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蒓 ulva lactuca l. 屬於緑藻門,絲藻目,石蒓科,石蒓屬
亦稱海白菜、海青菜、海萵苣、緑菜、青苔菜、綸布,常見海藻。片狀,近似卵形的葉片體由兩層細胞構成,高10—40 釐米,鮮緑色,基部以固着器固着於岩石上,生活於海岸潮間帶,可供食用。生長在海灣內中、低潮帶的岩石上,東海、南海分佈多、黃海、渤海稀少,鼕春采收,鮮食或漂洗曬幹。
石蒓幹品每百剋含水分11.5 剋,蛋白質3.6 剋,粗纖維6.69 剋,還含
有維生素、有機酸、礦物質、麥角固醇等成分。
石蒓性味甘鹹寒,具有軟堅散結、利水解毒等功效。用於喉炎、頸淋巴
結腫、水腫、癭瘤等病癥。《本草綱目拾遺》載“下水,利小便。”孕婦及
脾胃虛寒和有濕滯者忌食用。 |
|
石蒓
(《本草拾遺》)
【異名】石被(《連江縣志》),紙菜(《廣東新語》),海萵苣(《中國植物圖鑒》),海白菜(《中藥志》)。
【來源】為石蒓科植物石蒓或孔石蒓的葉狀體。
【植物形態】①石蒓,又名:菜石蒓。
藻體黃緑色,長10~30釐米,可達40釐米。體近似卵形,邊緣常略有波狀,或呈廣寬的葉片狀。體厚在45微米上下。
生長在海灣內,中潮帶及低潮帶的岩石上或石沼中。分佈浙江至廣東海南島沿岸;黃渤海沿岸稀少。
②孔石蒓
藻體深緑色,呈橢圓形、卵形、披針形或圓形葉片狀,扁平如紙,厚約70微米,近基部厚約130~180微米,長徑自10釐米~1米,邊緣略有皺或稍呈波狀。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孔。基部有盤狀固着器,其附近有同心圈的皺紋,無柄或不明顯。
生長在中潮帶及低潮帶和大幹潮綫附近的岩石上。分佈遼寧、河北、山東和江蘇等地沿海,長江以南的東海和南海沿岸也有生長,但由北嚮南逐漸稀少。
【採集】鼕、春二季采收。
【藥材】乾燥葉狀體呈不規則的團狀物,質極鬆軟,甚薄,極易破碎。
産廣東、福建等地。
【化學成分】①石蒓幹品含水分11.51,灰分51.11(二氧化硅、鈣、鎂、鈉、氯等),氮0.58,蛋白質3.61,粗纖維6.89,氯化鈉10.55%。
尚含酸性多糖和糖醛酸、廿二碳五烯酸、28-異岩藻甾醇、環木菠蘿烯醇,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醇,和二甲基-β-丙酸噻亭。
②孔石蒓含蛋白質16.03,脂肪0.23,戊聚糖12.27和可溶性非氮物質64.49%;灰分21.67%(中有鈉4.9、鉀2.9、硅1.7、磷0.6、鋁0.8、鐵1.6、鈣1.8、鎂22.1、硫17.8%);又含氨基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以及十四酸、十六酸、亞麻酸等脂肪酸,丙烯酸、葛縷醛、糠醛、苯甲醛、丙醛、檸檬醛、茴香醛、香莢蘭醛、異香莢蘭醛、桂皮醛、香茅醛、異鬆油烯、α-蒎烯、檸檬烯、黃樟醚、對聚傘花素、桉葉素、丁香油酚、芳樟醇、α-鬆油醇、生物素和維生素B12。
【性味】《本草拾遺》:"味甘,平,無毒。"
【功用主治】①《本草拾遺》:"下水,利小便。"
②《海藥本草》:"主風秘不通,五鬲氣,並小便不利,臍下結氣,宜煮汁飲之。鬍人多用治耳('耳'一作'疳')疾。" |
|
石蒓科植物石蒓或孔石蒓等的葉狀體。又稱石被、紙菜、海萵苣、海白菜、大腹消、蠣皮菜。石蒓分佈於我國浙江至廣東海南島,以及黃海,渤海沿岸;孔石蒓分佈於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沿海地區及長江以南的東海和南海沿岸。鼕、春季采收。洗淨,乾燥備用。
[性能]味甘、微鹹,性涼。能軟堅散結,清熱潤燥,利小便。
[參考]石蒓含蛋白質、粗纖維、二氧化硅、鈉、鈣、鎂和酸性多糖、糖醛酸等;孔石蒓含蛋白質、脂肪、戊聚糖、氨基酸、脂肪酸、香莢蘭醛、生物素、維生素B12等成分。
[用途]用於癭瘤,瘰癧;暑熱煩渴,咽喉幹痛;水腫,小便不利。
[用法]煎湯,或煮食。
[附方]
石蒓湯:石蒓30~60g,加水煎湯服。
源於《海藥本草》。本方取石蒓清熱利尿的作用。用於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此外亦可作清涼劑用。 |
|
石蒓
Ulva lactuca
ShiCUn
石藥(之瓜厄lact~)屬石藥科(ulvaceae),石藥
屬。又名緑藻(福建福安),豬母匠(福建平潭),大本青苔
菜(臺灣)。
藻體呈寬廣的葉片狀,近似卵形,邊緣常略有波紋,黃
緑色,高ro~30釐米,有的可達40釐米,厚45微米左右。
石藥多産於中國長江以南,浙江省至海南省沿岸,為泛
暖溫帶性種類。
幼嫩的石純為良好的食品,《本草綱目》記載,石藥有
“下水,利小便”的功效。福建支山縣中醫以石藥與銅藻
(sa]誇“Sumho~)一起使用,主治解毒,生瘡等癥。
(鬍鴻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