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短尾鸌
拉丁文名: puffinus tenuirostris
短尾鸌有着灰色的羽毛,成鳥體重0.9公斤,身長50釐米,展翅長1.1米。一隻母短尾鸌每年衹下一顆蛋。有時被新西蘭的毛利人作為食物。
它們的足跡北至白令海、南至南極洲、東至智利、西至日本和新西蘭。
每年夏天,都有數百萬衹外表深灰色的短尾鸌飛抵美國加州海岸,數量之大如同一片片烏雲逼近。雖然全球短尾鸌的總數多達2000萬衹,是數量最多的海鳥之一,不過由於目前新西蘭和北太平洋東部的短尾鸌數量都在急遽減少,因此也有科學家認為短尾鸌即將被列入“瀕危動物”。
短尾鸌每年旅行的距離足以讓馬拉鬆運動員、自行車運動員相形見絀,它們竟然能以“8”字形路綫在200天內環繞太平洋飛行64400公裏,這一飛行距離足以環遊地球一圈半。
科學家8日公開了一項動物遷徙最長距離的電子記錄,根據電子儀器的記錄,一種叫做短尾鸌的鳥兒一生當中有90%的時間都是飛在海上。它們為了找尋食物會飛行很長的距離,每年穿越赤道兩次,足跡遍布太平洋。
據悉,由於這種小鳥滿世界飛行,因此這項研究除瞭解開關於這種鳥的不少謎團之外,還可以被科學家作為氣候變化和海洋狀態的指示器。
一直以來,科學家已經瞭解到新西蘭和智利的短尾鸌會遷往北半球尋找食物。但是此次通過電子追蹤標簽追蹤短尾鸌個體,終於弄清楚了短尾鸌在兩個半球之間遷徙的詳細路綫圖和遷徙距離。
短尾鸌每年的飛行時間約為200天,可飛行6.4萬公裏。地球赤道周長為40076公裏,照此計算,這種小鳥每年的飛行距離可以繞地球一圈半了。本次的數據顯示,短尾鸌的旅程比此前記錄下的任何動物的遷徙路綫都要長,每天旅行1094公裏。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的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報》上。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學者斯科特·沙佛是該文的第一作者。
研究小組留意到,短尾鸌遷徙的路綫恰好是地球兩個半球上食物最豐富的區域——它們在繁殖期會到達南極洲南部海洋,然後飛往美國加州、阿拉斯加和日本北部,這些地方都有着漫長的海岸綫。追蹤結果還顯示,這些鳥在飛越近赤道區域時,極少甚至沒有降落覓食。科學家還發現,一對短尾鸌在將後代養大後,就會“分道揚鑣”。
科學家追蹤了33衹短尾鸌的遷徙路綫,通過裝在鳥身上的電子追蹤標簽,可以記錄下位置、氣溫、捕食水深等數據。
短尾鸌捕捉海裏的魚類、魷魚和磷蝦為食。電子追蹤標簽還記錄到短尾鸌能夠俯衝到20米的海面下追捕獵物,最深甚至能潛到69米以下。
對短尾鸌的研究是國際海洋生物普查中太平洋浮遊生物標記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使用淨重不到14剋的電子標簽追蹤了北太平洋的23種掠食性鳥類。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