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中草藥 > 白蒿
目錄
草本植物名 Herb Name
  草本植物名。一名艾蒿,俗呼蓬蒿。《詩·召南·采蘩》“於以采蘩,於沼於沚” 三國 吳 陸璣 疏:“蘩,皤蒿,凡艾白色為皤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食。一名遊鬍, 北海 人謂之旁勃。”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白蒿》:“白蒿處處有之。有水陸二種。”
No. 2
  白蒿
  (《本經》)
  【異名】蘩(《詩經》),皤蒿(《毛詩傳》),由鬍、蘩母、旁勃(《夏小正傳》),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開寶本草》)。
  【來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植物形態】大籽蒿
  二年生草本,高50~150釐米。莖被白毛,多分枝。單葉耳生;有柄;2~3回羽狀深裂或全裂,終裂片寬綫形、綫形或近披針形,先端常鈍,上面緑色,毛較少,下面灰緑色,密生白毛;莖上部的葉羽狀分裂或不分裂;近無柄。頭狀花序半球形,徑5~7毫米,有梗,下垂,排成圓錐狀花序;總苞片密被白毛,最外列者綫形,灰黃緑色;小花皆為管狀,黃色,表面有腺點,全部結實,花托有毛,毛幾與小花等長。瘦果小,狹長倒卵形,具縱紋,黃褐色,長不及1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長河邊、草地、荒地。分佈東北、華北及甘肅、陝西等地。
  【化學成分】本植物的緑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酯和洋艾素。
  幹植物含生物鹼0.12~0.2%、焦性兒茶酚糅質0.499%、黃酮類0.831%、內酯類,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芸香甙、異槲皮甙。
  【藥理作用】從其中分出的倍半萜r-內酯,對金黃色薄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體外有抑製作用。
  【性味】甘,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別錄》:"無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辛,平,無毒。"
  ④孟詵:"寒。"
  【功用主治】治風寒濕痹,黃疸,熱痢,疥癩惡瘡。
  ①《本經》:"主五藏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發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饑。"
  ②孟詵:"搗汁去熱黃及心痛。葉幹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飲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燒灰淋煎治淋瀝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或搗汁。
  【選方】治惡癩疾,遍體面目有瘡者: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麴及米,一如釀酒法,候熟稍稍飲之。(《僧深集方》)
  【臨床應用】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取白蒿鮮草2兩或幹品1兩,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5~7日為一療程;或製成衝劑及片劑服用。共治100例,顯效(3天內達臨床治愈)70例,有效(4~7天內達臨床治愈)23例,治愈率為93%。據部分病例觀察,服藥後體溫恢復正常平均1.35天,便次恢復正常2.12天,腹痛消失1.55天,裏急後重消失1.68天;大便鏡檢恢復正常及細菌轉陰平均時間分別為3.02天和5.65天。療效似較黃連、痢特靈、合黴素等為高。衝劑、片劑療效似較煎劑為差。
  其莖葉可入藥《本草綱目》載:氣味苦,平、微寒,無毒。主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長年。白兔食之仙。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降低頭熱,去伏瘕。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附方:茵陳羹。除大熱黃疸,傷寒痛,風熱瘴瘧,利小便;以茵陳細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嫩莖葉可供食用。清明節之際,正是白蒿風華正茂之時,上墳祭祀的人們絡繹不絶,順便採集白蒿治病或是解饞。白蒿的吃法有許多,一是吃包子、團子做餡,二是摻進玉米麵蒸窩頭,還可以清拌豆腐……都挺好吃。
  白蒿窩頭:將白蒿嫩莖葉去雜洗淨,切碎,摻進玉米麵,拌勻和好,蒸窩頭。既調劑了伙食,又能防病治病。
No. 3
  白蒿
  (《本經》)
  【異名】蘩(《詩經》),皤蒿(《毛詩傳》),由鬍、蘩母、旁勃(《夏小正傳》),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開寶本草》)。
  【來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植物形態】大籽蒿
  二年生草本,高50~150釐米。莖被白毛,多分枝。單葉耳生;有柄;2~3回羽狀深裂或全裂,終裂片寬綫形、綫形或近披針形,先端常鈍,上面緑色,毛較少,下面灰緑色,密生白毛;莖上部的葉羽狀分裂或不分裂;近無柄。頭狀花序半球形,徑5~7毫米,有梗,下垂,排成圓錐狀花序;總苞片密被白毛,最外列者綫形,灰黃緑色;小花皆為管狀,黃色,表面有腺點,全部結實,花托有毛,毛幾與小花等長。瘦果小,狹長倒卵形,具縱紋,黃褐色,長不及1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長河邊、草地、荒地。分佈東北、華北及甘肅、陝西等地。
  【化學成分】本植物的緑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酯和洋艾素。
  幹植物含生物鹼0.12~0.2%、焦性兒茶酚糅質0.499%、黃酮類0.831%、內酯類,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芸香甙、異槲皮甙。
  【藥理作用】從其中分出的倍半萜r-內酯,對金黃色薄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體外有抑製作用。
  【性味】甘,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別錄》:"無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辛,平,無毒。"
  ④孟詵:"寒。"
  【功用主治】治風寒濕痹,黃疸,熱痢,疥癩惡瘡。
  ①《本經》:"主五藏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發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饑。"
  ②孟詵:"搗汁去熱黃及心痛。葉幹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飲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燒灰淋煎治淋瀝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或搗汁。
  【選方】治惡癩疾,遍體面目有瘡者: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麴及米,一如釀酒法,候熟稍稍飲之。(《僧深集方》)
  【臨床應用】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取白蒿鮮草2兩或幹品1兩,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5~7日為一療程;或製成衝劑及片劑服用。共治100例,顯效(3天內達臨床治愈)70例,有效(4~7天內達臨床治愈)23例,治愈率為93%。據部分病例觀察,服藥後體溫恢復正常平均1.35天,便次恢復正常2.12天,腹痛消失1.55天,裏急後重消失1.68天;大便鏡檢恢復正常及細菌轉陰平均時間分別為3.02天和5.65天。療效似較黃連、痢特靈、合黴素等為高。衝劑、片劑療效似較煎劑為差。
英文解釋
  1. :  artemisia stelleriana
相關詞
草本植物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