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雀石。 唐 馮贄 《雲仙雜記·石緑鏡臺》:“ 張燕公 有石緑鏡臺,得自 明川 道士。 玄宗 聞其有異,取以精炭十車,燒之不變,乃已。” |
|
用孔雀石製成的緑色顔料。多用於國畫。 唐 白居易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峯攢石緑點,柳惹麴塵絲。” 宋 陸遊 《旅遊》詩:“蠃青點出莫山色,石緑染成春浦潮。” 金 元好問 《眉》詩之二:“石緑香煤淺淡間,多情長帶 楚 梅酸。”《紅樓夢》第四二回:“石緑四兩,管黃四兩。” |
|
【別名】銅青、銅緑(可參見孔雀石)
【化學成分】主成分為cuc0a·cu(oh)2,理論上含cuo71.9%,co2_19.9%,h208.2%,但常含有氧化鐵、氧化鎂、粘土、砂等雜質。
【來源】為銅在空氣中受潮後被氧化,表面所生的緑色鹼式碳酸銅,或為糠青(即鹼式碳酸銅)與熟石膏加水拌和壓成扁塊的加工品及天然的孔雀石。藥用多為加工品。
【製法】
自然生成的銅緑,以磁片或鐵刀颳下,即得。
加工品製法:將銅緑粉或糠青與熟石膏粉,加水適量拌勻,壓成扁塊,用高梁酒噴之,則表面顯出緑色,切成小塊,乾燥即得。
古時,銅緑為銅之銹,可以用醋噴在銅上加速其生成緑色的銹,颳取即得。
【礦物形態】孔雀石;單斜晶係,晶體柱狀或針狀。通常多為鐘乳狀、腎狀、放射狀、絲狀、殼皮狀、緻密狀、土狀、粒狀等産出。如為巨大的腎狀體,則別具同心層構造。顔色有翠緑、草緑及暗緑等色。條痕為淡緑色。晶面呈金剛光澤,纖維狀者則顯絹絲光澤。微透明至不透明。解理依軸面而完全。斷口呈參差狀,硬度3.4~4。比重3.9~4.1。性脆。遇????酸則溶解為緑色溶液,並發生氣泡,加氨後溶液呈藍色。為銅礦物的次生礦物。産於銅礦氧化帶。 |
|
【拼音】lvqing
【英文名】malachite
【異名】石緑(《唐本草》)、石碌(《本草衍義》)、大緑(《綱目》)
【來源】碳酸????類礦物孔雀石的礦石
【炮製】《本草圖經》:"緑青,揀取上色精好者,先搗下篩,更用水飛過至細,乃再研治之。"
【性味】味酸,性寒,有小毒。
【歸經】《玉楸藥解》:"入足厥陰肝經。"
【功用主治】治痰迷驚癇,疳瘡。
①《別錄》:"主益氣,療鼽鼻,止泄利。"
②《本草圖經):"吐風痰。"
③《玉楸藥解》:"清涼重墜。治風痰壅閉,急驚昏迷。"
【用法與用量】
內服: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1. 急驚昏迷。用緑青四兩、輕粉一錢,共研細。以生簿荷汁合酒把藥灌下。痰吐即愈。
2. 風痰迷悶。用緑青十兩,烏頭尖、附子尖、蝎尾各七十個,共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汁合酒送下。吐出痰涎便是見效。
3. 小兒疳瘡(腎疳,鼻疳,頭瘡,耳瘡等)。用緑青、白芷,等分為末。先以甘草水洗瘡,再搽藥。
【宜忌】體弱者慎服。
【選方】①治小兒卒急中風,牙關緊急,不省人事:石緑一兩,膽礬半兩,白礬、輕粉各一錢。上為末,面糊丸,如雞頭大。五歲一丸,生油化下,吐涎。(《全嬰方論》碧霞丹)
②治卒中急風,眩暈僵僕,痰涎壅塞,心神迷悶,牙關緊急,目睛上視及五種癇病,涎潮搐搦:石緑(研九度,飛)十兩,附子尖、烏頭尖、蝎梢各七十個。上將後三味為末,入石緑令勻,面糊為丸,如雞頭實大。每服急用薄荷汁半盞化下一丸;更入酒半合,溫暖服之,須臾吐出痰涎,然後隨癥治之,如牙關緊急,斡開灌之。(《局方》碧霞丹)
③治鼻疳、腎疳、耳瘡、頭瘡:石緑一錢,白芷一錢,黃柏一錢。為末,先以甘草水洗瘡,拭淨敷之。(《洞天奧旨》緑白散)
④治腋下鬍臭:石緑三錢,輕粉一錢。濃醋調塗五次。(《集玄方》)
【名傢論述】《綱目》:"痰在上,宜吐之;在下,宜利之,亦須觀入之虛實強弱而察其脈,乃可投之。" |
|
【英文名】mineral green
中國畫顔料青緑(石青、石緑)之一,由孔雀石研製而成,通常呈粉末狀,使用時須兌膠,石緑根據細度可分為頭緑、二緑、三緑、四緑等,頭緑最粗最緑,依次漸細漸淡,製作石緑以幹研為主,研到極細時方可加膠。 |
|
【品種名稱】石緑85
【作物種類】大白菜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菜2002075
【特徵特性】株高57釐米,開展度65釐米。外葉7-8片,深緑色,葉柄淺緑色,葉面皺,有毛。長筒型,花心開頂,葉球淺緑色,球高52釐米,球寬18釐米,葉球重4公斤,淨菜率80%。晚熟品種,生長期85天左右,高抗三大病害,抗逆性強,品質好。 |
|
【拼 音】LVQING
【英文名】Malachite
【異名】石緑(《唐本草》)、石碌(《本草衍義》)、大緑(《綱目》)
【來源】碳酸????類礦物孔雀石的礦石
【炮製】《本草圖經》:"緑青,揀取上色精好者,先搗下篩,更用水飛過至細,乃再研治之。"
【性味】味酸,性寒,有小毒。
【歸經】《玉楸藥解》:"入足厥陰肝經。"
【功用主治】治痰迷驚癇,疳瘡。
①《別錄》:"主益氣,療鼽鼻,止泄利。"
②《本草圖經):"吐風痰。"
③《玉楸藥解》:"清涼重墜。治風痰壅閉,急驚昏迷。"
【用法與用量】
內服: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1. 急驚昏迷。用緑青四兩、輕粉一錢,共研細。以生簿荷汁合酒把藥灌下。痰吐即愈。
2. 風痰迷悶。用緑青十兩,烏頭尖、附子尖、蝎尾各七十個,共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汁合酒送下。吐出痰涎便是見效。
3. 小兒疳瘡(腎疳,鼻疳,頭瘡,耳瘡等)。用緑青、白芷,等分為末。先以甘草水洗瘡,再搽藥。
【宜忌】體弱者慎服。
【選方】①治小兒卒急中風,牙關緊急,不省人事:石緑一兩,膽礬半兩,白礬、輕粉各一錢。上為末,面糊丸,如雞頭大。五歲一丸,生油化下,吐涎。(《全嬰方論》碧霞丹)
②治卒中急風,眩暈僵僕,痰涎壅塞,心神迷悶,牙關緊急,目睛上視及五種癇病,涎潮搐搦:石緑(研九度,飛)十兩,附子尖、烏頭尖、蝎梢各七十個。上將後三味為末,入石緑令勻,面糊為丸,如雞頭實大。每服急用薄荷汁半盞化下一丸;更入酒半合,溫暖服之,須臾吐出痰涎,然後隨癥治之,如牙關緊急,斡開灌之。(《局方》碧霞丹)
③治鼻疳、腎疳、耳瘡、頭瘡:石緑一錢,白芷一錢,黃柏一錢。為末,先以甘草水洗瘡,拭淨敷之。(《洞天奧旨》緑白散)
④治腋下鬍臭:石緑三錢,輕粉一錢。濃醋調塗五次。(《集玄方》)
【名傢論述】《綱目》:"痰在上,宜吐之;在下,宜利之,亦須觀入之虛實強弱而察其脈,乃可投之。"
【考證】出自《名醫別錄》。
1. 陶弘景:緑青,即用畫緑色者,亦出空青中相帶挾。今畫工呼為碧青,而呼空青作緑青,正反矣。
2.《唐本草》:緑青,即扁青也。畫工呼為石緑,其碧青即白青也,不入畫用。
3.《本草圖經》:緑青,今謂之石緑。《本經》空青條上雲:生益州山𠔌,及越山有銅處,此物當是生其山之陰爾。今出韶州、信州,其色青白,即畫工用畫緑色者,極有大塊。其中青白花紋可愛,其入藥當用顆塊如乳香不挾石者佳。
4.《本草衍義》:緑青,即石緑是也。其石黑緑色者佳。大者刻為物形,或作器用。又同硇砂作吐風涎藥,驗則驗矣,亦損心肺。
5.《綱目》:石緑,陰石也,生銅坑中,乃銅之祖氣也,銅生緑,緑久則成石,謂之石緑,而銅 生於中,與空青、曾青同一根源也,今人呼為大緑。 |
|
【英文名】Mineral green
中國畫顔料青緑(石青、石緑)之一,由孔雀石研製而成,通常呈粉末狀,使用時須脫膠,石緑根據細度可分為頭緑、二緑、三緑、四緑等,頭緑最粗最緑,依次漸細漸淡,製作石緑以幹研為主,研到極細時方可加膠。多用於國畫。 唐 白居易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峯攢石緑點,柳惹麴塵絲。” 宋 陸遊 《旅遊》詩:“蠃青點出莫山色,石緑染成春浦潮。” 金 元好問 《眉》詩之二:“石緑香煤淺淡間,多情長帶 楚 梅酸。”《紅樓夢》第四二回:“石緑四兩,管黃四兩。” |
|
- n. malachit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