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 : 中藥材 > 目的論
目錄
No. 1
  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某種目的所决定的學說。有外在論目的論和內在論目的論。中國西漢董仲舒提出人間的一切都是天”有目的地安排的。神學家認為上帝或神有目的地創造和安排了世界萬物。目的論在自然科學發展中,曾把衹適用於人類活動的目的範疇推廣運用於自然界,將目的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個普遍原則。
No. 2
  目的論(的dì) : 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某種目的所决定的學說。有外在論目的論和內在論目的論。中國西漢董仲舒提出人間的一切都是“天”有目的地安排的。神學家認為上帝或神有目的地創造和安排了世界萬物。目的論在自然科學發展中,曾把衹適用於人類活動的目的範疇推廣運用於自然界,將目的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個普遍原則。
翻譯目的論
  Skopos theory
  20世紀70年代,功能派翻譯理論興起於德國。其發展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凱瑟琳娜·萊斯首次把功能範疇引入翻譯批評,將語言功能,語篇類型和翻譯策略相聯繫,發展了以源文與譯文功能關係為基礎的翻譯批評模式,從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萊斯認為理想的翻譯應該是綜合性交際翻譯,即在概念性內容,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方面都與原文對等,但在實踐中應該優先考慮的是譯本的功能特徵。
  第二階段: 漢斯·弗米爾(Vermeer)提出了目的論,將翻譯研究從原文中心論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該理論認為翻譯是以原文為基礎的有目的和有結果的行為,這一行為必須經過協商來完成;翻譯必須遵循一係列法則,其中目的法則居於首位。也就是說,譯文取决於翻譯的目的。此外,翻譯還須遵循“語內連貫法則”和“語際連貫法則”。前者指譯文必須內部連貫,在譯文接受者看來是可理解的,後者指譯文與原文之間也應該有連貫性。這三條原則提出後,評判翻譯的標準不再是“對等”,而是譯本實現預期目標的充分性。弗米爾還提出了翻譯委任的概念,即應該由譯者來决定是否,何時,怎樣完成翻譯任務。也就是說,譯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采用相應的翻譯策略,而且有權根據翻譯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內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調整或修改。
  費米爾認為,翻譯中的最高法則應該是“目的法則”。也就是說,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時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換言之,翻譯的目的决定了翻譯的策略和方法。對於中西翻譯史上的歸化、異化之爭,乃至近二三十年譯界廣泛討論的形式對等與動態對等,“目的論”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釋。翻譯中到底是采取歸化還是異化,都取决於翻譯的目的。由於功能翻譯理論就是以“目的原則”為最高準則,而任何翻譯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行為,片名翻譯的最終目標和主要功能是幫助人們瞭解影片的主要內容,並激發觀衆的觀看欲望。因此我們需要對功能翻譯理論尤其是“目的論”流派做簡單瞭解。
  第三階段: 賈斯塔·霍茨—曼塔裏藉鑒交際和行為理論,提出翻譯行為理論,進一步發展了功能派翻譯理論該理論將翻譯視作受目的驅使的,以翻譯結果為導嚮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該理論和目的論有頗多共同之處,弗米爾後來也將二者融合。
  第四階段: 剋裏斯汀娜·諾德全面總結和完善功能派理論。剋裏斯汀娜·諾德首次用英語係統闡述了翻譯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慮的內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礎上製定切合翻譯目的的翻譯策略。剋裏斯汀娜·諾德對功能派各學說進行了梳理,並且提出譯者應該遵循“功能加忠誠”的指導原則,從而完善了該理論。
哲學目的論
  teleology
  用目的或目的因解釋世界的哲學學說。認為某種觀念的目的是規定事物存在、發展及其相互關係的原因和根據。其根本點是把自然過程擬人化,把目的這個衹為人的活動所固有的因素強加給自然界。目的論有兩種主要的表現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論和內在的目的論。前者認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發生並秩序井然,都是神的目的所安排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論的早期代表,到中世紀則為宗教神學所利用和發揮,成為宗教神學的核心思想。內在的目的論認為事物的必然性存在於目的性之中,進而把目的理解為事物的內在規定,是比必然性更高的原則。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是內在的目的論的奠基者。
  人格理論上的目的論
  弗洛伊德根據先前的經驗來嚴格的解釋成年人格,這叫因果性。榮格認為,這種信條不僅是不完善的,而且還給人一種沮喪和絶望之感。因為他強調一個人將要形成的是由他已獲得的東西决定的。儘管榮格並非完全懷疑因果論,但他感到為了對人的動機有一個全面地瞭解,就必須補充目的論目的論意指人類行為具有一定的目的,即未來對我們的吸引和過去對我們的促進是同樣重要的。換句話說,要真正地瞭解一個人,就必須瞭解他(或她)未來的目標和願望。這是從個人的情況來看;而從更一般的狀況來看,一切人類都被它的集體潛意識引嚮未來。由於原型具有産生對某種經驗的敏感性的特性,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將指導人類行為朝着進一步理解和最終按照集體潛意識的內容行動。從個人情況來看,一個人的生活受到他的目標和願望的極大影響,但是全人類是被自身原型所驅動,朝着對他們人格的更深入的理解和對所有人格結構部分的協調組和推進。
百科辭典
  mudilun
  目的論
  teleology
    用目的或目的因解釋世界的哲學學說。在如何解釋世界的事物和現象以及它們之間關係的問題上,目的論認為某種觀念的目的是預先規定事物、現象存在和發展以及它們之間關係的原因和根據。目的論的根本點是把自然過程擬人化,把目的這個衹為人的活動所固有的因素強加給自然界。目的論有兩種主要的表現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論和內在的目的論
    外在的目的論 用神的目的來解釋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的學說。它是目的論的最典型表現。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論的早期代表。他否認事物發展的客觀因果性和規律性,認為自然界的事物之所以成為它們存在的那個樣子,是由於神的有目的的安排;事物都是由理智産生的,並為某種有用的目的而存在。柏拉圖同樣宣揚這種目的論。他認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發生並且秩序井然,是因為作為創世主的神為宇宙製定了理性目的和方案。在中世紀,外在的目的論為宗教神學所利用和發揮,成為宗教神學的核心思想。17~18世紀,外在的目的論觀點在自然科學理論,特別是在生物學理論中也曾得到廣泛傳播。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最高的普遍的思想,是關於自然界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是淺薄的沃爾弗式的目的論,根據這種理論,貓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吃老鼠,老鼠被創造出來是為了給貓吃,而整個自然界被創造出來是為了證明造物主的智慧”(《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 3捲,第449頁)。在中國,漢代的董仲舒是宣揚外在目的論的著名代表。他鼓吹天有目的地創造人,並且為了人而創造萬物。
    內在的目的論 認為事物本身的必然性中存在着目的性的學說。內在的目的論是由亞裏士多德奠定的。他把目的規定為自然事物本身的內在决定性。他雖然肯定事物的存在有必然性,但認為它們一定是有目的的,在由自然産生出來的東西裏面,存在着有目的的活動;事物不是由於必然性纔存在,目的纔是事物存在的真正根據和推動者,目的是比必然性更高的原則。17世紀的G.W.萊布尼茨,通過他的單子學說和關於事物的質是理由的原則,宣揚和論證了內在的目的論思想。他認為事物有其動力因,也有其目的因。在考慮事物時,不要停留於動力因,須進而達到目的因。G.W.F.黑格爾發揮了關於內在的目的性的觀點。他把目的理解為事物的內在規定,認為它存在於事物的必然性的歷程裏。在黑格爾之前的I.康德從先驗唯心主義和“物自體”不可知的觀點出發,也贊成內在的目的論。他一方面註意到用機械决定論解釋不了有機的自然産物,因而提出在考察有機的自然産物的時候,可以設想它有某種內在的目的,必須引入目的論的原則;另一方面,他又承認目的論原理是一條主觀原理,它既不能從經驗中得出,也不妨礙物理的機械作用原理。內在的目的論往往同外在的目的論相通。黑格爾就宣稱:“當我們說世界是受天道的支配時,這意思就包含那前定的目的或神意在世界中是普遍有效力的,所以依此而産生出來的事物是與前此所意識着意願着的目的相符合。”
    馬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主義用决定論原則同唯心主義目的論進行了堅决的鬥爭。馬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哲學徹底駁斥了目的論觀點,並為合理解釋生物有機體的合目的性、人類活動的自覺目的,奠定了科學的哲學基礎。但是,現代的新活力論、新拉馬剋主義、新托馬斯主義以及其他一些唯心主義哲學流派,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宣揚目的論
    現代控製論摒棄了關於目的論的傳統涵義,把“目的論”一詞作為“由反饋來控製的目的”的同義語。控製論的目的論認為,一切帶有負反饋調節機製的控製係統都有內在目的。這一觀點有助於人們認識自動控製係統的調節機製。然而實際上,任何機器,包括自動機都不可能有內在的目的,因為以客觀規律為根據的目的不僅包含着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趨達某種目標的必然性因素,而且包含着反映主體(人)一定需要的必要性因素,機器沒有也不可能有自身的需要,當然也談不到所謂內在的目的。控製論中所說的目的論,實質上是解釋控製係統反饋機製的一種方法。
     (夏甄陶)
    
英文解釋
  1. n.:  finality,  teleology
相關詞
德國翻譯傢翻譯翻譯理論
包含詞
目的論的無目的論目的論者
無目的論的虛構目的論翻譯目的論
歷史目的論神學目的論藝術目的論
教育無目的論目的論(的dì)目的論與不可知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