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指廢塑料及其製品對環境成的污染。塑料不易降解,影響環境的美觀、所含成分有潛在危害。因塑料用做包裝材料多為白色,所以叫白色污染。 |
|
白色污染 white pollution |
|
廢棄的塑料袋、塑料膜等包裝材料和製品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這類廢棄物多為白色,故稱。 |
|
稱謂“白色污染”,是人們對難降解的塑料垃圾污染環境的一種形象稱謂。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製成的各類生活塑料製品使用後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由於隨意亂丟亂扔,難於降解處理,以致造成城市環境嚴重污染的現象。 所以現在提倡不用或少用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購買東西時最好自備工具,減少它的使用。 |
|
第一、占地過多。堆放在城市郊區的垃圾,侵占了大量農田。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時間也很長:煙頭、羊毛織物1—5年;橘子皮2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
第二、污染空氣。垃圾是一種成份復雜的混合物。在運輸和露天堆放過程中,有機物分解産生惡臭,並嚮大氣釋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機揮發氣體達100多種,這些釋放物中含有許多緻癌、緻畸物。塑料膜、紙屑和粉塵則隨風飛揚形成“白色污染”。
第三、污染水體。垃圾中的有害成份易經雨水衝入地面水體,在垃圾堆放或填坑過程中還會産生大量的酸性和鹼性有機污染物,同時將垃圾中的重金屬溶解出來。垃圾直接棄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則會引起更嚴重的污染。你看:秦淮河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飯盒,樹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紙等,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如果動物誤食了白色垃圾不僅會傷及健康,甚至會死亡。
第四、火災隱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過程中會産生甲烷等可燃氣,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災、垃圾爆炸事故不斷發生,造成重大損失。
第五、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為老鼠、鳥類及蚊蠅提供食物、棲息和繁殖的場所,也是傳染疾病的根源
塑料製品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具有質輕、防水、耐用、生産技術成熟、成本低的優點,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且呈逐年增長趨勢。塑料包裝材料在世界市場中的增長率高於其它包裝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裝材料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9%。
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製品生産和消費國之一。1995年,我國塑料産量為519萬噸,進日塑料近600萬噸,當年全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丟棄在環境中。這些廢舊塑料包裝物散落在市區、風景旅遊區、水體、道路兩側,不僅影響景觀,造成“視覺污染”,而且因其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危害。
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9萬噸。天津市每年廢舊塑料包裝物也超過10萬噸。北京市每年廢棄在環境中的塑料袋約23億個,一次性塑料餐具約2.2億個,廢農膜約675萬平方米。人們對此戲稱為“城郊一片白茫茫”。
白色污染的危害
伴隨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生活正嚮便利化、衛生化發展。順應這種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飯盒、塑料袋等開始頻繁地進人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使用方便、價格低廉包裝材料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這些包裝材料在使用後往往被隨手丟棄,造成"白色污染",成為極大的環境問題。
所謂"白色污染"是指由農用薄膜、包裝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下統稱塑料包裝物)的丟棄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由於廢舊塑料包裝物大多呈白色,因此稱之為"白色污染"。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製品生産和消費國之一。 1995年全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任意丟棄。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産生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産生量約為19萬噸。丟棄在環境中的廢舊包裝塑料,不僅影響市容和自然景觀,産生"視覺污染",而且因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還會造成潛在危害,如: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産;增塑劑和添加劑的滲出會導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燒會産生有害氣體,污染空氣,損害人體健康;填埋處理將會長期占用土地,等等。 |
|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於“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
1、“視覺污染”。在城市、旅遊區、水體和道路旁散落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城市、風景點的整體美感,破壞市容、景觀,由此造成”視覺污染“。
2、“潛在危害”。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環境後,由於其很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廢舊塑料包裝物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將導致農作物減産;第二,拋棄在陸地或水體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在動物園、牧區和海洋中,此類情況已屢見不鮮);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很難處理:填埋處理將會長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適用於堆肥處理,分揀出來的廢塑料也因無法保證質量而很難回收利用。
目前,人們反映強烈的主要是“視覺污染”問題,而對於廢舊塑料包裝物長期的、深層次的“潛在危害”,大多數人還缺乏認識。 |
|
國外防治”白色污染“的有關情況
早在1985年,美國入均消費塑料包裝物就已達23.4公斤,日本為20.1公斤,歐洲為15公斤。進入九十年代,發達國傢人均消費塑料包裝物的數量更多(我國1995年人均消費塑料包裝物和其它塑料製品為13.12公斤)。從消費量來看,似乎發達國傢的“白色污染”應該很嚴重,實則不然。究其原因,一是發達國傢很早就嚴抓市容管理,很少有人隨手亂扔廢舊塑料包裝物,基本消除了“視覺污染”。二是發達國傢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較高。以美國為例,80年代以前,處置廢塑料主要方式是填埋,後來發現塑料長期不降解,九十年代以後,他們轉而走回收利用的路子。
現在已建立起了一套嚴密的分類回收係統,大部分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回收利用,少部分轉化為能源或以其它方式無害化處置,也基本消除了廢舊塑料包裝物的潛在危害。
美國製定了《資源保護與回收法》,對固體廢物管理、資源回收、資源保護等方面的技術研究、係統建設及運行、發展規劃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加利福尼亞、緬因、紐約等10個州先後出臺了包裝用品的回收押金制度。日本在《再生資源法》、《節能與再生資源支援法》、《包裝容器再生利用法》等法律中列專門條款,以促進製造商簡化包裝,並明確製造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各自的回收利用義務。德國在《循環經濟法》中明確規定,誰製造、銷售、消費包裝物品,誰就有避免産生、回收利用和處置廢物的義務。德國的《包裝條例》將回收、利用、處置廢舊包裝材料的義務與生産、銷售、消費該商品的權利挂鈎,把回收、利用、處置的義務分解落實到商品及其包裝材料的整個生命周期的各個細微環節,因而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效性。
我國防治”白色污染“的方法及其利弊分析
目前我國開始從行政和技術兩個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
在行政方面,一是加強管理。例如,社會上較為關註的鐵路兩側的”白色污染“問題,通過加強管逗已取得顯著改觀。鐵路部門從1994年下半年開始,在沿綫分區劃段包幹。部分旅客列車采用袋裝垃圾,禁止旅客嚮窗外拋棄廢物。乘務員也不象以前那樣,將車廂垃圾直接掃出窗外,而是將垃圾袋卸在車站,由車站集中處理。目前,采用袋裝垃圾的列車越來越多,隨意嚮車外扔垃圾的現象越來越少。已有2.9萬公裏的綫路兩側基本消除了“白色污染”。實踐證明,加強管理是防治“白色污染”的有效手段。
禁止使用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杭州是我國最早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杭州市於1995年9月15日由市容環衛局、工商局、衛生局聯合發佈了《關於禁止使用泡沫塑製快餐盒的通告》,將此通告在《杭州日報》上連續刊登三天。管理部門在執行過程中發現,一些個體流動商販仍在出售泡沫塑料餐具。最近,杭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杭州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條例》第35條規定:禁止銷售、使用泡沫塑料製作的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違者可處500~5000元罰款。該《條例》將於1997年9月15日起實施。武漢、哈爾濱、福州、廣州、廈門、寧波、汕頭等城市也頒布了有關政策、法規,禁止本地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在一定範圍,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白色污染”的危害。但從實踐的結果來看,單靠禁止是很難徹底解决“白色污染”問題的,上述頒布禁令的城市都要求用紙製品或可降解塑料製品代替原來的難降解的泡沫塑料製品。但是替代品在價格和品質上均無法與普通塑料製品競爭。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僅靠行政命令,不考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操作起來是很睏難的。
強製回收利用。清潔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可以重複使用,或重新用於造粒、煉油、製漆、作建築材料等。回收利用符合固體廢物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通用原則。回收利用不僅可以避免“視覺污染”,而且可以解决“潛在危害”,緩解資源壓力,減輕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負荷,節約土地,並可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是一個標本兼治的好辦法。但回收利用應該在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垃圾之前。從垃圾場裏重新分揀廢舊塑料包裝物,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廢塑料的利用價值也很低。因分揀出來的廢塑料製品太髒,也難以按材質分類,質量無法保障。北京市環保局在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回收利用為主,替代為輔,區別對待,綜合防治”的技術路綫。1997年6月1日,北京市環保局與市工商局聯合發出了《關於對廢棄的一次性塑製餐盒必須回收利用的通告》,要求在北京市生産、經銷一次性塑質餐具(包括托盤、碗、杯等)的單位或個人必須負責回收利用廢棄餐具,也可以委托其他單位回收利用。《通知》還規定1998年的回收率必須達到30%,1999年達到50%,2000年達到60%。《通告》發佈後,生産、經銷單位和個人立即到當地環保部門申報登記,提出自己的回收利用計劃和具體保證措施。這是北京市解决“白色污染”的一個突破口。在取得實效後,將逐步增加強製回收利用的廢塑料製品的種類和比例,最終消除“白色污染”。天津市環保局完成了《天津市防治“白色污染”工程可行性調研報告》,提出了一整套防治方案,確定通過回收再利用達到節約資源、消除污染的目的。目前正在製定“回收利用計劃書”、“試點工作運行圖”、“試點工作進度大綱”,並在籌備成立“天津市‘白色污染’防治産業協會”。
在技術方面,一是采取以紙代塑。紙的主要成份是天然植物纖維素,廢棄後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决前面所說的“潛在危害”,但也會帶來新的環境問題:首先造紙需要大量的木材,而我國的森林資源並不富裕;其次造紙過程中會帶來水污染。另外,在性能、成本等方面,紙製品尚不能與塑料製品抗衡。目前,我國也有以甘蔗稈、稻草為原料生産一次性餐具的做法,但尚處於試驗階段。
二是采用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包裝製品的生産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如澱粉、改性澱粉或其它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使塑料包裝物的穩定性下降,較容易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目前,北京地區已有19傢研製或生産可降解塑料的單位。試驗表明,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環境中暴露3個月後開始變薄、失重、強度下降,逐漸裂成碎片。如果這些碎片被埋在垃圾或土壤裏,則降解效果不明顯。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四個不足:一是多消耗糧食;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仍不能完全消除“視覺污染”;三是由於技術方面的原因,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不能徹底解决對環境的“潛在危害”;四是可降解塑料由於含有特殊的添加劑而難以回收利用。
我國在治“白色污染”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防治“白色污染”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沒有全國性的專門法規
防治“白色污染”不能光靠企業或個人的自覺性,應有強製性措施,約束公民和餐飲、交通等行業的工作人員的行為。如,要求企業或個人對自己生産、經營、消費活動中産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進行回收利用;對隨意拋棄、堆放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為進行處罰等。但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製定這方面的全國性法規。
2、缺少相關的經濟政策
要調動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加工、利用企業的積極性,需要給予這些企業以優惠政策。現有的綜合利用優惠政策尚不足以使廢舊塑料包裝物回收利用行業形成良性的市場機製。為了不增加政府負擔,同時體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應要求産生廢物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業或個人要交納回收處理費,用於對回收利用者的補償。這種做法在國外已較為普遍,我國,目前還沒有這類經濟政策。
3、管理工作跟不上
城市、風景旅遊區、交通幹綫、水域的“白色污染”主要是管理不力造成的。餐飲、商業、鐵路、水運部門對經營活動中産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沒有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聽任顧客直接扔在地上或水中,甚至一些工作人員對已收集起來的廢物又拋棄到車窗外或水中。城市街道和旅遊區的配套設施還不健全,商場、飯店、公園等繁華地段的垃圾箱密度太低,還沒有設置分類垃圾箱。市容環衛部門雖有規定禁止亂扔廢物,但執法、檢查的人員少,有法不依、有禁不止的現象較為普遍。
4,管理思想不統一
我國相當多的地區對“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認識不足,防治“白色污染”問題還未提上議事日程。有的地方主張以紙代塑或使用可降解塑料來解决“白色污染”,有的地區則主張靠回收利用來解决問題,管理思想還不統一。
5、人們的環境意識還靠進一步提高
城市居民的環保觀念雖比前幾年有所提高,開始關註環境問題,但還沒有落實到自身的行動上,隨手拋棄廢物,亂倒、亂堆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為隨處可見。新聞媒介對“白色污染”的報導大多集中在以紙代塑和采用可降解塑料等技術方面,缺少對居民日常行為的引導教育。塑料包裝物的生産、經營單位和消費者沒有責任感,既沒有履行義務的內在動力,也沒有回收、利用、處置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外部壓力。 |
|
總結國內外防治“白色污染”的實踐經驗,結合目前“白色污染”現狀及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國防治“白色污染”應遵循“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産品為補充措施”的原則。
防治“白色污染”,首先要解决“視覺污染”問題,使市容、景觀有明顯改善。這主要是靠宣傳教育,引導市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要依法強化管理,促使企業和個入對自己産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妥善收集、處理。防治“白色污染”,更重要的是解决廢舊塑料包裝物對生態環境長期的、深層次的危害。這主要是通過製定和實施有利於回收利用的法規和經濟政策,對廢舊塑料包裝物實施全面回收利用;防治“白色污染”,還應加強研究開發符合實際的替代(緑色)包裝用品。現就加速我國防治“白色污染”的進程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防治“白色污染”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和全體公民的積極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白色污染”危害的認識,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教育人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憤。在自身嚴格遵守環保法規的同時,積極製止身邊的不良行為。
2、統一思想認識,強化管理。按照“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産品為補充措施”的防治原則,一是加強對“白色污染”危害性的宣傳,引導和教育市民自覺防治“白色污染”;二是對大量産生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業(如鐵路、水運、民航、旅遊、飯店、餐飲、零售等),要通過強化管理,改變無人負責、無序堆放、隨意拋棄的現象;三是采取強製措施,從回收集中産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如一次性泡沫餐盒)入手,逐步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回收利用率;四是加強替代包裝産品的開發、研究,努力減少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産生量等。
3,盡快製定頒布國傢防治“白色污染”的有關法規,明確生産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回收利用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義務和法律責任。應對塑料包裝物的生産、經營、消費等各個環節,分別製定具體的控製措施和引導政策,控製不易回收利用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産生量,鼓勵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利用率。
4、製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運作機製。運用經濟手段,鼓勵和促進廢舊塑料包裝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防治“白色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傢園,並為我們提供了如此美麗的環境。但是隨着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生活垃圾的産量正在逐步增加,我們的這個傢園正在被垃圾所包圍。
一般生活垃圾可分為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生物垃圾等五類。垃圾對人類生活和環境的主要危害是:
第一、占地過多。堆放在城市郊區的垃圾,侵占了大量農田。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時間也很長:煙頭、羊毛織物1—5年;橘子皮2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
第二、污染空氣。垃圾是一種成份復雜的混合物。在運輸和露天堆放過程中,有機物分解産生惡臭,並嚮大氣釋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機揮發氣體達100多種,這些釋放物中含有許多緻癌、緻畸物。塑料膜、紙屑和粉塵則隨風飛揚形成“白色污染”。
第三、污染水體。垃圾中的有害成份易經雨水衝入地面水體,在垃圾堆放或填坑過程中還會産生大量的酸性和鹼性有機污染物,同時將垃圾中的重金屬溶解出來。垃圾直接棄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則會引起更嚴重的污染。你看:秦淮河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飯盒,樹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紙等,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如果動物誤食了白色垃圾不僅會傷及健康,甚至會死亡。
第四、火災隱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過程中會産生甲烷等可燃氣,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災、垃圾爆炸事故不斷發生,造成重大損失。
第五、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為老鼠、鳥類及蚊蠅提供食物、棲息和繁殖的場所,也是傳染疾病的根源。
近年來,由於大量廢舊包裝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餐具使用 量激增,並且任意拋棄,各大中城市都普遍形成了嚴重的白色污染。它已同汽 車尾氣、有磷洗滌劑一起列被為今年我國環保治理三大重點。
塑料是一種很難處理的生活垃圾,它混入土壤能夠影響作物吸收水分和養分,導致農作物減産;填埋起來,占用土地並且上百年纔可以降解。大量散落 的塑料還容易造成動物誤食致死,北京南苑的麋鹿因誤食附近垃圾場飛入的塑 料袋而死於非命。塑料易成團成捆,它甚至能堵塞水流,造成水利設施、城市 設施故障,釀成災害。
我國泡沫餐具的生産和使用量極大,食品包裝、購物買菜的塑料袋使用數量也 是驚人的。據粗略估計,本世紀我國的白色垃圾大約有800多萬噸。塑料製品是所有生活廢棄物中最難處理的部分之一,也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一般 來說,采用衛生填埋、高溫堆肥和焚燒這三種方法,基本上可以使垃圾處理達 到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但我國的情況不容樂觀,自前垃圾收集、處理遠 未形成有序體係。拿北京來說,垃圾收集還未完成垃圾袋裝化,更不用提分類 收集。
焚燒雖然可以銷毀塑料袋,不過建一個垃圾焚燒廠是同規模填埋場的20倍的投入。至於人工降解産生有機油料的做法,需要較高純度的塑料製品,大規模處理是不現實的。因此,衛生填埋成為目前能收集塑料的主要辦法。北京已建起阿蘇衛、北神樹和安定3個垃圾衛生填埋場,垃圾填埋場底部鋪設了厚厚的防滲層,並隨着垃圾的堆積,上面不斷用土覆蓋,然後再造植被,以便保證垃圾在一個四周密閉的空間範圍,不會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周圍的空氣。但是,以安定垃圾填埋場為例,面積達300畝的一塊土地也衹夠北京一個宣武區使用14年。
抵製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做法於不久前得到一些商場的響應,他們嘗試出售可降解的垃圾袋,但是購買者寥寥,因為這種垃圾袋價格在1元以上,並且不能承受較大的重量。萬客隆提倡使用布袋,效果也不理想。
標本兼治是解决問題的最好辦法,專傢認為,一方面應及時有效地處理既生垃圾,一方面用能降解、易降解的製品代替塑料。1998年11月,一種以稭稈作成的一次性餐具首次擺上了北京百盛購物中心的快餐桌。這種餐具不但安全衛生,而且一次性使用後入土即為肥料,入水可成為魚飼料,棄置路邊,幾天後就隨風而去了。在1998年12月13日的“緑色一次性餐具交流會”上,100多傢企業展示了他們用稻殼、紙漿、澱粉等為原料製作的餐具。一種生物全降解一次性快餐盒經北京一輕研究所30多名研究人員近三年的研究,日前已通過檢測。測試證實,該餐盒使用後暴露在大自然中,40天內全部變為水和二氧化碳。這種餐盒以澱粉(玉米、木薯澱粉)為原料,加入一年生植物纖維粉和生物防水膠噴註到模具內加熱發泡成型。各種新生的替代産品正處在起步階段,但尚沒有達到大規模生産推廣的水平。
另外;民衆的環境保護意識仍然比較落後,這其實是阻礙白色污染治理的一個重要因素。治理白色垃圾的第一步就是垃圾分裝,這衹有在大多數人的自覺環保意識建立起來之後纔有望進行。所以,治理白色污染的最重要一點是提高每個人的環境意識。因為白色垃圾需要百年以上時間纔可以在自然界自然降解,所以解决它的污染問題真的可以稱做百年難題。 |
|
所謂“白色污染”,是人們對塑料垃圾污染環境的一種形象稱謂。它是指用聚笨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製成的各類生活塑料製品使用後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由於隨意亂丟亂扔並且.難於降解處理,以致造成城市環境嚴重污染的現象。
城市塑料協圾的消耗量、廢棄量十分驚人。在“白色垃圾”中,污染最明顯、最令人頭痛、群衆反映最強烈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頭的廢舊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快餐具。據有關部門統計,僅以一次性塑膠泡沫快餐意為例,我國全年消耗量達4億至7億個,其中天津市達2000萬至4000萬個。
如何防治“白色污染”,保護好城市生態環境呢?有關專傢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一、將“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納入法製化軌道。目前,國傢對此末專門立法,廣大群衆希望有關法規盡快出臺。
二、製定中長期治理規劃。非降解塑料製品從城市生活中“退位”已是必然趨勢。這就要求人們應當有個緊迫觀念,為其做兩種準備,一是找出路;二是製定時間表。有關部門要在根治污染、減經污染、預防污染三個層次上規定任務、明確責任,使“白色污染”的治理有步驟、有目標、有期限地穩妥展開。
三、重視“白色污染”防治;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大力;支持可降解型“緑色”替代産品的研製、生産、銷售和使用。
四、增強全民環境衛生意識,把“白色污染”防治作為“兩個文明”建設和綜合整治城市環境的重點內容來抓。
五、狠抓污染源頭治理,實行減量化、無害:化和省資源化、再資源化原則。一方面要抑製:“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強調“白色垃圾”的回收利用。
白色污染就是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比如一次性泡沫快餐具還有我們常用的塑料袋等.它對環境污染很嚴重,埋在土壤中很難分解,會導致土壤能力下降,如果焚燒會導致大氣污染,所以現在提倡不用或少用此物,購買東西時最好自備工具,減少它的利用.
一、“白色污染”的現狀及其危害
塑料製品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具有質輕、防水、耐用、生産技術成熟、成本低的優點,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且呈逐年增長趨勢。塑料包裝材料在世界市場中的增長率高於其它包裝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裝材料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9%。
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製品生産和消費國之一。1995年,我國塑料産量為519萬噸,進日塑料近600萬噸,當年全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丟棄在環境中。這些廢舊塑料包裝物散落在市區、風景旅遊區、水體、道路兩側,不僅影響景觀,造成“視覺污染”,而且因其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危害。
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9萬噸。天津市每年廢舊塑料包裝物也超過10萬噸。北京市每年廢棄在環境中的塑料袋約23億個,一次性塑料餐具約2.2億個,廢農膜約675萬平方米。人們對此戲稱為“城郊一片白茫茫”。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於“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
1、“視覺污染”。在城市、旅遊區、水體和道路旁散落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城市、風景點的整體美感,破壞市容、景觀,由此造成”視覺污染“。
2、“潛在危害”。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環境後,由於其很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廢舊塑料包裝物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將導致農作物減産;第二,拋棄在陸地或水體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在動物園、牧區和海洋中,此類情況已屢見不鮮);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很難處理:填埋處理將會長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適用於堆肥處理,分揀出來的廢塑料也因無法保證質量而很難回收利用。
目前,人們反映強烈的主要是“視覺污染”問題,而對於廢舊塑料包裝物長期的、深層次的“潛在危害”,大多數人還缺乏認識。
二、國內外防治“白色污染”的一般做法
1、國外防治”白色污染“的有關情況
早在1985年,美國入均消費塑料包裝物就已達23.4公斤,日本為20.1公斤,歐洲為15公斤。進入九十年代,發達國傢人均消費塑料包裝物的數量更多(我國1995年人均消費塑料包裝物和其它塑料製品為13.12公斤)。從消費量來看,似乎發達國傢的“白色污染”應該很嚴重,實則不然。究其原因,一是發達國傢很早就嚴抓市容管理,很少有人隨手亂扔廢舊塑料包裝物,基本消除了“視覺污染”。二是發達國傢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較高。以美國為例,80年代以前,處置廢塑料主要方式是填埋,後來發現塑料長期不降解,九十年代以後,他們轉而走回收利用的路子。
現在已建立起了一套嚴密的分類回收係統,大部分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回收利用,少部分轉化為能源或以其它方式無害化處置,也基本消除了廢舊塑料包裝物的潛在危害。
美國製定了《資源保護與回收法》,對固體廢物管理、資源回收、資源保護等方面的技術研究、係統建設及運行、發展規劃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加利福尼亞、緬因、紐約等10個州先後出臺了包裝用品的回收押金制度。日本在《再生資源法》、《節能與再生資源支援法》、《包裝容器再生利用法》等法律中列專門條款,以促進製造商簡化包裝,並明確製造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各自的回收利用義務。德國在《循環經濟法》中明確規定,誰製造、銷售、消費包裝物品,誰就有避免産生、回收利用和處置廢物的義務。德國的《包裝條例》將回收、利用、處置廢舊包裝材料的義務與生産、銷售、消費該商品的權利挂鈎,把回收、利用、處置的義務分解落實到商品及其包裝材料的整個生命周期的各個細微環節,因而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效性。
2、我國防治”白色污染“的方法及其利弊分析
目前我國開始從行政和技術兩個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
在行政方面,一是加強管理。例如,社會上較為關註的鐵路兩側的”白色污染“問題,通過加強管逗已取得顯著改觀。鐵路部門從1994年下半年開始,在沿綫分區劃段包幹。部分旅客列車采用袋裝垃圾,禁止旅客嚮窗外拋棄廢物。乘務員也不象以前那樣,將車箱垃圾直接掃出窗外,而是將垃圾袋卸在車站,由車站集中處理。目前,采用袋裝垃圾的列車越來越多,隨意嚮車外扔垃圾的現象越來越少。已有2.9萬公裏的綫路兩側基本消除了“白色污染”。實踐證明,加強管理是防治“白色污染”的有效手段。
第二,禁止使用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杭州是我國最早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杭州市於1995年9月15日由市容環衛局、工商局、衛生局聯合發佈了《關於禁止使用泡沫塑製快餐盒的通告》,將此通告在《杭州日報》上連續刊登三天。管理部門在執行過程中發現,一些個體流動商販仍在出售泡沫塑料餐具。最近,杭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杭州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條例》第35條規定:禁止銷售、使用泡沫塑料製作的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違者可處500~5000元罰款。該《條例》將於1997年9月15日起實施。武漢、哈爾濱、福州、廣州、廈門、寧波、汕頭等城市也頒布了有關政策、法規,禁止本地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在一定範圍,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白色污染”的危害。但從實踐的結果來看,單靠禁止是很難徹底解决“白色污染”問題的,上述頒布禁令的城市都要求用紙製品或可降解塑料製品代替原來的難降解的泡沫塑料製品。但是替代品在價格和品質上均無法與普通塑料製品競爭。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僅靠行政命令,不考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操作起來是很睏難的。
第三,強製回收利用。清潔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可以重複使用,或重新用於造粒、煉油、製漆、作建築材料等。回收利用符合固體廢物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通用原則。回收利用不僅可以避免“視覺污染”,而且可以解决“潛在危害”,緩解資源壓力,減輕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負荷,節約土地,並可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是一個標本兼治的好辦法。但回收利用應該在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垃圾之前。從垃圾場裏重新分揀廢舊塑料包裝物,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廢塑料的利用價值也很低。因分揀出來的廢塑料製品太髒,也難以按材質分類,質量無法保障。北京市環保局在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回收利用為主,替代為輔,區別對待,綜合防治”的技術路綫。1997年6月1日,北京市環保局與市工商局聯合發出了《關於對廢棄的一次性塑製餐盒必須回收利用的通告》,要求在北京市生産、經銷一次性塑質餐具(包括托盤、碗、杯等)的單位或個人必須負責回收利用廢棄餐具,也可以委托其他單位回收利用。《通知》還規定1998年的回收率必須達到30%,1999年達到50%,2000年達到60%。《通告》發佈後,生産、經銷單位和個人立即到當地環保部門申報登記,提出自己的回收利用計劃和具體保證措施。這是北京市解决“白色污染”的一個突破口。在取得實效後,將逐步增加強製回收利用的廢塑料製品的種類和比例,最終消除“白色污染”。天津市環保局完成了《天津市防治“白色污染”工程可行性調研報告》,提出了一整套防治方案,確定通過回收再利用達到節約資源、消除污染的目的。目前正在製定“回收利用計劃書”、“試點工作運行圖”、“試點工作進度大綱”,並在籌備成立“天津市‘白色污染’防治産業協會”。
在技術方面,一是采取以紙代塑。紙的主要成份是天然植物纖維素,廢棄後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决前面所說的“潛在危害”,但也會帶來新的環境問題:首先造紙需要大量的木材,而我國的森林資源並不富裕;其次造紙過程中會帶來水污染。另外,在性能、成本等方面,紙製品尚不能與塑料製品抗衡。目前,我國也有以甘蔗桿、稻草為原料生産一次性餐具的做法,但尚處於試驗階段。
二是采用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包裝製品的生産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如澱粉、改性澱粉或其它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使塑料包裝物的穩定性下降,較容易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目前,北京地區已有19傢研製或生産可降解塑料的單位。試驗表明,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環境中暴露3個月後開始變薄、失重、強度下降,逐漸裂成碎片。如果這些碎片被埋在垃圾或土壤裏,則降解效果不明顯。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四個不足:一是多消耗糧食;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仍不能完全消除“視覺污染”;三是由於技術方面的原因,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不能徹底解决對環境的“潛在危害”;四是可降解塑料由於含有特殊的添加劑而難以回收利用。
三、我國在治“白色污染”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防治“白色污染”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沒有全國性的專門法規
防治“白色污染”不能光靠企業或個人的自覺性,應有強製性措施,約束公民和餐飲、交通等行業的工作人員的行為。如,要求企業或個人對自己生産、經營、消費活動中産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進行回收利用;對隨意拋棄、堆放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為進行處罰等。但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製定這方面的全國性法規。
2、缺少相關的經濟政策
要調動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加工、利用企業的積極性,需要給予這些企業以優惠政策。現有的綜合利用優惠政策尚不足以使廢舊塑料包裝物回收利用行業形成良性的市場機製。為了不增加政府負擔,同時體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應要求産生廢物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業或個人要交納回收處理費,用於對回收利用者的補償。這種做法在國外已較為普遍,我國,目前還沒有這類經濟政策。
3、管理工作跟不上
城市、風景旅遊區、交通幹綫、水域的“白色污染”主要是管理不力造成的。餐飲、商業、鐵路、水運部門對經營活動中産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沒有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聽任顧客直接扔在地上或水中,甚至一些工作人員對已收集起來的廢物又拋棄到車窗外或水中。城市街道和旅遊區的配套設施還不健全,商場、飯店、公園等繁華地段的垃圾箱密度太低,還沒有設置分類垃圾箱。市容環衛部門雖有規定禁止亂扔廢物,但執法、檢查的人員少,有法不依、有禁不止的現象較為普遍。
4,管理思想不統一。
我國相當多的地區對“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認識不足,防治“白色污染”問題還未提上議事日程。有的地方主張以紙代塑或使用可降解塑料來解决“白色污染”,有的地區則主張靠回收利用來解决問題,管理思想還不統一。
5、人們的環境意識還靠進一步提高
城市居民的環保觀念雖比前幾年有所提高,開始關註環境問題,但還沒有落實到自身的行動上,隨手拋棄廢物,亂倒、亂堆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為隨處可見。新聞媒介對“白色污染”的報導大多集中在以紙代塑和采用可降解塑料等技術方面,缺少對居民日常行為的引導教育。塑料包裝物的生産、經營單位和消費者沒有責任感,既沒有履行義務的內在動力,也沒有回收、利用、處置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外部壓力。
四、防治“白色污染”的對策建議
總結國內外防治“白色污染”的實踐經驗,結合目前“白色污染”現狀及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國防治“白色污染”應遵循“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産品為補充措施”的原則。
防治“白色污染”,首先要解决“視覺污染”問題,使市容、景觀有明顯改善。這主要是靠宣傳教育,引導市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要依法強化管理,促使企業和個入對自己産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妥善收集、處理。防治“白色污染”,更重要的是解决廢舊塑料包裝物對生態環境長期的、深層次的危害。這主要是通過製定和實施有利於回收利用的法規和經濟政策,對廢舊塑料包裝物實施全面回收利用;防治“白色污染”,還應加強研究開發符合實際的替代(緑色)包裝用品。現就加速我國防治“白色污染”的進程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防治“白色污染”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和全體公民的積極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白色污染”危害的認識,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教育人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憤。在自身嚴格遵守環保法規的同時,積極製止身邊的不良行為。
2、統一思想認識,強化管理。按照“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産品為補充措施”的防治原則,一是加強對“白色污染”危害性的宣傳,引導和教育市民自覺防治“白色污染”;二是對大量産生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業(如鐵路、水運、民航、旅遊、飯店、餐飲、零售等),要通過強化管理,改變無人負責、無序堆放、隨意拋棄的現象;三是采取強製措施,從回收集中産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如一次性泡沫餐盒)入手,逐步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回收利用率;四是加強替代包裝産品的開發、研究,努力減少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産生量等。
3,盡快製定頒布國傢防治“白色污染”的有關法規,明確生産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回收利用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義務和法律責任。應對塑料包裝物的生産、經營、消費等各個環節,分別製定具體的控製措施和引導政策,控製不易回收利用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産生量,鼓勵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利用率。
4、製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運作機製。運用經濟手段,鼓勵和促進廢舊塑料包裝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防治“白色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
|
所謂“白色污染”,是人們對難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環境現象的一種形象稱謂。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製成的各類生活塑料製品使用後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由於隨意亂丟亂扔,難於降解處理,以致造成城市環境嚴重污染的現象。 所以現在提倡不用或少用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購買東西時最好自備工具,減少它的使用。
聚乙烯:
聚乙烯是乙烯經加成聚合反應製得的一種熱塑性樹脂。根據聚合條件不同,可得到相對分子量從一萬幾百萬不等的聚乙烯。聚乙烯是略帶白色的顆粒或粉末,半透明狀,無毒無味,化學穩定性好,能耐酸鹼腐蝕。商業上將聚乙烯分為低、中、高密度。一般用於包裝的主要是不加增塑劑的低密度(0.92g/cm3-0.93 g/cm3)
聚丙烯:
相對分子量在8萬—20萬之間。聚丙烯主鏈有一個甲基側鏈。如果甲基全部分佈在一側稱為等規聚丙烯;如果甲基有規則地分佈在主鏈兩側,稱為間規聚丙烯;如果甲基無規則地分佈在主鏈上,稱無規聚丙烯。聚丙烯通常是半透明固體,無味無毒,密度(0.90g/cm3—0.91g/cm3),機械強度比聚乙烯高,耐熱性好。三種聚丙烯中,以等規聚丙烯産量最大。采用三氯化鈦—氯二乙基鋁為催化劑,在加氫飽和的汽油中使丙烯聚合,得到等規聚丙烯。
聚氯乙烯:
相對分子質量5萬一12萬,聚氯乙烯通過遊離基加成聚合反應生成高聚物,屬熱塑性樹脂。無定型白色粉末,無固定熔點,密度為(1.35g/cm3—1.45g/cm3),具有較好的化學穩定性。熔於環乙酮,氯苯,二甲基甲酰胺,甲苯—丙酮混合溶劑等。
聚苯乙烯:
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約20萬。無色無味透明樹脂,透光性好。表面富有光澤,易燃,密度為(1.05g/cm3-1.07g/cm3)具有優良的防水性,耐腐蝕性、電絶緣性.
生産方法:本體聚合法,懸浮聚合法,乳液聚合法.這裏介紹本體聚合法。在苯乙烯單體中加入引發劑和少量添加劑,現在預聚釜中進行低溫聚合,製取預聚物,再轉入聚合塔中高溫加熱,分段維持一定溫度,反應結束即將熔融狀聚苯乙烯擠出成條,在水中冷卻硬化,切粒包裝。
以上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成份,另外,在這些污染物中,還加入了增塑
劑,發泡劑,熱穩定劑,抗氧化劑等。 |
|
第一、侵占土地過多。塑料類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時間也很長,一般可達100—200年。
第二、污染空氣。塑料、紙屑和粉塵隨風飛揚。
第三、污染水體。河、海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飯盒,水面上方樹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紙等,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如果動物誤食了白色垃圾會傷及健康,甚至會因其絞在消化道中無法消化而活活餓死。
第四、火災隱患。白色垃圾幾乎都是可燃物,在天然堆放過程中會産生甲烷等可燃氣,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災事故不斷發生,時常造成重大損失。
第五、白色垃圾可能成為有害生物的巢穴,它們能為老鼠、鳥類及蚊蠅提供食物、棲息和繁殖的場所,而其中的殘留物也常常是傳染疾病的根源。
第六、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環境後,由於其很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廢舊塑料包裝物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將導致農作物減産;
塑料製品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具有質輕、防水、耐用、生産技術成熟、成本低的優點,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且呈逐年增長趨勢。塑料包裝材料在世界市場中的增長率高於其它包裝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裝材料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9%。
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製品生産和消費國之一。1995年,我國塑料産量為519萬噸,進口塑料近600萬噸,當年全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丟棄在環境中。這些廢舊塑料包裝物散落在市區、風景旅遊區、水體、道路兩側,不僅影響景觀,造成“視覺污染”,而且因其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危害。
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9萬噸。天津市每年廢舊塑料包裝物也超過10萬噸。北京市每年廢棄在環境中的塑料袋約23億個,一次性塑料餐具約2.2億個,廢農膜約675萬平方米。人們對此戲稱為“城郊一片白茫茫”。
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我國城市特有的環境污染,在各種公共場所到處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製品,他們從自然界而來,由人類製造,最終歸結於大自然時卻不易被自然所消納,從而影響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由於塑料製品主要來源是面臨枯竭的石油資源,應盡可能回收,但由於現階段再回收的生産成本遠高於直接生産成本,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人們希望尋找一種能替代現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應運而生,這種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點是在達到一定使用壽命廢棄後,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由於其化學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引起某些性能損失及外觀變化而發生降解,對自然環境無害或少害。例如澱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澱粉在短時間內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澱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導致薄膜力學性能下降,同時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劑與土壤中的金屬????反應生成過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鏈斷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環境所消納,同時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塑料最早運用於農業地膜,給農業生産帶來了極大的發展,可使農作物在任何季節生長,促進了市場消費。據市場統計,自1990~1995年,塑料的生産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長,已經席捲了整個地球。簡直可以稱作“白色革命”。但它在為人們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場“白色災難”。 |
|
伴隨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生活正嚮便利化、衛生化發展。為了順應這種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飯盒、塑料袋、筷子、水杯等開始頻繁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使用方便、價格低廉包裝材料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這些包裝材料在使用後往往被隨手丟棄,造成"白色污染";形成環境危害,成為極大的環境問題。
所謂"白色污染"是指由農用薄膜、包裝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下統稱塑料包裝物)的丟棄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由於廢舊塑料包裝物大多呈白色,因此稱之為"白色污染"。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製品生産和消費國之一,所以“白色污染”日益嚴重。 1995年全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任意丟棄。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産生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産生量約為19萬噸。丟棄在環境中的廢舊包裝塑料,不僅影響市容和自然景觀,産生"視覺污染",而且因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還會造成潛在危害,如: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産;增塑劑和添加劑的滲出會導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燒會産生有害氣體,污染空氣,損害人體健康;填埋處理將會長期占用土地,等等。我國每年用於白色污染的治理經費大約1850萬左右。 |
|
國外防治“白色污染”的有關內容
1985年,美國人均消費塑料包裝物就已達23.4公斤,日本為20.1公斤。九十年代,發達國傢人均消費塑料包裝物的數量更多(從消費量來看,似乎發達國傢的“白色污染”應該很嚴重,實則不然。究其原因,一是發達國傢很早就嚴抓市容管理,基本消除了“視覺污染”,二是發達國傢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較高)
現在已建立起了一套嚴密的分類回收係統,大部分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回收利用,少部分轉化為能源或以其它方式無害化處置,也基本消除了廢舊塑料包裝物的潛在危害。
美國製定了《資源保護與回收法》,對固體廢物管理、資源回收、資源保護等方面的技術研究、係統建設及運行、發展規劃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日本在《再生資源法》、《節能與再生資源支援法》、《包裝容器再生利用法》等法律中列專門條款,以促進製造商簡化包裝,並明確製造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各自的回收利用義務。德國在《循環經濟法》中明確規定,誰製造、銷售、消費包裝物品,誰就有避免産生、回收利用和處置廢物的義務。
我國防治”白色污染“的方法及其利弊分析
目前我國開始從行政和技術兩個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
在行政方面,一是加強管理。
禁止使用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杭州是我國最早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在一定範圍,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白色污染”的危害。但從實踐的結果來看,單靠禁止是很難徹底解决“白色污染”問題的,上述頒布禁令的城市都要求用紙製品或可降解塑料製品代替原來的難降解的泡沫塑料製品。但是替代品在價格和品質上均無法與普通塑料製品競爭。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僅靠行政命令,不考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操作起來是很睏難的。
強製回收利用。清潔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可以重複使用,或重新用於造粒、煉油、製漆、作建築材料等。回收利用符合固體廢物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通用原則。回收利用不僅可以避免“視覺污染”,而且可以解决“潛在危害”,緩解資源壓力,減輕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負荷,節約土地,並可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在技術方面,一是采取以紙代塑。紙的主要成份是天然植物纖維素,廢棄後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决前面所說的“潛在危害”,但也會帶來新的環境問題:首先造紙需要大量的木材,而我國的森林資源並不富裕;其次造紙過程中會帶來水污染。另外,在性能、成本等方面,紙製品尚不能與塑料製品抗衡。目前,我國也有以甘蔗稈、稻草為原料生産一次性餐具的做法,但尚處於試驗階段。
二是采用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包裝製品的生産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如澱粉、改性澱粉或其它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使塑料包裝物的穩定性下降,較容易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目前,北京地區已有19傢研製或生産可降解塑料的單位。試驗表明,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環境中暴露3個月後開始變薄、失重、強度下降,逐漸裂成碎片。如果這些碎片被埋在垃圾或土壤裏,則降解效果不明顯。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四個不足:一是多消耗糧食;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仍不能完全消除“視覺污染”;三是由於技術方面的原因,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不能徹底解决對環境的“潛在危害”;四是可降解塑料由於含有特殊的添加劑而難以回收利用。
三是從法律上進行規定。通過相關法律,從2008年6月1日開始,到超市購物將不再免費提供塑料袋,要自己單獨付費,這算是希望人們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吧。
我國在治“白色污染”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防治“白色污染”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沒有全國性的專門法規
防治“白色污染”不能光靠企業或個人的自覺性,應有強製性措施,約束公民和餐飲、交通等行業的工作人員的行為。如,要求企業或個人對自己生産、經營、消費活動中産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進行回收利用;對隨意拋棄、堆放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為進行處罰等。但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製定這方面的全國性法規。
2、缺少相關的經濟政策
要調動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加工、利用企業的積極性,需要給予這些企業以優惠政策。現有的綜合利用優惠政策尚不足以使廢舊塑料包裝物回收利用行業形成良性的市場機製。為了不增加政府負擔,同時體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應要求産生廢物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業或個人要交納回收處理費,用於對回收利用者的補償。這種做法在國外已較為普遍,我國,目前還沒有這類經濟政策。
3、管理工作跟不上
城市、風景旅遊區、交通幹綫、水域的“白色污染”主要是管理不力造成的。餐飲、商業、鐵路、水運部門對經營活動中産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沒有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聽任顧客直接扔在地上或水中,甚至一些工作人員對已收集起來的廢物又拋棄到車窗外或水中。城市街道和旅遊區的配套設施還不健全,商場、飯店、公園等繁華地段的垃圾箱密度太低,還沒有設置分類垃圾箱。市容環衛部門雖有規定禁止亂扔廢物,但執法、檢查的人員少,有法不依、有禁不止的現象較為普遍。
4、管理思想不統一
我國相當多的地區對“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認識不足,防治“白色污染”問題還未提上議事日程。有的地方主張以紙代塑或使用可降解塑料來解决“白色污染”,有的地區則主張靠回收利用來解决問題,管理思想還不統一。
5、人們的環境意識還靠進一步提高
城市居民的環保觀念雖比前幾年有所提高,開始關註環境問題,但還沒有落實到自身的行動上,隨手拋棄廢物,亂倒、亂堆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為隨處可見。新聞媒介對“白色污染”的報導大多集中在以紙代塑和采用可降解塑料等技術方面,缺少對居民日常行為的引導教育。塑料包裝物的生産、經營單位和消費者沒有責任感,既沒有履行義務的內在動力,也沒有回收、利用、處置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外部壓力。 |
|
總結國內外防治“白色污染”的實踐經驗,結合目前“白色污染”現狀及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國防治“白色污染”應遵循“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産品為補充措施”的原則。
防治“白色污染”,首先要解决“視覺污染”問題,使市容、景觀有明顯改善。這主要是靠宣傳教育,引導市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要依法強化管理,促使企業和個入對自己産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妥善收集、處理。防治“白色污染”,更重要的是解决廢舊塑料包裝物對生態環境長期的、深層次的危害。這主要是通過製定和實施有利於回收利用的法規和經濟政策,對廢舊塑料包裝物實施全面回收利用;防治“白色污染”,還應加強研究開發符合實際的替代(緑色)包裝用品。現就加速我國防治“白色污染”的進程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防治“白色污染”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和全體公民的積極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白色污染”危害的認識,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教育人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憤。在自身嚴格遵守環保法規的同時,積極製止身邊的不良行為。
2、統一思想認識,強化管理。按照“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産品為補充措施”的防治原則,一是加強對“白色污染”危害性的宣傳,引導和教育市民自覺防治“白色污染”;二是對大量産生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業(如鐵路、水運、民航、旅遊、飯店、餐飲、零售等),要通過強化管理,改變無人負責、無序堆放、隨意拋棄的現象;三是采取強製措施,從回收集中産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如一次性泡沫餐盒)入手,逐步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回收利用率;四是加強替代包裝産品的開發、研究,努力減少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産生量等。
3,盡快製定頒布國傢防治“白色污染”的有關法規,明確生産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回收利用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義務和法律責任。應對塑料包裝物的生産、經營、消費等各個環節,分別製定具體的控製措施和引導政策,控製不易回收利用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産生量,鼓勵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利用率。
4、製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運作機製。運用經濟手段,鼓勵和促進廢舊塑料包裝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防治“白色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5, 多用環保袋,少用塑料袋。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傢園,並為我們提供了如此美麗的環境。但是隨着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生活垃圾的産量正在逐步增加,我們的這個傢園正在被垃圾所包圍。
近年來,由於大量廢舊包裝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餐具使用 量激增,並且任意拋棄,各大中城市都普遍形成了嚴重的白色污染。它已同汽 車尾氣、有磷洗滌劑一起列被為今年我國環保治理三大重點。
塑料是一種很難處理的生活垃圾,它混入土壤能夠影響作物吸收水分和養分,導致農作物減産;填埋起來,占用土地並且上百年纔可以降解。大量散落 的塑料還容易造成動物誤食致死,北京南苑的麋鹿因誤食附近垃圾場飛入的塑 料袋而死於非命。塑料易成團成捆,它甚至能堵塞水流,造成水利設施、城市 設施故障,釀成災害。
我國泡沫餐具的生産和使用量極大,食品包裝、購物買菜的塑料袋使用數量也 是驚人的。據粗略估計,本世紀我國的白色垃圾大約有800多萬噸。塑料製品是所有生活廢棄物中最難處理的部分之一,也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一般 來說,采用衛生填埋、高溫堆肥和焚燒這三種方法,基本上可以使垃圾處理達 到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但我國的情況不容樂觀,自前垃圾收集、處理遠 未形成有序體係。拿北京來說,垃圾收集還未完成垃圾袋裝化,更不用提分類 收集。
焚燒雖然可以銷毀塑料袋,不過建一個垃圾焚燒廠是同規模填埋場的20倍的投入。至於人工降解産生有機油料的做法,需要較高純度的塑料製品,大規模處理是不現實的。因此,衛生填埋成為目前能收集塑料的主要辦法。北京已建起阿蘇衛、北神樹和安定3個垃圾衛生填埋場,垃圾填埋場底部鋪設了厚厚的防滲層,並隨着垃圾的堆積,上面不斷用土覆蓋,然後再造植被,以便保證垃圾在一個四周密閉的空間範圍,不會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周圍的空氣。但是,以安定垃圾填埋場為例,面積達300畝的一塊土地也衹夠北京一個宣武區使用14年。
抵製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做法於不久前得到一些商場的響應,他們嘗試出售可降解的垃圾袋,但是購買者寥寥,因為這種垃圾袋價格在1元以上,並且不能承受較大的重量。萬客隆提倡使用布袋,效果也不理想。
標本兼治是解决問題的最好辦法,專傢認為,一方面應及時有效地處理既生垃圾,一方面用能降解、易降解的製品代替塑料。1998年11月,一種以稭稈作成的一次性餐具首次擺上了北京百盛購物中心的快餐桌。這種餐具不但安全衛生,而且一次性使用後入土即為肥料,入水可成為魚飼料,棄置路邊,幾天後就隨風而去了。在1998年12月13日的“緑色一次性餐具交流會”上,100多傢企業展示了他們用稻殼、紙漿、澱粉等為原料製作的餐具。一種生物全降解一次性快餐盒經北京一輕研究所30多名研究人員近三年的研究,日前已通過檢測。測試證實,該餐盒使用後暴露在大自然中,40天內全部變為水和二氧化碳。這種餐盒以澱粉(玉米、木薯澱粉)為原料,加入一年生植物纖維粉和生物防水膠噴註到模具內加熱發泡成型。各種新生的替代産品正處在起步階段,但尚沒有達到大規模生産推廣的水平。
另外;民衆的環境保護意識仍然比較落後,這其實是阻礙白色污染治理的一個重要因素。治理白色垃圾的第一步就是垃圾分裝,這衹有在大多數人的自覺環保意識建立起來之後纔有望進行。所以,治理白色污染的最重要一點是提高每個人的環境意識。因為白色垃圾需要百年以上時間纔可以在自然界自然降解,所以解决它的污染問題真的可以稱為百年難題。
白色污染的防治
1、停止使用一次性餐具及超薄塑料袋。由於一次性塑料餐具難降解,現在許多城市都推廣使用緑色餐具——紙製餐具,因為纖維素能被微生物降解。但許多環保專傢認為,用紙製餐具代替發泡塑料餐具亦不明智。首先,紙製餐具同樣也會帶來視覺上的污染,因為它們的降解速度並不快,往往在幾十天甚至幾個月內也不會降解徹底。其次,製紙製餐具時,除用到草漿、稻漿外,還要加入1/3左右的木漿,若全面推廣,勢必造成大量木材的消耗,導致森林砍伐的加劇。值得註意的是,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92%,人均占有森林面積衹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7.2%,居世界112位。第三,製紙漿歷來是耗水大戶、耗能大戶及排污大戶。造漿工藝需大量水,而我國人均水的占有量在世界上排88位,已被列為世界12個貧水國傢的名單上;若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中,會引起水污染;紙製餐具成型後需立即烘幹,這就需要耗大量能。而我國能源結構是以燃煤為主,這樣就會增加空氣中SO2的含量,引起酸雨。因此,無論是從環保角度,還是從節約資源角度,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及紙製餐具都是一件好事。任何一次性餐具不僅不利於環保,也是對資源的最大的浪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拒絶使用超薄塑料袋買菜或盛裝食物,買菜可用菜籃子或較厚塑料袋,避免使用上的一次性,從而減少塑料袋對環境的污染。
2、回收廢塑料並使之資源化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徑。其實,塑料和其它材料比,有一個顯著的優點:塑料可以很方便地反復回收使用。廢塑料回收後,進行分類、清洗後再通過加熱熔融,即可重新成為製品。從組成看,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均由碳氫元素組成,而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由碳氫元素組成,衹不過分子量較小。因此,把這幾類塑料隔絶空氣加熱至高溫,使之裂解,把裂解産物進行分餾,可製得汽油與柴油。
近年來,一些國傢大力開展3R運動:即要求做到廢塑料的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目前,在德、日、美等國傢,由於重視對包裝材料的回收處理,已經實現了塑料的生産、使用、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環,從根本上消除了白色污染。
3、研究開發降解塑料。降解塑料具有與普通塑料同樣的使用功能,但在完成其使用功能而被廢棄後,其化學結構可以在某些條件下發生變化,使高分子分解成分子量較小的分子,最後,被自然環境所同化。降解塑料有三類: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及雙降解塑料。但是現在許多降解塑料並非100%降解,衹是把塑料變為塑料碎片,據報道,我國陝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已研製成功100%降解的塑料。它是將澱粉和不可降解的塑料通過特殊設備粉碎成納米級後進行物理結合,再將兩者比例控製在一定範圍內。用這種新技術生産的農用地膜,經過四至五年的大田試驗,結果顯示,在70天至90天內,澱粉完全降解為H2O、CO2,塑料變為對土壤和空氣無害的細小顆粒,並在17個月內同樣完全降解為H2O、CO2。現在這種塑料已投入批量生産。目前在世界上降解塑料還遠遠沒有得到大規模使用。開發使用降解塑料也衹能作為解决白色污染的輔助措施。
4、加強環保宣傳,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環保氛圍,是解决白色污染及其它各種形式污染的前提。例如,要回收廢塑料,就要實行垃圾回收分裝制度,把不同類的垃圾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內,這就需要我們有高度自覺的環保意識。 |
|
少用塑料袋,用環保袋。就算用了塑料袋,也不要亂丟。杜絶白色污染,從身邊每一個動作做起。 |
|
- : white pollution (by using and littering of non-degradable white plastics)
- n.: white pollution
|
|
|