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鬍瑗 Hu Yuan
李白好溪山,浩蕩旌川遊。 題詩汪氏壁,聲動桃花洲。 英辭逸無繼,爾來三百秋。 汪公亦蕃衍,宗支冠南州。 其間新建居,林泉最清幽。 竹聲滿道院,山光入書樓。 仙氣既飄飄,儒風亦悠悠。 子孫多俊異,詞行鹹精修。 我來至石壁,賞之不能休。 酣味碧溪水,苦飲黃金甌。 因羨汪君居,復思汪君投。 遇景清興發,浩與天雲浮。 斐章異綉段,灑翰非銀鈎。 庶與謫仙詩,千古同風流。 | | 詩人: 釋可湘 Shi Kexiang
喝不開兮鑿不開,春風幾度長莓苔。 趙州拄杖雖粗糲,未必親曾靠著來。 | | 詩人: 釋紹曇 Shi Shaotan
一方峭峻絶安排,立處還同萬仞崖。 盧老倩人書不得,春日濈濈長莓苔。 | | 有相當高度、表面呈垂直或懸垂的懸崖或峭壁 | | 陡立的山岩。 晉 葛洪 《神仙傳·孫博》:“山間石壁,地上盤石, 博 入其中,漸見背及兩耳,良久都沒。” 北魏 酈道元 《水經註·漸江水》:“山下臨溪水,水際石壁傑立,高百許丈。” 唐 杜甫 《返照》詩:“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 清 唐孫華 《至桐城換籃輿行山徑中》詩:“石壁四圍成小市,雲峰半豁見平田。” 葉聖陶 《記金華的兩個岩洞》:“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 | | 石壁投訴電話蘇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12-65223377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石壁屬光福風景區,位於蟠螭山頂,內有石壁精捨,石壁上衆多石刻,堪稱藝術佳品。為觀湖光山色及太湖漁港景緻的絶佳處。石壁又稱石壁窩,在蟠螭山巔,"方三畝許,四壁如削,高五、六尋",站在石壁之頂,極目遠眺,太湖七十二峰屏列於前,漁帆出沒於萬頃碧波之中.
石壁精捨創建於明嘉靖年間.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僧憨山大師結廬於此,漸有聲名.石壁精捨側院內,山岩峭壁,直聳青天.壁上滿布歷代名公巨卿、文人墨客題詠遊記,此即蟠螭山石壁摹崖石刻.
院內一株千年石楠,紮根石壁岩縫,樹身緊貼陡峭石壁,如蒼竜臥伏,似巨蟒盤旋,直升崖頂,展開一片蒼翠.寺內還有尊生泉,寺側另有憨山臺等8處摩崖石刻及虛𠔌上人墓、江寒汀墓. | | 【其一】
福建省寧化縣禾口鄉1993年改為石壁鎮,撤鄉改鎮把"禾口"改為"石壁"原因是當時的石壁村是客傢祖地。古時由江西至福建、廣東的交通要道。唐初稱玉屏,唐中葉改為石璧,五代改“璧”為“壁”,從禾口鄉改為石壁鎮後,原來的石壁村其後又諧音成石碧村。客傢祖地現就座落在石碧村,距石壁鎮中心往西不到5公裏的地方。
這裏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森林茂密。在歷史上客傢人大遷徙中,大多數南遷的客傢人都曾聚居此地,而後再陸續嚮外遷移。最多時,這裏居住過100多個姓氏的客傢人,因而被稱為“客傢搖籃”、“客傢中轉站”和“客傢祖地”。
客傢是“客而傢焉”之意。客傢人原是中原漢族,為避戰亂,自東晉“五胡亂華”時開始第一次南遷。唐末黃巢起義後,又從皖、豫、鄂、贛的南遷第一站,遷至贛東南、閩西及粵東北邊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經過贛、閩交界的寧都、於都一帶,首先到達寧化,而後再遷往汀江流域和廣東梅縣等地。在以後年代的數次大遷徙中,最集中的聚居地也是寧化石碧。現海內外5000萬客屬後裔的族譜中,十之七八有祖先在寧化“石壁”住過的記載。據統計,客傢主要姓氏中,有109姓以上是從寧化(主要是石壁)播衍到海內外的。廣東梅州客傢聯誼會和梅州市方志辦編的《客傢姓氏淵源》(第一集)收錄34個姓氏,其中有29個姓的祖先是從寧化遷出的。《華聲報》報道,臺灣至少有60多個常見姓氏中的600多萬人口與石碧有關,其中300多萬人是客傢人,200多萬人是傳自石碧,又從閩南的南靖、平和、詔安、漳州等地遷往臺灣。
這裏保留不少客傢遺跡,還保存着客傢人的語言和傳統風俗習慣。近年來接待海內外客傢宗親、學者1300多批,10多萬人次。有公路直達村口。
令客傢人矚目的彈丸山村石壁,被愈來愈多的人們所關註,不僅客傢學者紛至沓來尋訪奧秘,慕名而來的遊人更是絡繹不絶,都想領略她的異彩風姿,撩開她神秘的面紗,尤其令人神往的是石壁的民衆風情,任人咀嚼無窮、尋味萬千,
使我們聯想着中華古國源遠流長的璀璨文化,客傢人堅執的信念和至今遺留在石壁的中原風俗。無論研究石壁、或研究客傢,都應從研究石壁的風俗民情入手,以提示她深奧的文化內藴。研究風俗,旨在“探索近代的社會制度、風俗與信念之起源,並剖析影響於國傢生活的各種民風與行為的動機”。探討石壁風俗,其目的也在此,卻也是一切學問中“最有興味,最有價值的一門學科”。
一、石壁風俗的形成
風俗最顯著的特點是民衆性、傳承性、地域性、穩固性。某項風俗在民間形成之後,便成為一地人民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然而一些有違當朝政法社會制度的風俗,歷代封建統治者雖曾嚴格限製,但在民衆心裏紮下深根之後,卻也是一代一代傳承,很難改變。即使在苛嚴政治制度桎梏下有所收斂,但一旦社會制度發生變革,又重複興起,由此觀之,風俗對於一地政治、社會有着深刻影響。這正是闡明,石壁獨特風俗形成之後,經過漫漫的歷史長河和一次次政治風雲的衝擊,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能夠延續至今,保持中原古風俗的遺風,其根本原因是它的穩固性和傳承性,在民衆生活中形成道德行為的規範。石壁風俗是中國民間文化、社會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影射着客傢人特殊的精神風貌。
隋唐之際,由於戰亂、災荒或政府奬掖等諸多因素,中原漢人邁着艱難的步履,一批批嚮南逃亡,在南遷過程,大多曾滯留石壁。尤其第二次唐代大批移民中,在石壁定居時間長、人口多,為石壁風俗的形成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陳運棟教授《客傢人》中指出:“自從經過一次戰亂之後,客傢移民的主力,遂由長江南岸遷移到贛南山地,後來就以寧化一帶為據點,嚮閩粵贛區拓植。”大量移民的涌入,多來自中原,有較為相同的風俗,如婚慶、喪葬、生産、生活、服飾、語言、歲時節日等,都有其中原地域的廣泛性。
石壁特殊的歷史地位决定了石壁的風俗不是孤立的。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石壁風俗形成的重要基礎上早在千多年前深埋在地下的如淮土鄉淮陽赤下窯的唐代古窯址的古瓷器標本等出土文物,用古老、沉默、剛毅的語言證明石壁歷史的久遠。
石壁究竟何時有人類居住?筆者未曾讀過這方面的資料。以福建人類活動歷史推算,唐之前已有人類活動的史跡。至少也有三四千年。有關福建先民的記載,據先秦典籍《周禮·職方氏》稱:所謂“七閩”,毫無疑問,包括石壁在其中。東漢經學家鄭玄認為:是有七支不相屬的閩部族。許慎則認為,是南方百越中活動在東南的一支,是以崇拜蛇為圖騰的部族。《史記》《漢書》稱:“福建先民習於水性,便於用舟。”《漢書·嚴助傳》談到閩越國時雲:“越方外之地, 發文身之民也”。這些記載是不是與石壁先民有關,筆者不能武斷地證示。可以肯定的是客傢人大量涌入石壁之前,石壁曾是土著人繁衍生息之地。不論土著人口多少,他們在生活過程,形成了較為古樸的原始習俗。由於大批漢人來自中原,棲居石壁,衝擊着他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習俗,從石壁風俗中至今遺存的“夤夜搶親”、“蠟燭火種”、“背搶新娘”,無疑是石壁土著成為社會搶新的遺風和對火神的崇拜。這是一種土人文化,也包含了客傢南遷的移民文化,經過中原文化的播衍,在長期歷史實踐中,逐步發展和形成。石壁風俗發展的根本性在於它接受、繼承了中原正統文化和土著文化的衝撞,吸引了多種養份而豐富發展起來,不僅繼承着儒傢風俗的傳統,又滲透、融合遷移地區和當地土著的風俗。儘管大批的客傢先民紛至沓來,反客為主定居石壁,卻不能排除土著民風的滲透。漢人和土著民俗民互相的融合、滲透,使一些比較單一的民俗事象呈現出豐富和多元的內涵,形成了石壁獨特的民俗色彩。而後,土著逐漸被同化,演繹為客傢文化來主導石壁社會的發展,客傢人構成石壁的主體,構成客傢文化的形態,這是形成石壁民俗的基礎。
石壁獨特風俗的形成是基於如下條件:1、地理條件。石壁有一塊約200 餘平方公裏的偌大盆地,水草肥美、森林茂密,有蛛網般的溪河,為閩江、贛江、韓江的源頭。與江西古城交界處有武夷山脈南段為屏障,距石壁不上10公裏的站嶺係閩贛兩省主要通道,有大片土地可供開墾,有偌大盆地可供居住,地理條件優越。2、歷史條件。隋大業間(605~617)巫羅俊隨父由南平到黃連峒(寧化古稱)定居。巫羅俊率衆在石壁地區墾荒造田,“開山伐木、泛筏於吳”,將林材運往長江下遊各地銷售,溝通、促進了石壁與長江沿岸城市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建築城堡、抵禦土寇、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吸引了客傢先祖在此定居。3、交通條件。由於武夷山脈的阻滯,遠離頻仍戰亂,不聽樅金伐鼓之聲,很少與其他民係、其他國傢、其他民族聯繫,形成長期的封閉狀態。由於衆多中原先祖聚居一處,使中原各地風俗經過滲透、融匯,衍化為石壁獨特風格,在漫長的歲月長河,固守一方樂土,保持中原古樸民風,充分表達了小生産頑強的特性。
二、石壁風俗從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原古代的遺風呢?
1、從婚慶上。婚姻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基礎,是人生的最大美事,自古有“同姓不婚”的條規。石壁婚姻基本保持中原古風,主要形式有聘娶婚、招贅婚,童養媳、等郎妹、姑換嫂、納親、冥婚等。解放後,隨着婦女地位的提高,納妾和冥婚已經革除。石壁婚姻,大體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大多是包辦婚煙。婚俗的禮儀也再現中原古風的繁文縟禮,主要有:開生日、送果子、送日子和歸親。結婚後三朝回門、五朝下廚、六朝洗手、滿月送藤盤等,延續至一個月,喜慶高潮纔悄然消失。石壁鬧新婚還有一個奇特習俗,即新婚夫婦洞房花燭夜,經過“鬧房”之後,洞房四周、門外窗口還簇擁着一些人偷聽偷看的習俗,甚至有人悄然躲進新房偷走新娘的綉花鞋,待第二天歸還原主,新娘得陪一桌酒席,預示吉祥之意。
由於幾百年間,石壁人口量外遷,各姓係民大多離開石壁,衹留下張姓在石壁定居,成為石壁主要姓氏,經過數百年繁衍,人口逐漸增多,“同姓不婚”卻囿限了子孫的發展。他們無法嚮更遠的外姓人氏聯姻,婚姻終成了張姓先祖的一大難題。經過先祖的反復商榷,至閩張氏第十七世祖終於下定决心,修改族譜中“同姓不婚”的章程,衝破那座牢固的藩籬,以村中大道為界,分為上市下市,東西各立傢廟,各族族譜,從十八世祖始,宗支五服之外,上下市張姓子女可以通婚,徹底結束了“同姓不婚”的歷史。這是石壁先祖面對現實,勇於改革的一大舉措,解决了長期睏擾石壁先民的一大難題。
2、從喪葬禮儀上。死亡是人生最後的歸宿,同婚姻一樣是人生之大事。甚至喪葬禮儀,比生禮更為隆重氣派。對於繁縟的喪禮,人們雖強烈反感,卻不敢越矩,世世代代都嚴格承繼,從不越雷池。至今依然根深蒂固的難以革除。喪葬最主要是重壽考,即上了60歲以上的老人死亡,稱“白孝”,以肅穆莊重的禮儀,以示兒女的孝心。喪葬禮儀主要有報喪、落棺、出送等。事後還要做七、守孝、做周年、造墳、祭祀,尤其講究造墳,墳地選擇中十分重視風水。墳墓的營建大體如客傢民居相似,讓死者在九泉之下有安身之所,不致荼毒,表達了客傢人對先祖的無限崇敬。
3、從節日習俗上。石壁人保持繼承着傳統節日的特點和習俗,如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和全國許多地區的習俗大體相一致,僅僅是些微的差異,顯示着自身獨特的特點。石壁人還有自己的節日稱“七月半”。那是超度孤魂野鬼,進行打醮度孤活動的節日,給死去的親人燒紙錢、插路香,類似閩南的普渡。石壁人年初七(正月初七)要吃七種羹當早餐。即選用芹菜、蔥、韭菜、肉、魚、米果等,與飯湯合煮成羹。意謂吃下了七種羹能勤快、聰明、長久、有餘、富裕、團圓,充分表達人們對新生活的企望。有一首歌謠很能表達七種羹的韻味,即“吃了七種羹,開始做零星”。敬告人們,過完了春節,不能再在傢休閑,需要勤勞耕作了。每一個節日,對客傢人都是一種鼓舞、愉悅、吉祥、喜慶,都是對生活充滿新的企求,都是用自己獨特的情感和方式,表示着獨特的寄托的企願。
4、崇拜神明。宗教信仰習俗,對石壁村民影響至深。石壁村民的崇拜,主要是崇拜風水、崇拜祖宗、崇拜神明。
風水,不僅是石壁人,也是客傢人尋求興旺的寄托。如遷居之時對村落的選擇,死者擇風水寶地安葬,造屋建房地址的擇定,無不遵循風水。對於風水寶地不惜重金購買,甚至演繹了村坊、姓氏、房族之間長期不懈的爭鬥,乃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石壁人崇拜祖先,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崇拜祖先和崇拜神明溶為一體,緊密結合,采用不同方式,利用各渠道,搞好族內睦鄰關係、團结族衆,充分利用祖先傢訓教育子孫。其實訓大抵了自儒傢體係,不獨是封建時代對族衆的行為規範有積極意義,就是進行精神文明的當今亦有現實意義。如許多祖先傢訓演化為村規民約,具有很強的約束力,成為村民的行為規範,建樹社會新風,促進安定團结。
三、石壁風俗的傳播
石壁風俗,既繼承了中原的古風俗,又結合客地實際,經過融合、改造,呈現出多樣性、綜合性、獨創性的特點,鑄造了客傢人的精神,使客傢人有着刻苦耐勞、剛強弘毅、勾勒創業、團结奮鬥的優良民性,深受中外客傢學者的贊譽。這些民性是在“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形成的,是在嚴酷的自然鬥爭和階級鬥爭為了爭取自身的生態和發展而磨煉出來的。
在第二次大遷移中,由於石壁較長時間滯留了人數衆多的中原漢人暄賓奪主、以客奪主,從而形成許多星散的村落,也形成了經過承繼、融合、改造之後的獨特風俗。當石壁先民有組織地大舉轉徙南遷,去開闢新的謀生之地時,自然將石壁已經形成的風俗帶來了新居地,在新居地繼續的傳播,一代代傳承。
從服飾方面的傳播,石壁老女人的船型髻、大襟衫、烏長褲鑲花邊、洞闊頭、圍裙、花鞋等,男人的對襟衫、兒童的獅頭鞋等,隨着石壁人的遷稱,已播衍至廣東嘉應和臺灣等地。儘管部分臺灣客傢人住在城鎮,也穿西裝、茄剋,老年人卻都喜愛穿傳統衣衫,有很大部分是隨着巫羅俊子孫遷居臺灣而遺留至今的。
從飲食方面傳播,石壁人居住山區,農田作物大多種植稻穀、番薯。以米食為主食。一日三餐都備有幹飯,輔之以番薯。有食用米粉、豆腐、擂茶、水酒、伊面等。這些飲食習俗不僅流傳在閩粵客傢地區,臺灣地區也很盛行。而且石壁人喜辣的風味還傳播至四川湖南等地。
節日習俗中,至為突出的是端午節傢傢戶戶門上懸挂葛藤、艾葉。相傳此習俗源於石壁,以後播衍至閩西、廣東等客傢地區,而不屬客傢地域的閩北或廣東其他他區也受此影響。故事原出於唐末黃巢起義,黃巢下令軍中,凡挂葛藤處不準有犯,果然,黃巢軍隊所到之處,凡挂起葛藤村莊均免遭災難,終成習俗,而廣為流傳。
石壁婚俗,保留了中原古代習俗,和客地所有地區相一致,衹是一些細微末節有所不同。
石壁風俗為何能播衍輻射至客傢許多地區?重要原因是,保留了中原古代風俗,隨着石壁先祖的遷移,而將種類風俗一同帶去,在新的地區播衍繼承,也有些風俗被客地融化、改變,或賦上新的內容,或由於各種原因被新地區的風俗所取代。而客傢人追念敬奉先祖的習俗是至為隆重虔誠的,充分表達了客傢人念念不忘先祖,也充分說明客傢民係密切的淵源關係。
【其二】
石壁是香港的一個地方,位於新界大嶼山西南部,羌山之東南,東灣之北。該處昔日有石壁鄉,然而1960年代港英政府興建石壁水塘,結果將其淹沒。此外,香港懲教署也在石壁設立石壁監獄。當地也有石壁石刻。
[cliff;precipice] 有相當高度、表面呈垂直或懸垂的懸崖或峭壁,陡立的山岩。
晉 葛洪 《神仙傳·孫博》:“山間石壁,地上盤石, 博 入其中,漸見背及兩耳,良久都沒。” 北魏 酈道元 《水經註·漸江水》:“山下臨溪水,水際石壁傑立,高百許丈。” 唐 杜甫 《返照》詩:“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 清 唐孫華 《至桐城換籃輿行山徑中》詩:“石壁四圍成小市,雲峰半豁見平田。” 葉聖陶 《記金華的兩個岩洞》:“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 | | - n.: cliff, precipice
| | 石壁村 石壁鎮 石壁鄉 石壁社區, 石壁居委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