽離子和陰離子交換樹脂,流出濃減壓蒸幹得濃縮Ⅰ號,陰離子應用5%氫氧化鈉洗滌,洗脫液經中和,冷凍,去????,蒸幹得濃縮Ⅱ號。小鼠口服濃縮Ⅰ號及Ⅱ號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Ⅰ號的鎮咳效果與可待因相近。經藥理篩選延鬍索酸2g/kg、咖啡酸0.3g/kg,或異芒果甙0.8g/kg灌胃,對小鼠SO2引咳均有鎮咳作用。經小鼠酚紅法試驗,異芒果甙0.4g/kg或咖啡酸0.8g/kg腹腔註射或異芒果甙3.1g/kg灌胃,均有祛痰作用,但廬山石韋水煎濃縮液15g/kg腹腔註射和50g/kg灌胃均無祛痰作用,可能是劑量不夠。也有減少支氣管液的分泌作用。
2.2.抗菌作用:100%石韋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變形桿菌有抑製作用。
2.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異芒果甙具有顯著的抗單純皰疹病毒作用,在原代人胚肌皮單層細胞培養上25-250ug/ml的異芒果甙與Ⅰ型單純皰疹病毒(HSV-Ⅰ)直接作用、藥物在病毒感謝同時以及先感染病後給藥或先給藥後感染均能顯著抑製HSV-Ⅰ所致細胞病變,在同樣濃度時,其作用較其它藥為強;異亡果甙>碘苷>無環鳥苷>亡果甙>環胞苷(平均空斑減數率分別為69.5%、67.6%、63.3%、56.8%及56.6%)。阻止病毒復製的動力學研究表明,異芒果甙
2.4.其它作用:石韋能增強機體吞噬細胞的吞噬活性,並有某些抗癌作用。將石韋以熱水浸出再冷凍乾燥,使濃度為樣品的750mg/ml濃度時,在體外試驗中,對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抑製率為42%。 |
|
名稱:
石韋
漢語拼音:
Shiwei
英文名:
FOLIUM PYRROSIAE
基原:
本品為水竜骨科植物廬山石韋Pyrrosia sheareri(Bak.)Ching、石韋Pyrrosia lingua(Thunb.)Farwell或有柄石韋Pyrrosia petiolosa(Christ)Chinp的乾燥葉。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根莖及根,曬幹或陰幹。
性狀:
廬山石韋 葉片略皺縮,展平後呈披針形,長10-25cm,寬3-5cm。先端漸尖,基部耳狀偏斜,全緣,邊緣常嚮內捲麯;上表面黃緑色或灰緑色,散布有黑色圓形小凹點;下表面密生紅棕色星狀毛,有的側脈間布滿棕色圓點狀的抱子囊群。葉柄具四棱,長10-20cm,直徑1.5-3mm,略扭麯,有縱槽。葉片革質。氣微,味微澀苦。
石韋 葉片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長8-12cm,寬1-3cm。基部楔形,對稱。孢子囊群在側脈間,排列緊密而整齊。葉柄長5-10cm,直徑約1.5mm。
有柄石韋 葉片多捲麯呈筒狀,展平後呈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8cm,寬1-2.5cm。基部換形,對稱;下表面測脈不明顯,布滿孢於囊群。葉柄長3-12cm,直徑約1mm。
鑒別:
本品粉末黃棕色。星狀毛體部7-12細胞,輻射狀排列成上、下兩輪,每個細胞呈披針形,頂端急尖,有的表面有縱嚮或不規則網狀紋理;柄部1-9細胞。孢子囊環帶細胞,表面觀扁長方形。孢子板面觀橢圓形,赤道面觀腎形,外壁具疣狀突起。葉下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連珠狀增厚,氣孔類圓形。纖維長梭形,胞腔內充滿紅棕色或棕色塊狀物。
檢查:
雜質 不得過3%(附錄Ⅸ A)。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 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3.0%。
總灰分 不得過7.0%(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辣 不得過0.8%(附錄Ⅸ 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Ⅹ A)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8.0%。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係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己腈-0.5%磷酸溶液(11:89)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26nm。理論板數按緑原酸峰計算應不低於2000。
對照品滾滾的製備 精密稱取緑原酸對照品適量,置棕色量瓶中,加50%甲醇製成每1ml含4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二號篩)約0.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25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300W,頻率25kHz)45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50%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緑原酸(C16H18O9)不得少於0.30%。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曬幹,篩去細屑。
性味:
甘、苦,微寒。
歸經:
歸肺、膀胱經。
功效:
利尿通淋,清熱止血。
主治:
用於熱淋,血淋,石林,小便不通,淋瀝澀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熱險咳:
用法用量:
16-12g。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
|
FOLIUM PYRROSIAE |
|
石韋
拼音名:Shiwei
英文名:FOLIUMPYRROSIAE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68
本品為水竜骨科植物廬山石韋Pyrrosiasheareri(Bak.)Ching、石韋Pyrrosia
lingua(Thunb.)Farwell或有柄石韋Pyrrosiapetiolosa(Christ)Ching的
乾燥葉。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根莖及根,曬幹或陰幹。
【性狀】廬山石韋葉片略皺縮,展平後呈披針形,長10~25cm,寬3~5cm。先
端漸尖,基部耳狀偏斜,全緣,邊緣常嚮內捲麯;上表面黃緑色或灰緑色,散布有黑色
圓形小凹點;下表面密生紅棕色星狀毛,有的側脈間布滿棕色圓點狀的孢子囊群。葉柄
具四棱,長10~20cm,直徑1.5~3mm,略扭麯,有縱槽。葉片革質。氣微,味微澀苦。
石韋葉片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長8~12cm,寬1~3cm。基部楔形,對稱。孢子囊
群在側脈間,排列緊密而整齊。葉柄長5~10cm,直徑約1.5mm。
有柄石韋葉片多捲麯呈筒狀,展平後呈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8cm,寬1~
2.5cm。基部楔形,對稱。下表面側脈不明顯,布滿孢子囊群。葉柄長3~12cm,直徑約
1mm。
【鑒別】本品粉末黃棕色。星狀毛體部6~12細胞,作輻射狀排列成上、下兩輪
,有的表面光滑,有的有縱嚮或不規則網狀紋理;柄部1~9細胞。孢子極面觀橢圓形,
赤道面觀腎形,外壁具疣狀突起。孢子囊環帶細胞,表面觀扁長方形。葉下表皮細胞多
角形,垂周壁連珠狀增厚,氣孔類圓形。纖維長梭形,胞腔內充滿紅棕色或棕色塊狀物。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曬幹,篩去細屑。
【性味與歸經】甘、苦,微寒。歸肺、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利尿通淋,清熱止血。用於熱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瀝
澀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熱喘咳。
【用法與用量】6~12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
|
- : Shearer's Pyrrosia Leaf, Folium Pyrrosiae, Pyrrosia Leaf
- lat.: 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
|
|
石葦, 蛇舌風, 肺筋草, 木上蜈蚣, 山柴刀, 一枝箭, 大號七星劍, 七星劍, 鋪地娛蚣七, 蜈蚣七, 肺心草, 飛刀劍, 石背柳, 金湯匙, 潭劍, 石劍, 虹霓劍草, 生扯攏, 石蘭, 金星草, 石皮, 石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