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瞿秋白(1899-1935),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文學家、中共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1920年8月,瞿秋白作為《晨報》的記者出訪蘇俄,並在此加入共産黨。訪蘇期間,他寫下了這部遊記體散文著作,記錄了他在莫斯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一個先進的中國人在“赤都”的思想演變過程。 |
|
瞿秋白 (1899.1.29-1935.6.18),原名瞿雙,後改名瞿霜、瞿爽。江蘇常州人。早年曾到武昌外國語學校學英文,後到北京謀生。191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讀書。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同年11月參與創辦《新社會》旬刊。1920年初,參加李大釗組織的馬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以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特派記者的身分,去莫斯科采訪。1921年兼任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産主義大學中國班的教員。1922年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國共産黨(介紹人張太雷)。曾先後出席遠東民族代表大會和共産國際第三、四次代表大會。1923年春回到北京,主持起草了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綱領草案,參與製定國共合作的戰略决策。同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還擔任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前鋒》主編和《嚮導》編輯,7月去上海創辦上海大學,任教務長兼社會學係主任。1924年1月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後又擔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1925年1月當選為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局成員。後又參加領導五卅運動。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7月接替陳獨秀負責中央工作。主編過中國共産黨創辦的第一張日報《熱血日報》,曾將為陳獨秀等人壓製和拒絶發表的毛澤東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發表,並為之寫了序言。大革命失敗後,在漢口主持召開臨時中央緊急會議(八七會議),後任中央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成為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8年4月去蘇聯,6月主持召開中共六大,並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會後,作為中共代表,參加了共産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和主席團委員及政治書記處成員。後留在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駐共産國際代表團團長。在蘇聯期間開始研究中國共産黨黨綱、中國蘇维埃憲法、土地法、勞動法、婚姻法等問題,寫了大量論著,翻譯了共産國際綱領以及斯大林論列寧主義的著作。1930年8月回到上海,9月和周恩來一起主持中共六屆三中全會。1931年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開除出中央政治局。1931年夏參加了“左聯”的領導工作,反擊國民黨文化的“圍剿”,係統嚮中國讀者介紹了馬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及普列漢諾人關於文學藝術的理論,翻譯了蘇聯的許多著名文學作品。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華蘇维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員。還兼任蘇维埃大學校長。同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徵後,留在南方,任中央分局宣傳部長。
1935年2月23日在福建長汀縣被捕,6月18日在長汀英勇就義,年僅36歲。著有遺囑《多餘的話》。
1950年12月31日,毛澤東為《瞿秋白文集》題詞,高度贊揚他說:“在革命睏難的年月裏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願嚮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願屈服。他的這種為人民工作的精神,這種臨難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來的思想,將永遠活着,不會死去。” |
|
常州:敗落的士紳之傢
瞿秋白祖籍江蘇宜興,1899年1月29日生於江蘇省常州府城內東南角的青果巷(今82號)一座名為八桂堂的花園住宅內的天香樓二樓。八桂堂是瞿秋白的叔祖瞿賡甫的住宅,這所住宅內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天香樓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瞿傢是一個書香門第,世代為官,瞿賡甫當時任湖北布政使。瞿秋白的父親瞿世瑋擅長繪畫、劍術、醫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傢業,寄居叔父傢中,經濟上依賴在浙江做知縣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濟。母親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於詩詞。她的子女中長大成人的有5子1女,瞿秋白是傢中的長子。由於瞿秋白頭髮上生有雙旋,父母為其取名雙(或同音字霜、爽)。
1903年,瞿賡甫死在湖北任上,從此瞿傢的傢道開始中落。瞿賡甫的遺屬開始瓜分財産時,瞿世瑋作為瞿賡甫的侄兒被迫離開八桂堂,先後租住烏衣橋、星聚堂等處,一傢的生活日益窘迫。1904年,5歲的瞿秋白進入私塾啓蒙讀書,次年轉入冠英小學。1909年春天,10歲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學堂(現江蘇省常州市高級中學)。該校校長屠元博,曾經留學於日本,是同盟會會員。但是並沒有證據表明,瞿秋白從他那裏接受了反清革命思想的影響。但是,瞿秋白在中學時代確實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
辛亥革命後,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棄官閑居杭州,將母親也接到那裏,並停止了對瞿世瑋一傢的資助。於是瞿秋白傢陷入經濟睏境,被迫搬到城西廟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當、藉債度日。1915年鼕,因交不起學費,瞿秋白被迫輟學。農歷正月初五,母親金璇服毒自盡。瞿秋白一傢人分別投親靠友,瞿秋白先在楊氏小學教書。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資助,西赴漢口,寄居在京漢鐵路局當翻澤的堂兄瞿純白傢中,並進入武昌外國語學校學習英文。
北京:俄文學生
1917年春,瞿純白調外交部任職,瞿秋白也隨同北上到北京,參加普通文官考試未被考取,於是考入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免費入學),學習俄文。
1919年5月4日,性格內嚮的瞿秋白參與了五四運動,加入了李大釗、張嵩年發起的馬剋思主義研究會。8月參加了中南海總統府前抗議馬良禍魯的請願活動,遭到逮捕,旋即被釋放。
莫斯科:晨報記者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聘為特約通訊員到莫斯科采訪。
1921年秋,東方大學開辦中國班,瞿秋白作為當時莫斯科僅有的翻譯,進入該校任翻譯和助教,開始接觸馬剋思主義的理論書籍。1922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由張太雷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1922年底,陳獨秀代表中國共産黨到莫斯科,瞿秋白擔任他的翻譯。
上海:涉足政治
陳獨秀回國時,邀請瞿秋白回國工作,於是瞿也隨同陳獨秀回到北京。1923年夏,於右任、鄧中夏創辦上海大學,瞿秋白擔任教務長兼社會學係主任。同時,瞿秋白兼管中共宣傳工作,擔任《新青年》的編輯。
1924年,國民黨改組,瞿秋白出席中國國民黨一大,並來往上海廣州之間,當翻譯,參與一些國民黨的工作(例如上海的國民黨中央執行部委員等)。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後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中共領袖之一。
第一次擔任中共領袖:危機時刻
1927年7月12日,陳獨秀被停職,由張國燾臨時代理主持中央工作。8月7日,新來到的共産國際代表羅明那茲主持召開會議(八七會議),正式將陳獨秀(缺席)免職,並指定瞿秋白擔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並主持中央工作,成為繼陳獨秀之後,中國共産黨第三任最高領導人。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間(1927年7月-1928年5月),發生了南昌暴動,廣州暴動,以及秋收暴動。瞿秋白的領導方式與強勢作風的陳獨秀不同,衹發表一般政治主張,對組織和軍事完全放權。
莫斯科:中共代表
1928年4月,瞿秋白從上海經海路抵達大連,又改乘火車沿中東鐵路北上,通過滿洲裏的秘密通道出境進入蘇聯。5月中旬,瞿秋白抵達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茲維尼果羅德鎮主持召開中共六大,“六大”之後,瞿秋白繼續留在莫斯科,擔任中共駐共産國際的代表團團長兩年時間,實際在國內直接領導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嚮忠發。
再度擔任中共領袖
1930年7月,瞿秋白由於立場調和,被當地的黨部指為機會主義和異己分子的庇護者,撤銷了中國共産黨駐莫斯科代表的職務,攜妻子離開蘇聯回國,8月中旬回到上海,主要任務是在9月底召開六屆三中全會,批判立三路綫。但由於瞿秋白“沒有認出立三路綫和國際路綫的根本不同”,對立三路綫的批判不夠徹底,於是在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不僅開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員,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不再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此後瞿秋白留在上海養病(肺結核),進行文藝創作和翻譯,與茅盾、魯迅來往。
江西:最後時光
1934年1月,由於無法繼續留在上海養病,瞿秋白又回到瑞金(2月5日),擔任教育人民委員的閑職。
紅軍長徵後,瞿秋白帶病留守南方。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嚮香港轉移途中,在福建省長汀縣水口鎮被宋希濂的國軍第三十六師嚮賢矩部逮捕,6月18日,在長汀中山公園執行槍决。在被押期間(5月23日),瞿秋白寫下了《多餘的話》,表達其由文人從政麯折的心路歷程。 |
|
瞿秋白的雜文銳利而有才氣,俄語水平更是當時數一數二的。他翻譯了許多俄語文學、政治著作,1923年6月15日並第一個把國際歌翻譯成中文。瞿秋白作為一個典型的文人參與到政治中去,遭到排擠冷落直至犧牲,這被人們視作一個悲劇。其麯折的心路歷程在《多餘的話》中有着真誠的表達。根據他臨終前的自述,他衹是一個半吊子的文人,參與政治運動,乃至成為中國共産黨的領袖完全是一個“歷史的誤會”。
瞿秋白與魯迅有着很深的交往。瞿秋白曾到魯迅傢中避難,魯迅把瞿看作知己,曾寫過“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期世當以同懷視之”一聯贈予。瞿秋白也寫過 《〈魯迅雜感選集〉序言》,對魯迅的雜文創作作了中肯的評價。瞿秋白被捕後魯迅曾想方設法委托人營救。瞿被處决後,魯迅嘆息良久,說過:“瞿若不死,譯這種書(指《死魂靈》)是極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殺人者為罪大惡極”,並帶病編校了瞿的遺著《海上述林》。 |
|
1945年4月20日,毛澤東主持作出的中國共産黨擴大的6屆7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幹歷史問題的决議》說瞿在1927年11月—1928年4月犯了左傾盲動主義路綫的錯誤。1955年,瞿秋白遷葬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文化大革命初,被定為叛徒,墓地被紅衛兵破毀。1980年10月,中共中央為他恢復名譽。 |
|
瞿秋白一共有過兩次婚姻。
第一位妻子王劍虹,重慶酉陽人,是上海大學的學生,1924年1月與瞿秋白結婚。同年7月因肺病去世。
第二任妻子楊之華,浙江蕭山人,也是上海大學的學生,在與前夫瀋劍竜(瀋玄廬之子)離婚後;1924年11月7日,楊之華與瞿秋白在上海舉行了結婚儀式,瀋劍竜也親臨祝賀。1935年瞿秋白去世後,楊之華被安排去了蘇聯。1936年,楊之華在莫斯科被王明隔離審查,直到1938年纔被平反,進入東方大學中國部邊工作邊學習。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楊之華母女回國,又在新疆迪化被盛世纔拘捕關押了四年。1949年以後,楊之華擔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和全國總工會的黨組成員及女工部部長,文革中楊之華受到批鬥,被長期關押,1973年10月20日在北京逝世。
瞿獨伊是楊之華與瀋劍竜的女兒,生於1921年11月。1930年瞿秋白夫婦從蘇聯回國時,將瞿獨伊留在莫斯科國際兒童院上學,並委托鮑羅廷夫婦代為照管。1949年以後瞿獨伊成為新華社記者,1950年前往蘇聯創建新華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國後,任職於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1978年,在新華社國際部俄文組從事翻譯和編輯,直到1982年離休。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
|
Qu Qiubai
瞿秋白
無産階級革命傢、文學理論批評傢。初名阿雙,後改名爽,又名霜,再後纔改稱秋白。江蘇常州人。1899年1月29日生。祖父一輩是官宦人傢,父親長期失業,流落山東。母親因傢貧無以為生,於1916年服毒自盡。
930年7月瞿秋白和夫人楊之華在蘇聯莫斯科
瞿秋白從小勤奮,學習成績優異。他對孫中山的反清革命十分關註。但辛亥革命後的現狀,使他深感失望。中學未畢業就因貧睏輟學,到無錫城外當小學教員。不久,赴武漢,進武昌外國語學校。後到北京,進俄文專修館學習。
當時北京正處於新文化運動的醖釀和爆發期,瞿秋白努力閱讀各種新書報,尋求他所關心的社會問題的解答。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曾被推舉為俄專的代表。第二次請願時,和全體代表30餘人一起被捕,後因軍閥政府懾於群衆威力,纔獲釋放。
瞿秋白在鬥爭中增強了革命要求。他和鄭振鐸、耿濟之等人於1919年11月創辦《新社會》旬刊,積極鼓吹社會改革。《新社會》遭到封閉後,他們又於1920年8月,創辦《人道》月刊,但衹出了一期。
瞿秋白還積極參加李大釗組織的社會主義研究小組,開始接觸社會主義學說。1920年他被北京《晨報》聘為旅蘇記者。
迅為瞿秋白《海上述林》上捲出版所寫的廣告
旅蘇兩年,實地考察了新俄羅斯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他開始信仰社會主義。1922年 2月參加中國共産黨。同年還先後出席遠東勞苦人民大會和共産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在會上,他會見過列寧。旅蘇期間,他染有嚴重肺病,除緊張工作外,還努力寫作,著有《餓鄉紀程》(又名《新俄國遊記》)和《赤都心史》兩本散文集(有些篇章曾在《晨報》發表),前者記“自中國至俄國”之路程,也反映作者“自非餓鄉至餓鄉”之心程。後者敘1921年在莫斯科生活中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感”,不僅有通信報道的性質,也是作者“心弦上樂譜的記錄”。這兩個集子“撥開”國內外反動派所散布的“迷霧”,最早嚮中國人民真實報道俄羅斯嶄新的現實和艱苦的鬥爭,也反映作者由嚮往俄國革命到逐漸信仰共産主義的思想歷程。
1923年1月,瞿秋白回到北京。他參加中國共産黨的機關刊物《新青年》季刊的編輯工作,並重新翻譯《國際歌》的歌詞。不久,他又轉赴工人運動的中心上海。同年6月,他參加中國共産黨在廣州召開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委員會委員。這一時期,他除了編輯《新青年》,還編輯《嚮導》、《前鋒》等黨的刊物,並在這些刊物上發表了大量論文,為中國共産黨早期的理論宣傳和建設,作出了貢獻。
1927年8月7日,在中國共産黨中央的緊急會議上,被選入中共臨時中央局。1928年中國共産黨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瞿秋白繼續被選為中央委員會委員。會後,他在莫斯科出席共産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並被選為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和主席團委員。從這時到1930年中,他是中國共産黨駐共産國際代表團的團長。他回國後,於1930年9月,主持了中國共産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糾正了當時黨領導機關的冒險主義路綫的錯誤。
1931年瞿秋白受到王明左傾路綫錯誤的打擊和排斥。從這時到1933年,瞿秋白在上海抱病工作,他同魯迅一起,為發展左翼文藝運動,建設中國的新文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瞿秋白致力於介紹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編譯馬剋思主義文藝論文集《現實》,其中包括恩格斯論巴爾紮剋和易卜生的兩封信,普列漢諾夫、拉法格兩人的文藝論文5篇,還有他自己編寫的關於現實主義、文學上的機械論等論文6篇,他還翻譯了列寧論托爾斯泰的兩篇重要著作。此外,他譯出《高爾基論文選集》和《高爾基創作選集》,盧那 |
|
- : qu qiubai
|
|
漢學家 | 西夏 | 漢字詞源 | 民國 | 1926 | 刊物 | 主義 | 民國人物 | 戲劇 | 民俗 | CCTV | 烈士 | 紀念館 | 錯誤路綫 | |
|
|
瞿秋白傳 | 瞿秋白故居 | 瞿秋白紀念館 | 瞿秋白散文名篇 | 文化偉人瞿秋白 | 瞿秋白烈士紀念館 | 瞿秋白烈士紀念碑 | 瞿秋白哲學思想評析 |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篇2) | 陳獨秀與瞿秋白:中共早期兩代領袖的悲情人生 | 陳獨秀與瞿秋白中共早期兩代領袖的悲情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