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眼斑塚雉
  眼斑塚雉
  學名: leipoa ocellata
  英名: malleefowl 科名: 塚雉科
  眼斑塚雉生活在叢林之中,體長65釐米,羽毛呈淺褐色,有許多白斑。它們的脖子很長,且光禿無毛。雄鳥的臉呈火紅色,頜下的肉垂呈鮮黃色。每年進入繁殖季節的時候,叢林間便出現了雄眼斑塚雉忙碌的身影。它們用大爪子不停地在地面上挖掘,最後挖出一個大坑,坑深1米,坑口直徑達4.5米。然後,它們又在周圍收集來大量的幹樹葉、幹草等,堆積到大坑裏。大坑填滿後,它們還要繼續堆積,直到高出地面1.2米,堆的直徑達3~4米,纔算大功告成,樹葉堆建成之後,下一步就是等待老天降雨了。待樹葉堆被雨水淋濕以後,雄眼斑塚雉又開始往上堆積沙土。沙土層可厚達0.5米。讀到這裏,您可能要問,雄眼斑塚雉為什麽要這樣大興土木,建造這麽龐大的樹葉堆呢?跟安東尼奧說的一樣,包括眼斑塚雉在內的所有營塚鳥都不像其他鳥那樣用自己的體溫孵化幼雛。大部分營塚鳥是依靠樹葉堆裏的樹葉腐爛發酵産生的熱量來孵卵,如眼斑塚雉;還有些營塚鳥甚至可以利用陽光的熱量或火山活動産生的熱來孵卵。
  雄眼斑塚雉的“偉大工程”初步完成後,樹葉開始腐爛,當發酵産生的熱量使堆內溫度達到33.3℃時,它便在堆頂建造一個卵室。直到這些步驟全部完成,雌鳥纔被允許登上大樹葉堆頂,在卵室內産下一枚卵。産卵後,雌鳥必須馬上離開,由雄鳥將卵安置好。就這樣,每隔2~3天,雌鳥産下一枚卵。總共可産35個。奇怪的是,雄鳥總是把卵的尖頭朝下竪着把卵放好,跟其他鳥卵平放的方式不同。這是為什麽呢?經過研究,鳥類學家們發現,所有營塚鳥卵內都有一個活動的氣室,如果它們的卵是平放的,氣室就會移到胚胎上方。隨着發育,氣室會越變越大,壓迫胚胎。因此,營塚鳥總是把卵竪着擺放在卵室內。這樣,就跟其他鳥類一樣,氣室總是在卵的鈍頭了。
  隨着樹葉發酵,熱量越積越多,卵室溫度也隨之升高。如果溫度有過高的趨勢,雄眼斑塚雉趕忙將沙土扒開,使熱量散發出去。漸漸地,卵室內溫度變低,雄眼斑塚雉又趕忙把沙土堆在樹葉堆上。就這樣,雄眼斑傢雉一次次把沙土扒開,又一次次堆上,夜以繼日地忙碌,不斷調整樹葉堆的溫度,使堆頂的卵室溫度總保持在33.3℃。觀察記錄表明,雄眼斑塚雉單單堆積一個大材葉堆就要花費4個月的功夫,調整室溫,負責孵化,還要忙上7個月。因此,雄眼斑塚雉畢生從事的“事業”恐怕就是建樹葉堆和孵卵。那些樹葉堆真可以說是它們的“傢墓”了。
  那麽,雄眼斑塚雉又是怎樣精確地感知卵室內溫度變化的呢?鳥類學家經過仔細的觀察發現,雄眼斑塚雉每天都要檢查卵室內部的溫度,在檢查時,它迅速地在沙土層挖開一個洞,將頭和上半身鑽人洞內。如果溫度稍有變化,它立即采取行動。因而,人們推測,雄眼斑塚雉的頸部皮膚等部位是非常靈敏的熱探測器。鳥類學家吉爾貝特曾經巧妙地將一個電熱器放在大樹葉堆裏,隔一段時間加熱一次。這個樹葉堆的“主人”因此上下奔忙,時而扒開沙土,時而堆上,為保持卵室溫度恆定費盡了心機,那情景令人驚嘆不已。經過七周的孵化後,眼斑塚雉雛開始破殼而出。令人驚奇的是,這些雛鳥不僅要啄破蛋殼,而且還要從卵室開始挖洞,出生幾個小時後才能見到卵室外陌生的世界。獨立的生活也許從此就開始了,因為它們的“父母”對它們一點兒也不關心,視它們如路人。當然,雛鳥也可能不再需要雙親,因為它們出世不久,就可以笨拙地低飛,有時甚至能飛到矮樹枝上休息。雄眼斑塚雉雛鳥一年後就可發育成熟,也能自己建造大樹葉堆了。這種習性純粹出於本能,因為它們從來沒有嚮任何雄鳥學習過。在柏林動物園飼養的小雄眼斑塚雉開始試着造樹葉堆時,到處尋找樹葉。工作人員清晨不得不給它們送來成車的樹葉。到了黃昏時分,小雄眼斑塚雉就已經把這些樹葉搬到一個角落堆了起來,然後又等着新的樹葉運來。這種本能使得飼養員們也跟着受纍,但他們卻也感到頗有樂趣。人尚且如此,對小小的眼斑傢雉來說勞動量之大就可想而知了。難怪有些聽了營塚鳥故事的人感嘆他說:“真幸運,我沒生在營塚鳥王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