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農業 > 矢尖蚧
  [中名] 矢尖蚧
  [別名] 矢堅蚧、箭頭蚧、矢根介殼蟲 箭頭介殼蟲、白懨
  [學名] 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
  [ 目 ] 同翅目
  [ 科 ] 盾蚧科
  [寄主] 金桔、大葉黃楊、百日紅、瓜子黃楊、香櫞、柑桔、木瓜、枸骨、白蠟樹、竜眼
  [為害特點] 若蟲和雌成蟲刺吸枝幹、葉和果實的汁液,重者葉幹枯捲縮,削弱樹勢甚至枯死。
  [特徵描述]
  成蟲雌介殼箭頭形,常微彎麯,長2—4mm,棕褐至黑褐色,邊緣灰白色。前端尖、後端寬,1、2齡蛻皮殼黃褐色於介殼前端,介殼背面中央具l條明顯的縱脊,其兩側有許多嚮前斜伸的橫紋。雌成蟲體橙黃色,長2.5mm左右。雄介殼狹長,長1.2—1.6mm,粉白色棉絮狀,背面有3條縱脊,1齡蛻皮殼黃褐色於前端。雄成蟲體長0.5mm,橙黃色,具發達的前翅,後翅特化為平衡棒。腹末性刺針狀。
  卵橢圓形,長0.2mm,橙黃色。
  若蟲 1齡草鞋形,橙黃色,觸角和足發達,腹末具l對長毛;2齡扁橢圓形,淡黃色,觸角和足均消失。
  蛹長,長1.4mm,橙黃色,性刺突出。
  [發生規律]
  甘肅、陝西年生2代,湖南、湖北、四川3代,福建3—4代,以受精雌蟲越鼕為主,少數以若蟲越鼕。1齡若蟲盛發期大體為:2代區5月下旬前後,8月中旬前後;3代區5月中下旬,7月中旬,9月上中旬;3—4代區4月中旬,6月下旬一7月上旬,9月上中旬,12月上旬。成蟲産卵期長,可達40餘天,卵期短,僅1—3小時,若蟲期夏季30一35天,秋季50餘天。單雌卵量70一300粒,第3代最多,1代次之。卵産於母體下,初孵若蟲爬出母殼分散轉移到枝、葉、果上固着寄生,僅1—2個小時即固着刺吸汁液,體漸縮短,次日開始分泌棉絮狀蠟粉,2齡觸角和足消失,於蛻皮殼下繼續生長並分泌介殼,再蛻皮變為雌成蟲。雄若蟲1齡後即分泌棉絮狀蠟質介殼,常喜群集於葉背寄生。天敵有日本方頭甲、多種瓢蟲和小蜂。
  [防治方法]
  (1)加強綜合管理,使通風透光良好,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蟲能力。(2)剪除蚧蟲嚴重枝,放在空地上待天敵飛出後再行燒毀。亦可刷除枝幹上密集的蚧蟲。(3)保護引放天敵。(4)藥劑防治以若蟲分散轉移期施藥最佳,蟲體無蠟粉和介殼,抗藥力最弱。可用40%樂果乳油500—l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600一8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800倍液、25%亞胺硫磷或殺蟲淨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豐散乳油1500一2000倍液。也可用礦物油乳劑夏秋季用含油量0.5%,鼕季用3%一5%或鬆脂合劑夏秋季用18—20倍液,鼕季8—10倍液。如化學農藥和礦物油乳劑混用效果更好,對已分泌蠟粉或蠟殼者亦有防效。鬆脂合劑配比為燒鹼2:鬆香3:水10。
  [地理分佈]
  分佈河北、山西、陝西、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山東、江西、廣東、廣西、四川、雲南、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