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7-1453年英國和法國封建君主為爭奪法國西南部領地而進行的長達百餘年的戰爭。戰爭前期法國多次遭受重大失敗,國傢處於危亡關頭。1429年,法國女英雄貞德率軍解救了奧爾良,戰爭出現轉機。戰爭最後以英國失敗告終,法國從英國手中收復了除加萊港外的所有國土。 |
|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占有廣阔領地,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占領的土地。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雙方還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地區。佛蘭德毛紡業主要依賴英國的原料,英國則從羊毛貿易中獲取巨利。1328年,法國占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戰爭的導火綫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絶嗣,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觸發戰爭。
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1340年,英法兩國發生海戰,法軍戰敗。英國控製了英吉利海峽。1346 年8月,雙方在剋雷西會戰,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1347年攻占法國的加來。1356年9 月,普瓦提埃之戰,法軍大敗,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衆臣被俘,英藉此嚮法國索取巨額贖金。1360年法國王子查理被迫簽訂屈辱的《布勒塔尼和約》,把加來及法國西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國。
1364年,王子查理繼位,稱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為了奪回失地, 改編軍隊,整頓稅製,緊張備戰。1369年起連續發動攻勢,幾乎收復全部失地,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10月占領法國北部。1420年,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法國王太子的王位繼承權轉歸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這項條約實際上將法國分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查理分別統轄的三個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佈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領法國國王。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遊擊隊,襲擊敵人。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法王。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
|
北歐維京海盜騷擾侵略法國海岸由來已久。卡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剋統治者查理三世同意這些北歐人在法國海岸諾曼底定居下來,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底公國。1066年諾曼底人在徵服者威廉的統帥下成功地入侵英格蘭,英國從此在150年內宮廷裏全是說法語的盎格魯—諾曼貴族。他們同時統治着英格蘭和諾曼底。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製,但直到百年戰爭開始的時候,他們仍然控製着法國英吉利海峽沿岸的一些地區。
1154年,法國最強大的貴族——安茹伯爵亨利(兼諾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因其母親的血緣關係,得以繼承英格蘭王位,是為英國『金雀花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二世。亨利二世扮演着十分罕見的雙重角色:一方面他是英格蘭的國王,尊貴無上的英國君主;另一方面,作為法蘭西的安茹伯爵、兼諾曼底公爵、兼阿基坦公爵,亨利二世無可否認是一個法國人,是法蘭西國王無可非議的臣子。作為國王,他是英國的統治者;作為公爵和伯爵,他又是法國的臣民。因此除非他自願放棄法國國籍、放棄在法國的一切權利,否則他作為一個法國公民理所當然必須對法蘭西國王唯命是從。如果他那樣做就意味着:他必須嚮法國國王交還他作為法國貴族時所繼承的,比整個英格蘭還要富庶的大片法國領土——安茹、諾曼底和阿基坦等等。
老姦巨猾的亨利二世采取的是『耍賴戰略』,他一方面承認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對法王的命令置若罔聞,根本不履行作為法國貴族的任何義務。對於一個不但擁有國王頭銜、而且領土比自己大兩倍以上的強橫逆臣,路易七世和世界上任何有尊嚴和權利欲的封建君主一樣,把亨利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想盡一切辦法戰勝亨利,奪回本應屬於自己、屬於法蘭西國王的『法國領土』!
英法之間這種君不君、臣不臣,利害關係糾纏不清的混亂局面,在雙方的後代之間一直延續下去,直到百年戰爭的來臨。
歷代金雀花王朝的英國君主,理論上都是法國臣民,理應為法蘭西國王效犬馬之勞。不僅如此,無論作為與法國王室歷代通婚的姻親之傢,還是作為法國最強大的封建領主,一旦法蘭西王位出現空缺——老國王沒有兒子,或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合法的王位繼承人——法蘭西大大小小的貴族們為爭奪王位而明爭暗鬥的時候,金雀花王朝的君主毫無疑問地擁有參與遊戲的資格!英國國王身兼法國貴族,同時還要是法國國王的姻親,參與法國王位的競爭可以說是既合理又合法!
於是在法蘭西國王查理四世死後,金雀花王朝的愛德華三世就正式提出了繼承法國王位的要求。
在14世紀時,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係,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衝突加深。因為佛蘭德斯表面上屬於法國,但實際上卻獨自行政,並經常與英國進行羊毛貿易。而戰爭的導火綫則是英王愛德華三世乘法國卡佩王朝絶嗣之際,欲以近親的關係繼承法國王位,但最後卻由腓力六世所獲得,因此愛德華三世對法國宣戰,以奪取法國王位。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和佛蘭德斯站在英國一方,而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當時是雇傭兵製,由步兵,弓箭兵和雇傭騎兵組成,統一由國王親自指揮,而法軍則主要由封建騎士組成。百年戰爭依局勢的轉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
|
這次戰爭的導火索就是弗蘭德地區(現在的比利時和荷蘭)。當時的弗蘭德地區是歐洲著名的工業發達地區,特別是羊毛紡織業的技術非常先進,全歐洲國王的衣料都産自這裏,所以這裏也是整個歐洲最富有的地方。
對於法國來說,弗蘭德是利稅大戶,當然不能放棄。沒有紡織技術的英國衹能飼養羊,出口羊毛,而這個地方是英國最重要的出口地。
弗蘭德的商人希望脫離法國國王的支配,尋求自由的生活。但是教皇的契約書上規定,背叛國王是要處罰200萬法郎的,因此弗蘭德人雖然有錢但是卻不敢嚮法國國王起兵叛亂,知道這一點的法國國王肆無忌憚地嚮商人徵收越來越多的稅。
弗蘭德人想出了一個辦法。與其自己起兵叛亂,不如唆使英國出兵攻打法國!英國不嚮我們出口羊毛就會餓死!如果支持英國,英國一定會嚮法國挑起戰爭,這不是用錢買英國軍隊嗎?所以佛蘭德人開始千方百計地找出背叛法國的理由。終於,他們想出了一條絶妙的理由。法國國王的標志是百合,(波旁王朝)英國國王的標志是獅子。英國國王在法國也有領土,所以幾乎也可以說是法國的國王,不可以這麽說嗎?可以這麽說!需要理由嗎?因此,弗蘭德人决定建議英國國王將標志改為百合和獅子。
這樣一來,英國國王就不是弗蘭德的敵人,而是弗蘭德的國王了!這樣弗蘭德人有充分的理由對英國國王效忠,這樣也不是對法國國王的背判了!
所有弗蘭德人都認為這真是一個絶妙的主意。果然,英國國王聽到這個建議。(我就是法國國王)一下子被高興~滿足~得意~幸福所包圍了。而另一邊法國國王則大怒(作為我的臣子,竟大言不慚地說自己就是法國的國王?英國國王卻反駁道(誰是你的下臣啊!我讓你見識誰是真正的國王)就這樣在弗蘭德商人的挑撥之下,積怨頗深的英國和法國之間終於爆發了戰爭。(1337-1453)
英國對法國的這場戰爭,雖說一部分原因是受弗蘭德商人的挑撥,但更多的則是英國對法國長期積纍的怨恨所致。
諾曼底公爵威廉徵服英國之後,大部分官員都是由法國貴族擔任。英國的盎格魯-撒剋遜人對法國人的憎惡越來越深,認為法國人得到英國來當主人。近200年間王公貴族上等人士衹使用法語,英語成了農夫或商人使用的語言。滲透到英國的法國的語言.文化很自然地收到了英國平民百姓的厭惡,並且英國作為法國的臣民衹能嚮法國低頭。對於瞧不起英國人,事事幹預英國並且總是高高在上的法國人,不僅是英國百姓,已轉變為英國人的諾曼底王和貴族也感到很憤恨。英國已痛下决心,要擺脫與法國的君臣關係,平等地與法國對話。這也是百年戰爭爆發的很大一個原因。
英國和法國之間一爆發戰爭,英國便占了絶對優勢,一時竟打到了巴黎。當時論人口來說,英國遠遠少於法國。但一直到出現聖女貞德解救法國之前,在100年間的戰爭中,英國可以說是百戰百勝。 |
|
英法百年戰爭在戰爭史上是占重要位置的,這次戰爭使戰爭技術發生了重要變化。
在沒有飛機和大炮的那個年代,即中世紀的戰爭,是兩個軍隊在陸地上的兵刃相見。他們是以矛.盾,决勝敗的原始的戰爭。
中世紀的軍隊,都是由身披甲胄的騎士,何以劍.槍.矛.盾武裝的武士和弓箭手組成的。衹要一開戰,騎士就會勇敢地冒着“箭雨”衝入敵方陣地,是由刀或板斧,奮勇殺敵,使對方陣地陷入混亂。接着就會有士兵跟隨騎士嚮前衝,展開激烈的戰鬥。所以中世紀的戰爭中,身披甲胄的騎士的勇敢的騎士是最重要的力量,他們對於撕破敵人的防綫,提高軍隊的士氣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們用甲胄護身,當時這些箭是無法刺破盔甲的,因此騎士可以在“箭雨”中勇敢的嚮前衝。但是衝百年戰爭開始,中世紀的騎士突破作戰已經失去了效力。
英國軍隊使用威爾士長弓,這種弓箭比普通的箭射得遠,射程大概是普通箭的2的3倍,並且威力比普通箭要大得多。普通的箭即使是近距離也無法穿透騎士的甲胄,但是威爾士長弓在很遠的距離也可以將甲胄穿透,置人於死地。
長弓在很久以前就在威爾士地區開始使用,法國的軍隊是一普通弓箭武裝的,和他們相比,英國人以長弓武裝軍隊。這樣,法國的騎士再勇敢又有什麽用呢?勇敢的法國騎士們還沒接近敵軍陣地便中箭身亡了,失去指揮官的士兵們還沒開戰便倉皇而逃。大量使用長弓的英國軍隊逢戰必勝,趕走了法國國王,攻占了巴黎。法國處於民族的危難之中,這時候貞德出現了,還有優秀的將軍伯蘭特·杜·格斯科林緊密團结,一致對外的法國國民將英國軍隊各個擊破,除了加萊港之外,將英軍趕出了法國領土。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
在戰爭中英國失去了原有的法國境內的土地諾曼底.阿奎丹,英國的領土衹剩下英國。從此英國和法國的領土徹底分開,成為各不相幹的兩個國傢。百年大戰後兩國之間更是結下了莫大的仇恨,從此兩國總難友好起來(直到一戰纔漸漸好轉),百年戰爭以英國的失敗而告終。(1453年) |
|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 - 1360年)是雙方對佛蘭德斯和基恩的爭奪戰。首先在1340年的斯呂斯海戰中,英軍打敗法軍,奪取製海權,以防止法軍入侵。然後在1346年8月所發生的剋雷西會戰中,英軍取得陸地上的優勢,並在圍攻11個月後成功占領了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英國挾著勝利的餘威,在內維爾十字戰役當中,打敗蘇格蘭的入侵,並且擒獲親法的蘇格蘭王大衛二世,此役也大大地減少蘇格蘭對英格蘭的威脅。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直到1356年英國再度開戰,攻取了法國的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隨即又在普瓦捷戰役利用相同的戰術再次擊潰法軍。而因為英軍的橫徵暴斂和法國全國的經濟崩潰,使得法國平民發起起義運動。結果法國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被迫於1360年於布雷蒂尼簽訂極為不平等的和約——《布勒丁尼和約》,將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領土全部割讓予英國。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1360年 - 1400年) 是因為法王查理五世欲報仇雪恨,奪回英國所占的地區而發生的。查理五世重組軍隊以雇傭步兵代替大部份騎兵,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重建艦隊。在內政方面亦作出較大的改革,並整頓了稅製,以安撫民心。時機成熟後,他任命B.迪蓋剋蘭這位為軍隊總司令,以突襲和遊擊戰術攻擊英軍,在多場戰役中均大敗英軍,至1380年時已將英軍迫退至沿海地帶。英王為免法國的領地全部丟失,結果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衹保有五個港口,分別是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萊及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份連接地區。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1415年 - 1429年) 是英國乘法國國內的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剋派發生內訌,而農民和市民亦發生起義之際重啓戰端。在1415年,英軍於阿贊庫爾戰役中大敗法軍,並隨即與勃艮地公爵結盟,攻占法國北部大部份地區。法王查理六世在無法組織有效抵抗的情況下惟有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幾乎等同於承認法國亡國的和約——《特魯瓦和約》。將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隨即宣佈自己為法國的攝政王,並有權於查理六世死後承繼法國王位。但是,在1422年,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同於這年死去。結果新法王查理七世和新英王亨利六世為爭奪法國王位,再啓戰端,百年戰爭進入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1429年 - 1453年) ,法國人民因為不堪英軍的壓迫,紛紛組織遊擊戰,這給予法軍很大的幫助。遊擊隊經常設置埋伏,捉拿英國的徵稅者,消滅英軍的部隊,達到了牽製英國之效。雖然於1428年10月,英軍與勃艮地派進逼至奧爾良,並包圍了此城,使得法軍形勢大為不利,但此時法國出現了一位千古傳頌的救星——聖女貞德,在她的指揮下法軍於1429年5月解除了英國對奧爾良的包圍,贏得了重大勝利,從而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形勢。雖然貞德於不久後便英軍所捉拿,並以女巫罪處死,但這反而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使法軍作出大反攻。在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於1441年收復香檳,又於1450年解放曼恩和諾曼底,隨後又於1453年奪回吉耶訥。最後於1453年10月19日,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復了除加萊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至此完全結束。 |
|
百年戰爭,不論對英國或法國人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曾有一位西方歷史學家指出:“百年戰爭是一場持續百年的屠殺遊戲。當兩國的皇族及貴族為了自己所奪得的利益而慶祝的時候,那些痛失傢園及親人的無辜平民卻衹能在無聲地痛哭。戰爭打了一百年,人民也哭了一百年。”這種說法可謂一針見血,一語道破了這場戰爭的殘酷。因為這場戰爭是在法國的土地上進行的,法國變得滿目瘡痍,很多人民無傢可歸,但法國最後亦因為這場戰爭完成了民族的統一大業,為其日後在歐洲大陸的擴張打下基礎。英國在百年戰爭後不但一無所獲,還喪失了幾乎所有在法國的領地,結果迫使其放棄大陸製霸的企圖,轉而嚮海上發展,從而走上了海上帝國的道路……戰爭的結果:把英國人趕出法國對兩個國傢都是幸事:若英國人繼續留在法國,那麽法國人在領土和財富上所占的優勢必然會阻礙分離的英國民族的發展;而法國民族被外國勢力占領了衆多的領土,發展更是長期受阻。
使法國反敗為勝的聖女貞德 |
|
百年戰爭從中世紀中葉延續到十五世紀,其結束之年也被認為是中世紀結束的標志之一。在戰爭過程中,雙方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都經歷了緩慢而深刻的轉變,戰爭的過程也促使交戰雙方的戰爭體製調整。
14世紀戰爭開始時,雙方主要采取中世紀西歐化的貴族兵源製,由各領主募集部隊。而作為遠征的英國一方,由於這種傳統兵役製限製了領主們對國王的效忠義務時間,在戰爭中開始采取更多的來自下層國民的雇傭兵以及相對應的長弓兵戰術,同樣對法國來說,持續而大規模的戰爭逼迫統治階層集結權力應付外敵,促使王室更重視自身的權力而不是希望分配給下面的領主,因此當戰爭最終結束後,交戰雙方均先後走上了中央集權的道路。
在戰爭中英國的數次勝利,也被認為嚴重挑戰和打破了貴族騎兵在西歐占軍事壟斷地位的特點,自此之後,雖然在勝利國法國仍然保留了大量的重騎兵傳統,但步兵能夠戰勝騎兵的意識已經被全面普及,影響和促進了此後於15-16世紀步兵地位的進一步重大轉變。在初期的大規模會戰中,法國人堅持使用重騎兵正面衝擊,而到15世紀的阿金庫爾戰役中,他們也部分接受了對手的思想開始令騎兵下馬徒步戰鬥,可說明對騎兵和步兵地位在戰爭中經歷的微妙變化。百年戰爭中,代表着騎士貴族的法國軍隊在大規模會戰中屢屢失敗,最後由出身平民的聖女貞德鼓舞起士氣纔取得最終勝利,也就標識着貴族騎士風範的退卻和民族戰爭意識的興起。
百年中,雙方的武器裝備也經歷了改良和演化,14世紀開戰時,當時最好的盔甲仍然為鎖鏈甲,這和之前數個世紀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進化和改善,而15世紀戰爭中後期時,新形態的板甲已經成為了貴族騎士們的普遍裝備。這種新裝備相對前者,事實上最顯著的價值即是針對射擊和刺殺為主的防禦能力改良,因此也可以認為是英國大規模應用的長弓戰術所帶來的必然後果。 在連續不斷的圍攻戰中,雙方也重視攻城武器的設計和應用,在後期,法軍開始大規模使用火藥及火炮作為武器而取得勝利,並在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領先地位,即由此促使了新形態的戰爭方式。 |
|
Bainian Zhanzheng
百年戰爭
Hundred Years’ War
英法兩國1337~1453年期間斷續進行的百餘年的戰爭。
英法兩國封建主爭奪領地,是導致戰爭發生的基本原因。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占有廣阔領地,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占領的土地。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雙方還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地區。佛蘭德毛紡業主要依賴英國的原料,英國則從羊毛貿易中獲取巨利。1328年,法國占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戰爭的導火綫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絶嗣,支裔瓦盧瓦傢族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觸發戰爭。
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1340年6月,英法發生海戰。英國取得埃剋呂斯(一譯斯盧伊斯)海戰的勝利,控製了英吉利海峽。1346年8月,雙方在剋雷西會戰,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1347年攻占法國的加來。1356年 9月,普瓦提埃之戰,法軍大敗,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衆臣被俘,英藉此嚮法國索取巨額贖金。戰爭的一再失利,導致法國內部階級矛盾激化,相繼爆發了1356~1358年的巴黎市民起義,1358年的紮剋雷起義。1360年法國王子查理被迫簽訂屈辱的《布勒丁尼和約》,把加來及法國西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國,英王同意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約翰二世獲釋,戰爭第一階段結束。
《布勒丁尼和約》的認定書
1364年,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在位)為了奪回失地,改編軍隊,整頓稅製,緊張備戰。1369年戰爭進入第二階段。法國通過軍事和外交手段,幾乎收復全部失地,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10月,在阿贊庫爾大敗法軍,占領法國北部。1420年,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法國王太子的王位繼承權轉歸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這項條約實際上將法國分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查理分別統轄的三個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佈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兼領法國國王。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遊擊隊,襲擊敵人。1429年4月,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見彩圖聖女貞德率軍解奧爾良之圍(1429))。1430年,貞德在戰鬥中被俘,翌年5月30日被英軍燒死在魯昂。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35年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臣服於法王查理七世,法國統治集團重新聯合。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軍收復英國在法國境內的全部領地。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百年戰爭時期的英國和法國
百年戰爭一直在法國境內進行,致使法國城市被毀,村落荒蕪,人口減少。戰後法國在政治上出現統一與穩定的局面;經濟逐漸恢復。戰後的英國,經歷了一段內部政治紛爭後,也開始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國傢。
(張廣智)
|
|
英國 | 威爾士親王 | 英國歷史 | 英國歷史人物 | 法國 | 元帥 | 吸血鬼 | 歷史 | 人物 | 瓦盧瓦王朝 | 法國元帥 | 土耳其戰爭 | 都鐸王朝 | 英國貴族 | |
|
|
漢匈百年戰爭 | 英法百年戰爭 | 長劍風暴:百年戰爭 | 劍刃風暴百年戰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