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白芍藥
目錄
No. 1
  (《本草經集註》)
  【異名】金芍藥(《安期生服煉法》),白芍(《藥品化》)。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芍藥(栽培種)的根。
  【植物形態】芍藥(《詩經》),又名:離草(《韓詩》內傳),餘容、其積,解倉(《吳普本草》),可離(崔豹《古今註》),犁食、鋋(《別錄》),沒骨花(《鬍本草》),婪尾春(《清異錄》),將離(《綱目》)。
  多年生草本,高50~80釐米。根肥大,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光滑無毛。葉互生;具長柄;23出復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長8~12釐米,寬2~4釐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葉緣具極細乳突,上面深緑色,下面淡緑色,葉脈在下面隆起,葉基部常帶紅色。花甚大,單生於花莖的分枝頂端,每花莖有2~5朵花,花莖長9~11釐米;萼片3,葉狀;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紅色或紅色;雄蕊多數,花藥黃色;心皮3~5枚,分離。蓇葖果3~5枚,卵形,先端鈎狀嚮外彎。花期5~7月。果期6~7月。
  生於山坡、山𠔌的灌木叢或草叢中。分佈黑竜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採集】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藥根,除去根莖及須根,洗淨,颳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發軟,撈出曬幹。
  【藥材】乾燥根呈圓柱形,粗細均勻而平直,長10~20釐米,直徑1~1.8釐米。表面淡紅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顯的縱皺及須根痕,栓皮未除盡處有棕褐色斑痕,偶見橫嚮皮孔。質堅實而重,不易折斷。斷面灰白色或微帶棕色,木部放射綫呈菊花心狀。氣無,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長、勻直、質堅實、粉性足、表面潔淨者為佳。
  主産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東、貴州、湖南、湖北、甘肅、陝西、河南、雲南等地亦産。浙江産者,商品稱為杭白芍,品質最佳;安徽産者稱為亳白芍,産量最大;四川産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産昆亦大。
  芍藥名稱,初載《本經》,從陶弘景開始,分為白芍藥、赤芍藥兩種。目前藥材,白芍藥多為栽培種,赤芍藥則多為野生種,但在個別地區,如陝西所産的寶雞白芍,亦係野生種而作為白芍使用者。根條細瘦彎麯,大小不等,栓皮及須根痕較多,質鬆,粉性小,斷面射綫不明顯,品質為次。
  【化學成分】根含芍藥甙、牡丹酚、芍藥花甙,苯甲酸約1.07%、揮發油、脂肪油、樹脂、鞣質、糖、澱粉、粘液質、蛋白質、β-𠔌甾醇和三萜類。另四川産者含一種酸性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花含黃芪甙、山柰酚3,7-二葡萄糖甙,多量沒食子鞣質(10%以上)、除蟲菊素0.13%、13- 基十四烷酸、β-𠔌甾醇、廿五碳烷等。葉含鞣質。
  【藥理作用】有抗菌作用。
  【炮製】白芍: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撈出,曬晾,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乾燥。酒白芍:取白芍片,用黃酒噴淋均勻,稍潤,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每白芍片100斤,用黃酒10斤)
  炒白芍;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焦白芍: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晾幹。土炒白芍:取伏竜肝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白芍片;炒至外面挂有土色,取出,篩去土,放涼。(每白芍片100斤,用伏竜肝細粉20斤)
  ①《雷公炮炙論》:"凡(白芍藥)采得後,於日中曬幹,以竹刀颳上粗皮並頭土,銼之,將蜜水拌蒸,從巳至未,曬幹用。"
  ②《本草蒙筌》:"(白芍藥)酒浸日曝,勿見火。"
  【性味】苦酸,涼。
  ①《本經》:"味苦,平。"
  ②《吳普本草》:"桐君:甘,無毒。岐伯:鹹。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別錄》:"酸,平微寒,有小毒。"
  【歸經】入肝、脾經。
  ①《品匯精要》:"行手太陰、足太陰經。"
  ②《本草經疏》:"手足太陰引經藥,入肝、脾血分。"
  【功用主治】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①《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②《別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治)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③《藥性論》:"治肺邪氣,腹中痩痛,血氣積聚,通宣髒腑擁氣,治邪痛敗血,主時疾骨熱,強五髒,補腎氣,治心腹堅脹,婦人血閉不通,消瘀血,能蝕膿。"
  ④《唐本草》:"益女子血。"
  ⑤《日華子本草》:"治風補癆,主女人一切病,並産前後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治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瘻發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胬肉。"
  ⑥《醫學啓源》:"安脾經,治腹痛,收胃氣,止瀉利,和血,固腠理,瀉肝,補脾胃。"
  ⑦王好古:"理中氣,治脾虛中滿,心下痞,脅下痛,善噫,肺急脹逆喘咳,太陽鼽衄,目澀,肝血不足,陽維病苦寒熱,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⑧《滇南本草》:"瀉脾熱,止腹疼,止水瀉,收肝氣逆疼,調養心肝脾經血,舒經降氣,止肝氣疼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宜忌】虛寒腹痛泄瀉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註》:"(一作'雷')丸為之使。惡石斛、芒消。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②《本草經疏》:"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
  ③《藥品化義》:"疹子忌之。"
  ④《得配本草》:"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禁用。"
  【選方】①治婦人脅痛:香附子四兩(黃子醋二碗,????一兩,煮幹為度),肉桂、延鬍索(炒)、白芍藥。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無時服。(《朱氏集驗醫方》芍藥湯)
  ②治下痢便膿血,裏急後重,下血調氣:芍藥一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檳榔、木香二錢;甘草二錢(炒),大黃三錢,黃芩半兩,官桂二錢半。上細切,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素問病機保命集》芍藥湯)
  ③治婦人懷妊腹中痩痛:當歸三兩,芍藥一斤,茯苓四兩,白术四兩,澤瀉半斤,芎藭半斤(一作三兩)。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
  ④治産後血氣攻心腹痛:芍藥二兩,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一兩。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芍藥湯)
  ⑤治痛經:白芍二兩,幹薑八錢。共為細末,分成八包,月經來時,每日服一包,黃酒為引,連服三個星期。(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⑥治婦女赤白下,年月深久不差者:白芍藥三大兩,幹薑半大兩。細銼,熬令黃,搗下篩.空肚,和飲汁服二錢匕,日再。(《廣利方》)
  ⑦治金創血不止,痛:白芍藥一兩,熬令黃,杵令細為散。酒或米次下二錢,並得。初三服,漸加。(《廣利方》)
  ⑧治腳氣腫痛:白芍藥六兩,甘草一兩。為末,白湯點服。(《歲時廣記》)
  ⑨治風毒骨髓疼痛:芍藥二分,虎骨一兩(炙)。為末,夾絹袋盛,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經驗後方》) 黑體
  【歷代本草著作對白芍的論述】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名醫別錄》: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藥性論》:臣。能治肺邪氣,腹中絞痛,血氣積聚,通宣髒腑擁氣, 治邪痛敗血,主時疾骨熱,強五髒,補腎氣,治心腹堅脹,婦人血閉不通,消瘀血,能蝕膿。
  《日華子本草》:治風、補勞,主女人一切病,並産前後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瘻。發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補氣,白者治血。
  《開寶本草》: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本草衍義》: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藥類法象》:氣微寒,味酸。
  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之聖藥也。如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其痛立止。若病人春夏秋三時腹疼,亦少加黃芩。若惡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三味為治寒腹疼,此仲景神品藥也。如深秋腹痛,更加桂二錢。如鼕月大寒腹中冷痛,加桂一錢半,水二盞,煎一盞。
  《藥性賦》:味酸,平,性寒,有小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四:扶陽氣大除腹痛,收陰氣陡健脾經。墜其胎能逐其血,損其肝能緩其中。
  《湯液本草》:氣微寒,味酸而苦。氣薄味厚,陰也,降也。陰中之陽,有小毒。
  入手、足太陰經。
  《象》雲: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如惡寒腹痛,加肉桂一錢,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仲景神方也。如鼕月大寒腹痛,加桂二錢半,水二盞,煎一半。去皮用。
  《心》雲:脾經之藥,收陰氣,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陽而收陰氣,泄邪氣,扶陰。與生薑同用,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肺燥氣熱。酸收甘緩,不利必用之藥。
  《珍》雲: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
  《本草》雲: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
  《衍義》雲: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今見花赤者為赤芍藥,花白者為白芍藥,俗雲白補而赤瀉。
  東垣雲:但澀者為上。或問:古今方論中多以澀為收,今《本經》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東垣雲: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藥,所當知之。又問:有緩中一句,何謂緩中?東垣雲:損其肝者緩其中。又問當用何藥以治之?東垣雲:當用四物湯,以其內有芍藥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氣血。入手、足太陰經。太抵酸澀者為上,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降之體,故又能至血海而入於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也。後人用赤瀉白補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補,色在南方故泄也。
  《本草》雲: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腎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陰滋濕,故小便得通也。
  《難經》雲: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沒藥、烏藥、雷丸為之使。
  《本草》又云: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液》雲:腹中虛痛,脾經也,非芍藥不除。補津液停濕之劑。
  《本草衍義補遺》:酒浸炒,與白术同用則能補脾;與川芎同用,則瀉肝;與人參、白术同用則補氣。治腹中痛而下痢者必炒,後重不炒。又云:白芍惟治血虛腹痛,諸腹痛皆不可治。芍藥白補赤瀉。又云: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又云: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又云: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又云:正氣虛弱,收而行之。芍藥之酸,以收正氣。又云: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又云: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芍藥之酸,以斂逆氣。
  潔古雲:白芍藥補中焦之藥,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黃芩;惡熱而痛,加黃柏;若惡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藥二分,炙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藥也。如寒月大寒腹痛,加桂一錢半,水二盞,煎一盞服。《主治秘訣》雲:性寒,味酸,氣厚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痢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白補赤散,瀉肝補脾。酒浸引經,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藥理作用:
  1、鎮痛作用 能抑製小鼠扭體、嘶叫、熱板反應,對嗎啡抑製扭體反應有協同作用,並能對抗戊四唑所致驚厥
  2、解痙作用 對腸管和在位胃運動有抑製作用,顯著對抗催産素引起的子宮收縮
  3、護肝作用 對四氯化碳、黃麯黴毒素b1、d-半乳糖胺 所致肝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
  4、對心血管係統的作用 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壓 (d-兒茶精和沒食子酸乙酯 有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另有赤芍,為紅色
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一般多選擇排水良好,通風嚮陽,土層深厚、肥沃的土壤。栽前應精耕細作,深耕30-40釐米,耕翻1~2次。結合耕翻每畝施廄肥或堆肥2 500~4 000千克作基肥,耙平作成寬1.3~2.3米的高畦,如雨水過多,排水不良,畦寬可減至1米左右,畦間排水溝20~30釐米,畦長可視地形而定。芍藥忌連作。
  2、繁殖技術:主要為分根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但因種子繁殖生長周期長,故目前生産上應用較少。
  (1)分根繁殖:分根繁殖是芍藥生産上常用方法,生産周期短。收穫時,將芍藥芽頭從根部割下,選健壯芽頭,切成小塊,每塊芽2~4個,芍芽下留2釐米長的頭,以利生長,隨切隨栽或暫時沙藏、窖藏後再栽,芍藥8~10月種植,按行株距50釐米×30釐米,穴栽,穴深10釐米左右,每穴放芽頭1~2個,芽苞嚮上,放平,然後覆土5釐米左右,蓋實。每畝栽2 500株左右。
  (2)種子繁殖:單瓣芍藥結實多。8月上中旬種子成熟,隨采隨播,或用濕砂混拌貯藏至9月中、下旬播種。苗株生長2~3年後進行定植。
  3、田間管理:早春鬆土保墒,出苗後每年中耕除草4次,結合鋤草在根部培土,10月下旬,地凍前在離地面7~10釐米處剪去枝葉,根際培土約15釐米,以利越鼕。第二年起每年追施肥3次,分別在3月下旬~4月上旬,施稀人糞尿,第二次在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500千克,第三次在10~11月間,以圈肥為主,每畝1500-2 000千克。第四年收穫前追肥2次,追肥時宜於兩側開穴施下。芍藥一般不需灌溉,嚴重幹旱時,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多雨季節,應及時排灌,每年春季現蕾時要及時將花蕾摘除。
  【各傢論述】 1.《本草圖經》:"芍藥,根亦有赤白二色。崔豹《古今註》雲:芍藥有二種,有草芍藥、木芍藥。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為牡丹,非也。""古人亦有單服食者安期生服(釒東)法雲芍藥二種,一者金芍藥,二者木芍藥。救病用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若取審看勿令差錯。若欲服餌,采得淨颳去皮,以東流水煮百沸,出陰幹,停三日,又於木甑內蒸之,上覆以淨黃土,一日夜熟,出陰幹。"2.《本草別說》:"謹按《本經》芍藥生丘陵川𠔌,今出所用者多是人傢種植。欲其花葉肥大,必加糞壤,每歲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囚利以為藥,遂暴幹貨賣。今淮南真陽尤多,藥傢見其肥大,而不知香味絶不佳,故入藥不可責其效。今考用宜依《本經》所說,川𠔌丘陵有生者為勝爾。"3.《本草衍義》:"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山中者為佳。花葉多即根虛。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若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釒餘)如經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理中氣。脾虛則中滿,實則滿自消,治中則心下不痞,瀉肝則脅下不痛。善噫者,脾病也,脾健則不噫,肝脾之火上炎,則肺急脹逆喘咳,酸寒收斂,以瀉肝補脾,則肺自寧,肺急脹逆喘咳之證自除。涼血補血,則太陽鼽衄自愈。脾虛則目澀,得補則澀除。肝傢無火,則肝血自足;陽維病苦寒熱,及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皆血虛陰不足之候也;肝脾和,陰血旺,則前證自瘳矣。"(《本草經疏》)張隱庵:"芍藥,氣味苦平。風木之邪,傷其中土,緻脾絡不能從經脈而外行,則腹痛;芍藥疏通經脈,則邪氣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藥稟木氣而治肝,稟火氣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則堅積亦破矣。血痹為病,則身發寒熱;堅積為病,則或疝或瘕;芍藥能調血中之氣,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氣者,益血中之氣也。益氣則血亦行矣。"(《本草崇原》)4.論芍藥酸收性能4.1成無己:"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註解傷寒論》)4.2李東垣:"或言古人以酸澀為收,《本經》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藥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緩中何也?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故四物湯用芍藥。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斂之體,又能治血海而入於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白者色在西方,故補;赤者色在南方,故瀉。"(引自《綱目》)4.3賈所學:"白芍藥微苦能補陰,略酸能收斂。因酸走肝,暫用之生肝。肝性欲散惡斂,又取酸以抑肝。故謂白芍能補復能瀉,專行血海,女人調經胎産,男子一切肝病,悉宜用之調和血氣。其味苦酸性寒,本非脾經藥,炒用製去其性,脾氣散能收之,胃氣熱能斂之。主平熱嘔,止泄瀉,除脾虛腹痛,腸胃濕熱。以此瀉肝之邪,而緩中焦脾氣,《難經》所謂損其肝者緩其中。同炙甘草為酸甘相合,成甲乙化土之義,調補脾陰神妙良法。""若久嗽者藉此以收肺。又治痢疾腹痛,為肺金之氣,鬱在大腸,酸以收緩,苦以去垢,故丹溪治痢,每劑用至三、四錢,大有功效。若純下血痢,又非其所宜也。其力不能通行滲泄,然主利水道者取其酸斂能收諸濕而溢津液,使血脈順而小便自行,利水必用益陰也。若痘瘡血不歸附者,用以斂血歸根。"(《藥品化義》)4.4張隱庵:"芍藥氣味苦平,後人妄改聖經而曰微酸,元、明諸傢相沿為酸寒收斂之品,凡裏虛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斂;夫性功可以強辨,氣味不可訛傳。試將芍藥咀嚼,酸味何在?又謂新産婦人,忌用芍藥,恐酸斂耳。夫《本經》主治邪氣腹痛,且除血痹寒熱,破堅積疝瘕,則新産惡露未盡,正直用之;若裏虛下痢反不當用也。"(《本草崇原》)4.5黃宮綉:"血之盛者,必賴辛為之散,故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之盛者,必賴酸為之收,故白芍號為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至於書載功能益氣除煩,斂汗安胎(同桂枝則斂風汗,同黃芪、人參則斂虛汗),補癆退熱,及治瀉痢後重,痞脹脅痛,肺脹咳逆,癰腫疝瘕,鼻衄目澀,溺閉,何一不由肝氣之過盛,而致陰液之不斂耳?是以書言能理脾、肺者,因其肝氣既收,則木不剋土,土安則金亦得所養,故脾、肺自爾安和之意。"(《本草求真》)4.6蘇廷琬琬:"白芍藥味酸,氣微寒,主收脾之陰氣,泄肝之陽邪。方書云,能補血,是究其功之所及,非指其體之所存也。大凡陰能育乎陽而陽鬱者,以升陽為主,此味在所忌;若陰不能育乎陽而陽亢者,以收陰為主,此味不可少。丹溪言其酸寒伐生生之氣,無乃己甚乎,惟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之。"(《藥義明辨》)5.論白芍能益陰柔肝而非伐肝之劑 張山雷:"仲聖之法,實即秦、漢以前歷聖相傳之法。說者每謂酸痛是肝木凌脾,芍能助脾土而剋肝木,故為腹痛之主藥。要知肝秉剛強之性,非藉陰液以涵濡之,則暴戾恣瞄,一發而不可製,當其衝者,實惟脾土先蒙其害,凡心胃痛、腹滿痛、胸脅刺痛、支撐脹悶,無一非剛木凌脾之病。宋、元以來,治此者多尚香燥氣藥,以剛濟剛,氣行而通則不痛。非不暫圖目前之效,然愈燥而陰愈耗,肝愈橫,頻發加劇,卒至肝脾之陰兩竭,而燥藥且不可復施,此行氣伐肝,適以變本加厲,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仲聖以芍藥治腹痛,一以益脾陰而攝納至陰耗散之氣,一以養肝陰而柔剛木桀驁之威,與行氣之藥,直折肝傢悍氣者,截然兩途,此瀉肝與柔肝之辨。而芍藥所以能治腹痛脹滿、心胃刺痛、胸脅脹痛者,其全體大用,即此是法,必不可與伐肝之劑作一例觀也。"(《本草正義》)6.論芍藥止腹痛6.1朱丹溪:"芍藥瀉脾火,性味酸寒,鼕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脈凝澀,亦必酒炒用。然止能治血虛腹痛,餘並不治。為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引自《綱目》)6.2虞傳:"白芍不惟治血虛,大能行氣。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錢,甘草二錢,名芍藥甘草湯。蓋腹痛因營氣不從,逆於皮裏,白芍能行營氣,甘草能斂逆氣。又痛為肝木剋脾土,白芍能伐肝故也。"(引自《本草備要》)7.論芍藥非補養之物 陳修園:"芍藥氣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為攻下之品,非補養之物也。邪氣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諸痛,皆氣滯之為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泄其氣也。血痹者,血閉而不行,甚則為寒熱不調;堅積者,積久而堅實,甚則為疝瘕滿痛,皆血滯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又云益氣者,謂邪氣得攻而淨,則元氣自然受益,非謂芍藥能補氣也。"(《本草經讀》)8.論産後忌用白芍8.1朱丹溪:"産後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發之氣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引自《綱目》)8.2李時珍:"産後肝血己虛,不可更瀉,故禁之。"(《綱目》)8.3張景嶽:"(白芍藥)乃補藥中之稍寒者,非若極苦大寒之比,若謂其白色屬金,恐傷肝木,寒伐生氣,産後非宜,則凡白過芍藥,寒過芍藥者,又將何如?如仲景黑神散、芍藥湯之類,非皆産後要藥耶?用者還當詳審。若産後血熱而陰氣散失者,正當用之,不必疑也。"(《本草正》)8.4張山雷:"丹溪謂産後不可用芍藥,以其酸寒伐生發之氣故也。頤謂産後二字,所該者廣博而無涯涘。芍是酸寒,虛寒者固不可用,然尚有小建中之成例在。若是實熱當下,硝、黃、芩、連且皆不避,又安有獨禁芍藥一味。而乃曰産後不可用芍,則凡是娩身之後,獨忌此一味,其理安在?此必非丹溪之言。而《大明本草》且謂治女人一切病,胎前産後諸疾,則又是不問寒熱虛實而概言之,適與丹溪相反。究之有為而言,兩者之說,是是非非,各有所當,非可執死法以睏活人者也。"(《本草正義》)9.論白芍與赤芍功用之差異9.1劉翰:"別本註云,此(芍藥)有兩種: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開寶本草》)9.2成無己:"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註解傷寒論》)9.3李時珍:"白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日華子》言赤補氣,白治血,欠審矣。"(《綱目》)9.4張景嶽:"芍藥,白者味首補性多,赤者味苦瀉性多......白者安胎熱不寧,赤者能通經肢血。"(《本草》)9.5蔣溶:"陰虛陽亢者則用白芍,取其收陰和陽以補之;陰實而陽鬱者則用赤芍,取其升陰導陽以瀉之。"(《萃金裘本草述錄》)9.6張山雷:"《本經》芍藥,雖未分別赤白,二者各有所主。然尋繹其主治諸病,一為補血養肝脾真陰,而收攝脾氣之散亂,肝氣之恣橫,則白芍也;一為逐血導瘀,破積泄降,則赤芍也。""成無己謂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故益陰養血,滋潤肝脾,皆用白芍;活血行滯,宣化瘍毒,皆用赤芍藥。"(《本草正義》)
  【臨床應用】婦康寧片 白芍200g,香附30g,當歸25g,三七20g,艾葉(炭)4g,麥鼕50g,黨參30g,益母草150g。取白芍80g及香附、當歸、三七、艾葉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其餘白芍120g及麥鼕、黨參、益母草加水煎煮2次,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膏,加入上述粉末及輔料,混勻,用70%乙醇製粒,乾燥,壓製成1018片,片心重0.25g,包糖衣。片心呈棕褐色,味微苦。功能調經養血,理氣止痛。用於氣血兩虧,經期腹痛,口服,每次8片,每日2-3次或經前4-5日服用。(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製劑》(第二册)1989年)
  【摘錄】《中華本草》
  藥理作用:
  1、鎮痛作用 能抑製小鼠扭體、嘶叫、熱板反應,對嗎啡抑製扭體反應有協同作用,並能對抗戊四唑所致驚厥
  2、解痙作用 對腸管和在位胃運動有抑製作用,顯著對抗催産素引起的子宮收縮
  3、護肝作用 對四氯化碳、黃麯黴毒素B1、D-半乳糖胺 所致肝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
  4、對心血管係統的作用 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壓 (d-兒茶精和沒食子酸乙酯 有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另有赤芍,為紅色
  【註意】
  虛寒之證不宜單獨應用。反藜蘆。
  1.《本草經集註》:"惡石斛、芒硝。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2.《本草衍義》:"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3.《本草經疏》:"白芍藥酸寒,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4.《本草正》:"若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用。"5.《藥品化義》:"疹子忌之。"6.《得配本草》:"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産後三者禁用。"
  飲食宜忌
  宜:血虛陰虛之人胸腹脅肋疼痛,肝區痛,膽囊炎膽結石疼痛者宜食;瀉痢腹痛,婦女行經腹痛者宜食;自汗易汗盜汗者宜食;腓腸肌痙攣,四肢拘攣疼痛,不安腿綜合癥患者宜食;同甘草配合用可以緩解各種胸腹及四肢疼痛。
  忌:白芍性寒,虛寒性腹痛泄瀉者忌食;小兒出麻疹期間忌食;服用中藥藜蘆者忌食。
物種名稱
  白芍
  拼 音:BAISHAO
英文名稱
  White Paeony Root
處方名
  白芍、杭芍、大白芍、生白芍、炒白芍、炒杭芍、酒白芍、醋白芍、焦白芍、白芍炭等
  處方中寫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指生白芍,為原藥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藥者。
  炒白芍又稱炙白芍。為白芍片用麩以文火炒至微黃,略帶焦斑,篩去麥麩,晾涼入藥者。
  酒白芍又名酒炒白芍、酒芍。為白芍片用黃酒淋灑拌勻,然後炒幹入藥者。寒性緩解,活血功效增強。
  醋白芍又名醋炒白芍、醋芍。為白芍片用米醋噴淋,用文火微炒入藥者。偏於斂肝止痛,養血止血。
  焦白芍又名焦芍、白芍炭。為白芍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取出用清水滅盡火星,然後晾幹入藥者。偏於斂血止血。
又名
  金芍藥(《安期生服煉法》),白芍(《藥品化》)。
來源
  為雙子葉植物藥毛茛科植物芍藥(栽培種)的根。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50~80釐米。根肥大,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光滑無毛。葉互生;具長柄;23出復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長8~12釐米,寬2~4釐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葉緣具極細乳突,上面深緑色,下面淡緑色,葉脈在下面隆起,葉基部常帶紅色。花甚大,單生於花莖的分枝頂端,每花莖有2~5朵花,花莖長9~11釐米;萼片3,葉狀;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紅色或紅色;雄蕊多數,花藥黃色;心皮3~5枚,分離。蓇葖果3~5枚,卵形,先端鈎狀嚮外彎。花期5~7月。果期6~7月。
  生於山坡、山𠔌的灌木叢或草叢中。分佈安徽、黑竜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採集
  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藥根,除去根莖及須根,洗淨,颳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發軟,撈出曬幹。
藥材
  乾燥根呈圓柱形,粗細均勻而平直,長10~20釐米,直徑1~1.8釐米。表面淡紅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顯的縱皺及須根痕,栓皮未除盡處有棕褐色斑痕,偶見橫嚮皮孔。質堅實而重,不易折斷。斷面灰白色或微帶棕色,木部放射綫呈菊花心狀。氣無,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長、勻直、質堅實、粉性足、表面潔淨者為佳。
  主産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東、貴州、湖南、湖北、甘肅、陝西、河南、雲南等地亦産。浙江産者,商品稱為杭白芍,品質最佳;安徽産者稱為亳白芍,産量最大;四川産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産昆亦大。
  芍藥名稱,初載《本經》,從陶弘景開始,分為白芍藥、赤芍藥兩種。目前藥材,白芍藥多為栽培種,赤芍藥則多為野生種,但在個別地區,如陝西所産的寶雞白芍,亦係野生種而作為白芍使用者。根條細瘦彎麯,大小不等,栓皮及須根痕較多,質鬆,粉性小,斷面射綫不明顯,品質為次。
化學成分
  根含芍藥甙、牡丹酚、芍藥花甙,苯甲酸約1.07%、揮發油、脂肪油、樹脂、鞣質、糖、澱粉、粘液質、蛋白質、β-𠔌甾醇和三萜類。另四川産者含一種酸性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花含黃芪甙、山柰酚3,7-二葡萄糖甙,多量沒食子鞣質(10%以上)、除蟲菊素0.13%、13- 基十四烷酸、β-𠔌甾醇、廿五碳烷等。葉含鞣質。
藥理作用
  有抗菌作用。
炮製
  白芍: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撈出,曬晾,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乾燥。酒白芍:取白芍片,用黃酒噴淋均勻,稍潤,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每白芍片100斤,用黃酒10斤)
  炒白芍;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焦白芍: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晾幹。土炒白芍:取伏竜肝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白芍片;炒至外面挂有土色,取出,篩去土,放涼。(每白芍片100斤,用伏竜肝細粉20斤)
  ①《雷公炮炙論》:"凡(白芍藥)采得後,於日中曬幹,以竹刀颳上粗皮並頭土,銼之,將蜜水拌蒸,從巳至未,曬幹用。"
  ②《本草蒙筌》:"(白芍藥)酒浸日曝,勿見火。"
性味
  苦酸,涼。
  ①《本經》:"味苦,平。"
  ②《吳普本草》:"桐君:甘,無毒。岐伯:鹹。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別錄》:"酸,平微寒,有小毒。"
歸經
  入肝、脾經。
  ①《品匯精要》:"行手太陰、足太陰經。"
  ②《本草經疏》:"手足太陰引經藥,入肝、脾血分。"
功用主治
  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①《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②《別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治)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③《藥性論》:"治肺邪氣,腹中疞痛,血氣積聚,通宣髒腑擁氣,治邪痛敗血,主時疾骨熱,強五髒,補腎氣,治心腹堅脹,婦人血閉不通,消瘀血,能蝕膿。"
  ④《唐本草》:"益女子血。"
  ⑤《日華子本草》:"治風補癆,主女人一切病,並産前後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治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瘻發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胬肉。"
  ⑥《醫學啓源》:"安脾經,治腹痛,收胃氣,止瀉利,和血,固腠理,瀉肝,補脾胃。"
  ⑦王好古:"理中氣,治脾虛中滿,心下痞,脅下痛,善噫,肺急脹逆喘咳,太陽鼽衄,目澀,肝血不足,陽維病苦寒熱,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⑧《滇南本草》:"瀉脾熱,止腹疼,止水瀉,收肝氣逆疼,調養心肝脾經血,舒經降氣,止肝氣疼痛。"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宜忌
  虛寒腹痛泄瀉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註》:"(一作'雷')丸為之使。惡石斛、芒消。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②《本草經疏》:"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
  ③《藥品化義》:"疹子忌之。"
  ④《得配本草》:"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禁用。"
選方
  ①治婦人脅痛:香附子四兩(黃子醋二碗,????一兩,煮幹為度),肉桂、延鬍索(炒)、白芍藥。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無時服。(《朱氏集驗醫方》芍藥湯)
  ②治下痢便膿血,裏急後重,下血調氣:芍藥一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檳榔、木香二錢;甘草二錢(炒),大黃三錢,黃芩半兩,官桂二錢半。上細切,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素問病機保命集》芍藥湯)
  ③治婦人懷妊腹中疞痛:當歸三兩,芍藥一斤,茯苓四兩,白术四兩,澤瀉半斤,芎藭半斤(一作三兩)。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
  ④治産後血氣攻心腹痛:芍藥二兩,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一兩。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芍藥湯)
  ⑤治痛經:白芍二兩,幹薑八錢。共為細末,分成八包,月經來時,每日服一包,黃酒為引,連服三個星期。(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⑥治婦女赤白下,年月深久不差者:白芍藥三大兩,幹薑半大兩。細銼,熬令黃,搗下篩.空肚,和飲汁服二錢匕,日再。(《廣利方》)
  ⑦治金創血不止,痛:白芍藥一兩,熬令黃,杵令細為散。酒或米次下二錢,並得。初三服,漸加。(《廣利方》)
  ⑧治腳氣腫痛:白芍藥六兩,甘草一兩。為末,白湯點服。(《歲時廣記》)
  ⑨治風毒骨髓疼痛:芍藥二分,虎骨一兩(炙)。為末,夾絹袋盛,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經驗後方》)
歷史記載
  芍藥(《詩經》),又名:離草(《韓詩》內傳),餘容、其積,解倉(《吳普本草》),可離(崔豹《古今註》),犁食、鋋(《別錄》),沒骨花(《鬍本草》),婪尾春(《清異錄》),將離(《綱目》)。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名醫別錄》: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藥性論》:臣。能治肺邪氣,腹中絞痛,血氣積聚,通宣髒腑擁氣, 治邪痛敗血,主時疾骨熱,強五髒,補腎氣,治心腹堅脹,婦人血閉不通,消瘀血,能蝕膿。
  《日華子本草》:治風、補勞,主女人一切病,並産前後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瘻。發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補氣,白者治血。
  《開寶本草》: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本草衍義》: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藥類法象》:氣微寒,味酸。
  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之聖藥也。如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其痛立止。若病人春夏秋三時腹疼,亦少加黃芩。若惡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三味為治寒腹疼,此仲景神品藥也。如深秋腹痛,更加桂二錢。如鼕月大寒腹中冷痛,加桂一錢半,水二盞,煎一盞。
  《藥性賦》:味酸,平,性寒,有小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四:扶陽氣大除腹痛,收陰氣陡健脾經。墜其胎能逐其血,損其肝能緩其中。
  《湯液本草》:氣微寒,味酸而苦。氣薄味厚,陰也,降也。陰中之陽,有小毒。
  入手、足太陰經。
  《象》雲: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如惡寒腹痛,加肉桂一錢,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仲景神方也。如鼕月大寒腹痛,加桂二錢半,水二盞,煎一半。去皮用。
  《心》雲:脾經之藥,收陰氣,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陽而收陰氣,泄邪氣,扶陰。與生薑同用,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肺燥氣熱。酸收甘緩,不利必用之藥。
  《珍》雲: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
  《本草》雲: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
  《衍義》雲: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今見花赤者為赤芍藥,花白者為白芍藥,俗雲白補而赤瀉。
  東垣雲:但澀者為上。或問:古今方論中多以澀為收,今《本經》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東垣雲: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藥,所當知之。又問:有緩中一句,何謂緩中?東垣雲:損其肝者緩其中。又問當用何藥以治之?東垣雲:當用四物湯,以其內有芍藥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氣血。入手、足太陰經。太抵酸澀者為上,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降之體,故又能至血海而入於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也。後人用赤瀉白補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補,色在南方故泄也。
  《本草》雲: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腎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陰滋濕,故小便得通也。
  《難經》雲: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沒藥、烏藥、雷丸為之使。
  《本草》又云: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液》雲:腹中虛痛,脾經也,非芍藥不除。補津液停濕之劑。
  《本草衍義補遺》:酒浸炒,與白术同用則能補脾;與川芎同用,則瀉肝;與人參、白术同用則補氣。治腹中痛而下痢者必炒,後重不炒。又云:白芍惟治血虛腹痛,諸腹痛皆不可治。芍藥白補赤瀉。又云: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又云: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又云: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又云:正氣虛弱,收而行之。芍藥之酸,以收正氣。又云: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又云: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芍藥之酸,以斂逆氣。
  潔古雲:白芍藥補中焦之藥,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黃芩;惡熱而痛,加黃柏;若惡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藥二分,炙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藥也。如寒月大寒腹痛,加桂一錢半,水二盞,煎一盞服。《主治秘訣》雲:性寒,味酸,氣厚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痢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白補赤散,瀉肝補脾。酒浸引經,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一般多選擇排水良好,通風嚮陽,土層深厚、肥沃的土壤。栽前應精耕細作,深耕30-40釐米,耕翻1~2次。結合耕翻每畝施廄肥或堆肥2 500~4 000千克作基肥,耙平作成寬1.3~2.3米的高畦,如雨水過多,排水不良,畦寬可減至1米左右,畦間排水溝20~30釐米,畦長可視地形而定。芍藥忌連作。
  2、繁殖技術:主要為分根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但因種子繁殖生長周期長,故目前生産上應用較少。
  (1)分根繁殖:分根繁殖是芍藥生産上常用方法,生産周期短。收穫時,將芍藥芽頭從根部割下,選健壯芽頭,切成小塊,每塊芽2~4個,芍芽下留2釐米長的頭,以利生長,隨切隨栽或暫時沙藏、窖藏後再栽,芍藥8~10月種植,按行株距50釐米×30釐米,穴栽,穴深10釐米左右,每穴放芽頭1~2個,芽苞嚮上,放平,然後覆土5釐米左右,蓋實。每畝栽2 500株左右。
  (2)種子繁殖:單瓣芍藥結實多。8月上中旬種子成熟,隨采隨播,或用濕砂混拌貯藏至9月中、下旬播種。苗株生長2~3年後進行定植。
  3、田間管理:早春鬆土保墒,出苗後每年中耕除草4次,結合鋤草在根部培土,10月下旬,地凍前在離地面7~10釐米處剪去枝葉,根際培土約15釐米,以利越鼕。第二年起每年追施肥3次,分別在3月下旬~4月上旬,施稀人糞尿,第二次在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500千克,第三次在10~11月間,以圈肥為主,每畝1500-2 000千克。第四年收穫前追肥2次,追肥時宜於兩側開穴施下。芍藥一般不需灌溉,嚴重幹旱時,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多雨季節,應及時排灌,每年春季現蕾時要及時將花蕾摘除。
各傢論述
  1.《本草圖經》:"芍藥,根亦有赤白二色。崔豹《古今註》雲:芍藥有二種,有草芍藥、木芍藥。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為牡丹,非也。""古人亦有單服食者安期生服(釒東)法雲芍藥二種,一者金芍藥,二者木芍藥。救病用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若取審看勿令差錯。若欲服餌,采得淨颳去皮,以東流水煮百沸,出陰幹,停三日,又於木甑內蒸之,上覆以淨黃土,一日夜熟,出陰幹。"2.《本草別說》:"謹按《本經》芍藥生丘陵川𠔌,今出所用者多是人傢種植。欲其花葉肥大,必加糞壤,每歲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囚利以為藥,遂暴幹貨賣。今淮南真陽尤多,藥傢見其肥大,而不知香味絶不佳,故入藥不可責其效。今考用宜依《本經》所說,川𠔌丘陵有生者為勝爾。"3.《本草衍義》:"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山中者為佳。花葉多即根虛。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若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釒餘)如經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理中氣。脾虛則中滿,實則滿自消,治中則心下不痞,瀉肝則脅下不痛。善噫者,脾病也,脾健則不噫,肝脾之火上炎,則肺急脹逆喘咳,酸寒收斂,以瀉肝補脾,則肺自寧,肺急脹逆喘咳之證自除。涼血補血,則太陽鼽衄自愈。脾虛則目澀,得補則澀除。肝傢無火,則肝血自足;陽維病苦寒熱,及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皆血虛陰不足之候也;肝脾和,陰血旺,則前證自瘳矣。"(《本草經疏》)張隱庵:"芍藥,氣味苦平。風木之邪,傷其中土,緻脾絡不能從經脈而外行,則腹痛;芍藥疏通經脈,則邪氣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藥稟木氣而治肝,稟火氣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則堅積亦破矣。血痹為病,則身發寒熱;堅積為病,則或疝或瘕;芍藥能調血中之氣,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氣者,益血中之氣也。益氣則血亦行矣。"(《本草崇原》)4.論芍藥酸收性能4.1成無己:"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註解傷寒論》)4.2李東垣:"或言古人以酸澀為收,《本經》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藥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緩中何也?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故四物湯用芍藥。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斂之體,又能治血海而入於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白者色在西方,故補;赤者色在南方,故瀉。"(引自《綱目》)4.3賈所學:"白芍藥微苦能補陰,略酸能收斂。因酸走肝,暫用之生肝。肝性欲散惡斂,又取酸以抑肝。故謂白芍能補復能瀉,專行血海,女人調經胎産,男子一切肝病,悉宜用之調和血氣。其味苦酸性寒,本非脾經藥,炒用製去其性,脾氣散能收之,胃氣熱能斂之。主平熱嘔,止泄瀉,除脾虛腹痛,腸胃濕熱。以此瀉肝之邪,而緩中焦脾氣,《難經》所謂損其肝者緩其中。同炙甘草為酸甘相合,成甲乙化土之義,調補脾陰神妙良法。""若久嗽者藉此以收肺。又治痢疾腹痛,為肺金之氣,鬱在大腸,酸以收緩,苦以去垢,故丹溪治痢,每劑用至三、四錢,大有功效。若純下血痢,又非其所宜也。其力不能通行滲泄,然主利水道者取其酸斂能收諸濕而溢津液,使血脈順而小便自行,利水必用益陰也。若痘瘡血不歸附者,用以斂血歸根。"(《藥品化義》)4.4張隱庵:"芍藥氣味苦平,後人妄改聖經而曰微酸,元、明諸傢相沿為酸寒收斂之品,凡裏虛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斂;夫性功可以強辨,氣味不可訛傳。試將芍藥咀嚼,酸味何在?又謂新産婦人,忌用芍藥,恐酸斂耳。夫《本經》主治邪氣腹痛,且除血痹寒熱,破堅積疝瘕,則新産惡露未盡,正直用之;若裏虛下痢反不當用也。"(《本草崇原》)4.5黃宮綉:"血之盛者,必賴辛為之散,故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之盛者,必賴酸為之收,故白芍號為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至於書載功能益氣除煩,斂汗安胎(同桂枝則斂風汗,同黃芪、人參則斂虛汗),補癆退熱,及治瀉痢後重,痞脹脅痛,肺脹咳逆,癰腫疝瘕,鼻衄目澀,溺閉,何一不由肝氣之過盛,而致陰液之不斂耳?是以書言能理脾、肺者,因其肝氣既收,則木不剋土,土安則金亦得所養,故脾、肺自爾安和之意。"(《本草求真》)4.6蘇廷琬琬:"白芍藥味酸,氣微寒,主收脾之陰氣,泄肝之陽邪。方書云,能補血,是究其功之所及,非指其體之所存也。大凡陰能育乎陽而陽鬱者,以升陽為主,此味在所忌;若陰不能育乎陽而陽亢者,以收陰為主,此味不可少。丹溪言其酸寒伐生生之氣,無乃己甚乎,惟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之。"(《藥義明辨》)5.論白芍能益陰柔肝而非伐肝之劑 張山雷:"仲聖之法,實即秦、漢以前歷聖相傳之法。說者每謂酸痛是肝木凌脾,芍能助脾土而剋肝木,故為腹痛之主藥。要知肝秉剛強之性,非藉陰液以涵濡之,則暴戾恣瞄,一發而不可製,當其衝者,實惟脾土先蒙其害,凡心胃痛、腹滿痛、胸脅刺痛、支撐脹悶,無一非剛木凌脾之病。宋、元以來,治此者多尚香燥氣藥,以剛濟剛,氣行而通則不痛。非不暫圖目前之效,然愈燥而陰愈耗,肝愈橫,頻發加劇,卒至肝脾之陰兩竭,而燥藥且不可復施,此行氣伐肝,適以變本加厲,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仲聖以芍藥治腹痛,一以益脾陰而攝納至陰耗散之氣,一以養肝陰而柔剛木桀驁之威,與行氣之藥,直折肝傢悍氣者,截然兩途,此瀉肝與柔肝之辨。而芍藥所以能治腹痛脹滿、心胃刺痛、胸脅脹痛者,其全體大用,即此是法,必不可與伐肝之劑作一例觀也。"(《本草正義》)6.論芍藥止腹痛6.1朱丹溪:"芍藥瀉脾火,性味酸寒,鼕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脈凝澀,亦必酒炒用。然止能治血虛腹痛,餘並不治。為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引自《綱目》)6.2虞傳:"白芍不惟治血虛,大能行氣。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錢,甘草二錢,名芍藥甘草湯。蓋腹痛因營氣不從,逆於皮裏,白芍能行營氣,甘草能斂逆氣。又痛為肝木剋脾土,白芍能伐肝故也。"(引自《本草備要》)7.論芍藥非補養之物 陳修園:"芍藥氣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為攻下之品,非補養之物也。邪氣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諸痛,皆氣滯之為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泄其氣也。血痹者,血閉而不行,甚則為寒熱不調;堅積者,積久而堅實,甚則為疝瘕滿痛,皆血滯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又云益氣者,謂邪氣得攻而淨,則元氣自然受益,非謂芍藥能補氣也。"(《本草經讀》)8.論産後忌用白芍8.1朱丹溪:"産後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發之氣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引自《綱目》)8.2李時珍:"産後肝血己虛,不可更瀉,故禁之。"(《綱目》)8.3張景嶽:"(白芍藥)乃補藥中之稍寒者,非若極苦大寒之比,若謂其白色屬金,恐傷肝木,寒伐生氣,産後非宜,則凡白過芍藥,寒過芍藥者,又將何如?如仲景黑神散、芍藥湯之類,非皆産後要藥耶?用者還當詳審。若産後血熱而陰氣散失者,正當用之,不必疑也。"(《本草正》)8.4張山雷:"丹溪謂産後不可用芍藥,以其酸寒伐生發之氣故也。頤謂産後二字,所該者廣博而無涯涘。芍是酸寒,虛寒者固不可用,然尚有小建中之成例在。若是實熱當下,硝、黃、芩、連且皆不避,又安有獨禁芍藥一味。而乃曰産後不可用芍,則凡是娩身之後,獨忌此一味,其理安在?此必非丹溪之言。而《大明本草》且謂治女人一切病,胎前産後諸疾,則又是不問寒熱虛實而概言之,適與丹溪相反。究之有為而言,兩者之說,是是非非,各有所當,非可執死法以睏活人者也。"(《本草正義》)9.論白芍與赤芍功用之差異9.1劉翰:"別本註云,此(芍藥)有兩種: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開寶本草》)9.2成無己:"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註解傷寒論》)9.3李時珍:"白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日華子》言赤補氣,白治血,欠審矣。"(《綱目》)9.4張景嶽:"芍藥,白者味首補性多,赤者味苦瀉性多......白者安胎熱不寧,赤者能通經肢血。"(《本草》)9.5蔣溶:"陰虛陽亢者則用白芍,取其收陰和陽以補之;陰實而陽鬱者則用赤芍,取其升陰導陽以瀉之。"(《萃金裘本草述錄》)9.6張山雷:"《本經》芍藥,雖未分別赤白,二者各有所主。然尋繹其主治諸病,一為補血養肝脾真陰,而收攝脾氣之散亂,肝氣之恣橫,則白芍也;一為逐血導瘀,破積泄降,則赤芍也。""成無己謂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故益陰養血,滋潤肝脾,皆用白芍;活血行滯,宣化瘍毒,皆用赤芍藥。"(《本草正義》)
臨床應用
  婦康寧片 白芍200g,香附30g,當歸25g,三七20g,艾葉(炭)4g,麥鼕50g,黨參30g,益母草150g。取白芍80g及香附、當歸、三七、艾葉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其餘白芍120g及麥鼕、黨參、益母草加水煎煮2次,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膏,加入上述粉末及輔料,混勻,用70%乙醇製粒,乾燥,壓製成1018片,片心重0.25g,包糖衣。片心呈棕褐色,味微苦。功能調經養血,理氣止痛。用於氣血兩虧,經期腹痛,口服,每次8片,每日2-3次或經前4-5日服用。(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製劑》(第二册)1989年)
  【摘錄】《中華本草》
藥用價值
  1、鎮痛作用 能抑製小鼠扭體、嘶叫、熱板反應,對嗎啡抑製扭體反應有協同作用,並能對抗戊四唑所致驚厥
  2、解痙作用 對腸管和在位胃運動有抑製作用,顯著對抗催産素引起的子宮收縮
  3、護肝作用 對四氯化碳、黃麯黴毒素B1、D-半乳糖胺 所致肝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
  4、對心血管係統的作用 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壓 (d-兒茶精和沒食子酸乙酯 有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另有赤芍,為紅色
註意事項
  虛寒之證不宜單獨應用。反藜蘆。
  1.《本草經集註》:"惡石斛、芒硝。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2.《本草衍義》:"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3.《本草經疏》:"白芍藥酸寒,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4.《本草正》:"若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用。"5.《藥品化義》:"疹子忌之。"6.《得配本草》:"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産後三者禁用。"
  【飲食宜忌】
  宜:血虛陰虛之人胸腹脅肋疼痛,肝區痛,膽囊炎膽結石疼痛者宜食;瀉痢腹痛,婦女行經腹痛者宜食;自汗易汗盜汗者宜食;腓腸肌痙攣,四肢拘攣疼痛,不安腿綜合癥患者宜食;同甘草配合用可以緩解各種胸腹及四肢疼痛。
  忌:白芍性寒,虛寒性腹痛泄瀉者忌食;小兒出麻疹期間忌食;服用中藥藜蘆者忌食。
白芍藥的傳說
  東漢神醫華佗在其後宅闢藥園、鑿藥池、建藥房、種藥草,廣為傳授、種植、加工中藥材技術。但每味藥他都要仔細品嚐,弄清藥性後,纔用到病人身上。
  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給華佗一棵芍藥,他就把它種在了屋前。華佗嘗了這棵芍藥的葉、莖、花之後,覺得平平常常,似乎沒有什麽藥性。
  一天深夜,華佗正在燈下看書,突然聽到有女子哭聲。華佗頗感納悶,推門走出去,卻不見人影,衹見那棵芍藥。華佗心裏一動:難道它就是剛纔哭的那個女子?他看了看芍藥花,搖了搖頭,自言自語地說:“你自己全身上下無奇特之處,怎能讓你入藥?”轉身又回屋看書去了。
  誰知剛剛坐下,又聽見那女子的啼哭聲,出去看時,還是那棵芍藥。華佗覺得奇怪,喊醒熟睡的妻子,將剛纔發生的事給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着窗外的花木藥草說:“這裏的一草一木,到你手裏都成了良藥,被你用來救活了無數病人的生命,獨這株芍藥被冷落一旁,它自然感到委屈了。”華佗聽罷笑道:“我嘗盡了百草,藥性無不辨得一清二楚,該用什麽就用什麽,沒有錯過分毫。對這芍藥,我也多次嘗過了它的葉、莖、花,確實不能入藥,怎麽說是委屈了它呢?”
  事隔幾日,華夫人血崩腹痛,用藥無效。她瞞着丈夫,挖起芍藥根煎水喝了。不過半日,腹痛漸止。她把此事告訴了丈夫,華佗纔知道他確實委屈了芍藥。
  後來,華佗對芍藥做了細緻的試驗,發現它不但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鎮痛、滋補、調經的效果。
包含詞
白芍藥散紅白芍藥圖
東軒白芍藥盛開鄭侍郎折贈白芍藥
賦白芍藥號為玉盤盂桐廬方正父傢藏唐翰林畫白芍藥予來領郡事因獲一見感嘆久之題二十八字景佑元年十月七日
賀新郎(賦白芍藥號為玉盤盂)賀新郎賦白芍藥號為玉盤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