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山西 >晉中 > 石蕓軒書院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石蕓軒書院投訴電話晉中旅遊投訴電話:0354-2636528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各位遊客朋友,我們下面將要遊覽的是因傳世精品《石蕓軒法帖》而得名的常傢“石蕓軒書院”。書院從結構上可劃分為三院,從佈局上則連為一體。私塾、小書房、大書院三者連為一體,儒商風骨盡得展現。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受博大精深之儒商文化之薫陶,常氏族中一批批優秀人才從這裏走嚮社會,成為了令世人矚目的商界精英、學界名流。在構架精美,造型別緻,飄逸着儒雅文化氣息的大門兩側,圍墻上嵌刻的“學海”兩字是王羲之的手跡,字裏行間更見其力透紙背的功力。“學海無涯苦作舟”,常氏將這兩個大字赫然刻於書院大門兩側,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了,而門楣上“貞而不諒”四個字出自於論語,其意是真正儒傢在堅持正道講究原則的同時,要做到不固執,順應歷史潮流。這四個字,可以說是常傢對儒學的基本態度。請看院門兩側竪立的這兩衹精美的花瓶形石雕。在大多數門庭前面,座落的都是威嚴莊重的雄雌石獅,但由於書院是常氏族人吟詩作畫、修身養性的場所,所以這兩衹花瓶上相對嬉戲的幼獅也顯得憨態可掬、趣味天成。難怪它們已經被過往的遊人撫摸得烏黑發亮,讓人還未進書院,先有一種輕鬆淡雅的感覺。靈壁:請大傢看迎門的這方巨石,形狀乖巧、叩之有金石之聲,這就是中國四大名石(靈壁石、壽山石、太湖石、筍石)之一的靈壁,常氏書院以此做影壁,正是取其“靈”字,這個靈字仿佛畫竜點睛,給人以無邊無際的遐想和體悟。讀書緻學,靠的是思維的敏捷、頭腦的靈性,常氏的子弟,也許正是沾了這塊充滿靈性的巨石的靈光,纔文思如泉,才華橫溢吧!在前院子的正中,是一池清可見底的碧水,方方正正的池形體現着儒學的思想,池上橫架的拱橋,則營造出小橋流水的意韻。站在池邊望魚翔淺底,聽鳥鳴緑樹,輕輕吟誦幾句意境優美的詩句,處於深宅大院中的常氏學子,竟是這樣酣暢地享受着自然的恩賜。在前院的四周,有四亭三廊,這四亭分別以論語中的“鄰有德”、“志於道”、“學而思”、“思無邪”命名,是常氏子弟的琴亭,棋亭、書亭和畫亭。琴棋書畫四亭:德有鄰——書亭;志於道——畫亭;學而思——琴亭;思無邪——棋亭。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譯:有德的人不會孤單,定會有人親近。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大意:詩經三百首,用一名話概況,那就是不虛假。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大意:志嚮於道,依靠於仁,嫻熟地掌握技藝。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大意:學習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危險。杜大統:(公元1733—?)字惟九,號枕崗道人,太𠔌縣陽邑村人,監生;一生未仕,傾心書道,精研楷、行、草、渚體。信柳幾可亂真,攻學魏碑有極高造詣,是清代中期書法由帖學嚮碑學轉變時的實踐者及卓有成就的代表,惜因僅為布衣白士,故超群書藝未能遠播,從79歲起,將以往所書得意之作,自已購石一一鎸刻有石達數百塊。石蕓軒法帖:(杜大統書寫)太𠔌隱士杜大統於嘉慶年間書寫,在法帖上,除仿王羲之草書和顔真卿、柳公權楷書的三體蘭亭序外,占據中心位置的,就是杜大統瀚暢雋秀、大氣磅礴、自成一體的巨幅匾額用榜書。如此大規模的榜書製碑,本已世屬罕見,書法技藝又如此之精湛無雙,這不僅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驚世駭俗,保留至今更成為稀世珍品。刻石共33組,127塊,一石一字,每石高36釐米,寬15釐米,漢白玉石質。在乾隆、嘉慶年間,就已因為它一破“館閣體”書碑而驚世駭俗,保留至今則更成為稀世珍品。常氏將書院用“石蕓軒”冠名,足見其對此碑帖的重視程度。蕓:香草名,也叫芸香,引用為書,齋:藏書處或書捲等,石蕓:即石製之書。其意為珍藏石書之處。石蕓軒法帖全部刻石計174塊,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常立方本人及陸續於民間購得的有關法帖刻石源及價值的說明性文章,第二部分是杜大統榜書匾額,第三部分為杜大統所書仿顔仿柳仿楷由蘭亭序及自行創作的草蘭亭序,第四部分為常永祖傳傢藏的榆次乾隆年間著名書傢趙鶴及孫一元等人的書作,此組法帖的可貴之所在於它完整地保留了刻石原貌,使今人有幸係統瞭解民間帖學衍生傳播的真實情況。聽雨樓法帖:位於東廊,長約十丈;原為山西太𠔌人氏孫阜昌於清鹹豐元年(1851)刻帖而成。光緒年間,常立方花重金從太𠔌購回後,照原樣立起。聽雨樓法帖全帖共分四捲,收集了上起唐代,下至清朝中葉共50餘位大書法傢的作品(包括題、跋等),其中許多書法珍品已不傳於世了。如唐代賀知章的《千字文》、郭子儀的《後出師表》、清代張照的《康熙帝南巡詩抄》等,世間均已失傳,成為絶世珍品。常氏遺墨法帖:(位於西廊,長十丈)欣賞了歷代名傢石刻法帖後,再讓我們到西廊下看看常氏子弟的遺墨。作為儒商世傢,常傢先後産生了諸多文化名流,在書法藝術上技壓群芳、享譽一方者並不鮮見,像題寫“石蕓軒書院”匾額的常立方、擅長篆書的常贊春、擅長行楷的常旭春等都曾在清末名重一時,其作品實屬書法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在欣賞常氏子孫書法技藝的同時,請大傢註意一下,常氏遺墨法帖在所用的材料上與石蕓軒、聽雨樓法帖不同,常氏遺墨以磚雕陽刻製成,其意是自謂低於前賢,並且沒有傳世的必要,僅供子孫臨摹參考而已。這種自謙的精神,同其書法技藝一樣也令人贊嘆不已。御筆亭:在轉過石蕓軒法帖兩旁的小門後,面南是四十四帝後的墨跡的“御筆亭”,在此亭內大傢可以一覽數千年帝後的書法風采,其中漢章帝的“章草”,宋徽宗的瘦金體及清代帝後的館閣體在我國書法史上均占一席之地。聽雨樓: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書院的主建築——聽雨樓。聽雨樓七開間寬、兩層,樓下的東西廊房,就是供族中弟子研讀的地方。遙想當年,常氏子弟就是在這裏聽風聲雨聲,讀經史子集。有着如此溫馨優雅的環境,難怪他們學富五車,出類拔萃了。私塾:東邊小院是常氏當年十七所私塾中的一所,外院的正廳和西廂房,均是授課之處,東房則為先生的廚房,書童、廚師也在此處休息。約齋:在石蕓軒書院的側邊小院落,是常傢莊園中最小的一處院落了,這個小院叫“約齋”,是養和堂主人常麟書的小書院,正面四間小屋是主人小憩與會客之所,西面和小三間屋是主人讀書寫字的地方,這裏纔是真正的私人書房。象這樣的小書院,常氏傢族的八十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