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福建 >莆田 > 石室岩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石室岩投訴電話莆田市旅遊投訴電話:0594-2697690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石室岩莆田市區西郊山腰間有海蝕洞多處,曾出土新石器遺物,此乃上古人穴居之所,故稱石室岩。唐末高僧妙應祖師曾於此建立道場,相傳祖師嘗馴二虎為騎,故又名伏虎岩。宋紹聖間岩上始建寺,宋哲宗賜額曰妙應寺。明成化間寺宇廢圯明萬歷禮部尚書莆人陳經邦重建三寶,並於此課子嗣。之後玄帝殿、大士祠、八仙祠、祖師殿相繼建成,由是岩上成為荔城釋道合壁一勝境。不時山腰青煙繚繞,氤氳空蒙,“石室藏煙”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此後數百年間屢有重修改建,1942年移址手建“凌雲別殿”,形成現今格局。赤馬紅羊之運,十年浩劫,勝地一度衰微。釋達山堅守石室,維護道場,四十多年。撥亂反正後,賴四方善士踴躍資助,重興石室岩。今荔城擴大改建,公路上山,交通方便,岩上宮殿亭臺錯落有緻,流金煥彩,掩映於古林懸岸崖之間,與妙應靜修之處海印洞,竜舌洞,宋方左鉞題刻“伏虎岩”碣,明建七級四方磚塔基體諸古跡,相得益彰,成為遊人憑吊觀賞之佳境。
No. 2
  莆田石室岩
  石室岩寺座落於莆田市西大象山(鳳凰山)中部。唐代以前,漫山林木茂盛,野獸出沒無常。相傳公元9世紀50年代,神僧南禪宗南嶽下四世文矩慧日(即黃妙應)禪師,在此開山肇築二石室習禪,馴服二虎,故此又名伏虎岩,而今寺前路旁尚存一塊宋代書法傢方左鉞篆書“伏虎岩”崖刻。
  北宋紹聖年間(1094-1097年),住持道靜募化在岩前建寺,初名“石室岩精捨”;崇寧五年(1106年),為了紀念妙應祖師開山功德,朝廷賜額更名“妙應寺”。元至正九年(1349年),遭受火災,翌年住持道泰重建。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又遭火患,寺宇夷為平地,厥後遺址盡被灌木林莽所覆蓋。隆慶三年(1569年)鼕,裏中進士陳經邦為母卜葬於岩下,夜宿臨時搭蓋的茅捨,忽聞虎嘯於捨外,翌日命人尋至虎穴,以火焚之,草木樹林隨之焚盡,古剎基址顯露無遺。陳經邦登岩觀眺,發現此處風光秀麗,感慨不已,迨其官至禮部尚書之時,有感於妙應祖師庇佑,於明萬歷五年(1577年)倡議大興土木,重建佛殿,並在寺後建造北極玄天上帝殿,以取水製火(北方屬水),從而開了此山佛、仙同居之先河。後又陸續增建大士殿、祖師殿、八仙閣、山門和香積寮等,恢復古剎舊觀。陳經邦退休之後還在山上建造別墅,課子讀書。他為石室岩撰寫的碑記至今尚存。明清奕代,幾經重修,並增建“凌雲別殿”。最後一次修葺則在晚清光緒丁酉年(1897年),邑人進士劉尚文為記。爾後乃為城中梅峰寺下院,幾十年間,盛衰更迭。20世紀80年代由達山法師主持石室岩各項工作。90年代妙敬法師率衆全面重建。
  石室岩風光宜人,文物豐富。岩前一片參天古樹,郁郁葱葱,相映成趣,把山門環境營造得更加深邃、清幽。史載北宋之時便有“石浮屠五級,今圮”。明代在石塔舊址上重建現存的七層方形磚塔,中留通孔,人稱“天井”。每層原有的木構回欄式塔檐雖因年久脫落無存,然其無檐磚塔古樸莊嚴的形象,卻也富有獨特的立圖案感。寺後伏虎岩遺址之上有一塊巨石,宛若巨舌從山腰嚮前吐出伸嚮岩頂,俗稱竜舌石。石上古榕盤根錯節,緑蔭蔽天,周圍還有海印洞、空觀石、卓錫泉、虎源等諸勝景。而被古人列為“莆陽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室藏煙”(亦稱“石室鬆煙”),更是婦孺皆知的石室岩獨特景觀。歷代文人高士留下不少描繪此一奇觀的詩詞佳句。此外,岩北1公裏許的智泉寺和彌陀精捨,舊時乃為石室岩下院,景象亦佳。
  際逢世紀之交,石室岩寺後漫山茂林草木間,又發現許多鮮為人知的怪石群。這些怪石有的各與物象惟妙惟肖,有的各似某動物而栩栩如生。經請十多位本地方傢文人上山考察,他們依其形態初步立名的怪石便有:禪床石、仰天龜、海獅望月、伏虎石、倒挂金鐘、木魚石、拓荒牛、獨眼雙珠、毗盧帽、合掌帽、試劍石、海豚擱淺12處,加上石鬆洞穴,麯徑通幽,畸形怪樹等計數十處之多。這些怪石景象的發現,顯然為石室岩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提供了更加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內涵。
  現在的石室岩寺,佛、道二教殿宇雖然修建一新,香火並盛;然而作為現代僧俗人們理想的宗教文化聖地和旅遊景區,石室岩還需要從兩個方面努力拓展:一是全面保護和開發人文與自然景觀;二是擴大岩宇規模,修建或重建山門,大雄寶殿、地藏殿、祖師殿等六座重點殿堂。這兩個方面的投資金額總和,約須人民幣數百萬元之巨,本岩顯然綆短汲深,難成宏願。古人有雲:“衆擎易舉,聚沙成塔”。為此,敬懇海內外有識之士與十方善信,不拘多少,鹹請樂捐,廣修福田,助成功德。更況人世間財帛本係身外之物,將其捐輸照寺,以結香火因緣,佑及世代子孫,上莫大焉。樂善者之芳名功跡將與岩宇並垂不朽。一切功德,回嚮施主。阿彌陀佛,善哉!
包含詞
石室岩寺莆田石室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