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
據《晉書·天文志》記載:“其言天似蓋笠,地法覆盤,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隱映,以為晝夜。天中高於外衡鼕至日之所在六萬裏。北極下地高於外衡下地亦六萬裏,外衡高於北極下地二萬裏。天地隆高相從,日去地恆八萬裏。”
按照這個宇宙圖式,天是一個穹形,地也是一個穹形,就如同心球穹,兩個穹形的間距是八萬裏。北極是“蓋笠”狀的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繞之旋轉不息。蓋天說認為,日月星辰的出沒,並非真的出沒,而衹是離遠了就看不見,離得近了,就看見它們照耀。
據東漢學者王充解釋:“今試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於平地,去人十裏,火光滅矣;非滅也,遠使然耳。今,日西轉不復見,是火滅之類也。”
蓋天說宇宙結構理論力圖說明太陽運行的軌道,持此論者設計了一個七衡六間圖,圖中有七個同心圓。每年鼕至,太陽沿最外一個圓,即“外衡”運行,因此,太陽出於東南沒於西南,日中時地平高度最低;每年夏至,太陽沿最內一圓,即“內衡”運行,因此,太陽出於東北沒於西北,日中時地平高度最高;春、秋分時太陽沿當中一個圓,即“中衡”運行,因此,太陽出於正東沒於正西,日中時地平高度適中。各個不同節令太陽都沿不同的“衡”運動。這個七衡六間圖是力圖定量地表述蓋天說的宇宙體係,載於漢趙爽註《周髀算經》。因此,蓋天說亦稱周髀說。又《晉書·天文
志》亦載有:“周髀傢雲:‘天員(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這與《周髀算經》裏所載的蓋天說不同,實際上是較古的天圓地方說。
中國科學史傢錢寶琮等認為,這是第一次蓋天說,而《周髀算經》所載的,則是第二次蓋天說。南北朝時祖暅著《天文錄》說:“蓋天之說,又有三體:一云天如車蓋,遊乎八極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邊下;一云天如欹車蓋,南高北下。”
由此可見,蓋天說宇宙結構理論也有不同的學派,可能是不同時代裏嚮不同方向的發展。大體上可以說,蓋天說形成於周初,而到了《周髀算經》的寫作年代,即公元前一世紀,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定量化的體係。它反映了人們認識宇宙結構的一個階段,在描述天體的視運動方面也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 | 蓋天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種宇宙結構學說。這一學說認為,天是圓形的,像一把張開的大傘覆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個棋盤,日月星辰則像爬蟲一樣過往天空,因此這一學說又被稱為“天圓地方說。”
據《晉書·天文志》記載:“其言天似蓋笠,地法覆盤,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隱映,以為晝夜。天中高於外衡鼕至日之所在六萬裏。北極下地高於外衡下地亦六萬裏,外衡高於北極下地二萬裏。天地隆高相從,日去地恆八萬裏。”
按照這個宇宙圖式,天是一個穹形,地也是一個穹形,就如同心球穹,兩個穹形的間距是八萬裏。北極是“蓋笠”狀的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繞之旋轉不息。蓋天說認為,日月星辰的出沒,並非真的出沒,而衹是離遠了就看不見,離得近了,就看見它們照耀。
據東漢學者王充解釋:“今試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於平地,去人十裏,火光滅矣;非滅也,遠使然耳。今,日西轉不復見,是火滅之類也。”
蓋天說宇宙結構理論力圖說明太陽運行的軌道,持此論者設計了一個七衡六間圖,圖中有七個同心圓。每年鼕至,太陽沿最外一個圓,即“外衡”運行,因此,太陽出於東南沒於西南,日中時地平高度最低;每年夏至,太陽沿最內一圓,即“內衡”運行,因此,太陽出於東北沒於西北,日中時地平高度最高;春、秋分時太陽沿當中一個圓,即“中衡”運行,因此,太陽出於正東沒於正西,日中時地平高度適中。各個不同節令太陽都沿不同的“衡”運動。這個七衡六間圖是力圖定量地表述蓋天說的宇宙體係,載於漢趙爽註《周髀算經》。因此,蓋天說亦稱周髀說。 又《晉書·天文志》亦載有:“周髀傢雲:‘天員(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這與《周髀算經》裏所載的蓋天說不同,實際上是較古的天圓地方說。
中國科學史傢錢寶琮等認為,這是第一次蓋天說,而《周髀算經》所載的,則是第二次蓋天說。南北朝時祖暅著《天文錄》說:“蓋天之說,又有三體:一云天如車蓋,遊乎八極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邊下;一云天如欹車蓋,南高北下。”
由此可見,蓋天說宇宙結構理論也有不同的學派,可能是不同時代裏嚮不同方向的發展。大體上可以說,蓋天說形成於周初,而到了《周髀算經》的寫作年代,即公元前一世紀,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定量化的體係。它反映了人們認識宇宙結構的一個階段,在描述天體的視運動方面也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中醫文化學者聶文濤則認為,完整蓋天說遠在《黃帝內經》成熟之前就已經存在。“天不足西北”,“地不滿西南”,這種來自《素問》的說法是起源於“天塌西北、地陷東南”的蓋天說。而在《黃帝內經》成熟的時候,同時有了更為科學的地心說,這就是渾天說。應該說,聶文濤先生的考證更有依據。因為渾天說顯然出現在蓋天說之後,人所共知的東漢科學家張衡就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這要比《晉書》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