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我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舊、新石器時代,石器加工是嶺南原始先民謀生的手段。在珠江口的香港、澳門、珠海發現多處岩刻,以復雜的抽象圖案為主,采用鑿刻的技法,尤以珠海南水鎮高欄島岩刻為巨,最大的一幅高3米、長5米,明文鑿刻,綫條清晰,從復雜的綫條中還可辨認出人物和船刻。
據研究,該處岩刻年代約為公元前1000年,是青銅時代的作品。南越王宮署遺址發現有多根四方基座八角棱柱形石欄桿,是中國建築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欄桿構件。南越國禦苑遺址,以石板作冰裂紋精工鋪砌的石池、婉蜒麯折的石渠、巨大石板架設的石室以及多種石構件,為中國秦漢遺址所首見。
南越王趙昧墓,是迄今所知嶺南規模最大的石室墓,墓室巨石重達2.6噸。墓中出土的244件(套)的玉器,其中包括71件玉壁以及兩件青玉圓雕舞女、l件浮雕捲雲紋的青白玉雕角杯,還有絲鏤玉衣、竜虎並體玉帶鈎,竜鳳紋重環玉佩、獸首銜壁,均可謂精美絶倫的珍品,反映了當時加工玉石的高超工藝水平,可見南越國已掌握了開料、造型、鑽孔、琢製、拋光、改製等手法以及鑲嵌工藝。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滑石烤爐、耳杯、豬、枕以及石硯、研石。礪石及磨製精細的石斧等。說明石雕也是被重視的工藝。 |
中國四大石雕之鄉 Four Chinese stone carving village |
中国四大石雕之乡 中国四大石雕之乡 中国四大石雕之乡 中国四大石雕之乡
浙江省溫嶺 - “中國石雕之鄉”
溫嶺是我國四大石雕之鄉之一,石雕的文化和歷史源遠流長。最早起步於宋代,至明代嘉靖年間,石雕工藝已盛極一溫嶺石雕時。臺州民間曾流傳“黃岩蜜橘雁蕩鬆,太平石工天台鐘”的民謠。目前,溫嶺市有40余家石雕企業,從業的石雕藝人近2000人,其中高竜石雕藝人占80%。石雕行業的興起,已成為溫嶺市經濟發展又一個新的增長點。
為了共同創建石雕市場,保持行業的長盛不衰,溫嶺市高竜鄉政府在浦三村專門劃出30畝土地,集中全鄉30余家石雕企業建立高竜石雕園區。政府負責通水、電、路等園區配套設施,製訂出優惠政策,實行稅收、用電等方面的傾斜,從而使石雕産業成為該鄉的支柱産業,占工業産值的一半多。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世紀,溫嶺人不斷提高石雕工藝的科技含量,引進和應用先進的技術改造傳統的石雕工藝,開始采用電腦刻字設計和人工雕刻相結合的新方法,生産一些品位高、深受人們喜愛的石雕工藝品。
溫嶺人已在因特網上做起了石雕生意。石獅子、石屏風、石碑、石腰鼓等石工藝品圖案、照片進入因特網後,業務聯繫十分繁忙。今年前7個月,溫嶺市石雕行業實現産值近億元。神州大地到處留下溫嶺石雕藝人的足跡和作品。
福建省惠安- “中國石雕之鄉”
惠安,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中部,與臺灣隔海相望,是福建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隸屬泉州市,人口93惠安石雕萬,面積668平方公裏,名列全國經濟百強縣,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雕刻)之鄉”、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石雕之都”。惠安雕藝源遠流長,源於黃河流域的雕刻藝術融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於一體,汲晉唐遺風、宋元神韻、明清風範之精華,形成精雕細刻、纖巧靈動的南派藝術風格,與建築藝術交相輝映,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惠安石雕分為圓雕、浮雕、沉雕、影雕等幾大類。沉雕主要用於建築墻面的裝飾及碑塔、牌坊、摩崖石刻、匾額、宅居楹聯等,以綫的造型為主要特色,要求綫條勁挺有力,柔順暢達。代表作有南京雨花臺紀念館《日月同輝》的大型石雕。浮雕指圖像浮突於石料表面,用於大型紀念性建築物、高檔府第、民宅的石質裝飾,代表作有民國初年南京中山陵的華表、光華亭的金魚池等。現在惠安縣擁有一座“中國雕藝城”,匯集上百傢以石雕為主的雕藝企業。
浙江省青田 - “中國石雕之鄉”
青田石雕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這已被1989年鼕江西新幹縣出土的商代文物"玉羽人"得以考證。自十九世紀青田石雕以來,青田石雕多次在國際博覽會上得金奬、銀奬,贏得極高的聲譽,新中國成立後,又多次被黨和國傢入選作國禮贈送外國元首。1992年國傢郵電部專門發行了四枚石雕特種郵票,1995年、1996年青田分別被國務院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石雕藝術之鄉"和"中國石雕之鄉"。近年來,青田石雕更因其施藝精湛、精雕細鏤、巧奪天工,而被喻為中華民族藝苑奇葩,日益成為名人雅士的收藏時尚,在海內外深受歡迎。
青田是著名的石雕之鄉,浙江重點僑鄉,也是名人之鄉,文化之都。青田生態環境優越,名勝古跡衆多,自然景色美不勝收。我們熱忱歡迎大傢前來旅遊觀光,共賞青田石雕文化。
河北省麯陽 - “中國雕刻之鄉”
河北省麯陽縣4公裏長的雕刻路上,兩邊或蹲或臥的石獅、鬃毛飄逸的石馬、神態安逸的長頸鹿等數百萬件和類動物石雕作品,件件栩栩如生,仿佛走進了“野生動物園”;漫步在雕刻展銷廣場上,近10萬件石雕、玉雕、風景石、石材等雕刻産品琳琅滿目,又仿佛置身於“玉林石海”中。麯陽石雕
9月28日至10月8日,第二屆中國(麯陽)國際雕刻展銷會在麯陽縣舉行。記者連日來在這裏采訪瞭解到,麯陽縣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謠:“上到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小錘叮當響,庭院出廠房,要說打雕刻,人人有一手。”
麯陽縣雕刻行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姚民哲介紹說,在西漢時期麯陽石雕已初具規模;唐代,麯陽成為北方漢白玉雕像發源地和雕造中心;到元代麯陽石雕達到鼎盛。從雲岡石窟、樂山大佛、敦煌石窟、五臺山佛像、阿房宮、故宮、圓明園、頤和園,到天安門前的金水橋、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建築,處處都留下了麯陽人的雕刻藝術。 |
|
堅實,耐風化,因而,在嶺南建築中,除了石塔、石橋、石坊、石亭、石墓,更廣泛地應用於建築構件和裝飾上。大體分為三類:一是作為建築構件的門框、欄板、抱鼓石、臺階、柱礎、梁枋、井圈等;二是作為建築物附屬體的石碑、石獅、石華表以及石像生等;三是作為建築物中的陳設,如石香爐、石五供等等。
近年來,隨着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審美觀點的不斷改變,石雕製品的應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其數量龐大,類別繁多,是天然石材製品中種類最多的一種,也是異型石材製品中的一個大類。其加工的技藝要求和難度遠高於其它類型的石材製品,它是藝術思維創作的完美結合和體現。目前,成批量加工的石雕就有百餘種,既有須用起重設備安裝的整體或組合式巨型雕刻件,也有可置於掌心、浮於水面、挂於脖子或戴在手腕的不巧欣賞品和裝飾品。對於衆多種類的石雕,目前尚沒有統一的國傢標準,也很難精確分類。根據近幾年的發展,結合傳統的習慣,可將石雕製品按以下四種方法分類。
一、 按用途不同分
1、 觀賞、挂戴和收藏石製工藝飾品石雕。如種玉器飾物,各種觀賞石及擺設件。這類石雕製品體積比較小。
2、 石窟和摩崖石雕。如敦煌石窟、雲崗石窟、竜門石窟等。
3、 陵園石雕。如各種陵墓石像、石棺槨、墓葬祭品等。
4、 宮殿、宅第和園林石雕。如北京的故宮、頤和園、河北承德避署山莊內都裝有非常精典的石雕製品。
5、 寺廟神殿、經幢祭壇石雕。如北京雍各宮、山東孔廟中的石柱、石欄和神龕都是石雕製品。
6、 石橋石雕。如河北趙州橋的人物石雕、北京蘆溝橋上的石獅等。
7、 石闕和牌坊石雕。如孔廟石碑坊石雕。
8、 塔建築石雕。如各種石塔。
9、 碑書石雕。如各種紀念碑、陵墓碑等。
10、 人物與動物石雕。如名人雕像、佛像、石獅等。
11、 生活工藝用品石雕。如桌、椅、凳、茶几、燈具、墨硯等。
12、 現代城市園林與紀念石雕。如大型城市雕塑、園林雕塑和紀念雕塑等。
二、 按雕件形體不同分
1、 立體石雕。包括立體人像、動物雕像、壁爐、雕刻柱頭等。
2、 平面石雕。包括浮雕、鏡框、畫框、透雕窗格、刻字牌匾、石刻畫、影雕和綫雕等。
三、 按所用加工工具不同分
1、 手工雕刻品。即用鑿、錘、釺等手工工具雕鑿的製品。
2、 半機械化加工雕刻品。即部分用手工、部分用機械化加工的石雕。
3、 全自動數控機械加工雕刻品。
4、 噴砂雕刻品。使用噴砂雕刻機進行雕刻。噴砂雕刻機是使用空氣機(氣壓5-6kg/平方米)和金剛砂噴射在製品雕刻處進行雕刻。
5、 化學腐蝕雕刻品。即利用化學腐蝕液與石材之間進行的化學反應,達到雕刻石材。有凸雕(浮雕)和凹雕兩種。
四、 按傳統的雕件表面造型方式不同分
1、 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體感的圖像,是半立體型的雕刻品。因圖像浮凸於石面而稱浮雕。根據石面脫石深淺程度的不同分,又分為淺浮雕及高浮雕。淺浮雕是單層次雕像,內容比較單一,沒有鏤空透該。高浮雕是多層次造像,內容都較繁復,多采取透雕手法鏤空,更能引人入勝。浮雕多用於建築物的墻壁裝飾,還有寺廟的竜柱、抱鼓等。北京故宮的禦道就是浮雕。
2、 園雕。是單體存在的立體 擬造型藝術品,石料每個面都要求進行加工,工藝以鏤空技法和精細剁斧見長。此類雕件種類很多,多數以單一石塊雕塑,也有由多塊石料組合而成的,近年此類雕體發展了多促微型産品,有的小似果核,有的薄如蟬翼,更是巧奪天工,被稱為"微雕"。此類産品已完全脫離建築實用而成為純工藝品,由於小巧而更便於攜帶,為紀念性珍品,發展前景甚佳。
3、 沉雕。又稱"綫雕",即采用"水磨沉花"雕法的藝術品。此類雕法吸收中國畫與意、重疊、綫條造型散點透視等傳統筆法,石料經平面加工拋光後,描摹圖案文字,然後依圖刻上綫條,以綫條粗細深淺程度,利用陰影體現立體感。此類産品多數用於建築物的外壁表面裝飾,有較強的藝術性。
4、 影雕。在早年的"針黑白"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工藝品。最早的作品是60年代未由惠安 藝人創作的,因作品都以照片依據,故稱"影雕"。這種雕件以玉晶湖青石切鋸成平板作為材料,先把表面磨光,利用其經琢鑿能顯示白點的特性,以尖細的工具琢出大小、深淺、疏密不同的微點,僅分黑白的不同層次,使圖像顯示出來,不但細膩逼真,而且獨具神韻,是石雕嚮純藝術化的發展,為石雕工藝生産開闢了新的道路。
此外,古往今來的石雕藝匠還創作了一些圓、浮、沉各種手法兼具的雕件。這類雕件都表現出較復雜的內容,因此采取浮中有沉、沉中有浮、圓中有沉浮的綜合手法。
儘管石雕製品種類繁多,其分類方法很多,但其加工工序大致辭相同,一般分:石料選擇 模型製作 坯料成型 製品成型 局部雕刻 拋光、清洗 製品組裝
驗收和包裝。而加工這些石雕製品,其傳統的手工加工技法有以下四種:
1、"捏"。就是打坯樣,也是創作設計過程。有的雕件打坯前先畫草圖,有的先捏泥坯或石膏模型。
2、"鏤"。就是根據綫條圖形先挖掉內部無用的石料。
3、"剔"。又稱"摘",就是按圖形剔去外部多餘的石料。
4、"雕"。就是最後進行仔細的琢剁,使雕件成型。
近年來,我國相繼開發出了許多新型多功能的石雕加工機械,對推動我國石雕業的發展,改變傳統手工作業,提高産品質量和檔次,擴大出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無統一的石雕産品國傢標準,建議完整統一的質量標準體係,為規範和推動雕業的發展再立新功。
石雕分類(按石料)
在石塊上雕刻各種圖案和形象的藝術,通常也指用石塊雕刻成的雕塑工藝品。中國石雕按石料分有青石雕刻、大理石雕刻、漢白玉雕刻、滑石雕刻、墨晶石雕刻、彩石雕刻、卵石雕刻等。福建惠安的青石雕刻以建築裝飾和石獅而聞名,其中石獅口中含有滾動自如的石珠,享譽東南亞。雲南的大理石雕刻以點蒼山的大理石為原料,其花紋猶如着色山水,或危峰斷壑,或飛瀑隨雲,鑲嵌傢具別具一格。河北麯陽、北京房山等地的漢白玉雕刻,在明清兩代主要用於宮廷建築裝飾,如華表、石獅、欄桿等;現代則用於公共和紀念建築的裝飾,如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遼寧海城、山東萊州的滑石雕刻以小巧可愛的小動物為傳統品種。湖南洞口、湖北利川的墨晶石雕刻,石質漆黑而光亮。彩石雕刻以浙江青田、福州壽山、湖南瀏陽為主要産地。卵石雕刻主要産於蘭州、瀋陽等地。石雕技法有陰刻(刻劃輪廓)、影雕、浮雕、圓雕(不附任何背景的完全立體雕法)、鏤雕(又稱透雕)等。影雕是福建惠安青石雕刻的獨特技法,係用大小不同的鋼鑽在青石上鑿鏨,憑藉鑽點的大小、深淺和疏密來表現山水、鳥獸、人物、花卉等形象。
石雕的發展歷程(一)
從人類藝術的起源就開始了石雕的歷史。可以說,迄今人類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沒有哪一種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沒有壽山石雕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工巧匠它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萬古不衰。
石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從那時候起,石雕便一直沿傳至今。在這漫長的歷史中,石雕藝術的創作也不斷地更新進步。不同時期,石雕在類型和樣式風格上都有很大變遷;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審美追趕求,不同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都在製約着石雕創作的發展演變。石雕的歷史是藝術的歷史,也是文化內涵豐富的歷史,更是形象生動而又實在的人類歷史。
先秦時期的石雕
新石器時代的石雕
距今一萬年前後,原始先民告別了採集、狩獵經濟,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而轉入了定居的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從事以農耕和畜牧為主的聚落生活。當原始人告別山林的採集、狩獵環境,移居平野河岸和丘崗,過去那些栩栩如生的狩獵藝術也不復重現。人們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案,往往都是簡練、概括抽象變形乃至幾何形式化了的動物紋飾,因而在新石器革命蓬勃發展的地區,石刻岩畫已退居次要乃至絶跡。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大約在距今一萬年左右,已會燒製陶器,但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纔開始進入彩陶時代。相比而言,中國古人類發明磨製石器的技術,在舊石器晚期就得到了運用,山頂洞人的石質裝飾品,是經琢磨穿孔而成,這是中國古代雕刻史上的里程碑,因為,衹有研磨技術的發明,石料纔會成為人類攻無不剋的雕刻質材。
裴李崗、仰韶文化時期,中華大地的冰川期結束,是非常適宜於人類生存發展的氣候溫暖期。定居的農耕民,他們樂天知命、相安無事地編織着和平的頌歌。他們製作各式各樣的陶器,喜歡采用抽象簡練、概括的人面魚紋以及各式幾何紋作裝飾,人們對形式美的認識大為擴展,造型藝術也擴大到雕塑的各個領域。
中國新石器時代較早的石雕作品,可以裴李崗文化的石磨盤、磨棒為代表。它是用砂岩加工而成,外觀被設計成鞋底狀的幾何形,工整而大方,重心穩定,其加工難度很大,需要敲打、切割、琢磨修整,涉及到各種石雕加工的基本技法。與同時的各種磨製石器相比,它更具有形式感。它不僅是對原始人生産勞動的忠實記錄,還體現了較高的審美價值。這種凝聚着雙重性質勞動的石工具,往往被作為隨葬品置於死者的身旁,正是宗教般的感召力才能促使藝術傢創造出這種罕見的石雕作品。
然而在拳石器時代,由於陶塑易於造型,質材隨處可得,因而它始終是雕塑的主流。一直到鐵器發明之前,石雕仍然是罕見的藝術品,所以,我們的註意力還得轉嚮石刻岩畫。
石刻岩畫,在條件適宜的邊區,仍是原始行藝術傢創作的主要形式,而且經久不衰。例如陰山岩畫中就有不少新石器時代作品。陰山岩畫的表現風格,其影響是十分深遠巨大的。事實上,我國北方和西北的古代遊牧民創作的岩畫,多屬鑿刻石璧而成,其源頭則應溯至陰山岩畫。另外,狩獵與動物的描寫始終都是永恆的主題。商周金文中的圖畫字,戰國銅器的寫實紋樣,秦畫像磚的人物狩獵圖,都是這樣技法的延伸,衹不過後者日趨精確化、形式化和韻律化而已。由此可見,黑影技法的抽象概括和誇張的特點,最能體現中國古典藝術不重形似,追求氣韻生動傳神的審美理想。
此外,中國古石雕技法的另一源頭——綫雕,也是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發現於江蘇連雲港將軍崖的石刻雕像,據認為就是新石器時代末期的原始先民鑿刻的。這種綫刻石雕形式,在歷代的石雕創作中,被運用得最為廣泛。
新石器時代的石雕雖然出土不多,但其風格並不單純,也是完全不同於石雕岩畫的另一番天地。出自遼寧東溝後窪的幾件滑石雕刻,皆為圓雕小人頭像,刀法顯得粗獷奇拙,形象古樸、生動,表明它們是象徵性的作品。
人首石雕儘管表現手法稚缺陷抽象,但並不意味着當時雕刻技法低下。如大溪文化的浮雕人面就采用了刻磨的技藝,而且其形象還具有一種無形的宗教力量。顯然,當時的雕刻傢是把他們主要的精力放在創作玉石雕刻品這上了。因為我們在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已看到了許多精湛絶倫的玉雕作品以及小石雕工藝品。
紅山文化的玉竜是罕見的傑作,它是用硬度較高的岫岩玉製作的,這是石雕技法應用於玉石雕刻創作的證明。衆所周知,古代雕刻品中,玉與石的質料是很難區分的,在專傢的鑒藏分類標準中也衹有相對看法。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確認,在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古代雕刻傢是將玉和石同等對待的,所以我們在紅山文化和北陰陽營文化中,見到與五雕並存的還有魚形石墜、雨花石裝飾品。
另一方面,原始的藝術傢還把他們的技藝廣泛應用於實用器具加工的領域,製作石杵、石臼、研磨盤以及各種石農具,同時還用於雕琢石室類型的墓塚和石槨。尤其是後者的出現,在中國古代石雕建築藝術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發現於遼寧海城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石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巨石建築是不加雕琢的天然巨石的簡單組合,顯得沉穩有力,是使人超脫於塵世的原始巨石崇拜的産物。它一度盛行於歐亞草原,後流傳至東亞大陸,無國時入文明時代,在邊區仍然可以找到它的遺跡。遼寧海域的石棚形式,其石板已被雕琢成規整的幾何體,人為的力量得到加強,自然力和宗教精神顯然就減弱了。它當為巨石建築的尾聲。這咱石棚建築,據認為是墓葬。在史前人的心目中,巨石通常被認為是靈魂或神的住所,因而它常被用作界石、棺槨或宗教崇拜的對象。
迄今為止,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石雕作品,可大致劃分為幾類。第一類為傳統石雕,包括傳統的典型細石器和小件飾物;第二類為磨製實用器,包括日用品、器皿和生産工具、武器;第三類為具有宗教性質的偶像;第四類為具有生活氣息的動物石雕、琢製的石磐。其中以器具和動物石雕最能代表當時石雕造型的最高水平。我們後來能在商代婦好墓中,見到衆多的現實動物和幻想神性動物雕刻品的存在,不能不歸結於新石器時代這種熱衷於謳歌自然生命的石雕傳統。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新石器時代先民創作的實用器具中,頷略到幾何造型這種藝術語言的美妙之處。
事實表明,新石器時代的石製品,如生産工具和武器都具有能夠引起人們視覺美感的點、綫和輪廓,它們再現在裝飾形式上,便構成了前所未見的幾何藝術語言的係統。
不以規矩,則不足以成方圓,這是古人對形式美感最本質的觀察和體驗。所以,中國早期的象形文字,都是一些由方、圓的綫條結合點、劃構成的精巧圖形。這咱象形字是把語言文字同美學結合而成的藝術創造。事實上它與原始石雕的幾何造型同乾陵石雕出一源。
古代人類是在創作生活用具的同時,創造了點、綫、方、圓等幾何形象,我們中人仔細地瀏覽一下新石器時代晚期典型的石製品,就禁不住會贊嘆古代先民怎麽會有如此高超的造型技巧。儘管尚未發明鐵質鑿刻工具,但他們已能用最概括的點、綫反映出對象的客觀實際。這些器物的形、綫都是那樣優美,是那樣對稱精確。古代先民已完全懂得,最美的形式同時也是最為便利實用的器型。 |
|
商代的石雕
繼二裏頭文化之後,是二裏岡文化,代表商代中期的遺存。這時的石器生産仍占重要地位,當時盛行各種陶塑製品,卻罕見引人註目的石雕作品。直到殷墟文化時期,進入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階段,石雕藝術又重新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晚商著名的人物雕像,還有出自安陽侯傢莊1004號大墓的臼石人殘像,殷墟婦好墓的376號石人。這些人物刻畫細緻,服飾發式清晰可辨,是古代雕刻傢對社會生活的直接表現,從而為後人留下了可供觀摹的範本。
商代社會中盛行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觀,動物也是時人崇拜的神靈,因而石雕藝術傢尤其善於表現形形色色的動物世界。大型的動物石雕多見於王都安陽殷。侯傢莊出土的石鴨,造型粗重,周身有綫刻紋飾,是一種不拘泥原形的再創造,其尖喙和突目勾活了猛禽的本質特徵和兇狠的個性,其餘細部皆被略去,其下雙足粗細不一,是為了支撐平衡,也避免了單調感,其身上的羽毛和雙翼則用綫刻紋表示:這種於圓雕造型中融入圖案裝飾的手法,是商代雕塑區別於史前雕塑而形成獨自風格的顯著特點。
石雕的分類和工藝
近年來,隨着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審美觀點的不斷改變,石雕製品的應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其數量龐大,類別繁多,是天然石材製品中種類最多的一種,也是異型石材製品中的一個大類。其加工的技藝要求和難度遠高於其它類型的石材製品,它是藝術思維創作的完美結合和體現。目前,成批量加工的石雕就有百餘種,既有須用起重設備安裝的整體或組合式巨型雕刻件,也有可置於掌心、浮於水面、挂於脖子或戴在手腕的不巧欣賞品和裝飾品。對於衆多種類的石雕,目前尚沒有統一的國傢標準,也很難精確分類。根據近幾年的發展,結合傳統的習慣,可將石雕製品按以下四種方法分類。
一、 按用途不同分
1、 觀賞、挂戴和收藏石製工藝飾品石雕。如種玉器飾物,各種觀賞石及擺設件。這類石雕製品體積比較小。
2、 石窟和摩崖石雕。如敦煌石窟、雲崗石窟、竜門石窟等。
3、 陵園石雕。如各種陵墓石像、石棺槨、墓葬祭品等。
4、 宮殿、宅第和園林石雕。如北京的故宮、頤和園、河北承德避署山莊內都裝有非常精典的石雕製品。
5、 寺廟神殿、經幢祭壇石雕。如北京雍各宮、山東孔廟中的石柱、石欄和神龕都是石雕製品。
6、 石橋石雕。如河北趙州橋的人物石雕、北京蘆溝橋上的石獅等。
7、 石闕和牌坊石雕。如孔廟石碑坊石雕。
8、 塔建築石雕。如各種石塔。
9、 碑書石雕。如各種紀念碑、陵墓碑等。
10、 人物與動物石雕。如名人雕像、佛像、石獅等。
11、 生活工藝用品石雕。如桌、椅、凳、茶几、燈具、墨硯等。
12、 現代城市園林與紀念石雕。如大型城市雕塑、園林雕塑和紀念雕塑等。
二、 按雕件形體不同分
1、 立體石雕。包括立體人像、動物雕像、壁爐、雕刻柱頭等。
2、 平面石雕。包括浮雕、鏡框、畫框、透雕窗格、刻字牌匾、石刻畫、影雕和綫雕等。
三、 按所用加工工具不同分
1、 手工雕刻品。即用鑿、錘、釺等手工工具雕鑿的製品。
2、 半機械化加工雕刻品。即部分用手工、部分用機械化加工的石雕。
3、 全自動數控機械加工雕刻品。
4、 噴砂雕刻品。使用噴砂雕刻機進行雕刻。噴砂雕刻機是使用空氣機(氣壓5-6kg/平方米)和金剛砂噴射在製品雕刻處進行雕刻。
5、 化學腐蝕雕刻品。即利用化學腐蝕液與石材之間進行的化學反應,達到雕刻石材。有凸雕(浮雕)和凹雕兩種。
四、 按傳統的雕件表面造型方式不同分
1、 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體感的圖像,是半立體型的雕刻品。因圖像浮凸於石面而稱浮雕。根據石面脫石深淺浮雕藝術程度的不同分,又分為淺浮雕及高浮雕。淺浮雕是單層次雕像,內容比較單一,沒有鏤空透該。高浮雕是多層次造像,內容都較繁復,多采取透雕手法鏤空,更能引人入勝。浮雕多用於建築物的墻壁裝飾,還有寺廟的竜柱、抱鼓等。北京故宮的禦道就是浮雕。
2、 園雕。是單體存在的立體 擬造型藝術品,石料每個面都要求進行加工,工藝以鏤空技法和精細剁斧見長。此類雕件種類很多,多數以單一石塊雕塑,也有由多塊石料組合而成的,近年此類雕體發展了多促微型産品,有的小似果核,有的薄如蟬翼,更是巧奪天工,被稱為"微雕"。此類産品已完全脫離建築實用而成為純工藝品,由於小巧而更便於攜帶,為紀念性珍品,發展前景甚佳。
3、 沉雕。又稱"綫雕",即采用"水磨沉花"雕法的藝術品。此類雕法吸收中國畫與意、重疊、綫條造型散點透視等傳統筆法,石料經平面加工拋光後,描摹圖案文字,然後依圖刻上綫條,以綫條粗細深淺程度,利用陰影體現立體感。此類産品多數用於建築物的外壁表面裝飾,有較強的藝術性。
4、 影雕。在早年的"針黑白"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工藝品。最早的作品是60年代未由惠安 藝人創作的,因作品都以照片依據,故稱"影雕"。這種雕件以玉晶湖青石切鋸成平板作為材料,先把表面磨光,利用其經琢鑿能顯示白點的特性,以尖細的工具琢出大小、深淺、疏密不同的微點,僅分黑白的不同層次,使圖像顯示出來,不但細膩逼真,而且獨具神韻,是石雕嚮純藝術化的發展,為石雕工藝生産開闢了新的道路。
此外,古往今來的石雕藝匠還創作了一些圓、浮、沉各種手法兼具的雕件。這類雕件都表現出較復雜的內容,因此采取浮中有沉、沉中有浮、圓中有沉浮的綜合手法。
儘管石雕製品種類繁多,其分類方法很多,但其加工工序大致辭相同,一般分:石料選擇 模型製作 坯料成型 製品成型 局部雕刻 拋光、清洗 製品組裝
驗收和包裝。而加工這些石雕製品,其傳統的手工加工技法有以下四種:
1、"捏"。就是打坯樣,也是創作設計過程。有的雕件打坯前先畫草圖,有的先捏泥坯或石膏模型。
2、"鏤"。就是根據綫條圖形先挖掉內部無用的石料。
3、"剔"。又稱"摘",就是按圖形剔去外部多餘的石料。
4、"雕"。就是最後進行仔細的琢剁,使雕件成型。
近年來,我國相繼開發出了許多新型多功能的石雕加工機械,對推動我國石雕業的發展,改變傳統手工作業,提高産品質量和檔次,擴大出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無統一的石雕産品國傢標準,建議完整統一的質量標準體係,為規範和推動雕業的發展再立新功。
中國石雕藝術節
中國石雕藝術節-----暨中國嘉祥石雕藝術節
中國(嘉祥)石雕藝術節。 從2004年,以“千古藝術絶唱、中華石雕盛典”為主題的石雕藝術節揭開了嘉祥石雕藝術發展的大幕,之後,每年都有新目標,每年都有新成果,努力把文化創意融入石雕産品,進一步拓展了石雕産業的文化內涵,促進了石雕文化産業的跨越式發展。嘉祥石雕文化廣場布滿了千姿百態、風格迥異的石雕作品,既有出自嘉祥能工巧匠的得意之作,又有來自國內其他著名石雕之鄉的精品佳作,還有琳琅滿目的奇石異材,各種加工器械……一場石雕的盛宴在嘉祥擺開。
2004中國(嘉祥)石雕藝術節在“一方水土,走進嘉祥”大型文藝演出中拉開序幕,泰國曾氏宗親合唱團一麯《中華-我的傢》唱出了中華民族血脈凝聚的激動,博大精深的武氏墓群石刻、綿延古韻的國際石雕藝術大道、演繹現代時尚的石雕精品、別具特色的民俗展演,多角度、深層次地展示了嘉祥文化的魅力和內涵。2005年中國(嘉祥)石雕藝術節,以“走進嘉祥,幸福吉祥”為主題,策劃和舉辦了石雕藝術研討會、曾子故裏行-吉祥遊、國際奇石博覽會暨海峽兩岸名人書畫交流展、“曾子孝道與和諧社會”論壇、宗聖曾子誕辰2510周年祭祀大典等活動,進一步彰顯了嘉祥文化的“吉祥”新質。2006年中國(嘉祥)石雕藝術節,以“和諧、誠信、魅力”為主題,隆重舉辦“嘉祥杯”山東省十大孝星表彰大會、縣域經濟發展論壇、嗩吶藝術表演等活動,進一步打響了曾子故裏(孝德之鄉)、石雕之鄉、嗩吶之鄉、魯錦之鄉“四鄉”文化品牌。2007年中國(嘉祥)石雕藝術節,以“提升石雕藝術、弘揚優秀文化、打造魅力嘉祥”為主題,舉辦了“和諧之美”石雕藝術作品大賽、“石雕藝術與城市雕塑”研討會等活動,倡導發展石雕藝術創意産業,推動嘉祥石雕石材實現了由資源産業嚮文化産業、高附加值産業的轉變,由粗放經營嚮規範管理、産業提升轉變。
嘉祥石雕藝術以當地盛産的天青石為主要原料,輔以大理石、花崗石、漢白玉等名石珍玉,集采石、創作、雕塑加工為一體,産品主要以竜亭竜柱、瓊樓玉閣、大型牌坊、人物花草、飛禽走獸、仿古器皿為主。藝術風格以崇高威嚴、古樸渾厚的古典藝術風格為主,兼有清新明快、寓意深刻的現代藝術風格,在海內外享有 “巧奪天工”、 “石破天驚”之盛譽。1996年,嘉祥縣被國傢命名為 “中國石雕之鄉”。中國嘉祥傳承石雕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憲國 15254713377 |
|
shidiao
石雕
stone carving
在石塊上雕刻各種圖案和形象,通常也指用石塊雕刻成的雕塑工藝品。
沿革 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先民就用鋒利的工具在硬度較高的石塊上雕刻。甘肅永昌鴛鴦池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浮雕人頭石像,其眼、鼻、口等部位還鑲嵌白色骨珠。在河南安陽商代遺址中出土了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人物和動物,高約30cm,其中有的在背後雕鑿有方形的長槽,作為建築裝飾的構件;此外,還出土了牛、熊、虎、鳥、蟬、龜等形象的小型石雕,其造型渾樸厚重,並飾以陰綫淺刻的雲雷紋等圖案。南北朝以後,由於尊崇佛教,出現了山西大同雲崗、河南洛陽竜門、天水麥積山等石窟的大型石雕佛像,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這一時期小型石雕工藝品也有了發展。唐代福州寺院僧侶用當地的壽山石雕刻成佛像、香爐、念珠等饋贈香客。福建惠安青石雕刻用於寺院的建築裝飾,如竜柱、石獅等。河北麯陽漢白玉雕刻佛像在唐代也已聞名。宋代,石雕品種由石俑、佛像等逐漸演變為小型的工藝品和印章、文具等實用品。明代,浙江青田石雕、山東掖縣滑石雕刻等已在民間普及。清代,福建壽山石雕、浙江青田石雕、湖南瀏陽菊花石雕等民間石雕有了很大發展,技藝愈益精湛。
品種和技法 中國石雕按石料分,有青石雕刻、大理石雕刻、漢白玉雕刻、滑石雕刻、墨晶石雕刻、彩石雕刻、卵石雕刻等。福建惠安的青石雕刻以建築裝飾和石獅聞名。惠安石獅采用鏤雕技法,石獅口中含有滾動自如的石珠,人稱“南獅”,在東南亞各國享有盛譽。雲南的大理石雕刻以點蒼山的大理石為原料,其花紋猶如着色山水,或危峰斷壑,或飛瀑隨雲,是傢具鑲嵌的良好石料。河北麯陽、北京房山等地的漢白玉雕刻,在明清兩代主要用於宮廷建築裝飾,如華表、石獅、欄桿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漢白玉雕刻曾用於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的建築裝飾。仿古佛像是河北麯陽漢白玉雕刻的傳統産品,神態恬靜而肅穆,形體簡練,衣紋流暢。遼寧海城、山東掖縣等地的滑石雕刻,傳統品種有猴子等動物,小巧可愛,常作為兒童玩物。湖南洞口、湖北利川等地的墨晶石雕刻,石質漆黑而光亮。彩石雕刻以浙江青田、福州壽山、湖南瀏陽等地為主。卵石雕刻是利用河床各種卵石的形狀和色澤,稍加雕刻即成工藝品,主要産於甘肅蘭州、遼寧瀋陽等地。中國石雕品種還可按用途分,主要有傢具裝飾、建築裝飾、文具、玩具和欣賞品等類。
石雕技法有陰刻、影雕、浮雕、圓雕、鏤雕等(見雕塑工藝品)。影雕是福建惠安青石雕刻的獨特技法,係用大小不同的鋼鑽在青石上鑿鏨,憑藉鑽點的大小、深淺和疏密來表現山水、鳥獸、人物、花卉等形象。
(朱培初)
|
|
- n.: carved stone, stone carving
|
|
歷史 | 未解之謎 | 復活節島 | 石像 | 藝術 | 雕塑 | 工藝美術 | 文物 | 旅遊 | 新加坡 | 地理 | 泉州 | 清源山 | 道教 | 老子 | 阿富汗 | 宗教 | 佛教 | 法典 | 古巴比倫 | 法律史 | 漢謨拉比 | 工藝品 | 玉雕 | 木雕 | 微雕 | 影雕 | 圖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