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後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遊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傢。
從商湯開始傳了二十個王,王位傳到盤庚手裏。盤庚是個能幹的君主。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遷都。
可是,大多數貴族貪圖安逸,都不願意搬遷。一部分有勢力的貴族還煽動平民起來反對,鬧得很厲害。
盤庚面對強大的反對勢力,並沒有動搖遷都的决心。他把反對遷都的貴族找來,耐心地勸說他們:"我要你們搬遷,是為了想安定我們的國傢。你們不但不諒解我的苦心,反而發生無謂的驚慌。你們想要改變我的主意,這是辦不到的。"
由於盤庚堅持遷都的主張,挫敗了反對勢力,終於帶着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在那裏整頓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以後二百多年,一直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
從那時候起,經過三千多年的漫長日子,商朝的國都早就變為廢墟了。到了近代,人們在安陽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古代的遺物,證明那裏曾經是商朝國都的遺址,就叫它是"殷墟"。
從殷墟發掘出來的遺物中,有龜甲(就是龜殼)和獸骨十多萬片,在這些龜甲和獸骨上面都刻着很難認的文字。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纔把這些文字弄清楚。原來商朝的統治階級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們在祭祀、打獵、出徵的時候,都要用龜甲和獸骨來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後,就把當時發生的情況和占卜的結果用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這種文字和現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後來就把它叫做"甲骨文"。現在我們使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過來的。
在殷墟發掘的遺物中,還發現大量的青銅器皿、兵器,種類很多,製作很精巧。有一個叫做"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釐米,大鼎上還刻着富麗堂皇的花紋。這樣大的青銅器,說明在殷商時期,冶銅的技術和藝術水平都是很高的。但是也可以想象得出,像這樣巨大的精美的大鼎,不知道滲透着多少奴隸的血汗哩!
考古工作者還在殷墟發掘了殷商奴隸主的墓穴。在安陽武官村一座商王大墓中,除了大量的珍珠寶玉等奢侈的陪葬品之外,還有許多奴隸被活活殺死殉葬。在大墓旁邊的墓道裏,一面堆着許多無頭屍骨,一面排列着許多頭顱。據甲骨片上的文字記載,他們祭祀祖先,也大批屠殺奴隸做供品,最多的竟達到二千六百多個。這是當年奴隸主殘酷迫害奴隸的罪證。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們對殷商時期的社會情況有了比較確鑿的考證。所以說,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巳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
公元前十四世紀,商朝第二十位國王盤庚將其都城從"奄",即現在的山東麯阜,搬遷到風景秀麗、土地肥沃的"殷"地,即現在的安陽小屯村一帶。直至商朝滅亡,"溉"作為商之首都,共經歷了八代十二王,歷時273年。後人稱這段歷史為殷朝,此地也被為殷都。殷都被西周廢棄之後,逐漸淪為廢墟,被人們冠之於"殷墟"的稱謂而聞名於世。
殷墟占地面積約24平方公裏,東西六公裏,南北四公裏。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古老的洹河水從市中緩緩流過,城市佈局嚴謹而合理。從其城市的規模、面積、宮殿的宏偉,出土文物的質量之精、之美、之奇、數量之巨、可充分證明,它當時不僅是全國,而且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確是一處繁華的大都市。
歷史的變遷和日月的流逝,曾使殷墟一度被世人所忘卻。在漫長的歷史中,它也曾被盜墓者視為冒險樂園。千百年來,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隨着氣候、時間的變遷,逐漸出現在農民耕種的地面上。舊中國的農民發現這種刻有明顯"符號"的骨頭之後,莫明其妙,在頂禮膜拜之後,他們認為是古代竜的骨頭。同時他們發現這種骨頭有止血等作用,尤其用這種骨頭的粉末治療外傷和一些婦女病,療效更為顯著。因此,他們便收集起來賣到藥店,稱之為"竜骨"。千百年來,被吃的"竜骨"――甲骨文不知不多少。
公元1899年,歷史演革到了清朝不期,清王朝的一位金石學家、當時任最高學府國了監的祭酒(即校長)的王懿榮先生因病服藥時,因其謹慎的防範心理使他把藥房送來的中包打開一味一味地檢查。突然,他發現一味中藥"竜骨"有許多刀刻的非常有規律的符號,有點象他所熟悉的鐘鼎文。經過反復的研究、考證,他斷定這是種更古老的文字。於是派人把藥店的"竜骨"全部買了回來。並千方百計通過藥材商們調查出"竜骨"的産地。經過鍥而不捨的苦心鑽研、考證,王懿榮先生終於揭開了被世人遣忘了數千年之久的商代後期都城遺址――殷墟的所在之迷。甲骨文、繼而是殷墟的發現,轟動了整個世界。它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從1899年到1928年近30年間,無數外國學者、國內外古董商雲集安陽,采取盜竊、騙取、收購等手段、搜刮了大批甲骨文及其它文物。
從1928年起,國傢組織人力、物力在殷墟進行了多年的、大規模的科學考古發掘。發掘了宮殿區、王陵區、手工業作坊、居住區和墓葬區,出土了數量巨大的甲骨文、青銅器、玉石器、骨器、陶器、兵器、蚌器、竹器,工農業生産工具和酒具。
甲骨文,又稱卜骨,是商人用來占卜之用的。在科學不發達的商代,人們普遍比較迷信,從商王到平民的一切活動,都是依靠上蒼的意志來行事的。在商王宮廷裏有一位地們極高的占卜官,他平時準備好一些烏龜的腹甲、牛、羊、豬的肩胛骨。每當商王要决定一項活動、或詢問一件事情,他即拿出一片甲或骨,在其背面挖上槽或鑿上幾個洞。然後用燃燒的木枝去炙,炙到一定溫度,甲或骨即隨着""的一聲響、爆開一些裂縫。占卜官就根據這些縫的深淺或走嚮來判斷上蒼的意志,並嚮國王報告。國一即據此來决定一切行動。事後,占卜官還要把該項事情的結果刻在這片甲骨上,這便是甲文,又稱甲骨卜辭。它是我國巳發現的最早的文獻記錄。甲骨文的內容十分廣泛,明確記載了商王室的活動和當時的經濟社會生活情況。如祭祀、年成、戰爭、獵遊、王事以及年月、風雨、陰晴、疾病、王室生育等等。有的還記載着起居、幻夢等生活瑣事。因此,甲骨文的大量發現,不僅標志着中國有了將近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而且為我們研究商朝的歷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半個多世紀以來,殷墟出土的帶字甲骨共約16萬片之多。所用的單字有4500多個,除了大部分毓文字外,尚有會意、形聲、假藉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經具備了後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
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先後流散到12個國傢和地區。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以收藏有中國的甲骨文而榮耀。現在,研究甲骨文歷史、結構、含義及其書法的學者越來越多,甲骨學巳成為國際上一門新興的學科,而安陽則成了這門學科的研究交流基地。
青銅器,是殷墟出土文物中又一絢麗的文化瑰寶。我國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即在殷代。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其精美的外形,還是從質量上講,都是不可比擬的,尤其是被譽為世界青銅器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在1939年由四位老農民在王陵區內挖土時發現的。它不僅是當今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古老的青銅器,也是全世界的藝術珍品。鼎高1.33米,長1.1米,寬0.78米,重875公斤。另外,在殷墟範圍內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戈、瓿、鬲、單、爵、觚、盤、壺、盂、角、尊、方彝、斧、戟、箭、頭、車馬具等等。大到每件128公斤,小到1公斤以下,豐富之餘,不可勝數。
"宮殿區"位於小屯村北。這裏發現有54座王宮建築基址,分佈在南北長約280米,東西寬約150米的範圍內,是殷都城內經過多次修建的一項宏偉工程。宮殿的建築物,都是建立在厚厚的夯土臺階上的,由夯土墻、木質梁柱、門戶廊檐,草稭屋頂等部分構成。
從小屯殷王宮區北渡洹河,到西岡,便是殷代王陵區,分為東西兩區。先後發掘十一座殷王大墓。每個陵占地面積都很大,有的竟達1000多平方米。1982年,這裏新建一座殷陵館,內有上百個祭祀坑。為讓遊人看明情景,有4個坑顯露人內架,每坑8至10人,充分說明了當時奴隸主的野蠻和殘忍。館內陳列有殷王陵規劃模型、殷王大墓模型和畫展等。
1975年春,在殷王陵區的東部,發現一座大型祭祀場。在4700平方米的範圍內,共發現250座祭祀坑。在清理的191個坑中,殺殉奴隸有1178人。這些祭祀坑,大部分南嚮,少部分為東西嚮,共22組。同排坑之間的距離、方向、坑深和骨架數目,基本上是相同的。
鑄銅作坊遺址,最有名的是位於鐵路苗圃北地的鑄銅作坊,鑄銅、燒陶、製骨,被稱為商代的三大手工業。在殷墟發現了許多手工業作坊遺址。1959年至1960年在這裏發掘的總面積約10000平方米以上。位於小屯村的殷墟陳列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研究所安陽工作站所在地。許多專傢和學者在這裏從事研究。殷墟出土的大量商代遺物在此展出。這些古物造型美觀,製作精巧,顯示出先民們極為輝煌的文化成就。
1976年,殷墟又發現了商王武丁妻子婦好的墓葬,這又是轟動世界考古界的一大發掘。婦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文字可考的女將軍。婦好不僅端莊嫻淑、深明大義,而且智能雙全,武藝高強。她既能主持宗廟的祭祀,又能領兵打仗。在保衛國傢的戰爭國。一馬當先,統兵率將,馳騁疆場,屢立戰功,至今還有許多關於她的美麗傳說。
婦好死後,為了紀念她的功績,武丁在王宮旁給她修建了一座大墓,葬進許多珍貴器物。又殺掉不少戰俘為她殉葬,並在她的墓上修建了一座漂亮的朝堂,作為祭祀她靈魂的地主。現在,殷墟博物苑內巳復原了婦好的墓葬享堂。婦好墓中出土的珍貴文物即達1900百件。
在殷墟博物苑內,還修建了甲骨文碑林。甲骨文碑林擺設了仿殷石人、石象、石鳥、石竜等雕刻品。
此外,人們在苑內還可看到1952年毛澤樂主席來殷墟視察時停留過的地名――小石橋。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這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贊美安陽的詩句。如今,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全國七大古都之首的安陽市,在古老的洹水岸邊,出現了一組風格特異的建築群。這就是1987年9月建成的殷墟博物苑。它占地100多畝,就建在殷墟的宮殿區遺址上。古樸苑門令人耳目一新,同時,也能引起遊人的追思和遐想。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門"字形,用幾根雕有商代紋飾的木柱和橫梁結構而成。門兩側有仿殷浮雙竜,橫額上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周𠔌城題:"殷墟博物苑"。苑中建有由著名古建築專傢設計,嚴格地構築在原建築的遺址上。每座建築都采用了重檐草頂,夯土臺階,檐柱上雕以蟬竜等紋飾圖案。博物苑內的復原的仿殷大殿,富麗堂皇而古樸凝重,部分地再現了"中華第一古都"的壯觀景象。
登上復原的仿殷二層樓,可以眺望蜿廷東去的洹水,飽覽兩岸秀麗的風光。乘上苑內為遊人準備的仿殷馬車,更能使人領略到3000多年前殷商人的生活情趣。
殷墟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殷墟博物苑,不僅展現了殷代王宮殿的佈局與建築,而且還具有園林特色。同時,它也是集考古、園林、古建、旅遊為一體的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