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江蘇 >蘇州 > 石梅園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石梅園投訴電話蘇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12-65223377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石梅園是新建仿古典式園林,位於虞山東南麓石梅古跡和白衣庵舊址,與書臺公園毗鄰,是老幹部活動場所。該園依山順勢,鑿石通徑,層樓迭閣,長廊明軒,屋內真山,流泉滴珠,居高臨下,風光獨絶。人工天然,兩美相融,為離退休幹部服務,得國內外遊人贊賞,榮獲“美中藝術交流中心”華盛頓特區頒發的全省唯一的奬牌。此園乃新時期虞地園林獨創。
  關於石梅,有一個傳說。相傳漢代神仙黃初平遊此,將梅核投於此處山坡石壁間,一夜成樹。仙去梅空,後人遂刻七朵梅花於石壁間,而得名“石梅”。今石刻梅花已不存,唯有錫山顧光耀篆體“石某”兩字刻於崖上,現仍清晰可見。附近的石梅街、石梅小學、石梅場都以此為名。
  石梅園充分利用地處“十裏青山半入城”的部分山坡條件,采用富有民族特色、明清時代江南古典園林風格構築,註意與周圍虞山景區總體佈局相協調。該園的建築群體總的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活動室建築,第二部分為園林園藝,即亭、臺、閣、廊等點綴環境建築。
No. 2
  石梅園是新建仿古典式園林,位於虞山東南麓石梅古跡和白衣庵舊址,與書臺公園毗鄰,是老幹部活動場所。該園依山順勢,鑿石通徑,層樓迭閣,長廊明軒,屋內真山,流泉滴珠,居高臨下,風光獨絶。人工天然,兩美相融,為離退休幹部服務,得國內外遊人贊賞,榮獲“美中藝術交流中心”華盛頓特區頒發的全省唯一的奬牌。此園乃新時期虞地園林獨創。石梅園在虞山東南麓石梅古跡和白衣庵舊址,與梁昭明太子蕭統讀書臺、現書臺公園毗鄰。
  關於石梅,有一個傳說。相傳漢代神仙黃初平遊此,將梅核投於此處山坡石壁間,一夜成樹。仙去梅空,後人遂刻七朵梅花於石壁間,而得名“石梅”。今石刻梅花已不存,唯有錫山顧光耀篆體“石某”兩字刻於崖上,現仍清晰可見。附近的石梅街、石梅小學、石梅場都以此為名。
  1984年春,市老幹部局决定擇地建造離退休老幹部活動室。市老幹部局和建設局領導經多處勘察,反復比較,最後提出在石梅古跡建園的規劃設想:石梅老幹部活動室要與太湖風景名勝區虞山景區的建設聯繫起來,富有民族傳統特色,美觀大方,經濟實用,使它成為虞山一景;全面設想,一次規劃,分年實施,逐步建立起一個規模較為完備的活動中心。
  石梅園的建造被列為當年全市十五件大事之一,全部工程財政撥款70萬元,並得到全市許多單位的支持贊助款近50萬元。老幹部局建立了籌建小組。籌建小組贊同用長廊貫通上下山坡,聯通各景觀建築;用開山鑿石之泥土、碎石堆築假山植被,並通過市建設局請同濟大學建築係園林教研室司馬銓教授來常考察。司馬教授贊同上述規劃設想並編製了詳細規劃方案。方案經籌建小組會審通過。二1984年春,第一期工程的各建築設計由原市房管所設計室(1986年並入市建築設計院)作施工圖設計,請工程隊進駐施工。第二期工程中的園內招待所規劃方案與單體建築設計均由司馬教授編製,其他園中配套裝飾設施的設計由董浜建築工程隊完成。
  石梅園充分利用地處“十裏青山半入城”的部分山坡條件,采用富有民族特色、明清時代江南古典園林風格構築,註意與周圍虞山景區總體佈局相協調。該園的建築群體總的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活動室建築,第二部分為園林園藝,即亭、臺、閣、廊等點綴環境建築。整個工程分兩期實施:第一期為活動室等主體工程,建築面積1050平方米,由虞山林場建築工程隊施工,歷時一年,於1985年1月竣工驗收,2月12日春節舉行落成典禮,正式開放。第二期是配套工程,包括招待所、餐廳、茶室、理發室、小賣部、門面房、門球場、圍墻、大門及點綴環境建築等,由董浜建築工程隊施工,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從1985年9月至1987年5月1日竣工。以後,歷年有些小規模增、擴、修建設。
  根據規劃方案,主體工程活動室在石梅、白衣庵、翁傢祠堂、狀元墓(常熟第一個狀元唐代陸器之墓)舊址,由虞山林場有經驗的石匠,開鑿打樁,逐步建起風格各異的仿古建築群。雄偉壯觀之主樓——雲會樓,木結構,底層走廊采用雀宿檐,屋頂歇山式,屋脊為黃瓜環背式。樓正中匾額“雲會樓”三字由鄭鷹書。其底層背靠大山石壁,以鋼筋混凝土為柱,古典木結構門窗,門前建水泥平臺,請金石、書法傢沙曼翁為該室書題“大石山房”。雲會樓和耆英堂、石梅亭皆循歷史遺跡修築而成。
  在一片廢墟、荒草、亂石坡上開山鑿石時,發現一塊明代萬歷年間抗倭石碑,這塊常熟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見證碑遂立於“墨香閣”下的“抗倭軒”內。“抗倭軒”匾由華東師大教授蘇淵雷題,“墨香閣”匾由吳門畫傢吳木”以天然巨石為北端基礎,南端澆註鋼筋混凝土大柱,撐起整個大樓。“磐石樓”匾由書畫傢、文物鑒定傢謝稚柳題書。樓下,天然巨石作壁,於石上開鑿七條幽𠔌,引水其間,形成溪流,象徵常熟古城的“七弦琴川”,並由原中共華東局書記魏文伯題名“琴川廳”。雲會樓與磐石樓之間的西側,除用木結構樓梯長廊上下連接外,還造了一座兩層樓閣,由書畫傢伏文彥書題“浮香閣”。古典式木結構長廊迂回麯折,上下左右連貫,可使參觀遊覽者晴天有遮陽,雨天不撐傘,不濕腳。長廊中懸匾“竜吟”、“虎嘯”,分別由書法傢言公達、潘德熙題寫。
  第二期工程除了招待所、圍墻、長廊,主要是琴川廳以南一大片平地建築群。這裏過去是“枕石軒”、“挹辛廬”茶館。清除舊房後,建起茶樓、餐廳、門面房、理發室、小賣部、門球場,開鑿了池塘,建了“益壽橋”、水榭,最後建造圍墻和石庫大門。茶樓懸匾由書畫傢、美學理論傢王學仲書篆體字“品泉室”。茶樓、餐廳、水榭、大門及附近圍墻由時已72歲的董浜著名雕塑老藝人葛根生設計、施工。他獨具匠心,在屋面、門樓等處用水泥石灰塑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姜太公騎四不象”、“趙玄壇百無禁忌”、“三獅滾綉球”、“百馬圖”等,栩栩如生,令人贊嘆。三石梅園占地面積7366平方米(近12畝),建築面積2885平方米,現有緑化面積3623平方米,緑化覆蓋率達70%。有大小池塘4個,約140平方米,場地面積950平方米。全園依山順勢,鑿石通徑,佈局巧妙,氣勢巍峨,古樸清雅。園內怪石嶙峋,花木秀美,亭臺樓閣,明清風範,形態各異,錯落有緻。由南往北,擡頭眺望,層樓疊閣迭現;由下而上,則畫廊蜿蜒,麯徑通幽,意境無窮,有“逐步登高不知高,已臨百丈方知曉”之感。
  石梅園初建成後,一批著名書畫傢揮毫潑墨,配畫題字,為此園增色。時任江蘇省委書記韓培信寫了園名“石梅園”和刊物名《石梅園地》;時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的江渭清為園門題匾“老同志之傢”。
  常熟在各個革命歷史時期,許許多多有志者投身革命,有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來這裏活動的老幹部是他們中的幸存者。全市離休幹部逾千人,是蘇州六縣(市)中最多的,加上退休幹部,人數更多。每天來活動的老人有二、三百人。他們在這裏度過幸福的晚年。市委老幹部局在石梅園開放之日就建立了市老幹部活動中心管理委員會,設置了辦公室、服務部等機構,健全制度,加強管理,改善環境,提高服務水平,使石梅園發揮了應有的功能。
  石梅園是常熟老幹部活動中心所在地,它為全市的離退休人員創造了頤養天年的良好條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活動場所。在這塊虞山福地裏,老人們正在譜寫着自己的夕陽頌歌,演奏着人生的第二樂章。
  石梅園以幽雅古樸的環境、優質的服務,成為名聞遐邇的“老同志之傢”,參觀遊覽者絡繹不絶。1985年以來,這裏接待了中央部、委及全國包括臺灣省在內的參觀旅遊者,還有英、美、法、日、德、意、澳、新西蘭、瑞典、文萊、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代表團、觀光團、駐外使節以及記者共2000餘批,10 多萬人次。四石梅園老幹部活動中心經常在蘇州市、江蘇省級有關會議上介紹經驗,取得了許多榮譽:1988年起常評為蘇州市老年體育工作先進單位,1990年被評為蘇州市和江蘇省老幹部先進活動室,1991年又榮獲全國老同志先進活動室一等奬,1998年被表彰為省“先進老幹部活動中心”。
英文解釋
  1. :  Shi Mei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