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為天:選自劉嚮《說苑》
原文:
“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詩云:’人而無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翻譯:
齊桓公問管仲道:“當君王的人,應尊重什麽?”(管仲回答)說:“應尊重天。”(於是)桓公仰而望天。管仲說:“我所說的‘天’,不是蒼蒼莽莽的天,當君王的人,要把百姓當作天。(對於一個國傢來說),百姓親附,就可安寧;百姓輔助,就能強盛;百姓反對,就很危險;百姓背棄,就要滅亡。”百姓怨恨他們的國君而國傢最終不滅亡的,是從來也沒有過的。
評論:
“以百姓為天”之論,振聾發聵,難能可貴!在古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閃耀“貴民”思想火花的言論,時有所見。《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明言人民是國傢的根本,人民安居樂業了,國傢才能安寧。《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坦言人民最為重要,其次是國傢,君主是最輕的。
字詞解釋:
貴:崇尚,重視
與;贊許,稱贊
輔;輔佐,協助,幫助
非;非難,責怪
人;這裏指統治者
謂:說,所說
詩:詩經
遂:順終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