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浙江 >湖州 >湖州市區 > 白雀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白雀寺投訴電話湖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72-2058829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邱城遺址西南4公裏,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年間,因白雀聽經得名,寺內“真身殿”傳為大悲觀音菩薩誕生地,香火極盛。
一.浙江舟山桃花島白雀寺
  桃花島白雀寺是世間聞名的觀世音出傢修行的地方,在這裏可以聽到獨特的《觀音經》,是桃花島主要人文景觀之一,記載着觀世音出傢修行的經歷。白雀寺又上是中日人民民間友好往來的見證地,240多年前“春日丸”故事史實就發生在這裏,舟山市與日本氣仙沼市結成友好城市也由此而來。
二.平頂山父城白雀寺
  平頂山白雀寺 白雀寺位於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西父城遺址之上。
  白雀寺始建於後秦姚萇白雀年間(公元384—385年)。古人以白雀為瑞應的象徵,白雀集而吉祥至。相傳白雀年間白雀群集於父城故址——古槐之上,人們以為祥瑞而建起寺廟稱白雀寺白雀寺所在的父城故址在春秋時代稱城父。城父是楚平王的兒子太子建的封邑。太子建是楚莊王的曾孫。太子建守城父期間曾設莊王祠,四時祭祀,所以後人就將城父楚莊王祠視作楚莊王故宅。明《正德汝州志》載:“白雀寺在父城保,世傳楚莊王故宅,有白雀之瑞,異槐一株。”所謂異槐者,是說白雀寺中古槐高大,人們從中抽出一板,上密佈雀形圖案。
  平頂山白雀寺 白雀寺自十六國時期建成之後發展很快,成為汝州著名寺院。隋朝年間,大畫傢展子虔、董伯仁都曾在白雀寺作佛教壁畫。《畫史》稱:“展畫汝州白雀寺。”展子虔歷北齊、北周、隋,官至朝散大夫、帳內都督。展子虔善作佛教經典故事人物畫,天下名寺皆有其畫。世人譽為“展子虔畫人物描法甚細,隨以色暈開人物面部神采如生意,虔俱可為唐畫之祖。”《貞觀公私畫史》載:“汝州白雀寺、江陵終聖寺、洛陽光嚴寺皆有董伯仁畫。”董伯仁,汝南人,多才多藝,鄉裏號為智海,官至光祿大夫,殿中將軍,與展子虔齊名,畫遍天下名剎。時人評價說:“董與展皆天生縱任,亡所祖述,動筆形似,畫外有情。”
  白雀寺歷史悠久,自後秦至今,歷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白雀寺規模宏大,見於史志記載的殿捨有水天王殿、陸天王殿、千佛閣、地藏王殿、監齋殿、六祖殿等。白雀寺文物豐富,據記載有北魏永平、武平年間造像碑;北齊天保四年、十年兩碑碣。明代寶豐學者,曾任陝西延安府同知的白宏撰有《白雀寺辨》,考證辨析白雀寺的來竜去脈甚祥,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資料。清代中州著名學者李宏志著有《重修白雀寺殿記》,追溯白雀寺的發展變化更是詳盡。據考證,楚莊王三女兒妙善(觀世音菩薩化身)曾於白雀寺出傢,後其父王火燒白雀寺,妙善逃離,在香山寺繼續修行,終成正果。
  在白雀寺千餘年久盛不衰的歷史上,唐以前以白雀寺名,宋代稱慈壽院,元明清仍名白雀寺。寶豐八景詩《白雀異槐》雲:“品策群材獨此槐,誰人白雀寺前栽。屈枝墜露低旋砌,繁葉藏雲暖護苔。解古乾坤增氣概,幾因風雨長胚胎。清霄天籟聞絲竹。預兆來年有殿魁。”
  今天的白雀寺,衹要有幸光顧的,一目全覽,門分前後。前大門正迎着火竜山,北大門緊臨着莊王的金鑾寶殿。前大殿、後大殿和中間的《大雄寶殿》將整個寺院分成三個天井。後大殿的左右又有三棟配殿。東有旁門,別開一院,此院為生活區。南大門東側有三間東屋,乃寺院的警衛室,全天二十四小時負責寺內的治安保衛工作。進去南大門,兩條南北甬路分別在前大殿和大雄寶殿的東西兩側。各殿前均有一個很大的生鐵鑄成的焚香爐。殿與殿之間及四周廣阔的天井空間可容數千香客和遊人。終日遊人和香客不斷。每逢初一、十五日,前來朝拜的人們摩肩接踵。各大殿中往往擠得香客不能跪下焚香和祈禱。邑轄各地的文藝愛好者也常在初一、十五前來獻藝。界時銅器社、腰鼓隊、上了年歲的老年秧歌隊,不同打扮的說唱團、小戲麯等名目繁多。遊人也東一群,西一群地圍在一起,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欣賞着各自喜歡的節目。
  這時的商人們也紛紛帶着自己的貨物到寺內外兜售。有看相算命的;有賣香表的;有賣餐飲的,有賣生活用品的;有賣玩具的;也有賣各種地方特産的;各色各樣,琳琅滿目。翟集醋廠生産的馮異米醋,是香客遊人最關註的食品,他們回傢的都要帶上一瓶兩瓶,或自用或送友,這樣纔感到來一趟白雀寺的滿足和快樂。
  可在很久以前,白雀寺不稱作“寺”,它實際是莊王稱王以前的內宅。莊王稱王以後,於現在的白雀寺北籌建了議商國傢大事的金鑾殿(現遺址尚存),莊王的起居多在金鑾殿裏,這裏實際成了莊王三個女兒的住所。大皇姑和二皇姑相繼出嫁,這裏就成了三皇姑一人的住所,這就為她修行出傢創造了一個清淨的環境,雖時過境遷,朝更代替,志史少有記載,但世人口碑不斷,孝莊王傢世,當不為虛。
  至於三皇姑何時修成正果,列入仙班;她的內宅又是何時冠以“寺”字,老史難查,口碑亦無傳聞,但有一點是可藉鑒的。三皇姑的姑夫,就是道教的祖師爺,他和三皇姑是同時出傢的。關於此事,我們這裏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說三皇姑少時聰明過人,很能隨機應變。有一天祖師爺到莊王傢做客,三皇姑見了問道:“你準備何時出傢修行?”祖師爺說:“最近”。三皇姑又問:“你準備到哪裏出傢”?祖師爺說:“到香山去出傢”。當時三皇姑出傢的地點還沒有定,聽祖師爺這麽一說,她眼珠子一轉,心想香山的確是個好地方,我何不到香山寺出傢,想到這裏便說:“那地方我早都占下了”。兩人爭執不下,最後商定:“明天誰登上香山頂上,香山歸誰”。
  第二天一早祖師爺先行登上山頂,看看四周無人,便將佩帶的寶劍插在山頭上,自己到四周觀看地形去了。三皇姑登上山頂一看祖師爺的寶劍居山頭插着,知道自己到的晚了,便心生一計,她將祖師爺的寶劍拔下,把自己的一隻綉花鞋埋在土裏,又把祖師爺的寶劍插在鞋內,用土封好,這纔到山的其它地方轉悠。當二人見面時各說各到得早。祖師爺說他到山頂時插下了一把寶劍,三皇姑說她到山頂時埋下了一隻綉鞋。他們同行到山頂,祖師爺指着寶劍說“那是我的寶劍”。三皇姑說“我的綉鞋也在那裏埋着哩,扒開出一看,寶劍正好插在綉鞋裏。祖師爺無耐,衹得離開香山到大竜山去。大竜山雖是竜地,但氣數小,祖師爺上去一坐,把竜壓尿了,祖師爺一看不行,又到擂鼓臺,擂鼓臺山是獅子地,祖師爺剛一坐下就把獅子壓臥了,祖師爺一看不行,又到白頂崗,那裏也不行,承受不了這位大神,接着祖師爺南下大頂山(即現在的武當山),在那裏立的祖成的佛,時至今日,祖師爺去過的這四個地方每年三月三日都有古剎大會。以此故事而論,衹要查到祖師爺出傢的時間,三皇姑出傢的時間也就有了。可冠以“寺”名的時間就不好說了。
  現在的白雀寺是近幾年在上級政府的督導下,通過各地香客出資,政府撥款,馬莊村出地,纔建成的南北長一百多米,東西寬八十餘米的長方形寺院。建築結構嚴緊,造形古樸典雅,院內寬敞,屋裏明亮,周邊環境宜人,是理想的拜佛、旅遊、觀光的處所。
  原寺院總體結構比現在的要大一些。說是“院”其實沒有圍墻。在現今寺院東南角的墻外,隔溝的耕地內有一棟三間坐北嚮南的關帝廟殿。關帝廟對面,即現在寺院去馬莊村斜路南邊的高阜處是用土堆起來的戲臺子,所請的戲班子便利用這個土臺子演戲,臺子的前右方是三間火神廟殿。現寺院南門前靠東邊距門口三十米左右處有一片圓椎形的禿頂墓表,那是姑姑墳;南門前靠西邊距門口五十米左右有一片形如葫蘆的墓表,此墓表有兩個葫蘆的,也有三個葫蘆的,那是和尚墳。和尚墳的占地面積要比姑姑墳的占地面積大一倍多。前大殿的前面和東面是碑林,其它地方也有石碑但不集中,石碑高低不等,有兩米多高的,也有一米左右的,還有一些高碑,它的上端不是圓弧形的,而是刻有竜鳳圖案的,非連體的石碑,另有兩棟圓柱形六棱高三米左右的石柱碑,分立在現在南門處的兩側,碑身刻有對聯類文字,柱碑上裝有朝天獸。更有一塊別緻的長方形石碑,它是橫放的,碑文是篆字。當時幼小的我是一點也看不懂的,它鑲在兩個雕有烏龜圖形的石槽中。
  從前大殿到墓地是一大片柏樹林,高數丈,粗二把、三把、四把不等,一旦颳風,柏樹發出悠悠之聲,聽着十分嚇人。
  前大殿的西北角墻外二米左右有一株千年古柏,世人傳,該樹的中心板上有百鳥圖形,為此在清朝初年,樹的中心板被南蠻子盜走。
  在現今的白雀寺北門靠東邊,原先有一大間房子,建在距地面1.5米左右的高臺上,房內有一橫梁,一口口直徑近一米的大鐵鐘就懸在這6個橫梁上。
  這裏說的教是寺院的主建築,此外,在寺院的周邊還有幾十畝地,供居土和香客使用。
  下面寫幾句偏題的話:過往之事,很多的確無證可取。在大明萬歷二十五年七月,承德郎陝西西府通判邑人真予白釒宏撰寫的《白雀寺修伽藍殿記》中提到的:“漢明帝時佛始入中國,春秋無佛,安得神女為大悲菩薩乎”;照此說法,神女是在佛沒入中國以前成為大悲菩薩的。
三.廣東潮州白雀寺
  潮州白雀寺饒平縣柘林鎮北面的虎鬃山下白雀寺,倚山望海,傍嶺侶塔,環境清幽,故“白雀青燈”,古為柘林八景之一。創自宋朝(960—1279),1982年重修,1988年被登記開放,以古剎及其鄰近古跡名景而古今吸引香客文人,而198字之詠景長聯(上下聯各99字)為佛罕見。
  寺原名為“柘林寺”,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起易名。據明萬歷二年(1574)陳天資《東裏寺》載曰:“宋時原有茅山庵,毀,逐於北面再建柘林寺。”明萬歷三十一年癸卯孟春,柘林寨守備嶽同關、住僧如蓮募資重修佛殿,吉日上梁,聘請曾任刑部侍郎的蔣高傳書寫寺額,恰巧有白雀飛來,在染上啁啾歡唱,形態纖麗,不禁靈機一動,即興用雞毛醮墨水,寫下“白雀寺”三個風格獨特的字:瀟灑流利,筆畫蹁躚,宛似雀兒飛舞。柘林寺也由此改稱“白雀寺”了。民國庚午年(1930),方丈釋對智募化修寺。1982年,即歷經長期極左政治風雨衝擊之後,政通人和,釋新明大發宏心,重修山寺,修復了前座。後釋光興主辦修建大雄寶殿,並塑佛金身,修整前埕及東側夥巷一廳二房。寺坐北嚮南,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
  寺處山麓,岩繁林茂,有數名景。
  山泉流瀉。兩條山澗,從東流西經寺前近處,交匯於寺東南,再空村過港入海。
  白雀石亭。在寺前左側竹叢下,呈長方形,長約2米,寬1米多,重疊石頂,飛檐翹角,石柱石欄。
  鎮風塔。寺東數百米遠山坡上,建於元至正十三年(1353)二月,高22米,基圍16米,七層八面,全用方石砌築,塔尖是一千斤石雕寶葫蘆。
  蝴蝶亭。離塔東行,山路小道,數百米遠,似蝴蝶巨石下的蝴蝶石亭,有明崇禎守備梁爺之女梁玉抗殉國等碑記。
  風吹嶺雷震關。離亭再嚮東約一公裏,又有遐邇聞名的天險雷震關,有清康熙庚申(1680)饒平副總兵吳啓鎮“招撫各島偽鎮官兵人馬數萬在此登岸”等摩崖石刻數幅,緑樹陪襯,居高望下,氣象萬千。
浙江奉化江口甬山白雀寺
  白雀寺位於四明山東脈之首甬山之巔,始建於公元911年(南北朝時期),據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據《奉化市志》載“南浙江奉化江口甬山白雀寺北朝時在甬山建白雀寺”,據傳是六朝名僧智覺大師所建,甬山白雀亭有亭聯雲:“佛剎盛於齊梁正賴後人尋舊跡”。甬山白雀寺曾與雪竇寺、嶽林寺、青蓮講寺並稱為奉化四大名寺。甬山白雀寺已逾千年,千年古剎其中興廢坎坷令人追思。白雀寺興盛時,香火旺盛,在甬山方圓一帶鄉鎮很有名,朝奉的善男信女在甬山石徑上絡繹不絶。當時白雀寺有門樓、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等建築,可謂規模井井、僧侶濟濟。如今白雀寺西北荊蔓中仍有千僧井,井為鑿岩石而成;水出岩罅。井於前幾年被有心人瀎淘幹淨,現今井水清清,井邊山坡有松樹,井水映鬆影別有風味。
  白雀寺門樓上有蔣介石所書的“四明勝跡”和於右任題寫的“甬山白雀寺”,後門樓毀於文革,斯宇不存。文革之破壞使千年白雀寺化為殘垣斷壁,而後荒草萋萋,但千百年來總有一股促使佛剎復興的力量在涌動,使得白雀寺屢廢屢興,如今白雀寺正在逐步恢復昔日的興盛。
近義詞
白雀寺
包含詞
白雀寺鄉白雀寺村耀縣白雀寺
汕頭白雀寺湖州白雀寺火燒白雀寺
平頂山白雀寺桃花島白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