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名詞 : 海德格爾 : 佛教用語 : 基督教詞彙 : 伊斯蘭教思潮 > 真理
目錄
定義
  哲學中的真理:符合或接近客觀事實的理論。
  基督教也稱它們的理論是真理,是一種合理正確的精神導嚮,與客觀相連的理論。
人民和諧幸福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真理通常被定義為與事實或實在相一致。然而,並沒有任何一個真理的定義被學者普遍接受。許多不同的真理定義一直被廣泛爭論。許多與真理定義相關的主題同樣無法獲得共識。什麽能被適當地稱為真或假?什麽檢驗能夠確立真理?我們如何認識真理真理,如果存在的話,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相對的還是絶對的?真理,作為一個概念,有嚴格的定義嗎,抑或其定義的模糊無可避免?”
  應該說上邊的說法是比較客觀的,即,如果按照大而全的標準來定義真理,那麽“並沒有任何一個真理的定義被學者普遍接受”。所以定義真理我們必須來換一個角度,從微觀的角度來研究真理——就像數學的微積分原理那樣。
  我們不妨從真理的形成過程來開始研討。如果世界有真理的話,那麽這個真理認識必然是首先是出自某一個人的認識,而後這個真理逐步得到更多人的認同,最後直至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即形成了人們公認的真理;如果這個認識是真理的話,我們就不能否定這個認識開始出自一個人的認識的時候就是真理;如果這個第一個認識真理的人開始的認識能被認作是真理,那麽任何一個人開始的“真理”認識都可以被認為是真理認識——這就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存在就是真理,即:任何人任何一個客觀存在的有根據的說法都可以被認作是一個真理。所不同的僅僅是以後被認可的大小範圍不同罷了,這當然是後話了。
  真理就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如果我們將不同的“人們”分別代入真理的定義中,從而得出不同的真理,也可以證明存在就是真理。比如西方真理,孔子真理,無産階級真理和資産階級真理等等。 即:
  西方真理就是西方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孔子真理就是孔子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無産階級真理就是無産階級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資産階級真理就是資産階級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當然,“人們”也可以包括單個的人,比如馬剋思 ,列寧,毛澤東,凱恩斯,希特勒,……甚至包括你、我、他。於是,當我們把這些單個的人們代入真理的定義,於是我們又可以得出無數個被不同人認可的大大小小的真理,比如:
  馬剋思真理就是馬剋思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列寧真理就是列寧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毛澤東真理就是毛澤東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凱恩斯真理就是凱恩斯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希特勒真理就是希特勒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你、我、他的真理就是你、我、他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需要指出的是, 以上真理中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是針對他們自己認為的“正確認識”以及他們這一類人認為的“正確認識”。
  什麽是大真理真理被認同的人數大就是大真理
  什麽是小真理真理被認同的人數小就是小真理
  什麽是最大真理?在理想情況下,被全人類都認同的真理就是最大真理。當然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
  什麽是最小真理?最小真理就是衹有一個人認同的真理
  所以,衹要任何一個人認為自己講得是正確的,而且“這種說法”是一種客觀存在,那麽,他講的話就可以被認為是真理(至少是一種最小真理),即:存在就是真理
  也就是說,衹有承認存在就是真理的概念,才能夠真正落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比如法院在審判前允許被告和控告雙方充分表達自己的真理意思,就是體現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哲學和真理的關係
  哲學是真理的發展動力。因為哲學是對一般世界觀更新和更先進的看法,所以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原來的“更新和更先進的看法”就會變成一般的世界觀,又會有更新的和更先進的哲學觀來取代他們。所以隨着哲學的不斷發展,真理也是隨着嚮前發展的。
  真理是哲學發展的目標。哲學的發展是有一定目標的,不是漫無目的的空談,他的目標就是人們追求的某一個絶對真理
  絶對真理是哲學的墳墓 。當哲學的發展越來越接近絶對真理或達到絶對真理的時候,哲學就很難再有“更新和更先進”的看法了。所以,當關於某個事物的哲學發展到絶對真理的水平時,那麽,關於這個事物的哲學就不會再存在了。所以絶對真理就是哲學的墳墓或者說是哲學的最終歸宿。比如勾股定理就是絶對真理,比如萬有引力就是絶對真理,人們如果還想在這方面再有哲學發現就是很難很難的事了。再比如封建、奴隸社會已經被證明是腐朽落後的社會,如果還想在這方面有更新和更先進的哲學發現,也是很難很難的事了,倒不如去追求資本主義社會腐朽和沒落的哲學發現吧。
  人類和諧幸福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什麽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然是最大的真理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什麽是最大的真理呢?
  因為人類的最終追求是幸福, 因為人類的幸福不僅要包括最廣大人民的幸福,也要包括人類子孫的幸福,所以人類的和諧幸福纔可能是最大的真理,所以人類和諧幸福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真理的定義和標準
  真理的定義:真理是對社會和絶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特別重大意義和價值的社會意識,是社會發展具有的必然要求、必然趨勢和必然規律,是存在於主流社會運動和社會行為之中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是社會的大腦(有知識愛思考的個人或集體)根據人類生來具有的生存發展意識,在實踐的檢驗中,對所掌握的全部經驗知識進行分析處理後提出的,指揮社會機體進行合理的運動和行為,高效率地取得社會發展進步成果的具體意嚮、意識、思想、觀念、主義、法則、路綫、方針、政策、制度。
  社會意識是真理具有的本質,是真理具有的屬性規定。對社會和絶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和價值是真理具有的特徵,是真理具有的種性規定。真理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存在和表現形式,真理從屬於社會意識,是社會意識這個大集體中的一個普通成員,是社會科學研究和探求的對象。自然規律、自然趨勢、自然要求是同社會意識相區別相聯繫的自然意識,是自然變化、自然運動的統率者和領導者。真理不是自然意識大集體中的一個成員,不是自然科學研究和探求的對象。
  什麽是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主體具有的自主、自覺、自律、自強的主體性質和能力,是社會主體具有的生存發展的要求、趨勢、必然性和社會規律,是存在於一切社會運動和社會行為之中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意識就是人關於社會生活的基本意嚮、意願、意念、理想、要求、欲望、企盼,就是在人的日常社會行為中展現出來的食色本性、趨利避害、求真棄假、愛美嫌醜、楊善抑惡的要求和理性。
  生存發展是社會意識具有的一般規定,是人生來具有終生不離不棄的基本意嚮和目的,是人具有的普遍性本質,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規定。
  社會意識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上的華麗宮殿,是具有自身規定、具有客觀實在性的宏偉建築,是人生來具有的生存意識同後天獲得的全部知識經過思維融合的結果。人後天獲得的全部知識包括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的知識,包括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和生存發展能力的知識,包含人如何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知識。
  社會意識是有知識有正常思維能力的人,在生存意識的主導和思維意識的指揮下,通過對所掌握知識的分析處理,在大腦中形成和産生出來的,是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在人腦中的綜合反映和表現。
  例如,生存發展意識、家庭婚姻意識、風俗習慣意識、倫理道德意識、宗教信仰意識、法律規範意識、民族國傢意識、自由民主意識。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有着密切的關係。恩格斯指出: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着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産,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為基礎;人們的國傢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社會意識的表現形式是現實的社會運動和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行為。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的建設富裕文明小康社會的社會運動,是社會意識的活生生的表現形式。
  社會意識的表述和傳播形式也被稱為意識形態。各種理論、觀點、思想、主義、文學、藝術、語言、知識是社會意識的表述形式或形態。
  真理不是所謂的正確知識,社會意識同知識有着根本的區別。大象比螞蟻的個頭大是正確的知識,但不能說這種知識就是真理。任何知識都不是社會意識,都不是真理。不僅人們關於自然規律的知識不是真理,而且人們關於社會規律的知識也不是真理,知識和意識是兩個不同的屬類。
  知識是社會意識建立的基礎。正確的社會意識是建立在正確知識基礎上的建築物,錯誤的社會意識是建立在錯誤知識基礎上的建築物。
  正確社會意識同錯誤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不同的意義和價值,正確社會意識具有促進社會生存發展的正面意義和正價值,錯誤社會意識具有危害社會生存發展的負面意義和負價值。
  例如:一夫一妻的現代婚姻家庭制度具有保障和促進社會生存發展的正面意義和正面價值,是建立在正確知識基礎上的正確社會意識。
  每個具體的正確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所具有的正面意義和價值也是有差別的。因此,人們把正確的社會意識又分為真理和道理兩個不同的種類。真理是正確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存在和表現形式。
  真理的標準:對人類社會和絶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是真理的唯一標準,凡是符合這一標準的社會意識就是真理,凡是不符合這一真理標準的社會意識就不是真理
  真理是存在於主流社會運動和社會行為之中的社會意識,是存在於主流社會運動和社會行為之中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孫中山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和平發展是今天的世界潮流,和平發展的社會意識對人類社會和世界絶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和價值,符合真理的特徵和標準,是存在於主流社會運動——世界潮流之中的真理
  真理是具體真理和一般真理的統一。
  馬剋思主義是真理。馬剋思主義是十九世紀徘徊在歐洲的共産主義幽靈的理論表現形式,馬剋思主義所表述的共産主義社會意識,對歐洲各國的社會發展和絶大多數人的生存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是當時當地社會發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完全符合真理的標準,是那個時代的真理
  中國人民現在提出和平發展,全面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文化、和諧中國、和諧世界的戰略方針是真理。它是人類社會發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中國人民獲得的全部正確知識基礎上的宏偉大廈,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對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完全符合真理的標準,是今天的時代真理
  人類在歷史中創造的燦爛文化和文明是真理。以佛教和道教代表的東方文明和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代表的西方文明,對東西方各國的社會發展和絶大多數人的生存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是我們必須繼承和發展的古老真理
  各種被稱為真理的社會意識有着共同的本質和規定,他們都是人類創造的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儘管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由於歷史和地理等原因,在表現和表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他們的心是相通和相同的。 隨着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隨着人類獲得的知識不斷豐富,有差別的各種文化和文明最終會完全融合為一體,實現完全的同一。
  解放思想是具體的歷史的真理
  始於一九七八年由鄧小平領導的思想解放運動,是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的形式進行的。解放思想是中國人根據自己生存發展的需要、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獲得的經驗知識和教訓進行分析處理後,形成和産生的指揮中國當時社會發展的方針、路綫,是對中國社會和絶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和價值的社會意識。在解放思想這一社會意識指揮下,中國取得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巨大成功,獲得了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
  解放思想是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的社會意識,完全符合廣大人民心中關於真理的定義和標準,是具體的、歷史的真理,是一般真理和具體真理的統一。
  解放思想就是真理,這種觀點是人民通過比較思想解放運動前後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根據解放思想這一偉大社會實踐取得的豐碩成果的客觀事實得出的正確判斷。
  檢驗解放思想這一社會意識是不是真理的方法是比較的方法,就是比較解放思想運動前後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是不是取得了豐碩成果。比較的結果證明,解放思想運動有利於中國社會和絶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解放思想這一社會意識是真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理論是解放思想這一社會意識的政治語言表述形式。這種表述形式存在語言學上的明顯缺陷,受到了大傢廣泛的質疑。改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語言表述中存在的不足,有利於更好的宣傳解放思想的真理,是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
  真理的標準就是真理具有的特徵,真理的特徵就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凡是符合真理特徵、真理標準、真理的檢驗標準的社會意識就是真理,凡是不符合真理特徵、真理標準、真理的檢驗標準的社會意識的就不是真理
  實踐是人類的社會行為,是社會意識的存在和表現形式。社會意識包含正確社會意識和錯誤社會意識兩種類型,實踐也分為正確實踐和錯誤實踐兩個種類。實踐不是真理的特徵,不是真理的標準、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真理是相對真理和絶對真理組成的統一體。
  真理是有條件、有時間有地點規定的具體的真理,隨着條件、時間和地點的變化,原來被稱為真理的社會意識就不是真理了。解放思想作為真理是有條件、時間和地點作為規定的,是絶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一體。離開了一定的條件、時間和地點,當思想僵化不再是阻擋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時,解放思想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的意義和價值就會發生變化,解放思想的社會意識也會從真理變化為道理,甚至變化為有害於社會生存發展的謬誤。
  講理,就要講真理。但必須先弄清楚:我們追求的“真理”究竟應該是什麽?這就需要全面考查分析人與人、人與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長期競爭的實踐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競爭中衹追求“自己贏”,衹想獨占鰲頭、稱王稱霸,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生命是短暫的;衹有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各有所得、和諧發展、大傢都贏,才能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有利於生存發展的條件,才能獲得最大的自由,才能具有最強的生命力;它需要最高的智慧、最大的能力、最強的本領。大傢都贏,纔是大贏,才能用最低的投入創造最高的價值。追求“和諧發展,大傢都贏”,是謀萬世全局發展的根本戰略。大傢都贏,不是都當冠軍,是在發展上相關各方各有所得、各得其所,是在對立、轉化、統一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實現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共同發展。冠軍與亞軍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激勵,都提高了自身的發展水平,都創造了更高的價值。所以,能夠被人類絶大多數接受(不分民族、種族、信仰、文化與國籍),能夠被人類歷史最終肯定的真理衹能是有利於促進與實現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或者說是和諧發展、大傢都贏的客觀實際,這就是真理的內涵。認識真理就是認識這種客觀實際;追求真理就是追求這種客觀實際、創造這種客觀實際;堅持真理就是維護這種客觀實際;捍衛真理就是保護這種客觀實際;這種客觀實際是客觀真理;對客觀真理的正確認識是主觀真理真理的內涵是抽象真理真理的實際表現是具體真理;實踐真理就是認識主體與客觀實際相互作用、促進轉化(這就是實踐)——客觀實際轉化成主觀認識,主觀認識轉化成客觀實際,使主觀認識、客觀事物、個人行為、社會實踐、相互關係,都符合這種客觀實際;檢驗真理就是通過多方面的重複實踐或普遍實踐與科學思考,看主觀認識、客觀事物、個人行為、社會實踐、相互關係是否符合,在多大程度上符合這種客觀實際,能否創造出這種客觀實際;各種思想文化中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真理和謬誤,我們衹有通過檢驗識別,才能正確地吸收其中的真理,修正其中的謬誤,實現思想文化的優化融合、全面發展;發展真理就是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措施、方法,開拓、擴展、深化、提高、創造、完善這種客觀實際,就是創建和諧社會;信仰真理就是相信真理能服人心,在競爭中,真理服心,能夠不戰而勝;對各種主義的信仰,歸根到底衹能是相信其中包含的真理,實踐會使人們放棄其中的謬誤。這是和諧真理觀的基本觀點。
  真理是判斷一切是非(包括善惡、美醜、好壞、對錯)、識別合理(包括公平、正義、文明)關係的根本標準,也是權衡價值、分析利弊、確認發展的根本標準,是使各種對立的意識形態嚮統一轉化、使人類的信仰趨嚮統一、使各民族的文化優化融合、建立人類大家庭的理論基礎,是正確地實施政治改革、經濟改革、文化改革、教育改革、各種社會改革的理論基礎,是消滅犯罪、恐怖與動亂根源的理論基礎,是正確地解决民族、地區與國 際爭端的理論基礎,是實現世界持久和平、社會長治久安的理論基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創建和諧世界的理論基礎,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世界各個國傢和民族普遍接受和諧真理觀的是非觀念識別是非,就會駕馭這世界的變革,朝着和諧世界的方向發展。
  真理必須是科學的,否則就不能實現預期的目的。科學的不等於是真理,實現了殺人、放火、戰爭的預期目的,衹是正確地運用科學,不一定符合真理,也可能是犯罪。那些衹講科學、不講真理的人,有些人已經墮落成為社會的罪人,利用高科技實施犯罪活動已經屢見不鮮,製毒販毒就是典型的案例。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我們學科學知識、用科學技術、發展科學事業,都是為了實現預期的目的,但是,衹有這目的崇高而遠大,才能創造人生的高價值與開拓精神的高境界,實現人的大發展;才能創造社會的高效益,促進社會和諧的大發展。衹有把目標定在創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上,或者說把科學的功能用在實踐真理與發展真理上,科學才能成為真理,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
  人的素質,在多大程度上自覺與理智地追求真理、維護正義、創造文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標志,是在與謬誤和邪惡鬥爭中,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主導因素,也是促進與實現人的發展的主導因素,它决定人的發展方向,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這是和諧動力觀的基本觀點。
  教育應該由“聽話教育”(聽父母的、老師的、領導的、權力的、權威的、權勢的話)嚮“是非教育”轉(不是什麽都不聽,是要提高識別是非與選擇行為的能力),引導受教育者學會用自己的大腦正確地識別是非、權衡利弊、追求真理、開拓理想,樹立為真理而鬥爭的信仰理念,提高自身的人生價值與精神境界,這是和諧教育觀的基本觀點,是實現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關鍵。社會成員普遍接受和諧真理觀的是非觀念識別是非,就會駕馭社會的變革,朝着和諧社會的方向發展。
釋義
  [truth] 即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頭腦中的正確反映
  1.最純真的道理。佛教徒多用以指佛法。
  南朝 梁 蕭統 《令旨解二諦義》:“真理虛寂,惑心不解,雖不解真,何妨解俗。” 唐 方幹 《遊竹林寺》詩:“聞僧說真理,煩惱自然輕。” 宋 錢易 《南部新書》辛:“ 盧演 為長句……樽前有恨慙卑宦,席上無聊愛靚妝,莫為狂花迷眼界,須求真理定心王。”
  2.哲學名詞。指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們意識中的正確反映。
  艾思奇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第九章:“人們的認識,符合於客觀規律的就是真理。” 毛澤東 《增強黨的團结,繼承黨的傳統》:“按照辯證唯物論,思想必須反映客觀實際,並且在客觀實踐中得到檢驗,證明是真理,這纔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
  真理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是從局部到整體、從相對走嚮絶對的不斷深化的發展過程。任何真理都是全面的、具體的。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社會實踐。真理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真理分相對真理和絶對真理,現在所承認的真理都是相對真理
  社會意識是有知識有正常思維能力的人,在生存意識的主導和思維意識的指揮下,通過對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分析處理産生出來的,指揮社會主體行為的意嚮、路綫、法則、政策、方案。
  例如,生存發展意識、認識實踐意識、家庭婚姻意識、法律規範意識、宗教信仰意識。
  社會意識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上的華麗宮殿,是人通過對知識的分析處理建築起來的具有自身特點,具有客觀實在性的宏偉建築。社會意識同知識有着根本的差別。
  社會意識的表現形式是現實的社會運動和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行為。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的建設富裕文明小康社會的社會運動,是社會意識的活生生的表現形式。
  社會意識的表述和傳播形式是各種理論、觀點、主義、思想、文學、藝術、知識等。
  對人類社會和絶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是真理的唯一標準,凡是符合這一真理標準的社會意識就是真理,凡是不符合這一真理標準的社會意識就不是真理
  馬剋思主義是真理(相對真理)。馬剋思主義是十九世紀徘徊在歐洲的共産主義幽靈的理論表現形式,馬剋思主義理論所表述的共産主義社會意識,對歐洲各國的社會進步和絶大多說人的生存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是當時當地社會發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完全符合真理的標準,是時代的真理
  中國人民提出的和平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中國、和諧文化、和諧世界的戰略方針是真理。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對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生存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完全符合整理的標準,是今天的時代真理
真理的理論發展
  人類在歷史中創造的燦爛文化和文明是真理。以佛教和道教代表的東方文明,以基督教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對東西方各國的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存有着重大的意義和價值,是人類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完全符合真理的標準,是我們必須繼承和發展的古老真理
  在人們認識真理的過程中,無數人進行了艱難的探索,提出了各種關於真理的觀點。
  [A]真理是標志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真理是一個學術界與大衆都廣泛使用的概念。許多思想傢都自詡代表真理,然而彼此之間可能毫無共同之處,甚至針鋒相對。探求真理是人類的本性之一,然而有意識地區別真理與謬誤,始自巴門尼德關於“真理之路”與“意見之路”的區別:真理被認為是永恆的、不變的,這也是對真理最通俗的描述。
  不僅什麽堪稱真理衆說紛紜,而且對真理的內涵本身也頗有分歧,大致有以下三種真理觀:
  符合論,真理是符合“客觀”事實的命題,任一命題是否是真理與它和其他命題的關係無關。符合論通常被指責為根本沒有外在於意識、可供作為真理標準的“純客觀”的事實存在,所謂“事實”是強勢話語的擬構。
  融貫論,真理是能夠自圓其說、沒有自相矛盾的命題體係,任一命題是否是真理由它和其他命題的關係决定。符合這個定義的命題體係不是唯一的,因而融貫論通常被指責為真理的無政府主義和相對主義。
  冗餘論,“斷定‘A真’”與“斷定A”、“斷定‘A假’”與“斷定-A”語義完全相同,因而“真”或“假”是冗餘概念。
馬剋思主義真理觀
  真理及其客觀性
  ( 1 )真理的含義
  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 2 )真理是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的統一
  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觀的, 因為真理屬於認識範疇。不能把真理等同於客觀實在。
  ②真理在內容上是客觀的, 客觀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屬性。因為:第一, 真理的內容來自於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 真理的內容不依賴於人和人類的主觀意志;第二, 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 3 )堅持真理一元論, 反對真理多元論
  ①由於真理是客觀的, 有其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內容, 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也就是說, 不論人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可能得出多少種結論, 但衹有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纔是真理
  ②真理是一元的, 因此,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以人的主觀意志、 不以階級的主觀願望為轉移, 從這個意義上說, 真理沒有階級性。
  ③真理多元論主張不同的人、 不同的階級可以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因人而異。真理多元論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 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真理觀。
  ( 4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真理問題上的對立
  唯物主義主張真理是客觀的, 世界上不存在着任何主觀真理。唯心主義則主張真理是主觀的。主觀唯心主義把真理看做是純粹主觀自生的東西, 客觀唯心主義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識和“客觀精神”的一致。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真理問題上的對立, 取决於雙方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的對立。唯物主義從“物質第一性, 意識第二性”出發, 必然堅持真理是客觀的;唯心主義從“意識第一性, 物質第二性”出發, 必然堅持真理是主觀的。
  ( 5 )批判實用主義真理
  實用主義真理觀把“有用”作為真理的根本屬性, 主張“有用就是真理”。實用主義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個流派。
  “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於抹煞了真理的客觀性, 混淆了真理和謬誤的界限, 並會導致真理多元論。按照這種觀點, 謊言也可以成為真理, 因為它對騙子是有用的;按照這種觀點, 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 因為不同的理論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都是有用的;按照這種觀點, 某一理論今天對我們有用, 今天它是真理, 明天對我們無用或者有害, 明天它就是謬誤。
  真理的確是有用的, 因為真理具有價值性, 它能夠滿足人的需求。但是, 價值性並不是真理的根本屬性, 真理的根本屬性是客觀性, 真理的價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觀性為基礎的。
  “真理是有用的”是一個正確的命題, 但是不能把它換位成“有用的就是真理”。顯然, 並非所有“有用的”理論都是真理
  ( 6 )真理與謬誤
  ①真理和謬誤是對立的: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歪麯反映。
  ②真理和謬誤又是統一的:真理和謬誤相互依存。真理和謬誤總是相比較而存在, 相鬥爭而發展的。沒有真理, 無所謂謬誤;沒有謬誤, 也無所謂真理真理戰勝謬誤的過程也就是發展自己的過程。
  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嚮謬誤的轉化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其一, 真理是具體的, 總是適用於一定的條件和一定的範圍。如果條件發生了變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範圍, 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其二, 真理是一個過程。真理必然要隨着客觀事物和社會實踐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如果人們的認識不能及時地反映事物在發展變化過程中所出現的新問題、 新情況、 或者超越歷史發展, 就會造成主觀和客觀由相符變成不相符, 從而使真理轉化成謬誤。其三, 真理是全面的, 是一個完整的體係。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來, 把它加以絶對地誇大, 真理也會變成謬誤。
  在一定條件下謬誤嚮真理的轉化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其一, 條件和範圍發生了變化, 謬誤可以變為真理。在一定條件下一定範圍內是謬誤的東西, 在另外的條件下和範圍內則可以轉化成真理。其二, 失敗往往是成功之母, 謬誤往往是真理的先導。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是通過許多的失誤獲得的。其三, 批判謬誤能夠發展真理, 這也屬於謬論轉化為真理的一種特殊情形。
  真理的絶對性和相對性及其辯證關係
  ( 1 )絶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含義
  ①絶對真理(或真理的絶對性)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 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 都有不依賴於人和人類的客觀內容, 這是無條件的、 絶對的。從這個意義上說, 承認了客觀真理, 也就等於承認了絶對真理。其二, 人類的認識, 按其本性來說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 每一個真理的獲得, 都是對無限發展着的物質世界的接近, 這也是無條件的、 絶對的。
  ②相對真理(或真理的相對性)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的, 它也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 從認識的廣度來看, 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是對整個客觀世界某些領域、 某些事物和過程在一定範圍內的正確反映。其二, 從認識的深度來看, 任何真理性的認識也衹是對特定的具體事物在一定程度、 一定層次上的近似的正確反映。
  ( 2 )絶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係
  絶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真理的兩個基本屬性, 它們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①絶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對立的。(詳見絶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含義)
  ②絶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又是統一的。其一, 絶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聯結、 相互滲透的。一方面, 相對之中有絶對, 任何相對真理都包含着絶對真理的成分、 顆粒, 絶對真理寓於相對真理之中;另一方面, 絶對之中有相對, 絶對真理要通過相對真理表現出來, 無數相對真理之總和, 構成了絶對真理。其二, 絶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辯證轉化的。真理的發展是一個過程, 是一個由相對走嚮絶對的永無止境的轉化和發展的過程。人類對於客觀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認識, 都是屬於由相對真理轉化為絶對真理的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③任何客觀真理都是絶對和相對的統一, 都是由相對真理嚮絶對真理轉化的一個環節。
  ( 3 )絶對主義和相對主義從兩個極端割裂了真理的絶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關係
  絶對主義誇大了真理的絶對性, 否認了真理的相對性。絶對主義認為人們所獲得的真理都是絶對真理真理不可能是相對的。人們所獲得的真理具有永恆不變性, 它窮盡了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一切認識。絶對主義否認了真理的發展。
  相對主義誇大了真理的相對性, 否認了真理的絶對性。相對主義否認了絶對真理, 必然同時否認了客觀真理, 從而把真理變成了主觀隨意的東西。相對主義抹煞了真理的客觀標準, 必然混淆真理和謬誤的界限。
  真理的時空性 真理具有時間和空間性。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有不同的定義,而這個定義是被普遍認可的真理。(江竟瑞2009)
  真理的具體性 所謂真理是具體的, 是指正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存在總是在具體的條件下和具體的範圍內的一致, 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對象、 範圍和條件。如果超出這些具體規定, 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宇宙中沒有抽象真理
  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
  ( 1 )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真理標準
  ①唯心主義否認真理標準的客觀性。它們提出的真理標準有:其一, 以聖人之是非為是非。其二, 以大傢公認或多數人的意見為真理標準。其三, 以“有用”為真理的標準。其四, 以“上帝”為真理的標準。其五, 以“理論”或者“絶對精神”等客觀精神為真理的標準。
  ②舊唯物主義承認真理的客觀性, 主張把客觀事物本身作為真理的標準。
  ③無論唯心主義還是舊唯物主義, 都不懂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2 )衹有實踐纔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决定的。
  ①所謂真理, 就是主觀符合客觀的認識。要判定主觀是否符合客觀, 就必須對主觀和客觀進行比較, 這也就是說, 作為真理的標準, 必須具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結起來的特點。
  ②在人的主觀認識範圍內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標準, 我們不能用主觀檢驗主觀, 用認識檢驗認識。客觀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 因為客觀事物也不能把主觀認識和其自身加以對照。
  ③實踐是精神見之於物質、 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實踐除具有普遍性的優點外, 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優點。所謂“直接現實性”, 是指實踐可把正確的認識變成直接的現實。這樣, 實踐就成為溝通主觀和客觀之關係的橋梁。
  ④這樣, 人們在實踐過程中, 能夠以一定的認識作為指導改造世界, 並直接引出現實的結果。如果人們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就證明了這種認識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性, 它就是正確的;反之, 就是不正確的。
  ( 3 )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是絶對的又是相對的, 既確定又不確定。
  實踐標準的絶對性、 確定性表現在:其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客觀標準。其二, 人類的認識歸根到底都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 從長遠看, 實踐可以檢驗一切認識。一切正確的認識終將被實踐肯定, 一切錯誤的認識終將被實踐推翻。
  實踐標準的相對性、 不確定性表現在:其一, 實踐檢驗認識是一個過程, 每一個歷史階段的實踐不能完全證實或駁倒所在時代提出的一切學說, 同時, 已被實踐所證實的某種正確認識, 也要繼續接受實踐的檢驗。其二, 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 實踐所證實的某種認識的正確性, 是相對的、 有限度的。
  堅持實踐標準的絶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 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 是在堅持真理標準問題上的辯證法。衹看到實踐標準的絶對性而否認其相對性, 會導致絶對主義的思想僵化;衹看到實踐標準的相對性而否認其絶對性, 會導致相對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
  ( 4 )實踐標準與邏輯證明
  邏輯證明在認識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為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使實踐檢驗由特殊提高到普遍。②為實踐檢驗提供理論依據, 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然而, 邏輯證明不能成為同實踐標準相並列的第二條真理標準, 它是不能離開實踐的。邏輯證明所遵守的規則是在實踐中産生的。邏輯證明所依據的前提是否正確, 要由實踐來檢驗。邏輯證明的思維過程和結論是否正確, 還必須回到實踐中去, 由實踐來做最後的檢驗。
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20世紀70年代末,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一次馬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和思想解放運動。1977年底,中共中央黨校1000多名高、中級學員研究“文化大革命”以來黨的歷史問題。當時主持中央黨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鬍耀邦規定黨史研究應遵循的兩條原則:一條是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運用毛澤東思想;一條是以實踐為檢驗真理、分辨路綫是非的標準,實事求是地研究。鬍耀邦在黨校創辦的理論刊物《理論動態》上發表文章,論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在黨內和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兩條思想路綫的爭論,在相當範圍內展開,批評與抵製“兩個凡是”,程度不同地涉及真理標準問題。1978年3月,《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真理衹有一個》的文章,提出了衹有實踐纔是檢驗真理的標準。5月10日,《理論動態》刊登了一篇經鬍耀邦審定的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5月11日、12日,《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發表和轉載了這篇文章。文章論述了馬剋思主義的實踐第一的觀點,指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衹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是馬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文章發表後,立即引起兩種截然不同的反響。絶大多數幹部群衆熱烈支持和擁護文章的觀點;堅持“兩個凡是”的人對文章的觀點加以斥責和壓製。在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傢的領導和支持下,中共中央多數領導人和許多老幹部,旗幟鮮明地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馬剋思主義觀點,堅定熱情地支持了真理標準的討論,進一步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5月 19日,鄧小平在接見文化部核心領導小組負責人時指出,文章符合馬剋思列寧主義;6月2日,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着重闡述了“實事求是” 在毛澤東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怎樣正確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問題,有力地支持了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6月24日,《解放軍報》、《人民日報》發表《解放軍報》特約評論員文章《馬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這篇文章是鬍耀邦下决心組織寫的,得到當時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羅瑞卿的支持和幫助。文章批判了林彪、“四人幫”對理論與實踐關係的根本顛倒,係統地從理論上回答了對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種種責難,對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個有力的推動。之後,鬍耀邦又組織了第三篇文章:《一切主觀世界的東西都要受實踐檢驗》,刊登在9月10日的《理論動態》上,9月25日又以《人民日報》評論員名義在《人民日報》上發表。
  這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大討論,意義重大,關係到思想路綫、政治路綫能否正確,也關係到黨和國傢前途和命運。在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的積極領導和熱情支持下,廣大黨員、幹部和群衆積極參加,使這個討論擴大成為全國性的思想解放運動。到1978年下半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達到了高潮。中央黨政機關各部門、全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人民解放軍總部和各大軍區負責人以及大批理論工作者,紛紛撰寫文章或發表講話,熱情支持這場討論。據不完全統計,截止1978年底,中央及省級報刊登載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專文共650餘篇。一致認為,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一馬剋思主義的原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次真理標準的討論,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它對廣大幹部群衆進行了一次普遍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打破了過去盛行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衝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思想和“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推動了對毛澤東晚年“左”傾錯誤的糾正和各條戰綫的整頓,為大規模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和解决歷史遺留問題創造了條件,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作了思想理論準備。
相關名言
  要堅持真理---不論在哪裏也不要動搖。 —— 赫爾岑
  任何一個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一種形象。 —— 布萊剋
  因為真理是燦爛的,衹要有一個罅隙,就能照亮整個田野。 —— 赫爾岑
  真理不存在於醜化了的現實裏。 —— 喬治·桑
  真理的小小鑽石是多麽罕見難得,但一經開採琢磨,便能經久、堅硬而晶亮。 —— 貝弗裏奇
  一切出色的東西都是樸素的,它們之令人傾倒,正是由於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樸素。 —— 高爾基
  在真理和認識方面,任何以權威者自居的人,必將在上帝的戲笑中垮臺! —— 愛因斯坦
  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權威的孩子。 —— 布萊希特
  尋求真理的衹能是獨自探索的人,和那些並不真心熱愛真理的人毫不相幹。 —— 帕斯捷爾納剋
  尊重人不應該勝於尊重真理。 —— 柏拉圖
  衹有忠實於事實,才能忠實於真理。 —— 周恩來
  真理,哪怕衹見到一綫,我們也不能讓它的光輝變得暗淡。 —— 李四光
  關鍵在於要有一顆愛真理的心靈,隨時隨地碰見真理,就把它吸收進來。 —— 歌德
  必須有勇氣正視無情的真理。 —— 列寧
  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 愛因斯坦
  真理的發見,或道德責任的完成,都引起我們的歡欣,使我們整個生命震顫…… —— 剋羅齊
  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占有更為可貴。 —— 萊辛
  懷疑並不是缺點。總是疑,而並不下斷語,這纔是缺點。 —— 魯迅
  既異想天開,又實事求是,這是科學工作者特有的風格,讓我們在無窮的宇宙長河中去探索無窮的真理吧! —— 郭沫若
  人的天職在勇於探索真理。 —— 哥白尼
  真理不是一種鑄幣,現成的擺在那裏,可以拿來藏在衣袋裏。 —— 萊辛
  堅持真理的人是偉大的。 —— 雨果
  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發現真理的迷人。 —— 拉美特利
  如果你想獨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 —— 羅曼·羅蘭
  在我所講的一切中,我衹是探求真理,這並不是僅僅為了博得說出真理的榮譽,而是因為真理於人有益。 —— 愛爾維修
  一個人衹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許看得不對,卻為旁人掃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錯誤也終於為真理的事業服務。 —— 博剋
  不用相當的獨立功夫,不論在哪個嚴重的問題上都不能找出真理;誰怕用功夫,誰就無法找到真理。 —— 列寧
  一個人要發現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萬個人在失敗的探索和悲慘的錯誤中毀掉自己的生命。 —— 門捷列夫
  真理的旅行,是不用入境證的。 —— 約裏奧·居裏
  我們探求真理,在一切事件中,獲得真理是最高的快慰。 —— 桑塔耶納
  一時強弱在於力,千秋勝負在於理。 —— 曹禺
  真理是時間的女兒。 —— 達·芬奇
  真理就是具備這樣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擊它,你的攻擊就愈加充實了和證明了它。 —— 伽利略
  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射出的光輝就越燦爛。 —— 馬剋思
  真理儘管苦澀,然而鮮明。 —— 普托裏尼
  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 —— 泰戈爾
  一個訓練有素的思想傢的主要特點在於,他不在佐證不足的情況下輕易做出結論。 —— 貝弗裏奇
  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 —— 王充
  衹有人們的社會實踐,纔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真理的標準衹能是社會的實踐。 —— 毛澤東
  馬剋思認為理論的符合於現實是理論的唯一標準。 —— 列寧
  科學所以叫作科學,正是因為它不承認偶像,不怕推翻過時的舊事物,很仔細地傾聽實踐和經驗的呼聲。 —— 斯大林
  人類用認識的活動去瞭解事物,用實踐的活動去改變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後者去創造宇宙。 —— 剋羅齊
  真理之所以為真理,衹是因為它是和謬誤以及虛偽對立的。 —— 車爾尼雪夫斯基
  遇到有承認自己錯誤的機會,我是最為願意抓住的,我認為這樣一種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確無誤的判斷還要光榮。 —— 休謨
  人們還往往把真理和錯誤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堅持的卻是錯誤。 —— 歌德
  嚮他的頭腦中灌輸真理,衹是為了保證他不在心中裝填謬誤。 —— 盧梭
  共産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製關係實行最徹底的决裂。 —— 馬剋思、恩格斯
  衹要在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嚮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變會變成錯誤。 —— 列寧
  真理之川從他的錯誤之溝渠中通過。 —— 泰戈爾
  過去的錯誤的學說不宜忘掉不談,因為各種真理都要在和錯誤鬥爭之中,才能維持他們的生命。 —— 剋羅齊
  衹有在鬥爭中無所畏懼,才能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 —— 張志新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 屈原
  我生為真理生,死為真理死,除了真理,沒有我自己的東西。 —— 王若飛
  理直氣壯,永遠不怕真理,勇敢地擁護真理,把真理告訴別人,為真理而戰鬥。 —— 劉少奇
  我們衹願在真理的聖壇之前低頭,不願在一切物質的權威之前拜倒。 —— 郭沫若
  為尋求真理的努力所付出的代價,總是比不擔風險地占有它要高昂得多。 —— 萊辛
  我們對於真理必須經常反復地說,因為錯誤也有人在反復地宣傳,並且不是有個別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傳。 —— 歌德
  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决定性關頭做了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 —— 伏契剋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司馬遷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 孟軻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
  我能捨棄一切,但是不能捨棄黨,捨棄階級,捨棄革命事業。我有一天生命,我就應該為它們工作一天! —— 方志敏
  為了保存一個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萬人的解放事業,遭到千萬人唾棄,那活着還有什麽意思? —— 王若飛
  為着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 巴金
  另 NBA球星皮爾斯 外號“真理”。
中國歷史
  zhenli真理truth 與謬誤相對立的認識論範疇,指認識主體對存在於意識之外、並且不以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實在的規律性的正確反映。在古希臘,真理這一術語是指公開展現在人的理智之前的東西,具有確實、符合事實的意思。中國古代的哲學家通常用同“非”相對立的“是”來表述認識的真實性。在《莊子·大宗師》中有“真知”的概念,指實現了自我與“道”相合的真人的精神境界。南朝梁代正式出現了“真理”這一術語,例如郄超稱“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絶,一人而已。”蕭統也有“真理虛寂,惑心不解”的說法。但他們的所謂“真理”,主要是指佛教教義。一般來說,哲學家們都把真理看作是認識追求的目標,因而真理問題歷來是認識論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然而,對於什麽是真理,如何達到真理,檢驗真理的標準是什麽等問題,哲學家們有十分不同的看法。衹有馬剋思主義認識論纔對這些問題作出了真正科學的回答。 非馬剋思主義哲學中的真理觀 以往唯物主義的真理觀 馬剋思主義産生以前的唯物主義者,從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和世界的可知性出發,認為真理是人的意識和客觀事物相符合。古希臘羅馬的德謨剋利特、伊壁鳩魯、盧剋萊修等唯物主義者已經表露了這種觀點。這種觀點也為亞裏士多德所具有,他關於“真理是思想和物的符合”的論斷,被認為是古典的和傳統的真理定義。但他又斷言最高真理是思維和理念形式的一致,又走嚮了唯心主義。中國戰國時代的荀況提出“知有所合謂之智”的論點,肯定“智”即真理是認識與實際的符合。近代資産階級唯物主義者從反映論原理出發,認為真理是人的認識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 馬剋思主義産生以前的唯物主義對於真理的標準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中國戰國時代的墨翟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把真理的感性標準和利益標準聯繫起來。荀況提出“有符驗”、“可施行”作為真理的標準,韓非、王充也都持這種觀點。清朝的戴震把“同然”即公共承認作為真理標準。伊壁鳩魯、盧剋萊修認為感性經驗是真理的標準。近代唯物主義經驗論者亦有相同的觀點。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十分註意把真理的感性標準同利益聯繫起來,L.費爾巴哈則着重強調真理的標準是人與人的交往、意見的一致,在他看來,真理性、感性的意義是相同的。唯物主義唯理論的代表B.斯賓諾莎認為真理的標準就在理性本身之中,而且真理自身就是真理的標準。這顯然是錯誤的。 唯心主義的真理觀 唯心主義哲學否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認為意識、思維是本原的,因而斷言真理是某種精神實體自身的屬性,是意識,思維同自身的同一。客觀唯心主義,如古希臘的柏拉圖認為真理是某種超驗的、永恆的理念;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把真理看作是上帝的屬性。近代的R.笛卡爾、G.W.萊布尼茨等人宣揚真理的先天性。G.W.F.黑格爾認為真理是理念。但他對真理的理解貫穿着辯證法, 他認為理念作為真理具有 “發展”和“具體”的特性,提出了“真理是過程”和“真理是具體的”思想。主觀唯心主義把真理看作是純主觀範圍內的東西。例如D.休謨認為真理是觀念和主體感覺的符合;I.康德認為真理是思維同它的先驗形式的一致。在現代資産階級哲學中,關於真理的主觀唯心主義解釋更是形形色色。實用主義認為真理是觀念和行為同個人獲得成功的意圖相符合;馬赫主義認為真理是感覺的最簡單的、最“經濟”的相互復合;存在主義認為真理是個人心理狀態的一種形式;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真理是科學命題和個人主體的感覺經驗相符合,等等。 唯心主義者都從思維內部來尋找真理的標準。例如唯心主義唯理論的代表笛卡爾、萊布尼茨認為真理的標準是思維自身的清楚和明晰;新黑格爾主義者認為真理的標準是思維自身的不矛盾性。唯心主義經驗論則把感覺的直接的清楚明白、概念或判斷與感性材料相符合作為真理的標準。現代的邏輯實證主義認為係統中命題的相互一致性原則以及它們與邏輯規則的相互一致性是真理的標準。 雙重真理觀 在西方哲學史中的所謂雙重真理論,是中世紀的伊本·路西德提出的,後來為西格爾、J.鄧斯·司各特、奧康的威廉和F.培根等人所贊同。雙重真理論認為真理有兩種不同的形式和來源:一種是哲學和科學的真理,是從經驗和科學實驗中得來的;一種是神學的宗教的真理,是從神的啓示、從信仰中得來的。這兩種真理同時並存。雙重真理論的提出,在當時主要是為了使哲學和科學擺脫神學和宗教的束縛,因而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在理論上是錯誤的。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觀 馬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貫穿於對真理的理解之中,建立了既同唯心主義的真理觀相對立,又同以前的唯物主義的真理觀相區別的唯一科學的真理觀。 真理的客觀性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觀從徹底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出發,認為客觀物質世界是人們認識的最終源泉,在實踐基礎上人們的思維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實在,客觀實在是人們思維的內容,它具有不依賴於主體,不依賴於人類的客觀性。列寧說:“認為我們的感覺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認客觀真理;堅持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這都是一回事”(《列寧選集》第2捲,第129頁)。真理同人的認識有關,存在於人的認識之外的自在的客觀事物,無所謂真理與否。人的認識就其形式來說是主觀的,就其內容來說則是客觀的。當人們說某種認識是真理的時候,正是指這種認識具有不依賴於人或人類的客觀內容。因此,不能把真理的客觀內容同主觀形式混為一談。肯定認識的源泉是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實在,肯定真理的客觀性,承認客觀真理,這是馬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的真理觀。 真理的絶對性和相對性 馬剋思主義哲學不僅在真理觀中堅持唯物主義,而且還堅持辯證法。認為每一個真理,既具有客觀性,同時又具有絶對性和相對性;既是客觀真理,同時又是絶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一。人們對真理的認識和掌握,是一個由相對到絶對的發展過程。列寧說:“如果有客觀真理,那末表現客觀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無條件地、絶對地表現它,或者衹能近似地、相對地表現它。”這就是關於絶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係問題。馬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觀,既明確地肯定了客觀真理,又科學地揭示了絶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關係。 馬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賴於主體、不依賴於人、不依賴於人類的內容,都是客觀真理,這一點是無條件的、絶對的。同時,就整個無限的人類思維的本性來說,能夠完全地揭示和表現客觀真理,這一點也是無條件的、絶對的。因此,承認客觀真理,也就是這樣或那樣地承認絶對真理。但是,人們對客觀真理的認識,總是受一定的時間、空間和條件的製約,完全地揭示和表現客觀真理的整個無限的人類思維,是在無數具體的有限的人們思維中實現的。因此,在一定的具體的歷史條件下,人們思維中表現的客觀真理的程度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這也就是承認了相對真理。絶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客觀真理的兩個不同的方面,但它們又是辯證地統一的,任何客觀真理既是絶對的,又是相對的。在相對真理之中包含有絶對真理的成分,而絶對真理又是通過相對真理表現出來的,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絶對真理。客觀真理是一個過程,它永遠處於由相對到絶對的轉化發展中,任何相對真理都是無窮的絶對真理鏈條中的一個環節。馬剋思主義哲學關於絶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係的觀點,同形而上學的絶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真理觀根本對立。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總是具體的,沒有抽象的真理。這是馬剋思主義真理觀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理。具體性是真理自身固有的特性。它表明真理是由現實的一切方面的總和以及它們的相互關係構成的(見真理的具體性)。全面地把握、研究事物的一切方面、 一切聯繫和 “中介”,充分地估計到時間、空間條件和結構係統關係對真理的製約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真理的具體性原理的絶對要求。 真理的檢驗標準 真理表明人們思維中具有不依賴於主體、不依賴於人、不依賴於人類的客觀內容。但是,人們思維中是否具有這種客觀內容,即人們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在主觀思維的範圍之內是不能解决的。馬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1捲,第16頁)。馬剋思主義哲學認為,衹有實踐纔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客觀標準。因為實踐不僅有普遍性的優點,而且有直接的現實性的優點。實踐本身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但它又是受一定的思想理論指導的。當人們把一定的思想理論觀點應用於實踐的時候,就會引起一定的客觀物質結果。因此,實踐是把主觀和客觀、思維和現實聯繫起來、溝通起來的橋梁、紐帶或“交錯點”。通過實踐,看人們的思想理論能否轉化為直接的現實,從而檢驗出人們掌握的理論是否具有客觀內容,是否客觀真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客觀標準,是判定人們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客觀內容的最高權威,這是確定的;但實踐是在社會中歷史地發展的,任何具體的實踐都具有社會的歷史的局限性,因而具體的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又是不確定的。真理是一個過程,實踐也是一個過程。真理的絶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同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緊密相關。 馬剋思主義真理觀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客觀標準,但並不排斥邏輯證明對於認識和發展真理的作用。事實上,實踐檢驗和邏輯證明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實踐檢驗中滲透着邏輯證明的作用。但是,邏輯證明並不是與實踐並列的標準。邏輯規則本身就是世界的普遍聯繫通過人類億萬次的實踐反映到人的頭腦中而形成的;邏輯證明的前提的真實性不能靠邏輯本身來保證,而衹能由實踐來判定。邏輯推論的結果究竟是否符合客觀標準,最終也還要經過實踐的檢驗。 馬剋思主義的真理觀是唯一科學的真理觀,它在馬剋思主義哲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給人們開闢了排除謬誤、達到真理並在真理指導下正確地改造世界的道路。 參考書目恩格斯:《反杜林論》第1篇第9節,見《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3捲,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第2章第4、5、6節,見《列寧選集》第2捲,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毛澤東:《實踐論》,見《毛澤東選集》第1,人民出版社,北京,1966。                 陳中立
百科辭典
  zhenli
  真理
  truth
    與謬誤相對立的認識論範疇,指認識主體對存在於意識之外、並且不以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實在的規律性的正確反映。在古希臘,真理這一術語是指公開展現在人的理智之前的東西,具有確實、符合事實的意思。中國古代的哲學家通常用同“非”相對立的“是”來表述認識的真實性。在《莊子·大宗師》中有“真知”的概念,指實現了自我與“道”相合的真人的精神境界。南朝梁代正式出現了“真理”這一術語,例如郄超稱“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絶,一人而已。”蕭統也有“真理虛寂,惑心不解”的說法。但他們的所謂“真理”,主要是指佛教教義。一般來說,哲學家們都把真理看作是認識追求的目標,因而真理問題歷來是認識論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然而,對於什麽是真理,如何達到真理,檢驗真理的標準是什麽等問題,哲學家們有十分不同的看法。衹有馬剋思主義認識論纔對這些問題作出了真正科學的回答。
    非馬剋思主義哲學中的真理
    以往唯物主義的真理觀 馬剋思主義産生以前的唯物主義者,從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和世界的可知性出發,認為真理是人的意識和客觀事物相符合。古希臘羅馬的德謨剋利特、伊壁鳩魯、盧剋萊修等唯物主義者已經表露了這種觀點。這種觀點也為亞裏士多德所具有,他關於“真理是思想和物的符合”的論斷,被認為是古典的和傳統的真理定義。但他又斷言最高真理是思維和理念形式的一致,又走嚮了唯心主義。中國戰國時代的荀況提出“知有所合謂之智”的論點,肯定“智”即真理是認識與實際的符合。近代資産階級唯物主義者從反映論原理出發,認為真理是人的認識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
    馬剋思主義産生以前的唯物主義對於真理的標準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中國戰國時代的墨翟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把真理的感性標準和利益標準聯繫起來。荀況提出“有符驗”、“可施行”作為真理的標準,韓非、王充也都持這種觀點。清朝的戴震把“同然”即公共承認作為真理標準。伊壁鳩魯、盧剋萊修認為感性經驗是真理的標準。近代唯物主義經驗論者亦有相同的觀點。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十分註意把真理的感性標準同利益聯繫起來,L.費爾巴哈則着重強調真理的標準是人與人的交往、意見的一致,在他看來,真理性、感性的意義是相同的。唯物主義唯理論的代表B.斯賓諾莎認為真理的標準就在理性本身之中,而且真理自身就是真理的標準。這顯然是錯誤的。
    唯心主義的真理觀 唯心主義哲學否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認為意識、思維是本原的,因而斷言真理是某種精神實體自身的屬性,是意識,思維同自身的同一。客觀唯心主義,如古希臘的柏拉圖認為真理是某種超驗的、永恆的理念;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把真理看作是上帝的屬性。近代的R.笛卡爾、G.W.萊布尼茨等人宣揚真理的先天性。G.W.F.黑格爾認為真理是理念。但他對真理的理解貫穿着辯證法, 他認為理念作為真理具有 “發展”和“具體”的特性,提出了“真理是過程”和“真理是具體的”思想。主觀唯心主義把真理看作是純主觀範圍內的東西。例如D.休謨認為真理是觀念和主體感覺的符合;I.康德認為真理是思維同它的先驗形式的一致。在現代資産階級哲學中,關於真理的主觀唯心主義解釋更是形形色色。實用主義認為真理是觀念和行為同個人獲得成功的意圖相符合;馬赫主義認為真理是感覺的最簡單的、最“經濟”的相互復合;存在主義認為真理是個人心理狀態的一種形式;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真理是科學命題和個人主體的感覺經驗相符合,等等。
    唯心主義者都從思維內部來尋找真理的標準。
佛教百科
  【真理】  知識能與真實情況相符合,或不悖於邏輯法則,都可以稱為真理。在佛教顯教中,對於有為的事相而稱無為的真如(萬法之體)為“真理”。密教以有為的事相各攝持其體而不亂不雜謂之“理”,其法之本不生謂之“真”,也就是胎藏界的十界曼荼羅。唐·方幹《遊竹林寺》詩云:“聞僧說真理,煩惱自然輕。”後來,真理一詞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國藏族地區有“陽光之下陰影藏不住身;真理面前謬誤站不住腳”的諺語。蒙族有“????是鹹的,但對菜餚不可少;真理是苦的,但對未來有益處”的俗諺。(無名氏)
佛教百科
  【真理】永遠真實和不變的道理。
佛教百科
  【真理】 (術語)顯教對於有為之事相而謂無為之真如為真理,密教以攝持之義為理,有為之事相各攝持其體而不亂雜,謂之理,指其法之不生謂之真。即是胎藏界之十界曼荼羅也。
英文解釋
  1. n.:  gospel,  truth,  verity,  the true,  fact, belief, etc that is accepted as true,  idea, principle, etc generally thought to be true,  fundamental fact
  2. adj.:  true
法文解釋
  1. n.  vérité
近義詞
精確性
本底, 背景, 基礎, 下部, , 構成某事物的主要原則, 基座, 原理, 學科的, 房基, 地基, 作為某事的, 印刷, 法則, 定律, 規律, 條理, 秩序, 根基, 根本, 根源, 步驟, 制度, 底面, 底部, 物體下部的面
條件, 情況, 實情, 情形, 環境, 狀況, 現狀, 規定, 約定, 條款, 問題, 事情, 基本事實
相關詞
自然科學科學哲學升降機經典言論社會科學規律百科辭典
人類宇宙發展未來教育饒舌HIPHOPmc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