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蠟蟲是我國特産資源昆蟲之一。別名“蠟蟲”。昆蟲綱,蠟紛科雌雄異體昆蟲。雌蟲無翅,體節區分不明顯,呈苦蟲態雕蟲有翅,體節明顯。雌蟲一生衹有卵、若蟲、成蟲三個蟲鬍,屬不完全變態類型;雄蟲有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屬完全變s類型。雄蟲泌蠟,雌蟲行有性生殖而繁殖後代,生産“種蟲”,雌雄生蟲在白蠟生産中是同等重要的。白蠟蟲每年一代,3、4月份雌成蟲産卵,卵量約7000粒(雌雄性比例約1:3)。4~5月份卵孵化為幼蟲,雌幼蟲分散棲附在葉片上面,雄幼蟲群棲在葉片下面,經過20天後,蛻皮變成2齡幼蟲,離開葉面棲附在枝條上,雌蟲分散雄蟲群棲。2齡雄幼蟲時期可分泌蠟質。8月份化蛹,9月上旬蛹羽化為雄成蟲,早找雌成蟲交配,5~10天後即死亡在8月份2齡雌幼蟲變為成蟲,交配後,蟲體逐漸長大,越鼕後,到翌年3~4月份産卵,不久死亡。卵殼內的卵粒即為白蠟蟲的種蟲。白蠟蟲守主植物為白蠟樹、女貞樹。白蠟蟲分泌白蠟,為高級動物蠟,熔點高(達肌℃~85℃)質地區硬,顔色潔白,透明度好,理化性能穩定,凝結力強,無臭,無味、潤滑,廣泛用於化工、工業、醫藥等行業。
我州各地均産,但以州中南部為多。過去西昌蠟央交易的“蟲會”間名全國,當前應大力發展。白蠟蟲的放養與惜花采收:
-、采收:優良種蟲、健壯的寄主植物和管理技術三者緊密結合,是增産白蠟、蠟蟲缺一不可的保證。在𠔌雨、立夏之間,蠟蟲成熟後,須從樹上摘下,稱為“摘蟲”,蟲顆呈紅褐色,表面糖質已幹,撕開蟲殼,沒有漿質,用手指輕按蟲殼2~3次,蟲殼凹下去後立即彈起恢復原狀,即為成熟象徵,應及時采摘。摘蟲時,用拇指與食指掐住蟲顆,左右搖動,一粒一粒摘下,輕摘輕放,按等級、老嫩程度分別放在通風的大孔竹筐內,嚴禁用手大把抹下。采摘時間,一般陰天可以全天采摘;晴天早晚采摘。摘下的蟲,應及時運至陰涼處攤晾。種蟲在嚮措區運得中和過8到目的地放養之前,均須攤晾,以免發熱壞死。
二、攤晾:種蟲摘回(運回)後,要立即在陰暗、通風、乾燥、涼爽。清潔的房屋內(嚴禁煙熏、油污及化肥、農藥等熏壞蟲子),用清潔的涼席、曬席等鋪上一屋紙,進行攤晾(如不攤開,3小時左右即發燒,造成死亡)。攤陳時。應將蟲子薄攤開成一層(不超過3釐米厚),每日用竹筷輕輕翻動3~4次,保持適宜溫度。如要延長孵化時間,推遲挂放,可將蟲轉至陰暗低溫處。
三、包蟲:待雌蟲大部孵化,見有少數蟲在蟲殼外開始爬行,即用紗布(5釐米見方)、或油桐葉、稻草、包𠔌葉等將蟲子1~5粒(上等蟲1~3粒,中等蟲3~5粒)包為一包。用稻草包蟲的包長約10釐米,底寬為3釐米;用油桐葉包蟲,應在前1~2天將葉采回,晾幹水氣,擦去泥沙等。
四、挂放和管理:白種蟲的挂放、管理:為使幼蟲孵化,定葉、上樹整齊、降低在定葉過程中損失率,包好的蟲包放在室內(室溫控製在17”~18℃範圍內),使蟲不斷孵化,積纍蟲口數。等幼蟲孵化率達 80%以上時,選擇晴好天氣挂放,幼蟲可在1~2日內,甚至幾小時內全部定葉。攤養時間一般以不超過 15~20天為宜。挂放前應用 25% 二二三乳劑300倍液,或用 90%晶體敵百蟲 1,000倍液,噴射清潔蟲園;做好修枝打葉;鏟淨樹下雜草。用稻草包蟲,應將底部嚮上,綁挂於二、三年生枝條的分叉部分上,這樣蟲包易接受陽光及早定葉,減低和避免敵害和雨水停留在包內蟲顆上,使濕度增加造成的損失。用油桐葉包蟲的蟲包,要在靠樹幹的一面用竹扦戳7~8個小孔,以便蠟蟲爬出,在蟲包兩個底角各戳一孔,便於漏水。綁挂時間應選擇氣溫25℃左右。無風的晴朗天上午10時前進行為好。綁蟲時,量樹定包,量校挂包。小包勻挂,計算用種量。綁挂部位應在寄主二三年生的枝條上,離技條尖端1米左右,靠近葉片枝條的背風面,蟲包至少離地面1米以上,包下應有2~3臺以上枝條。挂包後應檢查有無漏挂、重挂、倒挂、吊挂和蟲包掉落,以便及時補挂,過重的要減少蟲包,挂倒和懸吊的要及時糾正,防止風吹雨打,人畜踐踏。用油桐葉、稻草包蟲的,待蟲子爬完後,要及時解包燒毀,殺滅包內的蠟蚊長角象並避免其它害蟲寄居。紗布蟲包解下後,用開水煮後繼續使用。若定桿雌蟲過多過密,要加強寄主樹的中耕、除草、施肥、打去花穗,使其生長健壯。
四川發展白蠟蟲的主要障礙是霖雨季節(6~9月),雌蟲大量死亡。應適當修剪寄主樹,疏去未上蟲的新技,打去秋芳和過密的葉片,使其通風透光。樹冠下開溝排水,減低環境濕度。幹旱夏季,室9內溫上升到40℃以上時,裸露枝條上的雌蟲易死亡,應盡量保持樹冠枝葉有一定的密度,打去花尖,促其萌發新技新葉,並對蟲樹施肥、灌水。目雄蟲的挂放與管理:蠟産區挂蠟,是在蟲子運到後(或蠟蟲下樹運回後),和種蟲挂放一樣,先在陰涼乾燥通風暗室內攤養,待雌蟲大部爬走完,雄蟲開始爬出時,即開始包蟲(包蟲材料同種蟲)每包包蟲20~40粒(挂固定包的,大顆蟲20粒,中顆蟲25粒,小顆蟲30粒左右;挂活動包的,大、中、小顆蟲分別用20~30、30~50粒)。在室內攤養二三天幼蟲大批( 80%以上)孵化,選擇晴朗無風、氣溫 25℃左右的天氣上午挂放樹上。挂放時先搖落寄主樹上的黃葉,挂包部位以一二年生枝的幼嫩枝條,離技條尖端1米在右,挨近樹上葉分叉處最適宜,挂活動包的,用叉竿將蟲包挂在適宜枝條分叉處,挂後3~5日內檢查雄卓定葉情況,及時挑包。挑包時間應掌握在拇指粗。50 ny長的白蠟樹直立枝條有6片滿葉的雄蟲,或斜生枝上有3片滿葉的雄蟲時。用女貞樹挂蠟的應在拇指粗、1米長直立技上有4~5片滿葉,15~20片花葉的雄蟲時挑包。挂包後,在雄蟲全部爬完時,及時解包煮沸或燒毀;防治危害蠟蟲和寄主樹害蟲;蠟蟲定桿後,殺除瓢蟲幼蟲(蠟狗子);適時灌水施肥,保持寄主樹生長旺盛;嚴禁瓜藤上樹。
五、蠟花的采摘、加工:雄蟲上樹經約100天左右,到處暑、白露節前後,當白蠟條上開始出現白色蠟絲(放箭)時,表明發育快的雄蛹已羽化為成蟲,即將飛出,大多數雄蟲已進入前踴或真蛹階段,不再泌蠟,應及時采收。可摘蠟花一塊,放在手中揉碎,視其蠟花和蟲蛹,應蛹呈淡褐色,即蠟花已成熟,應及時采收;如蛹帶青灰色,說明措花嫩不宜采收;如蛹焦黃色是蠟花已老,要抓緊采收。收蠟時間,以陰天、小雨天最好,易剝下剝淨。若在晴天采收,應在早晨露水未幹時進行。若遇久晴,可噴灑清水然後采收,以免蠟花破碎造成浪費。采摘方法,一般用刀砍下蠟枝,再用手剝取蠟花,立即送至熬蠟房及時加工,以免蠟花堆漚衝饒,發臭、變色,影響白蠟質量。育蟲樹上的蠟花,也應采收,但耍留一定數量(約為技上雌蟲數量的 20%),待其羽化與雌蟲交配,為殺除跳小蜂,蠟花可提早10天左右采收。蠟花采收後,放在沸水鍋內熬煮,每50公斤蠟花,加水20公斤左右,待蠟花全部溶化,蝴g浮在水面時立即熄火,降低溫度,用瓢將浮在水面的蠟脂舀入蠟盆內,冷卻後即成頭蠟。取鍋內剩下的蠟米子,裝入布袋,用清水漂洗數次,放在鍋內木製十字架上,再滲水繼續熬煮,用木棒不斷擠壓,使袋內蠟米子破碎再溶解一部分錯脂,舀人盆內冷卻後稱為二蠟。最後剩下的蠟渣,可作肥料或飼料。通常100公斤蠟花,可提取毛蠟 80~ 120公斤,其中頭蠟約 50~75%;二蠟 25~50%左右。成品蠟的提製,一要配料恰當, 二要激水適時,配料一般按頭蠟60~ 70%, 二蠟30~ 40%的比例配好,打成碎塊,每50公斤蠟滲入清水功公斤熬煮,先大火後用微火,待溶化後除去雜質,註意掌握火候,將蠟脂舀入盆內冷卻後,即成“米心白蠟”。馬芽錯是用頭、 二蠟共 50%左右熬煮而成。米心、馬牙白蠟兩種規格,用麻袋或衊包裝外套竹筐。每件50公斤。
附:圖為渡邊長吻白蠟蟲 |
|
據《中國農書》記載:國外第一個知道白蠟蟲的是英國耶穌會傳教土特裏高爾特,他在1651年記述過我國東南沿海各省摘取白蠟的事情。其後不久,中國放養白蠟蟲的消息就傳到了歐洲。1853年,洛剋哈特將白蠟樣品連同白蠟蟲從上海送到英國供作研究。1913年,美國人威爾遜對四川省的白蠟進行了考察,發表了《在中國西部的白蠟蟲現況》的報告。
在分類工作方面,1848年法國人沙畹首先將白蠟蟲鑒定為介殼蟲的一個新種,他采取我國湖南白蠟蟲産區的地方語音(“白”字音“配”),將種名命名為pe-la一詞,將它放入Coccus屬之內。這個新種Coccus pe-la,sp.nov.發表在《法國昆蟲學會會報》上。1858年,法國人顧愛潤重新進行鑒定,將白蠟蟲訂正為:Ericerus pela (Chavannes),沿用至今。
按照我國著名昆蟲學家周堯教授的昆蟲分類係統,白蠟蟲的分類位置排列如下:
昆蟲綱、同翅目、蚧亞目、蚧總科、蠟蚧科、白蠟蚧屬、白蠟蟲
蚧亞目的昆蟲一般叫做“介殼蟲”。是一個高度特化的類群,雌雄異形,形態結構變化多樣。雌蟲無翅,足纖弱或退化,在發育成熟後極少移動,常營固定生活。體節常不明顯,頭、胸部愈合。腹部末後幾節常難區分。也有腹部第一和第二節與頭胸部合併的。雄蟲衹有一對翅,翅薄而幾乎沒有翅脈。口器退化,無喙和口針。因其生命短促,故在野外不易發現雄成蟲。蚧亞目全部植食性,多數種類為多食性,如吹綿蚧的寄主就有40多科100多種,是國際上重要檢疫對象。
蚧總科的種類相當豐富,全世界已被描述和命名的約有4000餘種,分別隸屬於18個科550個屬。我國已記載的約有400餘種,如紅蠟蚧在全世界約為害35科64種植物,在我國産茶區是重要害蟲之一。
蠟蚧科已知850餘種,除白蠟蟲外,都是害蟲。如蠟蚧屬、軟蠟蚧屬、綿蠟蚧屬、球蠟蚧屬等都是重要的屬,其中有很多農、林業生産上的大害蟲。
白蠟蚧屬的形態特徵是:蟲體裸露,半球形或球形,表皮堅硬。氣門刺超過3根。本屬僅記載一種,即白蠟蟲,是我國傳統特産的資源昆蟲之一。白蠟蟲與白蠟生産是當前我國西南各省農村、山區的重要副業。
白蠟蟲的雌、雄變態差別顯著,雌蟲屬於漸進變態,生活史中無蛹期。雄蟲屬於完全變態,幼蟲至成蟲之間夾人一個蛹期。
白蠟蟲的生態可塑性很大,常因不同地域、氣候因素、寄主種類和寄生部位等環境條件的變動而産生出生物學和生態習性等方面的改變,甚至會進一步影響到形態方面的差異。這些都是在全國各地生産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具體問題。 |
|
中國是白蠟蟲的故鄉。白蠟蟲起源於古老的雲貴高原,其後逐漸朝東和南兩方向延伸擴展;特別是南部地區氣候濕潤、年平均氣溫較高,所以白蠟蟲多集中分佈在烏蒙山、大涼山、大巴山、武當山和大婁山一帶,隱約構成一個“[”字的半圓形的中心區。從行政區域來看,白蠟蟲的分佈遍及雲南、貴州、四川、湖南、陝西、湖北、安徽、江西、福建、江蘇、浙江、廣西、廣東、山東、河南、河北、上海和西藏等十八個省、區、市。其中前面四個省最為重要,雲南、貴州以産蟲為主,四川、湖南以産蠟見長。尤其突出的是四川省,最近幾十年來,無論在蟲、蠟的生産或者是科學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和進展。
國內白蠟蟲的分佈範圍,大體上屬於我國植被區劃中的亞熱帶常緑闊葉林地區;最北採集地山東嶗山,南抵廣東海南島,西界雲南、西藏(昌都地區),東達沿海各省;白蠟蟲的分佈區約位於北緯26o13’一32o59’,東經101o37’一12lo07’。蟲、蠟分佈中心區約位於北緯26o52’一32o54’,東經103o45’一112o30’之間,其中尤以北緯26o00’一32o40’的區域為其適生地帶。可在此區內放養繁殖,提取蟲蠟。
從蟲、蠟生産的歷史看,種蟲産區集中分佈在下面四個區域:
1.雲南省昭通地區和貴州省安順以西一帶,即雲貴高原山地地帶。
2.四川省西昌地區和涼山彝族自治州,即橫斷山脈𠔌地地帶。
3.四川省北部的南江、廣元、旺蒼和陝西省的寧強、鎮巴、南鄭、西鄉等地,即川陝山地地帶。
4.貴州省貴陽以東的湄潭、思南、麻江等縣,屬於黔東臺坡地與平壩地區。
這四個區域中,前面兩個區域所産種蟲的品質較好,産量最大。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位於北緯26o一29o之間;處於海拔高度在1000—3000米的高山區,年均溫在14—18℃之間,年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鼕春季日照時數特別長而且溫暖乾燥。全年日照在1796—1918小時。
蟲白蠟的主産分佈中心區在雲、貴、川三省峽𠔌和陝、川大巴山的淺山丘陵以及武陵山與湘贛交界的幕阜山一帶。
四川省是我國生産蟲白蠟的中心,年産量占全國總産量的90%以上。四川省的白蠟産區包括兩個區域:一是岷江下遊一帶,如峨眉、樂山、夾江、洪雅等縣,這是全國最大最好的産蠟區域。一是嘉陵江中下遊的南部、營山、蓬安、廣安等縣。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各地海拔都在1000米以下,且多屬於400米左右的丘陵或平原地區。年均溫在16.0—18.7℃之間,年降雨量在1000—1500毫米之間。雄蟲生長期的5一7月份,具有較高的氣溫,且5一7月間一般沒有災害性的大風,有利於初孵化的幼蟲的活動和定葉定桿。全年日照很長,在1000—1500小時,有助於白蠟蟲的寄主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積纍營養。這些因素都對白蠟蟲的生長、發育和泌蠟有益的。
此外,國內著名的老産蠟區還有湖南省的芷江、漵浦、瀘溪、黔陽、衡陽等縣。後來發展的産區有:陝西省的安康、漢陰、南鄭、漢中等地。湖北省的武漢市郊各縣和恩施山區。此外,江西潛山,福建安溪,浙江臨安、永康、吳興、金華,安徽蕪湖等地也都進行過白蠟生産。 |
|
白蠟蟲的雌性成蟲剛成熟時,胸部背面隆起,形似半邊蚌殼,蟲體背面淡紅褐色,散生大小不等的淡黑色斑點,腹面黃緑色。體長1.5毫米左右,體寬1.3毫米左右。雌成蟲老熟時,體背急劇凸起呈半球形,體色暗褐光亮,不規則黑斑隨之增大,體長約1釐米,體寬7—8毫米。也有比這更大的。死蟲體壁皺縮變硬,黑斑色淡不明顯。
雌成蟲體節在背面完全愈合,不能區分。雌蟲蟲體腹面膜質內凹,由於緊貼植物枝條着生,因而可以區分背腹兩面。背、腹壁的體緣具皺褶,稱緣褶,緣褶上有成行排列的緣毛或緣刺,藉以貼住植物表面。口喙1節,前端尖細,長針形,由喙基片、喙(下唇)和口針三部分組成。口針4根,細長而捲麯,藏於中胸和後胸腹板間的袋狀口針囊中。單眼小,不發達,位於頭端二側邊緣,左右各一,如小球狀,近乎圓形。觸角6節,上有圓形感覺孔和細而尖的剛毛;第三節最長,越往外面越細,呈長錐形,第6節上生二組粗鈍的感覺毛。足小,各節分明,轉節具有一長刺毛,脛節跗節約等長,跗節一節,有一對跗冠毛和一爪,爪具小齒和一對爪冠毛。胸部有兩對發達的氣門,喇叭狀,輕微內陷成氣門陷。從氣門到相對的體緣由一條五孔腺組成的氣門腺路,數量很多。近體緣的一端具有 11根粗刺,稱氣門刺,着生氣門刺的體緣稍為凹人。腹部可見7節,各節上均無氣門。腹部後端中央有一縱嚮分裂,稱臀裂。肛門開口於臀裂基部的背面,位於第十與第十一腹節之間,為一簡單的小圓孔,圓孔四周骨化成為十分發達的肛環,肛環上着生8根細長的肛環肛毛。肛門上蓋有一對三角形硬化板,稱肛板,肛板上生有細毛。腹部腹面第七與第八節之間有一穴狀凹陷,稱陰門。陰門周圍常有盤狀陰門腺分佈。陰門和陰門盤狀腺的存在是區別雌成蟲最重要的標志。
白蠟蟲的泌蠟腺分為圓盤狀腺和管狀腺兩種類型,圓盤狀腺也叫孔腺,以五孔腺和多孔腺為主(腺口圓形,中心有一小孔,四周另有5個或5個以上小孔圍繞);管狀腺似細管狀。五孔腺以氣門附近為多,多孔腺數量較多,密集分佈於蟲體腹部腹面中部;管狀腺蟲體背、腹兩面均有,在腹面主要分佈於蟲體邊緣,數量也多,常集成寬帶。蟲體背面分佈有短而粗的圓錐形小刺,其頂端鈍圓。
白蠟蟲的雄成蟲體小柔弱,體長2毫米,胸部寬O.5毫米,翅展5毫米。頭鈕扣狀,淺褐以至褐色。眼區深褐色,單眼12個,環狀排列在頭部周圍。觸角長,絲狀,10節,各節均有細感覺毛。口器退化。足細長,多毛。跗節一節,具一爪。前翅近乎透明,長方形,僅有兩條翅脈。後翅退化為平衡棍,梭形。交尾器堅硬,端部尖銳。腹部倒數第二節背面有兩孔,內生兩根管狀腺,由此分泌出兩根細長的白色蠟絲。 |
|
白蠟蟲的卵為長卵圓形。長約0.4毫米,寬約O.22毫米。剛産下的卵淡黃白色,在顔色上難以區分雌雄。卵包藏於卵囊(也叫蟲殼、母殼)內,卵粒之間有薄膠質粘連成串狀,並被鬆軟的白色蠟粉相分隔,藉以保護蟲卵。囊口有數層蠟質薄膜封蓋,以免卵粒逸出。卵將孵化時,顔色有所變化,雄卵淡黃色,雌卵褐紅色,此時可以區別。
白蠟蟲的第一齡雌幼蟲近於長卵形。體長0.5一O.6毫米,體寬O.3一O.4毫米。剛孵化時體色黃褐。胸區較寬,頭及尾部漸窄。脊背中央微微隆起,身體分節明顯。單眼一對,生於頭部兩側,暗褐色。觸角6節,生於頭下口器基部兩側。口器針狀,達體長之半。腹部6節,末端有兩根白色蠟絲,約等於體長。足三對,跗節一節,端部有一爪,並有冠毛數根,其頂端膨大成球形。一齡雌幼蟲上葉棲息後,體色自黃褐轉為紅褐,群衆稱做“紅蟲”。觸角和足掩於體下。從氣門到相對的蟲體邊緣有3~4個五孔腺組成的氣門腺路。靠近體緣的一端有2根氣門刺。腹部末端縱裂成為臀裂。
二齡雌幼蟲闊卵形,體長約1毫米,體寬O.6毫米。背部微隆起。口器和足都較發達。觸角6節。足分節明顯。氣門腺路、氣門陷、氣門刺和緣毛等都不及成蟲發育完全。臀裂明顯內陷。肛板一對,呈半月形。尾絲消失。雌幼蟲在寄主樹枝、條上棲附20天左右,背前部開始出現黑斑,約70天,體緣出現細黑點。二齡末期,蟲體隆起,呈笠帽狀。緣毛數量增多。
白蠟蟲的第一齡雄幼蟲體形與第一齡雌幼蟲相似,而體色較淡,呈黃白色,群衆稱做“白蟲”,背部微微隆起。觸角6節。棲息在寄主樹葉片上後,體形逐漸增大。尾部有白色蠟絲兩條。
二齡雄幼蟲闊卵形。體長約O.7毫米,體寬約O.4毫米。體色黃褐。體背隆起。觸角7節,可與其它各齡雌、雄蟲相區別。體緣細毛較一齡雄幼蟲為多。蟲體背、腹面均有分泌蠟絲的管狀腺,位於背面者短而寬,位於腹面者細而長。氣門陷較淺,氣門刺2根。肛環肛毛6根,伸出肛門之外。二齡雄幼蟲在寄主樹枝條上固定後,隨着生長發育,蟲體逐漸增大,到二齡雄蟲後期,體肥胖如梨形,被大量蠟絲所包圍。蛻第二次皮後,蟲體更為豐滿,在蠟質包埋中進入蛹期。
白蠟蟲的蛹為雄蟲特有。分為前蛹和真蛹二期。
前蛹梨形,頭部狹小,胸部寬闊,分節明顯,乳白帶黃色。體長約2毫米,體寬約12毫米。觸角9節,伸達前足基部,無口器,足粗短。胸部兩側生翅第一對。尖端伸達第二腹節。
真蛹體長約2.4毫米,體寬約1.5毫米。觸角10節,長達中足基部。翅芽明顯,翅尖伸達第五腹節。腹部分節明顯、8節。足三對,口器缺如。 |
|
在祖國五色繽紛的資源昆蟲的百花園裏,白蠟蟲象是一朵亭亭玉立的白玫瑰,天生麗質的蟲白蠟散發出陣陣幽香,它那獨具一格的高雅風采在國內外的蜡壇上享有盛名。
白蠟蟲是屬於昆蟲綱、同翅目、蚧總科、蠟蚧科的一種微小昆蟲。在世界上的分佈範圍,除中國外,日本、朝鮮、印度和蘇聯也有記載。而我國是最早利用白蠟蟲和蟲白蠟的國傢;歷史上可查到的較早的文字記述的古籍計有:
1.南宋慶元乙卯年(公元1195年)朱輔著《溪蠻叢笑》,書上提到以蠟刻板印布,入靛缸漬染,用於銅鼓紋的模印上。這裏所說的蠟就是蟲白蠟。
2.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2年)至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之間,周密著《癸辛雜識》一書,在續集下的章節內,詳細地描述了江蘇、浙江一帶勞動人民放養白蠟蟲、摘收白蠟的具體方法,並首次科學地記錄了雌、雄性白蠟蟲互不相同的習性、生活史等特點。
3.唐朝李吉甫(公元813年)著《元和郡縣圖志》,所記全國各地每年貢賦中,嚮朝廷進貢白蠟的四個州為分州、郡州、諒州和唐林州;進貢黃蠟的三個州為邵州、黔州和溪州;衹說貢蠟的有十四個州;貢蠟燭的有五個州。這裏所說的白蠟顯然也就是蟲白蠟。
至於利用蟲白蠟充當藥品最早的文字記載,要推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所著的《名醫別錄》,這部醫書乃是陶弘景根據華陀的兩位弟子——吳普、李當之記錄自漢、魏以來各傢名醫所用藥品匯集而成。《名醫別錄》一書中所增添的某些昆蟲藥物項目即有《白蠟》一條專列在內。雖則陶弘景本人由於科學知識的局限性與片面性,當時不慎謬誤失認,錯誤地判斷蟲白蠟“此蜜蠟爾”;但現在經近代學者反復仔細考證,證實《名醫別錄》上所說的白蠟就是蟲白蠟,殆無疑義,毋庸爭論的了。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開始培養和利用白蠟蟲,至少可追溯到唐代;甚至還可深入一步推理,認為遠至唐代以前的東漢、魏晉之間。如果這樣推算起來,白蠟蟲的歷史距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之久了。另外,在我國許多地方志上也能找到有關白蠟蟲的資料;例如,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書店收藏的明代方志選刊嘉靖年木刻本,其中福建省安溪縣縣志,地輿捲之一,第卅二頁上面就有相當清楚的文字說明:“有黃蠟白蠟,黃蠟蜂蠟也,凡蜂作蜜皆結房,房中藏蜜,絞出蜜而房則成蠟也。白蠟者蟲蠟也,其蟲作繭,樹枝上每繭藏蟲得數百,細如絲發,所謂種子,秋鼕采而藏之,及春將種子縛置樹上,蟲出繭食樹津液,因而放蠟,漫註於枝柯及成,剝取而烹煉之,其白如雪,故曰白蠟,其樹即今鼕青樹也。樹嫩放蠟尤宜,本草謂黃蠟煉成白蠟,或醫傢所用不可知也,但樹生為多。”通觀全文,除去不可知的黃蠟煉成白蠟之外,其他所述的各種情況都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可以毫不誇大地說,古代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早已掌握了一套相當完善的放養白蠟蟲的技術和方法;並且精細地觀察到白蠟蟲不同蟲態的生長和繁殖的變化與結果。這些豐富的勞動實踐和思維分析,無疑地逐步成為我國山區農村發展白蠟副業生産傳統的科學基礎。 |
|
青黑白蠟蟲 | 渡邊長吻白蠟蟲 | 渡邊氏長吻白蠟蟲 | 白蠟蟲花翅跳小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