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
俗稱 季魚 紅季魚 海雞魚 會魚 過魚
拉文種名 epimphelus spp.
英文種名 groupers
分佈區域 分佈在近海的石斑魚是廣泛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種類。中國的石斑魚共有31,以南海最多,有30,東海12,黃渤海區僅1種。
資源量 南海、東海沿岸一吉的島嶼有着良好棲息環境, 利於其繁殖生長。但近年來的過度捕撈壓力,魚體逐年小型化,單位捕撈年漁獲量逐年下降,現僅數十噸。
瀕危等級 名貴
石斑是鱸目的一種,分佈於熱帶與溫帶地區的海域,以熱帶多岩石或珊瑚礁的地區最多。頭部比其它的魚長得大,而且大部分的種類屬於大型種,通常躲在岩洞或珊瑚礁內單獨生活,與其它熱帶魚相比較,體色較不鮮豔,幾乎與四周岩石的顔色極相似。包括石斑在內的鱸目,是魚類中種類最多的一目。
石斑魚,廣東俗稱石斑、過魚,閩浙俗稱鱠魚、國魚。石斑魚種類繁多,全世界約有百多種,我國沿海記錄達30多種。
石斑魚為觸礁性魚類。天然的種類棲息於沿海岸岩礁、起伏而又多石礫的海區、珊瑚礁、沉船或人工魚礁等水域。石斑魚是典型的捕食型肉食性魚類,它靠着靈敏的視覺和感光、感色的分辯能力,往往兇猛地掠食魚、蝦、蟹、章魚、甚至藤壺等海洋生物,特別喜食鮮活動物。漁民們根據它棲息的水域海況、生活習性及不同季節選擇適口的小蝦、章魚、沙蠶等作餌料,獵獲甚豐,曾創下單一流次喜獲3萬元漁利的佳績。
石斑魚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生活習性,使它的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據有關資料和行傢介紹,石斑魚肉中的蛋白質含量高於一般魚類,除含人體所必須的各種氨基酸外,還含有無機????、鐵、鈣、磷以及維生素等人體必須的營養物質,一舉成為經濟價值很高的魚類,宴席上的佳餚,是暢銷港澳臺的名貴海鮮品。
隨着水産資源的不斷變化和市場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石斑魚的人工養殖隨之迅速發展,南澳縣的獵嶼灣,石斑的養殖已形成基地,主要品種有赤點石斑魚、青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等。
石斑魚人工養殖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商品化生産。多年來南澳縣科研工作者、養殖技術員和養殖戶緊密配合,通過實踐的探索,生産管理、色病防治等方面均取得技術突破,整理出版了星火叢書《石斑魚養殖技術》和《石斑魚網箱養殖實用技術》等書刊文章。南澳縣的石斑魚海水網箱養殖成果先後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奬”二等奬、廣東省漁業“豐收計劃”一等奬和“星火計劃奬”。
營養分析
1.石斑魚蛋白質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體代謝所必須的氨基酸外,還富含多種無機????和鐵、鈣、磷以及各種維生素;
2.魚皮膠質的營養成分,對增強上皮組織的完整生長和促進膠原細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稱為美容護膚之魚。尤其適合婦女産後食用。味道鮮美是餐桌上的佳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