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石經山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石經山在雲居寺東北1.5公裏處,是太行山的支脈,海拔400米,本名白帶山,又稱芯題山,唐時名涿鹿山,當地俗名小西天。山腰分兩層,鑿有九個藏經洞,洞內存放自隋至明朝的刻經石板4559石。其中雷音洞為開放式,洞內寬廣如殿,四壁鑲嵌經版都是靜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刻佛像1056尊,故稱千佛柱。石經山上現有唐塔兩座,建於唐朝,距今已有1200多年。目前雲居寺有唐塔七座、遼塔五座及隋唐碑刻等歷史文物。雲居寺不僅藏有佛教三絶與千年古塔,而且珍藏着令世人矚目的佛祖捨利。捨利(佛教名詞)意為屍體或身骨。相傳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物。雲居寺1981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發掘的是赤色肉捨利兩顆。為千年古剎增添了一份祥光瑞氣。雲居寺是國內外著名的佛教寺院,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雲居寺特有的幽靜地理環境,奇特怡人的秀麗風光,藴涵着濃郁的佛教文化特色。 |
|
石經山本名白帶山,位於房山區境內,在雲居寺東二裏處,俗稱小西天。海拔450米。這裏不僅是房山石經刊刻起源之處,也是佛祖捨利出土之處,4196塊隋唐石經為國之重寶,以雷音洞、金仙公主塔為代表的衆多歷史遺跡,具有極高的價值。
據考,石經始刻於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05年),僧人靜琬為維護正法,鎸刻經於石。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綿延1039年,刻佛經1122部,3572捲,14278塊,分藏於石經山9個藏經洞和雲居寺地穴之中,規模之大,歷時之長,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壯舉,堪與聞名寰宇的萬裏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貴的文化遺産。
此山矗立於群山環抱中,因當地盛産大理石,僧人靜琬法師率領第子把天然的石洞磨平,將146塊石刻佛經鑲嵌於四壁,此洞就是第五洞雷音洞(又稱華嚴堂、石經堂);洞中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柱身雕刻佛像1056尊,號稱千佛柱,是隋代雕刻中的精品。為了保存石經,弟子們又在懸崖下開闢了8個洞。石經山目前保存隋唐石經4196塊,是刻經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經典著作。
石經山除9個藏經洞外,山頂有五臺,每座臺上曾有一座唐塔,抗日戰爭後僅存2座。在石經山衆多的景觀中還有朝陽洞、石佛洞等多處洞穴,並且有綿羊石、望秀亭、唐僧殿等歷史遺跡。石經山風景秀麗、景色幽靜,隨着景區的不斷開發,石經山將成為房山西南又一個重要的風景區。 |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
【石經山】 (山名)舊名白帶山。因隋時靜琬尊者刻經於石洞,故云石經山。紫柏老人集十五曰:“燈下讀唐蘇州刺史白居易重玄寺石壁經碑,逆思隋靜琬尊者,刊石為經,積盈大藏。竊校優劣,不勝悲惋。”憨山老人夢遊集二十二曰:“及觀光上國,遊目小西天,見石經,何其偉哉。蓋有隋大業中幽州智泉寺沙門靜琬尊者恐三災壞劫,慮大法湮沒,欲令佛種不斷,乃創刻石藏經板,封於涿州之西白帶山。山有七洞,洞洞皆滿。由大業至唐貞觀十二年,願未終而化。門人導儀暹法四公相繼五世,而經亦未完。歷唐及宋,代不乏人。至有元至正間,高麗沙門慧月大師,尚未卒業。其事顛未,具載雲居各樹碑幢間。惟我明無聞焉。”又曰:“太僕徐琰等至石經山雷音堀,堀乃隋大業中,靜琬尊者刻石藏經所。”又曰:“聖母慈聖皇太後聞之,遣侍臣陳儒賫齋具往供。隨師再過雲居,禮石經於於雷音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