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水産飼料 > 白蛉
目錄
俗稱白蛉子”
  俗稱白蛉子”。昆蟲綱,雙翅目,白蛉科。體形似蚊,但較小。黃白色或淺灰色。表面有許多長毛。雄蟲吸食植物液汁;雌蟲吸人、畜血液,傳播黑熱病、白蛉熱等。
No. 2
  白蛉屬雙翅目毛蛉科白蛉亞科(phlebotominae),是一類體小多毛的吸血昆蟲,全世界已知500多種,我國已報告近40種。
  形態:成蟲體長1.5~4mm,呈灰黃色,全身密被細毛(圖20-18)。白蛉生活史
  頭部球形。復眼大而黑。觸角細長,分為16節。觸須分5節,嚮下後方彎麯。口器為刺吸式,喙約與頭等長,基本構造與蚊同。喙內的食道嚮後延至頭內為口腔及咽,口腔形似燒瓶,其內大多有口甲和色板;咽似舌狀,內有咽甲(圖20-19)。口甲、色板和咽甲的形態是白蛉分類的重要依據。胸背隆起呈駝背狀。翅狹長,末端尖,上有許多長毛。停息時兩翅嚮背面竪立,與軀體約呈45º角。足細長,多毛。腹部分為10節,第1~6腹節背面長有長毛,第1節的長毛竪立,第2~6節的長毛在不同蛉種或竪立或平臥或兩者交雜,據此常將白蛉分為竪立毛、平臥毛與交雜毛3類。腹部最後兩節特化為外生殖器。雄外生殖器與雌受精囊的形態為分類的重要依據。
  生活史
  白蛉為全變態昆蟲。生活史中有卵、幼蟲、蛹和成蟲4期。
  1.卵 近橢圓形,大小為0.38×0.12mm,灰白色。可見於地面泥土裏以及墻縫、洞穴內。在適宜條件下,6~12天孵化。
  2.幼蟲 小毛蟲狀,白色。分為4齡。一齡幼蟲長1.0~1.5mm,四齡幼蟲約3mm。幼蟲尾端具尾鬃,一齡幼蟲衹有1對,二至四齡幼蟲有2對。幼蟲以土壤中有機物為食,一般25~30天化蛹。
  3.蛹 體外無繭,尾端連附有四齡幼蟲蛻下的皮,淡黃色,長約4mm。蛹不食不動,6~10天後羽化為成蟲。
  4.成蟲 羽化後1~2天內即可交配。雌蛉一生僅交配一次,多在吸血前進行,可産卵多次。整個生活史所需時間與溫度、濕度及食物有關。21~28℃是白蛉發育的最適溫度,從卵至成蟲約需6~8周。雄蛉交配後不久死亡,雌蛉可存活2~3周。
  生態
  1.孳生地 白蛉各期幼蟲均生活在土壤中,以地面下約10~12cm處為多見。凡隱蔽、溫濕度適宜、土質疏鬆且富含有機物的場所,如人房、畜捨、厠所、窯洞、墻縫等處,均適於白蛉幼蟲孳生。
  2.食性 雄蛉不吸血,以植物汁液為食。雌蛉自羽化24小時後吸血,多在黃昏與黎明前進行。各蛉種吸血對象可有差別。通常竪立毛類蛉種嗜吸人及哺乳動物血;平臥毛類蛉種嗜吸鳥類、爬行類與兩棲類動物血。
  3.棲息與活動 成蟲通常棲息於室內外陰暗、無風的場所,如屋角、墻縫、畜捨、地窯、窯洞、橋洞等處。同一蛉種可因環境不同而表現不同的棲息性,如中華白蛉指名亞種在平原地區為傢棲型,棲息於人房、畜捨內;在西北高原為野棲型,多見於各種洞穴內。白蛉的活動能力較弱,其活動範圍較小,一般在30m內。
  4.季節消長與越鼕 白蛉的季節分佈與當地的溫度變化有關。通常一年白蛉出現約3~5個月。如在北方,中華白蛉指名亞種始見於5月中、下旬,6月中旬達高峰,9月中、下旬消失。大多數蛉種一年繁殖一代。白蛉以幼蟲潛藏於10cm以內的地表淺土內越鼕。
  我國主要蛉種
  1.中華白蛉指名亞種(phlebotomus chinensis chinensis) 成蟲體長約3.0~3.5mm,淡黃色,竪立毛類。口甲不發達,無色板。咽甲的前、中部有衆多尖齒,基部有若幹橫脊。受精囊紡錘狀,分節,但不完全;囊管長度是囊體長度的2.5倍。雄蛉上抱器第2節有長毫5根,2根位於頂端,3根位於近中部,生殖絲長度約為註精器的5倍。
  中華白蛉指名亞種在我國分佈廣泛於北緯18~42º,東經102~124º地區,是黑熱病的重要傳播媒介。
  2.中華白蛉長管亞種(p.c.longiductus) 形擬指名亞種,兩者主要區別在於該亞種的受精囊管長度是囊體長度的5.8倍;生殖絲長度約為註精器的10.6倍。國外分佈廣泛,國內僅限於新疆。
  此外還有亞歷山大白蛉和吳氏白蛉.
  與疾病的關係
  白蛉除了叮人吸血外,能傳播多種疾病。在我國僅傳播黑熱病。
  1.利什曼病
  ⑴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病原是杜氏利什曼原蟲。該病分佈廣泛。在我國廣大流行區的主要媒介為中華白蛉指名亞種,僅新疆為中華白蛉長管亞種、碩大白蛉吳氏亞種(p.major wui)和亞歷山大白蛉(p.alexandri)。內蒙古和甘肅部分地區為碩大白蛉吳氏亞種。近年來發現在我國川北和隴南山區存在以中華白蛉為主要媒介的黑熱病自然疫源地。
  ⑵東方癤:又稱皮膚利什曼病,病原是熱帶利什曼原蟲。該病主要分佈於地中海、中東及印度等地。
  ⑶皮膚粘膜利什曼病:病原是巴西利什曼原蟲。該病分佈於南美洲。
  2.白蛉熱:病原為病毒,其可經白蛉卵傳至後代。該病流行於地中海地區至印度一帶。
  3.巴爾通病(bartonellosis) 病原為桿菌狀巴爾通氏體,分佈於拉丁美洲。
  防製
  根據我國防製中華白蛉的經驗,因白蛉活動範圍小,飛行力弱,采用以藥物殺滅成蛉為主;結合環境治理和做好個人防護的綜合防製措施可收到明顯效果。
  1.藥劑殺滅成蛉 在白蛉高峰季節之前,使用二二三、馬拉硫磷、殺螟鬆進行室內滯留噴灑,或用敵敵畏熏殺。
  2.環境治理 整頓人房、畜捨及禽圈衛生,使其保持清潔乾燥,並清除周圍環境內的垃圾,清除幼蟲孳生地。
  3.個人防護 使用蚊帳,安裝紗門紗窗,塗擦驅避劑或用艾蒿煙熏。
生活史 Life history
  白蛉為全變態昆蟲。生活史中有卵、幼蟲、蛹和成蟲4期。
  1.卵 近橢圓形,大小為0.38×0.12mm,灰白色。可見於地面泥土裏以及墻縫、洞穴內。在適宜條件下,6~12天孵化。
  2.幼蟲 小毛蟲狀,白色。分為4齡。一齡幼蟲長1.0~1.5mm,四齡幼蟲約3mm。幼蟲尾端具尾鬃,一齡幼蟲衹有1對,二至四齡幼蟲有2對。幼蟲以土壤中有機物為食,一般25~30天化蛹。
  3.蛹 體外無繭,尾端連附有四齡幼蟲蛻下的皮,淡黃色,長約4mm。蛹不食不動,6~10天後羽化為成蟲。
  4.成蟲 羽化後1~2天內即可交配。雌蛉一生僅交配一次,多在吸血前進行,可産卵多次。整個生活史所需時間與溫度、濕度及食物有關。21~28℃是白蛉發育的最適溫度,從卵至成蟲約需6~8周。雄蛉交配後不久死亡,雌蛉可存活2~3周。
生態 Ecology
  1.孳生地 白蛉各期幼蟲均生活在土壤中,以地面下約10~12cm處為多見。凡隱蔽、溫濕度適宜、土質疏鬆且富含有機物的場所,如人房、畜捨、厠所、窯洞、墻縫等處,均適於白蛉幼蟲孳生。
  2.食性 雄蛉不吸血,以植物汁液為食。雌蛉自羽化24小時後吸血,多在黃昏與黎明前進行。各蛉種吸血對象可有差別。通常竪立毛類蛉種嗜吸人及哺乳動物血;平臥毛類蛉種嗜吸鳥類、爬行類與兩棲類動物血。
  3.棲息與活動 成蟲通常棲息於室內外陰暗、無風的場所,如屋角、墻縫、畜捨、地窯、窯洞、橋洞等處。同一蛉種可因環境不同而表現不同的棲息性,如中華白蛉指名亞種在平原地區為傢棲型,棲息於人房、畜捨內;在西北高原為野棲型,多見於各種洞穴內。白蛉的活動能力較弱,其活動範圍較小,一般在30m內。
  4.季節消長與越鼕 白蛉的季節分佈與當地的溫度變化有關。通常一年白蛉出現約3~5個月。如在北方,中華白蛉指名亞種始見於5月中、下旬,6月中旬達高峰,9月中、下旬消失。大多數蛉種一年繁殖一代。白蛉以幼蟲潛藏於10cm以內的地表淺土內越鼕。
我國主要蛉種 China's major sandfly species
  1.中華白蛉指名亞種(Phlebotomus chinensis chinensis) 成蟲體長約3.0~3.5mm,淡黃色,竪立毛類。口甲不發達,無色板。咽甲的前、中部有衆多尖齒,基部有若幹橫脊。受精囊紡錘狀,分節,但不完全;囊管長度是囊體長度的2.5倍。雄蛉上抱器第2節有長毫5根,2根位於頂端,3根位於近中部,生殖絲長度約為註精器的5倍。
  中華白蛉指名亞種在我國分佈廣泛於北緯18~42º,東經102~124º地區,是黑熱病的重要傳播媒介。
  2.中華白蛉長管亞種(P.c.longiductus) 形擬指名亞種,兩者主要區別在於該亞種的受精囊管長度是囊體長度的5.8倍;生殖絲長度約為註精器的10.6倍。國外分佈廣泛,國內僅限於新疆。
  此外還有亞歷山大白蛉和吳氏白蛉.
與疾病的關係 Relationship with disease
  白蛉除了叮人吸血外,能傳播多種疾病。在我國僅傳播黑熱病。
  1.利什曼病
  ⑴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病原是杜氏利什曼原蟲。該病分佈廣泛。在我國廣大流行區的主要媒介為中華白蛉指名亞種,僅新疆為中華白蛉長管亞種、碩大白蛉吳氏亞種(P.major wui)和亞歷山大白蛉(P.alexandri)。內蒙古和甘肅部分地區為碩大白蛉吳氏亞種。近年來發現在我國川北和隴南山區存在以中華白蛉為主要媒介的黑熱病自然疫源地。
  ⑵東方癤:又稱皮膚利什曼病,病原是熱帶利什曼原蟲。該病主要分佈於地中海、中東及印度等地。
  ⑶皮膚粘膜利什曼病:病原是巴西利什曼原蟲。該病分佈於南美洲。
  2.白蛉熱:病原為病毒,其可經白蛉卵傳至後代。該病流行於地中海地區至印度一帶。
  3.巴爾通病(Bartonellosis) 病原為桿菌狀巴爾通氏體,分佈於拉丁美洲。
防製 Prevention
  根據我國防製中華白蛉的經驗,因白蛉活動範圍小,飛行力弱,采用以藥物殺滅成蛉為主;結合環境治理和做好個人防護的綜合防製措施可收到明顯效果。
  1.藥劑殺滅成蛉 在白蛉高峰季節之前,使用二二三、馬拉硫磷、殺螟鬆進行室內滯留噴灑,或用敵敵畏熏殺。
  2.環境治理 整頓人房、畜捨及禽圈衛生,使其保持清潔乾燥,並清除周圍環境內的垃圾,清除幼蟲孳生地。
  3.個人防護 使用蚊帳,安裝紗門紗窗,塗擦驅避劑或用艾蒿煙熏。
百科大全 百科 Daquan
  bailing
  白蛉
  sandfly
  雙翅目白蛉科(Phlebotomidae)的一種吸血昆蟲,世界性分佈,尤以熱帶和亞熱帶為多。白蛉科共分五屬:白蛉屬、司蛉屬、異蛉屬、盧蛉屬及斑蛉屬,約 600餘種。前三屬在中國均有發現,約35種;後兩屬僅分佈於拉丁美洲。白蛉傳播人體和動物等多種疾病,在中國以黑熱病最為重要。
  形態 成蟲體小,灰黃或灰褐色,長1.5~4.6mm,全身密佈細毛。復眼大而黑。翅狹呈桃葉狀,停息時兩翅嚮上伸展,與身體構成45°;腹部第一節背板上的毛叢均呈竪立,第2~6節背面依蛉科屬徵有竪立毛或平臥毛或竪立平臥交錯的長毛;腹部第8~10節轉化為外生殖器。在雌性為1對尾突,在雄性為構造復雜的外生殖器,這在分類上很重要。
  生活史 屬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分卵、幼蟲、蛹和成蟲四期。前三期均在土壤中度過。卵小,形似水雷,産於土表。室內、廄捨、洞穴(尤其是野外大砂鼠的洞穴)為其孳生地,孵出的幼蟲喜擇含有機物質的潮濕鬆土中生活。幼蟲小,分四齡,取土壤內腐敗的有機物(死昆蟲、小動物糞便、爛葉等)為食。蛹為裸蛹,尾端附蛻下的四齡的幼蟲皮,是白蛉科蛹的特徵。中華白蛉在25±1℃下,完成生活史需44~50天,平均47天。通常以四齡幼蟲越鼕。中國多數白蛉 1年繁殖1~2代。雄蛉僅吸吮植物汁液。雌蛉吸取人和其他動物的血液。羽化後多先交配後吸血,正常情況吸血後卵巢才能發育。僅吸糖水可以存活,但不能産卵。少數種類包括中國黃土高原的野棲性中華白蛉交配後不必吸血可以産卵,這種類型的生殖稱自體生殖或無血生殖,簡稱自殖。具自殖的成蛉其腹腔內,蓄積着大量脂肪體,可替代血食促進卵巢發育,待産卵後雌蛉始行吸血。
  與疾病的關係 通常白蛉屬吸恆溫動物的血,司蛉屬吸變溫動物的血,異蛉屬吸蝙蝠的血,班蛉屬幾乎全部吸犰狳的血,盧蛉屬食性廣泛。此外,不同地區的同種白蛉食性亦異。中國平原地區的傢棲性中華白蛉主要吸人及牛、驢等的血,不吸或偶吸犬血;西北山丘地區的野棲性中華白蛉則嗜吸牛、驢、犬等動物的血,吸人血者少。兩者食性不同,傳病意義也不同。白蛉晝伏夜顯,黃昏開始活動,至午夜達高峰,黎明活動即趨停止。傢棲白蛉飛翔能力弱,活動範圍不大。白蛉成蟲的季節消長因地而異,在溫帶活動季節一般為5~9月,是傳播疾病和騷擾人最關鍵的季節。人被白蛉叮咬的局部瘙癢,嚴重者引起全身過敏,出現蕁麻疹樣皮疹,時常由於抓癢呈現繼發性感染。在白蛉季節中防止叮咬對保護人群健康、防止疾病傳播具有重要意義。白蛉傳播的疾病有:
  ① 各種利什曼氏原蟲病。包括黑熱病、皮膚利什曼氏原蟲病、粘膜皮膚利什曼氏原蟲病等。中國的黑熱病以中華白蛉、長管白蛉、吳氏白蛉和亞歷山大白蛉為傳播媒介。在華東、華北、關中平原及新疆南部阿圖什、疏附三角洲一帶,人源性黑熱病分別以傢棲性中華白蛉和長管白蛉為傳播媒介。西北、川北、遼西、北京密雲等山丘地區的犬源性黑熱病則以野棲性或近野棲的中華白蛉為傳播媒介。在新疆塔裏木和內蒙額濟納旗的荒漠地區,黑熱病的傳播媒介是野棲的吳氏白蛉。在新疆礫石戈壁山麓地帶的吐魯番煤窯溝和溫宿等地,黑熱病的傳播媒介主要是亞歷山大白蛉
  ② 白蛉熱。由病毒引起,白蛉吸患者血液時將病毒吸入,病毒在白蛉體內經6~9天發育繁殖後具有傳染力。靜食白蛉為傳播媒介。
  ③ 卡裏翁氏病。由桿菌狀巴爾通氏體引起,病原體侵犯皮膚,可致秘魯疣;侵犯內臟,出現惡性寒熱,重者溶血,通稱奧羅亞熱。由疣腫盧蛉傳播,常見於美洲。此外,白蛉還在鼠類、蜥蜴間傳播某些錐蟲病、鼠利什曼氏原蟲病等。
  防製 白蛉生活史長,活動季節短,飛翔能力強,活動範圍小,這些都有利於防製。防製措施可依蛉種習性因地製宜。對傢棲種類,在其活動季節開始之初用溴氰菊酯一次性噴灑屋內墻面即可奏效。在山丘地區,於白蛉活動季節前 1周或季節開始時用溴氰菊酯噴灑野外洞穴和村內畜捨,可使自然界野棲中華白蛉的密度顯著下降,控製黑熱病流行。在荒漠地區結合墾殖,改造環境,可控製野棲蛉種。個人防護為塗用驅避劑及使用細網眼蚊帳。
  (熊光華)
英文解釋
  1. :  sandfly
  2. n.:  sand-fly,  type of midge common on seashores
包含詞
白蛉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