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人物 : 佛教寺塔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三國 : 撫州 : 洛陽市區 : 西寧 : 成都公交站 [顯示全部] > 白馬寺
目錄
在河南省洛陽市東郊
  在河南省洛陽市東郊。建於公元68年。相傳蔡b02a、秦景等在大月氏國求得佛法,並邀天竺(今印度)僧人同行,用白馬馱經迎歸洛陽,並建寺院,以白馬命名。占地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等。大雄殿內三尊主佛和十八羅漢像聞名於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寺名
  佛寺名。在 河南省 洛陽市 東郊。 東漢 明帝 永平 十一年建,為佛教在 中國 最早的寺院。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白馬寺》:“ 白馬寺 , 漢明帝 所立也,佛教入中國之始。”《初學記》捲二三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 漢明帝 於城門外立精捨,以處 摩騰 焉,即 白馬寺 是也。”
No. 3
  白馬寺投訴電話 西寧市旅遊投訴電話:0971-6117282
  青海省旅遊投訴電話:0971—615984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白馬寺門票價格 15元
  白馬寺在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湟水北岸。古稱金剛崖寺,藏語稱瑪藏觀,建於11世紀。相傳它的創建與藏傳佛教史稱之為“下路宏傳”的復興佛教活動的首創人喇勤·貢巴饒賽有關。寺內曾供有他的泥塑佛身像。
  山崖下現有一尊石雕佛像,藏語稱:“彌勒望河”,雕像古樸渾厚,左手托鉢,右手做推移狀,佛像寄托了古代勞動人民消除水患的願望。緑蔭全中的白塔與古石雕佛像相映成趣,自成一體。
No. 4
  白馬寺投訴電話撫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794--8276465
  江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91—626996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在金溪黃通鄉黃通村東南5公裏的白馬峰上,始建於北宋初年。相傳本地一江姓進士隱居傢後,在山頂蓋起一屋,取名“玉馬祠”,後一吳僧在屋旁建起一幢寺廟。一日,吳僧迎來一位身騎白馬的道長,二人對話片刻,見栓在寺外的白馬騰空而起,道長也無蹤無影。於是,吳僧便將此寺命名為“白馬寺”。“文革”期間,白馬寺被毀。1978年後,白馬寺拔地而起。1992年,經縣人民政府批準對外開放。新建的白馬寺古色古香,寺中大雄寶殿金碧輝煌,寺左石砌“古城”形象逼真。寺東數百步有一懸崖石壁,高達數十米,俗稱“仙女照鏡”。寺後有一棋盤井,終年清泉潺潺,供寺廟燒香待客、僧侶沐浴之用。千變萬化的四時景色,以及諸多的美麗傳說,每年都要吸引數千名香客遊人前往燒香旅遊。
No. 5
  白馬寺聯繫方式位置:位於洛陽東郊12公裏處
  電話:0379-3789053
  白馬寺投訴電話洛陽旅遊投訴電話:0379-64310882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白馬寺景區榮譽國傢文物保護單位;國傢4a級旅遊風景區白馬寺門票價格35元白馬寺節慶活動牡丹花會4月15日至5月8日
  牡丹是洛陽的市花,洛陽歷來都有舉辦牡丹花會的習俗。花會的主要場所有市內的王城公園、西苑公園、牡丹公園等。洛陽種植牡丹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代,到了宋代,洛陽牡丹已經有了90多個品種。為了讓天下百姓都能一睹號稱“國色天香”的洛陽牡丹的風采,當時的洛陽太守組織了“萬花會”。花會期間,人頭攢動,滿城皆花。1982年9月,洛陽市人大常委會决定以牡丹花為市花,並確定每年牡丹盛開的4月15日至5月8日舉辦“牡丹花會”,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鮮花資源,既可以豐富群衆的業餘生活,又能加強洛陽與中外的經濟技術文化交流,可謂一舉兩得。白馬寺開放時間7:30-17:30白馬寺最佳旅遊時間4月也是不錯的選擇,雖然天氣有些乾燥,但可以欣賞無數牡丹爭芳鬥豔的奇麗景象。白馬寺導遊圖白馬寺特別提醒洛陽寬寬的街道、交錯的水係、樸實的民風。洛陽玩交通很方便,公交車可以搭載你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交通係統極為發達。而且你還可以選擇打的或打摩的,都不貴。
  一般來說,每到洛陽牡丹花開的時候,城裏的酒店住宿價格飛漲,普通三星級酒店的價格也漲到四百元以上,並且還可能會是人滿為患;而景點門票、航班票價、旅遊車票的價格也相應水漲船高。因此,在牡丹節時期來到洛陽,雖然可以觀賞到雍榮華貴的牡丹花,但也要註意自己的荷包是否承受得了。白馬寺美食洛陽的飲食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既有出自宮廷、有“金枝玉葉”之稱的洛陽燕菜,也有在民間廣受歡迎的鯉魚躍竜門,既有歷史長達1900多年的長壽魚,也有近年纔興起的張記燒雞。洛陽人喜愛喝湯,洛陽飲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湯水多,各色各樣的湯成為洛陽街頭最平常的風味小吃,如不翻湯、鬍辣湯、牛肉湯等。
  洛陽的餐飲中,最具特色的當屬洛陽水席。從菜餚搭配,到上菜次序,都有特殊而嚴格的規定。人們在大飽口福的同時,也大飽了眼福。
  洛陽燕菜
  是洛陽獨具風格的風味菜。相傳,武則天居洛陽時,東關一塊菜地裏,長出一個幾十斤的大蘿蔔,菜農認為是神奇之物,獻給女皇武則天,禦廚師把它切成絲、拌粉清蒸,配以鮮味湯汁,女皇吃後,其味異常鮮美,大有燕窩風味,贊不絶口,賜名"燕菜"。後傳入民間,日久天長,大傢都叫做"洛陽燕菜",流傳至今。1973年10月,周恩來總理陪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洛陽參觀,著名廚師王長生、李大雄精心製作燕菜,招待二位總理。總理一連要了兩道,食後同聲稱贊。因菜中雕有牡丹花,故周總理風趣地稱為"牡丹燕菜"。從此,洛陽的"牡丹燕菜"譽滿中外。
  
  鯉魚躍竜門
  鯉魚為黃河名魚,自古就有"洛鯉伊魴,貴似牛羊"之說。肉嫩味美,營養豐富,聞名中外。鯉魚跳竜門,造型優美,寓意吉祥。衹見烹製好的鯉魚,昂首盤中,栩栩如生,仿佛欲躍而起。加之有青山襯托、狀如門闕,頗富山野情趣。食之味美無窮。
  清蒸魴魚
  魴魚産於伊水,故有"伊魴"之說。以其製作簡單,香淡味純而聞名。漢唐時期常以此魚招待貴賓。相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和"九老會"的詩人們,在飲酒賦詩時,常食此魚。
  長壽魚
  是具有藥用價值的一道菜。其特點是味鮮,甜鹹酸三味俱全,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一年春天外出遊獵,過邙山,來到黃河之濱。故地重遊,神氣清爽。突然一條赤色鯉魚,躍出水面,在陽光下,金光耀眼。劉秀大喜,遂命人捉回宮去,禦廚別出新裁,與枸杞子同燒,名曰長壽魚。劉秀食後,頓覺精神倍加,疲倦消失,常食之,身體卻健康起來。爾後,傳入民間,成為洛陽的一道名菜。
  白馬寺住宿如果您到洛陽旅遊,不必擔心找不到住宿的地方。洛陽擁有的為數衆多的四星級、三星級、二星級賓館,能夠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客人,如以洛陽新友誼大酒店為代表的一批中檔酒店舒適安全、價格合理,這些賓館以其現代化的設施和周到的服務帶給遊客賓至如歸的感覺。白馬寺購物洛陽的購物環境相當不錯。各大商場不僅為遊客提供琳琅滿目的世界名牌、國貨精品、傢電、時裝、金銀珠寶等各類商品,而且,各種娛樂、食宿設施也應有盡有。在遊覽景點之餘,還可盡情享受購物的樂趣。疲勞的時候還可以到各類休閑場所放鬆一下,小坐片刻、消解疲乏。洛陽比較著名的大型商場主要有洛陽市百貨大樓、洛陽市廣州市場百貨大樓、華僑友誼商店等。
  白馬寺交通從西關乘56路公交車可直達,車程約1小時。白馬寺玩法觀光、懷古、拜佛
  白馬寺,坐落於河南省洛陽市東十二公裏處,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它對中國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對於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義,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尊為"釋源"和"祖庭"。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作為東漢的國都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世界上的著名大都市。天竺(今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傳教至此,帶來大量佛教經典,漢明帝劉莊敕令按照佛教傳統式樣修建了第一座寺廟,相傳是白馬從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國馱載佛經、佛像而歸,故取名為白馬寺白馬寺外有二匹相對而立的石馬,是宋代雕鑿,而非漢代作品。
  到隋唐時期,由於佛教的興盛,白馬寺達到鼎盛時期,全國乃至世界各國大德高僧紛紛前來朝拜,這其中就有為中日友好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唐代高僧鑒真和尚。武則天也多次親臨,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寫有"月明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夜如涼秋。"贊譽寺境幽雅的著名詩句。唐末期在全國範圍的滅佛,使白馬寺受到重大打擊。宋太宗趙光義又下令重修白馬寺。元至順四年(1333年),由大書法傢趙孟頫書刻《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現仍立於寺內,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我們今天看到的白馬寺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整修,大門匾額即為當時鑲嵌。如今白馬寺的面積大約有四萬平方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鑄造的一千余公斤的大鐘,仍懸於殿內。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營建與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寢南宮,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夢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上了在該地遊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蔡、秦等於是邀請佛僧到中國宣講佛法,並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於永平十年(67)來到京城洛陽。漢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遂將寺院取名“白馬寺”。
  從白馬寺始,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歷代高僧甚至外國名僧亦來此覽經求法,所以白馬寺又被尊為“祖庭”和“釋源”。
  白馬寺建寺以來,其間幾度興廢、幾度重修,尤以武則天時代興建規模最大。白馬寺為長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齊雲塔等。遊覽白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偉、莊嚴的殿閣和生動傳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領略幾處包含有生動歷史故事的景物。
  在古色古香的白馬寺山門內大院東西兩側茂密的柏樹叢中,各有一座墳塚,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東邊墓前石碑上刻有“漢啓道圓通摩騰大師墓”,西邊墓前石碑上刻有“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這兩座墓塚的主人便是拜請來漢傳經授法的高僧──迦什摩騰和竺法蘭。石碑上的封號是宋徽宗趙佶追封的。在清涼臺上還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們寄托着中國佛門弟子對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清涼臺被稱為“空中庭院”,是白馬寺的勝景。清康熙年間,寺內住持和尚如誘曾作詩贊美道:“香臺寶閣碧玲瓏,花雨長年繞梵宮,石磴高懸人罕到,時聞清磬落空蒙。”這個長43米,寬33米,高6米,由青磚鑲砌的高臺,具有古代東方建築的鮮明特色。毗盧閣重檐歇山,飛翼挑角,蔚為壯觀,配殿、僧房等附屬建築,佈局整齊,自成院落。院中古柏蒼蒼,金桂沉靜,環境清幽。相傳原為漢明帝劉莊幼時避暑和讀書的處所,後來改為天竺高僧下榻和譯經之處。
  白馬寺山門東側,有一座玲瓏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這就是有名的齊雲塔。齊雲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磚塔,13層,高35米。它造型別緻,在古塔中獨具特色,不可多得。齊雲塔前身為白馬寺的釋迦如來捨利塔,現在的齊雲塔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為洛陽現存最早的古建築。
  白馬寺中種有許多石榴樹。白馬寺的石榴漢魏時曾譽滿京師。石榴原産於安息(今伊朗),在漢代同佛經、佛像一起傳入中國,並最多在洛陽、長安落戶。當時人們贊美石榴,把它作為中外人民交往的標志,石榴的身價倍增,白馬寺的石榴,亦有“白馬甜榴,一實值牛”的說法。白馬寺作為我國第一古剎,在中國佛教史和對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在洛陽城東十多公裏處,北背邙山,南面洛水;夕陽西下,晚霞映照白馬寺紅墻碧瓦的殿堂,襯托蒼鬆翠柏,氣象莊嚴。迎面看見山門上的“白馬寺”三個字,人們不禁會問:“這與白馬有什麽關係?”這得從許多古籍上記載的這個著名故事說起——公元六四年(佛歷六零八年,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夜裏,漢明帝劉莊夢見金色神人,身帶日光,飛行於皇宮殿庭,令人心悅。次日,劉莊就此詢問群臣。一位博學多識的大臣說:“西方天竺國(古印度)有叫“佛”的神人,皇上可能是夢見佛了。”
  劉莊於是派人西去討求。這一行人過天山、越蔥嶺,在西域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內)遇到天竺沙門攝摩騰與竺法蘭,就邀請二位來中國,用白馬馱着佛經佛像,於六七年(東漢永平十年)一起回到京都洛陽。
  第二年,敕令按天竺式樣為摩騰、法蘭建精捨居住,稱為白馬寺。“寺”本義是官署,因摩騰、法蘭初來時往在官署,又是外賓,為示禮待,就仍稱新居為寺;此後,中國佛教建築就相沿稱寺。“白馬”之名,據說是取自馱經的白馬。
  雖然後世學者對這個傳說和佛教初傳中土的時間、路徑等頗有爭議,但一般佛教徒對此津津樂道,漢明帝求法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基本公認的事實,白馬寺也就作為佛教傳入中國內地的最初標志,蜚聲古今中外。
  佛寺祖庭現況
  歷史風雨中,白馬寺數毀數建,但寺址從未變過。七世紀下葉唐武則天時,寺主僧薛懷義有寵於則天,白馬寺盛極一時,和尚達千餘。安史之亂和會昌法難中,白馬寺受到較大毀壞,如唐詩所詠:“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十世紀下葉宋太宗時重修白馬寺,“鼎新偉構”,“更類天宮”。今天的白馬寺建製奠定於十六世紀上葉明嘉靖時和十七八世紀清康熙時重修的“白馬禪林”。一九六一年,白馬寺被確定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的白馬寺占地四萬平方米,百餘間殿堂成比較典型的漢地佛寺縱軸式佈局,主要建築位於南北中綫上。走進山門,兩側各有一座石碑,東側《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由元代高僧文才撰文,書法亦瀟灑工麗。再前行,過歇山式天王殿,就到了全寺的主殿大佛殿,殿內釋迦牟尼端坐蓮臺,右手拈花,迦葉、阿難二弟子旁立,文殊、普賢二菩薩列坐,二天女後侍。香案上五供齊備,左右鐘鼓高懸,幔帳垂挂,蒲團排列,莊重肅穆。這場景構成即中國佛教禪宗常說的“拈花微笑”。
  大佛殿東南角有一口明代鑄鐵鐘,重二千五百公斤,上有銘文“鐘聲響徹梵王宮、下通地府震幽靈。……”“白馬鐘聲”為洛陽八景之一,據說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和尚上殿念經,擊罄撞鐘伴誦,白馬寺鐘聲悠揚數十裏,城內東大街鐘樓上的大鐘也自能與之共鳴,反之,城內鐘樓擊鐘,白馬寺鐘也自能共鳴。
  大佛殿之後是供養着三世佛的大雄寶殿,兩廂分列十八羅漢。這些羅漢像呈坐勢,姿態不一,神情各異,係元代用夾苎幹漆造像工藝塑成,十分珍貴。所謂夾苎幹漆造像之法,大致是先用漆、麻、絲、綢在泥胎上層層裹裱,然後揭出泥胎,製成塑像,夾苎幹漆造像,歷史悠久,盛於隋唐,宋後則漸漸失傳,存世造像極為罕見。大殿後是接引殿,再往後就是白馬寺內最後的佛殿毗盧閣。
  毗盧閣初建於唐朝,在清涼臺上,清涼臺由青磚砌成,高近七米,長約九米,寬約三米。毗盧閣內供釋迦牟尼的清淨法身毗盧佛,旁立文殊、普賢菩薩。閣後壁鑲有石碑,上刻《四十二章經》。該經簡明介紹佛教基本思想,一般認為是最早的漢譯佛經,由攝摩騰、竺法蘭翻譯。毗盧閣重檐歇山,飛翼挑角;閣東西配殿奉有摩騰、法蘭像。唐詩人王昌齡曾詠白馬寺:“明月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日涼如秋。”其實早在北魏時,白馬寺園林已盛名一時。白馬寺植有許多沙果、葡萄、石榴等,果實“甘殊味美,冠於京中”,當時皇帝也派人來采摘。但這些情景已然不再了,今天最吸引人處即是清涼臺。臺上毗盧閣與周圍建築,自成格局,構成一小型庭院,院中一泓池水,蓮花朵朵,數株古柏,蓊蓊鬱鬱,清爽宜人;從臺下望去,整座庭院若在空中,清初釋如秀曾撰聯道:“臺灑法雨柏翻風果有清涼氣象,閣顯山光吞月混是毗盧法身。”
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 White Horse Temple in Luoyang, Henan Province
  在河南洛陽市東郊一片郁郁葱葱的長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的白馬寺。這座2000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間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閣和高峭的寶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遊人。
  白馬寺山門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營建與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寢南宮,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夢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上了在該地遊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蔡、秦等於是邀請佛僧到中國宣講佛法,並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於永平十年(67)來到京城洛陽。漢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遂將寺院取名“白馬寺”。
  從白馬寺始,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歷代高僧甚至外國名僧亦來此覽經求法,所以白馬寺又被尊為“祖庭”和“釋源”。
  白馬寺建寺以來,其間幾度興廢、幾度重修,尤以武則天時代興建規模最大。白馬寺為長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齊雲塔等。遊覽白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偉、莊嚴的殿閣和生動傳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領略幾處包含有生動歷史故事的景物。
  在古色古香的白馬寺山門內大院東西兩側茂密的柏樹叢中,各有一座墳塚,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東邊墓前石碑上刻有“漢啓道圓通摩騰大師墓”,西邊墓前石碑上刻有“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這兩座墓塚的主人便是拜請來漢傳經授法的高僧──迦什摩騰和竺法蘭。石碑上的封號是宋徽宗趙佶追封的。在清涼臺上還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們寄托着中國佛門弟子對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清涼臺被稱為“空中庭院”,是白馬寺的勝景。清康熙年間,寺內住持和尚如誘曾作詩贊美道:“香臺寶閣碧玲瓏,花雨長年繞梵宮,石磴高懸人罕到,時聞清磬落空蒙。”這個長43米,寬33米,高6米,由青磚鑲砌的高臺,具有古代東方建築的鮮明特色。毗盧閣重檐歇山,飛翼挑角,蔚為壯觀,配殿、僧房等附屬建築,佈局整齊,自成院落。院中古柏蒼蒼,金桂沉靜,環境清幽。相傳原為漢明帝劉莊幼時避暑和讀書的處所,後來改為天竺高僧下榻和譯經之處。
  白馬寺山門東側,有一座玲瓏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這就是有名的齊雲塔。齊雲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磚塔,13層,高35米。它造型別緻,在古塔中獨具特色,不可多得。齊雲塔前身為白馬寺的釋迦如來捨利塔,現在的齊雲塔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為洛陽現存最早的古建築。
  白馬寺中種有許多石榴樹。白馬寺的石榴漢魏時曾譽滿京師。石榴原産於安息(今伊朗),在漢代同佛經、佛像一起傳入中國,並最多在洛陽、長安落戶。當時人們贊美石榴,把它作為中外人民交往的標志,石榴的身價倍增,白馬寺的石榴,亦有“白馬甜榴,一實值牛”的說法。白馬寺作為我國第一古剎,在中國佛教史和對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
  尋佛起源
  據史料記載,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神仙,金色的身體有光環繞,輕盈飄蕩從遠方飛來,降落在禦殿前。漢明帝非常高興。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夢告訴群臣,並詢問是何方神聖。太史傅毅博學多才,他告訴漢明帝:聽說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於虛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於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訪求佛道。三年後,他們同兩位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一批經書和佛像,並開始翻譯了一部分佛經,相傳《四十二章經》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陽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儲藏他們帶來的寶貴經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陽白馬寺。據說是因當時馱載經書佛像的白馬而得名,而白馬寺也因而成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發源地。白馬寺屬於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位置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城東10公裏處,在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1.5公裏處,古稱金剛崖寺,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它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
  白馬寺原建築規模極為雄偉,歷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屢經戰亂,數度興衰,古建築所剩無幾,人民政府為保存這一著名文化古跡,曾進行過多次修葺。現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前為山門,山門是並排三座拱門。山門外,一對石獅和一對石馬,分立左右,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嚮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毗盧殿在清涼臺上,清涼臺為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佛經之處。東西廂房左右對稱。整個建築宏偉肅穆,佈局嚴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有重要價值。
  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占地約4萬平方米。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緑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是優秀的石刻藝術品。白馬寺的山門為明代所重建,為一並排三座拱門,代表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盤門。部分門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為東漢遺物。寺內現存五層大殿,坐落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綫上,兩旁偏殿則互相對稱。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龕,龕頂和四周有50多條姿態各異的貼金雕竜。龕內供置彌勒佛,即“歡喜佛”。他笑口常開,赤腳趺坐,形象生動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內兩側,坐着威風凜凜的四大天王,是佛門的守護神。彌勒佛像之後是韋馱天將,佛教的護法神,昂然伫立,顯示着佛法的威嚴。
  白馬寺大門東走約300多米,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十三層的齊雲塔,直插雲霄。齊雲塔始建於五代時期,原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時燒毀。金朝大定年間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白馬寺建築規模雄偉,現在的佈局為明嘉靖時重修,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門東西兩側有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後院毗盧閣內的斷文碑,刻有白馬寺的歷史,是寺內重要古跡,所傳唐經幢(讀床)、元碑刻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寺內原來還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彌勒佛像,已被盜往美國。各殿內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幹漆製成的,特別是大雄寶殿的佛像,是洛陽現存最好的塑像。據記載,三國魏時白馬寺前有大石榴,京師傳說:“白馬甜榴,一石如牛。”
  歷史沿革
  1961年國務院將白馬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又成立了白馬寺文物保管所。現在,白馬寺為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旅遊景點。
  白馬寺有中國佛寺“祖庭”之稱,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因漢明帝“感夢求法”,遣使迎請天竺僧人回洛陽後而創建。歷代屢有修葺增繕,唐代前期達到最盛,武則天曾派親信薛懷義任住持,安史之亂後即有殘損,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後,始成今日之規模佈局。寺址位於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現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典及毗盧閣等建築,殿堂共達百餘間。山門外有東漢來華的天竺僧迦攝摩騰、竺法蘭之墓,青石bao砌。寺內還有唐代經幢。元代華嚴大師文才撰、趙孟頫書寫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及原存石刻彌勒菩薩像已被盜往美國。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及阿彌陀佛,東西分置十八羅漢,均為元代以來幹漆工藝製成。寺後部有清涼臺,臺上建有毗盧閣,西側配殿中置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像。白馬寺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所造齊雲塔,塔為四方形密檐式,高35米,塔身挺拔秀麗。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裏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着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係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 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嚮的中軸綫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 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白馬寺山門采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裏,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着“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跡。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鹹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傢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天王殿係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檐歇山式建築。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回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後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可是白馬寺天王殿內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卻以另一個民間傳說為藍本:相傳五代時,浙江一帶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經常用一根錫杖肩背一個布袋來往於熱鬧的街市,人們叫他布袋和尚。這位和尚逢人乞討,隨地睡覺,形似瘋癲。他在臨死時,說了這樣一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人們就把他當做彌勒的化身,並根據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內的天王殿裏。這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縮影。
  天王殿後是一座大佛殿,長22.6米,寬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後部有“法輪常轉”各四個字。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摩訶迦葉,右為阿難。這三尊像構成了“釋迦靈山會說法像”。這取材於一個佛教禪宗典故。據說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上面對衆弟子,閉口不說一字,衹是手拈鮮花,面帶微笑。衆人十分惘然,衹有摩訶迦葉發出了會心的微笑。釋迦牟尼見此,就說:“我有正眼法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樣,摩訶迦葉就成了這“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傳人,中國佛教禪宗也奉摩訶迦葉為西土第一祖師。白馬寺大佛殿的“釋迦靈山會說法像”就是根據此傳說塑造而成的。三尊旁邊,還有手拿經捲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賢兩位菩薩。釋迦牟尼佛像背後是觀音菩薩像。殿內還有一口引人註目的大鐘,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飾盤竜花紋,刻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並附詩一首:“鐘聲響徹梵王宮,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馬天邊去,急催東方玉兔升。”據傳此口鐘與當時洛陽城內鐘樓上的大鐘遙相呼應,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誦經,撞鐘報時,洛陽城內的鐘聲也跟着響起來,因此,白馬寺鐘聲被列為當時洛陽八景之一。
  大佛殿之後,是一座懸山式建築“大雄寶殿”。它長22.8米,寬14.2米。殿前有一月臺,是寺院內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頂改為懸山頂,面積有所縮小。殿內貼金雕花的大佛龕內塑的是三世佛:中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韋馱、韋力兩位護法天將的塑像,執持法器。兩側排列十八尊神態各異、眉目俊朗的羅漢塑像。這十八羅漢都是用漆、麻、絲、綢在泥胎上層層裱裹,然後揭出泥胎, 製成塑像,這種“脫胎漆”工藝叫夾苎幹漆工藝,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背後殿壁上還排列整齊地刻鏤着五千餘尊微型佛像。
  大雄寶殿後有接引殿,為一般寺院所罕見。長14米,進深10.7米。為雙層殿基,是寺內最小建築。殿內供西方三聖。中為阿彌陀佛立像,左邊為持淨瓶的觀世音菩薩,右邊握摩尼寶珠的是大勢至菩薩,均為清代泥塑。
  毗盧閣是白馬寺內最後一座佛殿,坐落於清涼臺上,係一組庭院式建築。清涼臺原是明帝少時讀書乘涼之處,後為攝摩騰、竺法蘭譯經之所。在寺中位置最高,長43米,寬33米,高5米。正面大殿毗盧殿為重檐歇山樓閣式建築,長15.8米,寬10.6米,初建於唐,元、明、清歷代都曾重修。閣內正中有一座磚臺座,設一木龕,龕內供奉一尊毗盧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賢,這一佛兩菩薩,在佛教中合稱“華嚴三聖”。
  毗盧閣外兩側有兩座配殿,即攝摩騰與竺法蘭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紀念。今山門東西兩側尚有二僧之墓。
  白馬寺東南有一座齊雲塔,為方形密檐式磚塔。塔邊長7.8米,通高35米,13層。每層南邊開一拱門,可以登臨眺望。舊與清涼臺、騰蘭墓、斷文碑、夜半鐘、焚經臺合稱“白馬寺六景”。千百年來,民間流傳兩句諺語:“洛陽有座齊雲塔,離天衹有一丈八。”原是五代後唐李存惠修造的九級木結構佛塔, 高500尺。
  寺南還有兩座夯築高土臺,臺上立着一塊“東漢釋道焚經臺”字樣的通碑,這就是“六景”之一的焚經臺。這個焚經臺記述了佛教徒與中國方士之間的一場角逐,以佛教取勝而告終,漢朝佛教由此興盛。
  “明月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日涼如秋。”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筆下的白馬寺。今天這座著名古剎仍名揚海內外,巍然屹立在邙山腳下。
  白馬寺現任方丈是釋印樂法師,白馬寺於2005年11月1日舉行方丈升座慶典法會,釋印樂法師榮膺白馬寺方丈,結束了白馬寺方丈8年缺位的歷史。
安徽省桐城市白馬寺 Anhui Tongcheng White Horse Temple
  地理位置與歷史
  白馬寺,民間稱白馬廟,坐落於安徽省桐城市東南十裏的白馬鄉白馬街,約建於唐朝末年,文革時被毀,今於原址重修。
  民間傳說
  白馬寺歷來香火旺盛,這與它的動人傳說有關。明弘治年間的《桐城縣志》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唐朝某年,桐城百日無雨,縣令張孚卿心急如焚,跪叩西山求雨,其心之誠,感動上蒼。當他騎白馬去雲霧峰拜見雨神後,頓降甘霖,回衙路經竜眠河,不幸被暴發的山洪捲走,其妻為救夫也葬身河中。雨過天晴,人們將張孚卿夫婦合葬竜眠山口,建廟祭祀,即昔日“境主廟”。而其坐騎白馬,卻被衝到竜眠河下遊十餘裏的地方,人們念其功,厚葬之,建“白馬廟”祀之,撰聯於廟門兩側:“惜民勝惜身,萬戶張侯忠莫比;載德亦載力,千秋良驥義能齊。”白馬鄉也因此而得名。
青海省互助縣白馬寺 White Horse Temple in Qinghai Province, the county mutual aid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鄉白馬寺村,寺院建在紅崖子溝溝口東側的半崖上,隔湟水河與平安鎮相望,平大公路入境而過。距西寧市25公裏,距互助縣威遠鎮50公裏。是互助縣旅遊景區中著名的宋代文物旅遊景點。白馬寺始建於公元十世紀末(藏傳佛教後弘期),又名金剛崖寺,因山崖有一尊金剛佛像的石雕像而得名,藏語稱“瑪藏觀”,195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馬寺總面積4516平方米,全寺由居於半山崖的經堂、僧捨、石窟、金剛佛像、和大佛塔組成。“白馬寺”的來歷傳說較多,明萬歷十二年(1584),第三世達賴去佑寧寺等地途經此地,傳說坐騎死去,遂塑白馬於寺,故名“白馬寺”者為一種;該寺為安多地區首建的佛寺,類似河南的白馬寺,故名者為一種。該寺佛在山崖下的金剛雕像,背依險峰、面嚮湟水、目視前方、左手托鉢、右手前伸,似推湟水,故稱“金剛窟寺”。白馬寺又稱“覺化寺”,取之於西藏佛教後弘鼻祖喇勤·貢巴饒賽於此地“自覺”“化衆”,開啓後弘法道,直到圓寂。由於白馬寺歷史悠久,素享盛名。後經清代、民國、文革三次被毀。1980年8月17日該重新得互開放,陸續修建了經堂、僧捨,吸引着很多各地的香客和遊客。主要景觀有大經堂、金剛亭、金剛崖、金剛佛像、湟水河風光等等。
  大經堂:三層磚木結構房屋,一層有白馬奔馳壁畫,二層有觀音菩薩塑像,三層有喇勤·貢巴饒賽塑像。
  金剛亭:位於大經堂左下方,為批檐歇山項。
  金剛石雕像:5歲身量,為坐狀,通高3.7米,佛座寬2.35米,雕像古樸渾厚、輪廓粗獷、左手托鉢、右手做推移狀。
山西省晉城市白馬寺 White Horse Temple in Shanxi Jincheng
  白馬寺山森林公園位於晉城市市區北4公裏處的城區境內,面積達1萬餘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不僅自然風景旖旎如畫,而且人文景觀底藴深厚,主要景點有“白馬寺拖繮”、“白馬禪寺”、“景公塔”、“石佛像”、“黑竜潭”、旅遊滑道等。白馬禪寺創建年代不詳,但毀壞的比較徹底,原來的舊址上僅剩下一座"景公塔",聳然矗立,嚮人們昭示着她往日的輝煌。為了開發旅遊資源,1989年晉城市城區宗教局特聘釋隆慧法師為城區宗教協會會長、白馬禪寺住持,並發起整建白馬禪寺。1994年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白馬禪寺破土動工,先後完成了藏經樓、玉佛殿、地藏殿、大雄寶殿、天王殿、誦經堂、九竜壁(漢白玉質)的復修工程。寺內最宏大的建築毗盧寶殿的建設也已接近尾聲。景區內的白馬禪寺存有緬旬僧人贈送的六尊“玉佛像供奉於玉佛殿內,由臺灣佛教基金會贈送的四十多箱《大藏真經》經書安放於藏經樓上。大雄寶殿內的三世佛貼金塑像,莊嚴肅穆,僅佛頭就有2米多高,蔚為壯觀。其東西兩側的貼金塑像十八羅漢,形態各異,威猛雄建。"四大天王"執掌着"風調雨順",地藏菩薩專司陰間禍福……。天王殿內大肚彌勤佛,心胸永遠是那麽豪放,"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那種豁達、那種寬宏、那種仁厚,可以讓人豁俗慮而漸入佳境。"白馬禪寺"及"大雄寶殿"匾額均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
  關於白馬寺的傳說有二:
  一、白馬禪寺位於白馬寺山上,白馬寺山又名司馬山,相傳魏司馬懿封長平侯曾登臨此山而得名。後山頂建寺,因寺而更名為白馬寺山。總面積約10多平方公裏,主峰海拔1010米。山上森林茂密、灌木叢生、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登山俯瞰,晉城市區一覽無餘,令人賞心悅目。
  二、相傳唐僧去西天取經,回來的路上經書掉落水中,唐僧曾在此山晾曬經書而建寺。關於"白馬"又有"白馬拖繮"的美麗傳說。白馬拖繮:折馬寺山上有一種卵礓石,外堅中空,搖之有響聲,人稱馬鈴石。相傳,古時有一少年,機智而又善良。他每天為財主上山打柴,風雨無阻。儘管如此,卻依然常因柴打少了而遭受財主的毒打。一日,他打柴回來,路遇一老者嚮他索柴取暖。他看到老人受凍的樣子,不顧柴少挨打的危險,慨然施柴於老人。老人從懷中取出一匹紙馬,送於少年,告訴他,這是一匹神馬,是當年唐僧取經時騎過的小白竜,如有所求,衹須找到千年𠔌草讓它吃下,立刻就能顯靈。少年回傢後,突然狂風大作,下了一夜的暴風雪。第二天,財主不顧風雪,威逼着少年進山打柴。少年想起了藏在懷中的紙馬,但千年𠔌草又去啊裏找呢?突然,他想到山上的白馬寺裏有一尊千年古佛像毀壞了,他清楚地記得佛佝的骨架是用𠔌草紮成的。於是他立刻來到寺院,從佛像裏取出一支𠔌草。懷中的紙馬一下就張口吞了下去,搖頭擺尾,突然就成了一匹雪白的駿馬,進山為少年馱炭而歸。財主得知後,就想將神馬占為已有,於是同傢丁合謀半夜前去盜馬,結果被白馬踢翻在地。少年從睡夢中驚醒,躍上馬背,與白馬一騰空而去,馬鈴被財主扯落,散了一地,變成了搖之即響的馬鈴石,白馬繮繩拖過的一條山梁至今寸草不生。這就是馬鈴石的來歷及晉城四大名勝之一"白馬拖繮"的故事。
  石佛嶺:在白馬寺山後約1公裏多的山崖上,有一處摩岩造像群,古稱石佛嶺。據史料記載,原有造像500餘尊。傳說一和尚,為了搞清佛像的數量,數了十多遍,每次都不一樣,不得已,他用了三天的時間將每尊像都貼上編號,纔總算得以數清。由於各種原因,石佛嶺造像破壞較大,現僅存30餘龕,90餘尊,以北齊造像為多,有少量的唐寧元造像,還有幾尊似為明、清遺物,十分珍貴。
  小析山:在白馬寺山之陰,又名淅山。澤州古八景之一"淅山爽氣"所在地。原有湯帝廟一座,為古人禱雨之所,"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大旱,詔天下立成湯廟,而澤州多山,磽確易旱,立祠獨衆"。成湯戾外舊有嘉潤三池,"娘娘池"內至今仍有細泉涓涓淌。現湯帝廟已毀,但此處風光特異,清新爽人,略加開發,就可成為白馬寺森林公園的又一處遊覽勝地。
  黑竜潭:位於白馬寺山西北山腳、城區西上莊辦事處牛山村東北。為澤州古八景之一"竜潭夜雨"之所在。此地清雅靜謐,"潭"由齊整的大砂石條砌就,八邊形。潭旁的山岩上留有古人題刻數處,"古竜泉"、"竜潭驟雨"、"神竜緻雨"、"八景第一靈跡"等。相傳此處的黑竜王娶的是牛山村的媳婦,所以老輩們說,牛山人到此應稱竜王為姑父。還說,在此祈雨至靈,舊時澤州府一姓""的"朱官"為感謝黑竜王,就規定在此唱官戲等等。黑竜潭舊有黑竜廟,現已毀壞,近年村民們集資於舊址上重修一小廟。黑竜潭配合其所在的牛山村百畝玫瑰園的開發,九將會成為森林公園獨具特色的一道靚麗風景。
  景公塔: 白馬寺山的“景公塔”,位於白馬禪寺前。塔身全為青磚修砌,七級,高23米,矗立在正山頂,遠距幾十裏都可以看到。傳說有二,一說是為紀念“白馬將軍”,特修此塔,塔中供奉白馬將軍之母的像;一說是相傳很早時,南方一知縣在晉城作官,看到晉城這塊地方山清水秀,天有吉祥之兆,地有寶藏之物,是塊寶地—臥牛城,他為了破壞晉城的脈氣,在𠔌堆頭村修了一個塔,叫拴牛樁,在白馬寺山修了一個塔,叫趕牛鞭。修建原因,沒有記載,也僅為傳說,但巍巍的七級浮塔高高矗立在白馬寺山山頂,不僅成為一大景觀,而且也成為晉城白馬寺山的象徵。景公塔是白馬寺山最高的建築,立於其上,晉城市的市貌和周圍的美景都可盡收眼底。
  滑車:同白馬禪寺毗鄰的城區北石店鎮大張村,於近年在寺之東麓懸崖上,建成滑車道,既大大方便了遊客,也給白馬寺森林公園增添了新的景點。
  緑苑生態園:由古書院礦投資3000多萬元的“白馬緑苑生態園“位於森林公園東側,是一個集生態餐飲、生態洗浴、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區域,大大滿足了市民渴望回歸大自然的心態。
  平安廣場
  方山景觀臺 為森林公園緻高點,海拔1054。8米。周圍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環境優雅。置身其中,享受森林浴,遠眺田園風光,近聽鳥兒歌唱,使人如臨仙境,倍感心曠神。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白馬寺】  佛教傳入我中國內地後營建的第一座寺院。位於河南洛陽市東10公裏。據傳東漢永平七年(64),明帝聞西方有異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據《冥祥記》、《高僧傳》等記載,永平十年,他們與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賫佛經、佛像回洛陽。初居鴻臚寺,後以鴻臚非久居之館,次年詔令於雍門外別建住所。以僧為西方之客,乃待以賓禮,故仍名為寺。“白馬”之名,來源有二說:1、據《高僧傳》記述:“外國國王嘗毀破諸寺,唯招提寺未及毀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啓王,王即停壞諸寺,因改招提以為白馬”;2、據《洛陽伽藍記》所載,漢明帝遣使求法,“時白馬負經而來”,遂以為寺名。據說當時建造格式仿照印度祗園精捨,中有塔,殿內有壁畫。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同時譯的《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等經,已佚失不傳。東漢時絶大部分佛經都在洛陽翻譯,該寺是最重要的譯館。《開元釋教錄》載三國魏時共有譯經沙門四人,除安法賢外,曇柯迦羅、康僧鎧、曇無諦等都在寺內譯經。如嘉平二年(250)曇柯迦羅譯出《僧祇戒心》,以當地梵僧舉行受戒的羯磨之法來傳戒,被稱為中土戒律之始。西晉時,先後在寺內譯經傳法者有竺法護、安法欽、法立、法炬等,均為釋門巨子,頗有建樹。唐代的白馬寺比魏晉時期有較大的發展。武則天執政後,白馬寺由其親信薛懷義主持,因而成為宮廷的重要寺院。後千餘年,經三武一宗禁佛,屢有興衰。現寺內存有天王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等殿堂及古清涼臺遺址;建築、雕塑、碑刻等多為明、清遺物。山門內東西兩側有傳為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人的墓,均擁土為堆,古木森蔚。寺東南有密檐式捨利磚塔一座,名齊雲塔,建於金大定十五年(1175),風格與西安薦福寺小雁塔相仿。(王亞榮)
  (白馬寺(河南洛陽))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Baima Si
  白馬寺
  White Horse Temple
    佛教傳入中國後營建的第一所寺院。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12公裏、東漢都城洛陽西側 1.5公裏處。據《後漢書》、《水經註》、《洛陽伽藍記》等記載,寺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歷史上白馬寺多次毀而復建。現存建築是明代嘉靖年間擴建時的規模。清代以後多次修葺。占地面積約 4萬平方米。它是中國早期佛教的傳播活動中心。漢魏以後,中國佛教派係繁多,但都一致公認白馬寺獨特的歷史地位,尊稱為“祖庭”和“釋源”,對亞洲一些國傢也有很大影響。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平面呈長方形,南嚮。南北長 239.5米,東西寬135.5米。沿中軸綫主要建築依次為山門、 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臺及毗盧閣。兩側有門頭室、六祖堂、祖堂客室、禪堂及方丈院等。共有房屋百餘間。山門為牌坊式石砌券門三間,灰瓦歇山頂。天王殿與大佛殿均為單檐歇山式建築,大小相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後有門,四周有回道。大佛殿的後壁和兩山皆用梯形青石、梯形青磚和大青磚鑲砌,這種做法在其他地方很少見。梯形青石磚大小略同,每塊高約46釐米,上寬約29釐米,下寬約35釐米。大雄殿原為寺內最大的一座建築,歇山頂,後代修葺時改作懸山頂,殿的面積縮小了,也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 19.95米,進深 11.07米,前有月臺。在殿內地面發現一個唐代覆鉢式石柱礎,推測此殿可能是唐代大殿的位置所在。寺內最大的一組建築是清涼臺及毗盧閣。漢代以來均為藏經之所。臺高約6米,長43米,寬33米。四周磚砌,臺下券洞。砌法及券石上匠人題字均具東漢作風。臺上毗盧閣為重檐歇山,面闊五間,17米,進深三間,寬11米。彩棚朱柱,具有鮮明的東方建築特色。閣前左右各有三開間的配殿。臺周圍有幾組小型建築,構成幾所幽雅的小庭院。白馬寺建築以中軸綫五重鬥□式樓閣建築為主,配合兩側的廊廡式廂房附屬建築,佈局規整,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表明了中國古代的建築風格和建築藝術。寺內有宋代以後碑石幾十通。大佛殿前和西側還有唐代和宋代石經幢各 1座。
    寺東南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建造的齊雲塔,也稱釋迦捨利塔,密檐式磚塔,底長寬各 7.8米,高約25米。下面為二層須彌座。塔身13層,每層磚砌出檐,微具□綫,尚存唐塔遺風,由下而上,外形略呈拋物綫形。自第五層以上,塔身收殺,使塔身上部更為圓和,呈現穩健玲瓏的形象,在古塔中獨具特點。
    白馬寺於 1952、 1957、 1971~1975 年多次維修。1972年洛陽市成立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1983年歸宗教部門使用。
     (楊寶順)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白馬寺】在河南省洛陽縣東。東漢明帝夢見一壯麗金人,問於早朝諸臣,有人告訴他那是佛陀,於是派遣使臣往求之。剛好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人,乘白馬載著佛像和佛經自西而來,相遇於途中,遂同入洛陽,住於鴻驢寺中,那時正是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這也是佛教東傳之始。為了紀念白馬馱經而來,鴻驢寺亦被明帝改為白馬寺,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座佛寺。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白馬寺】 (寺名)在河南洛陽縣東故洛陽城西。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初自西域以白馬馱經而來。捨於鴻臚寺。遂取寺為名。創置白馬寺。此僧寺之始也。唐垂拱宋淳化元至順明洪武間,俱重修。洛陽伽藍記曰:“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寺在西陽門外三裏,禦道南。帝夢金人,長丈六,項皆日月光明。鬍神,號曰佛。遣使嚮西域求之,乃得經像焉。時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為名。明帝崩,起祇洹於陵上。自此以後,百姓塚上,或作浮圖焉。寺上經函,至今猶存。常燒香供養之,經函時放光明,耀於堂宇。是以道俗禮敬之,如仰真容。”
近義詞
白馬寺
白馬寺
相關詞
伽藍洛陽古塔辭賦白馬寺白王旅遊
雲居寺大昭寺
包含詞
白馬寺山白馬寺站
白馬寺鎮白馬寺石
白馬寺賦白馬寺村
宿白馬寺遊白馬寺
白馬寺詩晉城白馬寺
廣漢白馬寺西寧白馬寺
貴德白馬寺白馬寺晚泊
撫州白馬寺白馬寺社區
白馬寺賓館白馬寺齊雲塔
一環路白馬寺白馬寺的傳說
白馬寺森林公園白馬寺不出院僧
白馬刨泉白馬寺白馬寺山森林公園
白馬寺與大菩提寺一環路白馬寺路口
洛陽白馬寺沙門惠藏白馬寺與大菩提寺首日封
洛陽市白馬寺鞋業有限公司洛陽白馬寺骨科醫院
洛陽市白馬寺骨科醫院和潞公行及白馬寺得留守相公書云名園例惜好花以俟同賞詩二章
東京府縣諸公與綦毋潛李頎相送至白馬寺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