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班固 Ban Gu 中世紀神學、倫理學之法典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皇帝親自主持和召集當時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觀討論五經之同異。這場大討論的由來,一是由於古文經學出現之後,在文字、思想、師說各方面都同今文經學派發生分歧,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自西漢武帝時占統治地位的今文經學派,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權威製成定論,以壓倒對方。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係後,用神學解釋經學之風便愈颳愈烈,到西漢末年,封建神學和庸俗經學的混合物讖緯迷信盛行起來,由於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彌漫於學術思想領域。為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樂於出面,組織一場大討論,以便使讖緯迷信和封建經典更好地結合起來,使神學經學化,經學神學化。在白虎觀,博士、儒生紛紛陳述見解,章帝親自裁决其經義奏議,後由班固等人整理編撰成《白虎通義》一書。《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白虎通德論》。這部書是今文經學的政治學說提要,廣泛解釋了封建社會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觀念,成為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神學、倫理學法典。
《白虎通義》繼承了《春秋繁露》"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並加以發揮,把自然秩序和封建社會秩序緊密結合起來,提出了完整的神學世界觀。
關於天地萬物的起源問題。《白虎通義》的解釋是:"始起先有太初,然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濁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後剖判,清濁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故《乾鑿度》雲:'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天地》)簡言之,世界的起源是由太初(氣)到太始(形),再到太素(質),經過這三個階段纔形成天地。單看此段文字,天與地都是物質的實體,但縱觀《白虎通義》的整個思想,這種自然物質之天又是從屬於道德之天的,如天地運行的規律,日月星辰的運行及關係,都不由其自身規律所决定,而是由倫理道德關係和目的决定的,最終它是從屬於一種神靈之天的。因而其宇宙觀是一種唯心主義觀點。
《白虎通義》發揚《春秋繁露》無類比附的手法,將封建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婦之義與天地星辰、陰陽五行等各種自然現象相比附,用以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級制度。它認為:
"子順父,妻順夫,臣順君,何法?法地順天。"(《天地》)照它看來,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關係,猶如天在上,地在下一樣,是永遠不能改變的。天之地位高,地之地位卑,猶如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尊卑等級關係。它還將太陽比做君主,月亮星辰比做臣民,用日月星辰的自然現象來論證和神化君主的權威。"三綱之義,日為君,月為臣也。"(《日月》)"君有衆民,何法?法天有衆星也。"(《五行》)君主之於臣民,猶如天上月亮星辰所拱衛的太陽。《春秋繁露·陽尊陰卑》曾說:"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於君,惡皆歸於臣。"《白虎通義》進一步闡述此理論:"臣有功歸於君,何法?
法歸月於日也。"(《五行》)月亮本身不發光,它的光源於太陽的照耀,照此而推論,"臣有功歸於君"則是合情合理的。
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概念陰陽五行說,曾被董仲舒利用為其"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服務,《白虎通義》進一步發展和引申了董仲舒的思想,用陰陽五行說為皇權至上的中央專製集權製服務。它特別突出和發揮了"土居中央"的觀點,把土列為五行之首,其他的金木水火都依賴土而存在。"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吐,含萬物,土之為言'吐'也。"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榮,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
(《五行》)這一解釋完全超出了《春秋繁露》中關於五行"土居中央"的觀點,它將金木水火土明確劃分出等級尊卑貴賤,並以此來比附社會,將封建等級制度自然化,從而神化君權,鞏固封建統治。
《白虎通義》的認識論是依附於宗教神學的唯心主義之上的。它所要認識的,不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而是由"天"所决定的"道"。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辟雍》)"道"由誰來發現和傳授呢?是通天地鬼神的聖人:
"聖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兇。"
(《辟雍》)由聖人發現,與天有密切聯繫的道,就是"天不變,道亦不變"中的道,即封建統治秩序、倫理綱常。
宣揚維護封建統治的"三綱"、"五常"、"六紀"是《白虎通義》的主要內容。它說:"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故《含文嘉》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為化,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三綱六紀》)從三綱出發,它進一步提出三綱之紀,即六紀: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三綱六紀與自然法則是相通的:"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具體而言:"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伸),歸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轉相生也。夫婦法人,取象六合陰陽,有施化端也。"(《三綱六紀》)由於封建倫理關係取諸陰陽和天道,因而它就是普遍而絶對的。君權、族權、夫權、神權束縛人民的四條繩索亦以皇帝欽定的形式而成為"法典",成為完整的束縛人民的精神枷鎖。在強調臣絶對服從君的主調之下,《白虎通義》還在《五行》中提出臣對"無道之君"可以推翻的思想。當然,這一思想並未超出董仲舒的改製思想。
《白虎通義》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全書共匯集43條名詞解釋,內容涉及社會、禮儀、風習、國傢制度、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其中有很多條目匯集了不同的學術觀點,有些條目還並列了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如"王者不臣"條、"王霸"條等,對有關解釋都存而不决,以供人們參考。
《白虎通義》問世以來,産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它是由皇帝親自欽定的,內容又包羅萬象,在政治、思想、倫理等各個方面,都為人們規定了行為規範。《白虎通義》用陰陽五行來普遍地具體地解釋世界的一切事物,大者如"三綱五常",小者如婚喪嫁娶、日常生活現象,都可以用陰陽五行說去說明,不管如何牽強附會,如何荒唐,說者言之鑿鑿,聽者深信不疑,使陰陽五行成了人們認識與解釋世界的萬能的"金鑰匙",成為一種思維模式和定式,這對學術的更新、思想的解放無疑是一種致命的桎梏。
《白虎通義》融合今文經學、古文經學與讖緯迷信於一體,企圖統一經學,建立神學經學,並將其奉為永恆的真理,要人們世代相沿,習之、誦之,不許懷疑和批判,這衹是統治者一廂情願的夢想,歷史發展的事實告訴我們,經學一旦發展為神學,它的生命力也就接近枯竭了,這是《白虎通義》給我們的啓示。從這個意義講,《白虎通義》宣告了經學的衰落,是經學走嚮沒落與衰敗的標志。 |
|
白虎通義
中世紀神學、倫理學之法典
〖白虎通義〗四捲。漢班固(32-92)撰。此書又稱《白虎通》。漢章帝建初四年(79),令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參加者有賈逵、丁鴻、楊終、班固、李育、樓望、成封、桓鬱等數十人,有今文經學家,亦有古文經學家;當時撰有《白虎議奏》,統名《白虎通德論》,後又命班固撰成此書。《白虎議奏》亡於隋唐時期,《通德論》亦漸廢不存,獨以此編傳世。《隋書·經籍志》著錄為六捲,不載作者名氏;《新唐書。藝文志》亦載為六捲,始題班固之名;《崇文總目》載作十捲,凡十四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亦作十捲,凡四十四門。今傳本為元代大德年間劉世常所藏,共四十四篇,與陳氏《解題》同。但捲數卻為四捲,與宋及其以前各傢書目並不相同,蓋歷代有所分合所致。此書為作者集兩漢今文經學大成之作,主要內容為記述白虎觀會議關於經學之議論,大部分為復述董仲舒的學說及基本觀點,並有所發揮。關於天地萬物生成,書中引圖《易緯乾鑿度》所說:“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陽唱陰和,男行女隨也。”編造出了一套唯心主義的神學世界起源說;把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神學化,在這一神學世界觀中。天地、陰陽、五行都是有意志的東西,“天之為言鎮也,居高臨下,為人鎮也”;“地之言施也,謗也”,“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五行“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地之承天,猶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親事,故自周於-行。尊於天也”。很顯然,天是最高神,地是它的“妻子”,五行是它們生萬物的材料,整個宇宙發展過程都是由最高的神安排的。如此,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也就具有了封建倫理的性質。天造就了人,人就事事模仿天、指出“王者父天母地”,“天覆地載”,“上法鬥極”;其對朝廷的事務。大到禮與刑,小到吃飯,都作了“王者法天”、“天人合一”的神學解釋:由於天人是合-的,人坤是一體的,所以天與人就互相感應。《白虎通義》在董仲舒的基礎上,對三統說作了更詳盡的發揮,認為“三統”是“本於天”的,“正朔有三。伺本?天有三統,謂三微之月也。明王者當奉順而成之,故受命各統一正也”,指出“三統”循環,變的衹是形式,舊王朝滅亡了,新王朝成立了。正朔、服色、都城等可以改變,但“三綱”、“五常”的大道卻不能改,肯定“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質”,三統循環論實際不止是封建一統不變論。關於性命論,書中認為,人是天研生,是“天之貴物”,,人體象八封。人性生於陽,人情生於陰,人的壽命分為“壽命”、“遭命”、“隨命”,三命均為天定:並提出了“二綱”、“六紀”的倫理金條,“三綱”是“署為數綱。父為於綱。夫為妻綱”,“六紀”為“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認為“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六紀”是從“三綱”而來,是“三綱”之紀,把封建社會的倫理關係說成合乎天意的、永恆的自然關係。關於學習,書中亦十分強調,但其所講的“學”,不是學習客觀世界的知識,而是學“聖人之道”,它把聖人描繪成無所不通,無所不曉、能與天地鬼神交通的人,所以,它對“學”的闡述,實際上是“神學知識論”:同時,又把《五經》神學化,指出“《經》所以有五何?經,常也,有五常之道,故口《五經》。《樂》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也”;何以要學《五經》?“人情有五性,懷五常,不能自成,是以聖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如此,聖人為天的代言人,《五經》也就成了“天書”、“聖經”。全書大量引述緯書為論斷根據,把神學、經學合為一爐,在董仲舒改造孔子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附加讖緯迷信成分,把儒學改造為神學,把孔子改造為學者與教主的雙重身份,把儒傢著作改造為《聖經》,給孔孟傳統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增加了更多的神學內容。傳本較多,主要有《四庫全書》本,清盧文紹抱經堂校刻本,《四部叢刊》本等。 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收錄(清)陳立《白虎通疏證》(上下册)點校本。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皇帝親自主持和召集當時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觀討論五經之同異。這場大討論的由來,一是由於古文經學出現之後,在文字、思想、師說各方面都同今文經學派發生分歧,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自西漢武帝時占統治地位的今文經學派,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權威製成定論,以壓倒對方。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係後,用神學解釋經學之風便愈颳愈烈,到西漢末年,封建神學和庸俗經學的混合物讖緯迷信盛行起來,由於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彌漫於學術思想領域。為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樂於出面,組織一場大討論,以便使讖緯迷信和封建經典更好地結合起來,使神學經學化,經學神學化。在白虎觀,博士、儒生紛紛陳述見解,章帝親自裁决其經義奏議,後由班固等人整理編撰成《白虎通義》一書。《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白虎通德論》。這部書是今文經學的政治學說提要,廣泛解釋了封建社會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觀念,成為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神學、倫理學法典。
《白虎通義》繼承了《春秋繁露》"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並加以發揮,把自然秩序和封建社會秩序緊密結合起來,提出了完整的神學世界觀。
關於天地萬物的起源問題。《白虎通義》的解釋是:"始起先有太初,然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濁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後剖判,清濁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故《乾鑿度》雲:'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天地》)簡言之,世界的起源是由太初(氣)到太始(形),再到太素(質),經過這三個階段纔形成天地。單看此段文字,天與地都是物質的實體,但縱觀《白虎通義》的整個思想,這種自然物質之天又是從屬於道德之天的,如天地運行的規律,日月星辰的運行及關係,都不由其自身規律所决定,而是由倫理道德關係和目的决定的,最終它是從屬於一種神靈之天的。因而其宇宙觀是一種唯心主義觀點。
《白虎通義》發揚《春秋繁露》無類比附的手法,將封建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婦之義與天地星辰、陰陽五行等各種自然現象相比附,用以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級制度。它認為:
"子順父,妻順夫,臣順君,何法?法地順天。"(《天地》)照它看來,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關係,猶如天在上,地在下一樣,是永遠不能改變的。天之地位高,地之地位卑,猶如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尊卑等級關係。它還將太陽比做君主,月亮星辰比做臣民,用日月星辰的自然現象來論證和神化君主的權威。"三綱之義,日為君,月為臣也。"(《日月》)"君有衆民,何法?法天有衆星也。"(《五行》)君主之於臣民,猶如天上月亮星辰所拱衛的太陽。《春秋繁露·陽尊陰卑》曾說:"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於君,惡皆歸於臣。"《白虎通義》進一步闡述此理論:"臣有功歸於君,何法?法歸月於日也。"(《五行》)月亮本身不發光,它的光源於太陽的照耀,照此而推論,"臣有功歸於君"則是合情合理的。
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概念陰陽五行說,曾被董仲舒利用為其"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服務,《白虎通義》進一步發展和引申了董仲舒的思想,用陰陽五行說為皇權至上的中央專製集權製服務。它特別突出和發揮了"土居中央"的觀點,把土列為五行之首,其他的金木水火都依賴土而存在。"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吐,含萬物,土之為言'吐'也。"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榮,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五行》)這一解釋完全超出了《春秋繁露》中關於五行"土居中央"的觀點,它將金木水火土明確劃分出等級尊卑貴賤,並以此來比附社會,將封建等級制度自然化,從而神化君權,鞏固封建統治。
《白虎通義》的認識論是依附於宗教神學的唯心主義之上的。它所要認識的,不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而是由"天"所决定的"道"。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辟雍》)
"道"由誰來發現和傳授呢?是通天地鬼神的聖人:"聖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兇。"(《辟雍》)由聖人發現,與天有密切聯繫的道,就是"天不變,道亦不變"中的道,即封建統治秩序、倫理綱常。
宣揚維護封建統治的"三綱"、"五常"、"六紀"是《白虎通義》的主要內容。它說:"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故《含文嘉》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為化,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三綱六紀》)從三綱出發,它進一步提出三綱之紀,即六紀: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三綱六紀與自然法則是相通的:"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具體而言:"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伸),歸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轉相生也。夫婦法人,取象六合陰陽,有施化端也。"(《三綱六紀》)由於封建倫理關係取諸陰陽和天道,因而它就是普遍而絶對的。君權、族權、夫權、神權束縛人民的四條繩索亦以皇帝欽定的形式而成為"法典",成為完整的束縛人民的精神枷鎖。在強調臣絶對服從君的主調之下,《白虎通義》還在《五行》中提出臣對"無道之君"可以推翻的思想。當然,這一思想並未超出董仲舒的改製思想。
《白虎通義》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全書共匯集43條名詞解釋,內容涉及社會、禮儀、風習、國傢制度、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其中有很多條目匯集了不同的學術觀點,有些條目還並列了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如"王者不臣"條、"王霸"條等,對有關解釋都存而不决,以供人們參考。
《白虎通義》問世以來,産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它是由皇帝親自欽定的,內容又包羅萬象,在政治、思想、倫理等各個方面,都為人們規定了行為規範。《白虎通義》用陰陽五行來普遍地具體地解釋世界的一切事物,大者如"三綱五常",小者如婚喪嫁娶、日常生活現象,都可以用陰陽五行說去說明,不管如何牽強附會,如何荒唐,說者言之鑿鑿,聽者深信不疑,使陰陽五行成了人們認識與解釋世界的萬能的"金鑰匙",成為一種思維模式和定式,這對學術的更新、思想的解放無疑是一種致命的桎梏。
《白虎通義》融合今文經學、古文經學與讖緯迷信於一體,企圖統一經學,建立神學經學,並將其奉為永恆的真理,要人們世代相沿,習之、誦之,不許懷疑和批判,這衹是統治者一廂情願的夢想,歷史發展的事實告訴我們,經學一旦發展為神學,它的生命力也就接近枯竭了,這是《白虎通義》給我們的啓示。從這個意義講,《白虎通義》宣告了經學的衰落,是經學走嚮沒落與衰敗的標志。 |
|
《白虎通義》
Bafu Tongyl
文經《白虎通義》中國漢代講論五經同異,統一今
班固義的一部重要著作。又名《白虎通》、《白虎通德論從
結果等人根據東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經學辯論獻
菩志》撰集而成。因辯論地點在白虎觀而得名。《隋書·經}
與《唐書·藝文志》均載《白虎通義》6捲。宋《崇文總
載《白虎通德論》10捲、凡14篇。陳振孫《書錄解題》作
捲,凡44門。清代陳立作《白虎通疏證》,凡12捲,庫
撰於道光壬辰(l 832),書則刊於光緒元年(185)。
怕虎通義》繼承了董仲舒以後今文徑學神秘的咔
主義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陰陽、五行為基礎瓣釋自
社會、倫趣、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種種現象。它認為天確
志和目的。“天之為言鎮也,居高理下,為人鎮也飛夕
與言︸人
《白虎通》明抄本
為,性情來自陰陽。“情生於陰,’,“性生子陽”。而仁多
智信來自五行,’’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似為常,仁
禮智信也”。這一恩想,對宋明理學的人性論産生了-
影響襯;一一_
《白虎通義》所列門目,對社會生活、國傢制度和代
原則等等方面作了基本規定。一爵、號、溢,規定了天子
侯、公卿、大夫、士、庶人社會各階層的等級;三綱、六
規定了君臣、父子、夫婦、兄弟、親戚、師友等社會關層
綱維倫紀;宗族、姓名、嫁娶,規定了宗法;禮樂、鄉射
雍·規定了文化教育禮儀制度;崩莞、喪服,規定了喪參
度;衣裳、緯冕,規定了衣冠制度;三軍、誅伐、五刑,乞
了國傢的防禦、徵討和維持社會秩序的鎮壓手段;社
封公侯、巡狩、考黔、諫淨、致仕,說明了政權所在、政麽
度;耕桑、商賈,說明了農業和商業的社會需要。《白。
義》實際上成了一部以今文經義為依據的國傢法規,尾
時對社會生活具有很大的權威性。“卜漢生
能泛之
裏者卜溝滓tlJ刃狄剖通當 |
|
| 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白虎通義禦定小學集註 | 白虎通義漢班固撰漢陳立疏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