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學名: 白額雁
中文目名: 雁形目
中文科名: 鴨科
中文屬名: 雁屬
同物異名: branta albifrons scopoli, 1769,
中文俗名: 鴻
拉丁文目名: anseriformes
拉丁文科名: anatidae
拉丁文屬名: anser
拉丁文種名: albifron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scopoli, 1769)
英文俗名: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 |
|
大型遊禽,雌雄相似。額和上嘴基部具一白色寬闊帶斑,白斑後緣黑色;頭頂和後頸暗褐色;背、肩、腰暗灰褐色,具淡色羽緣;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亦為暗灰褐色,初級覆羽灰色,外側次級覆羽灰褐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尾羽黑褐色,具白色端斑;尾上覆羽白色;頦暗褐色、其前端具一細小白斑,前頸、頭側和上胸灰褐色,嚮後逐漸變淡;腹污白色,雜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兩脅灰褐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嘴肉色或粉紅色,腳橄欖黃色。幼鳥和成鳥相似,但額上白斑小或沒有,腹部具小的黑色塊斑。 叫聲:嘈雜的咯咯聲。飛行時發出不同音階的lyo-lyok悅耳叫聲。叫聲比豆雁或灰雁音高。 |
|
國內分佈: 越鼕在我國長江中下遊、東南沿海和臺灣。遷徙期間遍布於我國東北、內蒙古、華北、新疆、西藏等地。亞種frontalis有記錄遷徙時見於中國東北、山東及河北。越鼕區在長江流域及華東各省至湖北、湖南及臺灣。也見於西藏南部(qamdo)。鼕季有約2萬個體在鄱陽湖。 國外分佈: 繁殖於西伯利亞北極海岸到白令海峽、北美洲極北部、歐洲西部及格陵蘭島西部。越鼕在北美洲、墨西哥、裏海、黑海、地中海、中亞、印度、緬甸、日本、朝鮮。
白額雁過去一直是我國主要狩獵鳥類之一,擁有較大的種群數量。近30年來,由於環境惡化和過度狩獵,種群數量已急劇減少。據國際水禽研究局1990年組織的亞洲隆鼕水鳥調查,我國的越鼕種群數量僅為2170衹。國外報告,1955-1974年,在北美的越鼕種群數量為20萬衹,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分別為25萬和55000衹,主要是太平洋亞種;歐洲約為30萬衹 (philippona 1972),主要是指名亞種;加拿大亞種估計為1800衹,阿拉斯加亞種估計為1500衹,格陵蘭亞種估計為12000-15000衹。 |
|
白額雁在我國為鼕候鳥。每年8月末9月初離開繁殖地,遷往越鼕地,通常到達我國的時間在9月末10月初,大量遷來的時間在10月中下旬,最遲到11月初。遷徙主要在晚上進行,白天停息下來覓食和休息。在停息地常見和豆雁、鴻雁在一起,這或許因為它們相近的食物構成和要求的棲息環境較一致的關係。遷徙時無論飛行、休息和覓食均成群。遷飛時常單列飛行,邊飛邊叫,叫聲甚高。到達越鼕地後,分成小群或傢族群活動。通常在天氣晴暖時活動積極,且較分散;陰雨和冰雪及大風天氣則於背風處集成小群,且不大活動。遷離我國的時間多在3月初至3月中下旬,最晚在4月末至5月初,這多是一些不參加當年繁殖的亞成體。春季遷徙群多以對和傢族群組成,群較秋季為小。 |
|
棲息生境總是和水域相聯繫,但它們更喜歡陸地,多數時間都是在陸地上或是覓食或是休息。在陸地的時間通常較在水中的時間長,有時僅僅是為了喝水纔到水中。善於在地上行走和奔跑,速度甚快,起飛和下降亦很靈活。亦善遊泳,在緊急狀況時亦能潛水。常成小群活動。飛行時隊列多成’一’字形或’人’字形。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覓食多在白天,通常天一亮即成群飛往陸地上的覓食地,中午回到晚上棲息地休息和喝水,然後再次成群飛到覓食地覓食,直到太陽落山纔又回到休息地。食物在夏季主要為馬尾草、棉花草等苔原植物,秋、鼕季則主要以水邊植物,如蘆葦、三棱草以及其他植物的嫩芽和根、莖,也吃農作物幼苗。
繁殖季節白額雁主要棲息於北極苔原帶富有矮小植物和灌叢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及其附近苔原等各類生境,從苔原海岸到高出海平面200m以上的苔原高地和森林苔原地帶均可被利用。鼕季主要棲息在開闊的湖泊、水庫、河灣、海岸及其附近開闊的平原、草地、沼澤和農田。 |
|
繁殖在北極苔原帶。在第3齡時性成熟和首次繁殖。對的形成通常在第2年或開始繁殖前的鼕天,對的結合較為穩固,一旦形成,不再變化。求偶行為和其他雁相似,首先是彼此進行頭浸水運動,同時張翅和鳴叫。繁殖期6-7月。通常5月中旬至5月末成小群到達繁殖地,不久即成對或成傢族群分散開來覓找適合的營巢地。一般不利用上年的舊巢。開始營巢後跟隨親鳥到達繁殖地的上年幼鳥和亞成體離開親鳥,成群漫遊在整個苔原地上,也有不離開而是伴隨親鳥在巢附近活動。營巢在河流與湖泊密佈、且有小灌木生長的苔原地帶。置巢在高的河岸、寬闊的低山崗頂部、土丘或斜坡上等較為乾燥的地方。巢極為簡陋,僅係一凹坑,內放以幹草和絨羽。6月中旬産卵,1天1枚,偶爾隔天1枚,窩卵數通常4-5枚,最多可到7枚,最少3枚。卵白色或淡黃色,大小為76-88. 5mm × 49. 5-56. 5mm。雌鳥孵卵,孵化期有的資料為21-23天,有的為26-28天。雛鳥早成性,雛鳥孵出後的第二天,成鳥即帶領雛鳥進入富有蘆葦等水生植物的水域中,大約經過45天的雛鳥期後,幼鳥即可飛翔。與此同時,成鳥亦集中開始換羽,在此階段,它們亦失去了飛翔能力。 |
|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年 |
|
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白額雁去羽毛及內臟、去肉鮮用。祛風、壯筋骨。因此被利用。
棲息地破壞:由於環境惡化和過度狩獵,種群數量急劇減少。 |
|
亦稱specklebelly或laughing goose。
雁形目(Anseriformes)鴨科(Anatidae)雁族(Anserini)鳥類。學名為Anser albifrons. 體小,色暗,額白,喙黃,腹部具不規則的黑斑。繁殖於北極。白額雁有4∼5個亞種,是灰雁(參閱雁〔goose〕條)中最廣布的種。嚮南遷徙可遠到墨西哥、地中海、印度和日本。其歐洲亞種Anser a. albifrons越鼕於西歐、不列顛群島和中亞。最大的類型為加州亞種A.a. gambelli,僅越鼕於加利福尼亞州的沙加緬度河𠔌。 |
|
- n.: specklebelly, laughing goose,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
- lat.: Anser albifrons
|
|
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